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王芳 《中国实用医药》2013,8(19):257-258
临床治疗急性脑梗塞上应给予血管再通复流、改善微循环、脑神经保护等措施。本文将总结溶栓治疗、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降纤治疗、神经保护剂,其宗旨为探索最佳治疗方案,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冰帽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采用1对1配对照方法对30例急性脑梗塞病人设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脱水,抗凝,改善微循环药物基础上给予冰帽亚低温治疗72h,使头温在35℃-27℃;对照组仅给予脱水,抗凝,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一月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及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一月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评定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冰帽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塞尤于对照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冰帽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疗效。方法 随机采用 1对 1配对照方法对 30例急性脑梗塞病人设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脱水 ,抗凝 ,改善微循环药物基础上给予冰帽亚低温治疗 72h ,使头温在 35℃~ 2 7℃ ;对照组仅给予脱水 ,抗凝 ,改善微循环药物 ,治疗一月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及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一月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疗效评定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 冰帽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塞尤于对照组 ,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李德钦 《北方药学》2018,15(5):24-25
目的:探讨联合抗凝治疗在心源性脑梗塞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此次实验中依不同治疗方式将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诊治的心源性脑梗塞患者8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用常规方式治疗,观察组用常规方式+抗凝治疗;详细记录两组各项实验数据,对比分析,探讨联合抗凝治疗在心源性脑梗塞的效果.结果:常规方式+抗凝(观察组)治疗心源性脑梗塞效果优于单纯常规方式(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源性脑梗塞选择常规方式+抗凝治疗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霍岩  周淑芬  王海霞 《医药世界》2009,11(5):101-102
目的:评价尿激酶(UK)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方法:68例ACI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用UK15万U静脉推注,续以UK135万U60min内静脉滴注,对照组采用通常的治疗方案,评价治疗前和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显著(P〈0.01)。结论:早期ACI采用UK治疗比常规治疗起效快、作用强、疗效好,并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急性肺栓塞尿激酶一次大剂量溶栓治疗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琦  陈光瑾  钟殿胜  王燕 《天津医药》2001,29(3):176-177
急性肺栓塞是急性危重病之一,接诊后必须及时有效进行诊治,否则将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溶栓治疗在国外已广泛用于治疗急性大面积肺栓塞,降低了肺栓塞的病死率和复发率。现将我院两年来对25例急性肺栓塞病人进行的溶栓抗凝治疗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自1997年7月~1999年7月我院对25例确诊为肺栓塞的病人,按照全国急性肺栓塞尿激酶溶栓治疗多中心临床研究工作手册的规定进行溶栓抗凝治疗。将其分  相似文献   

7.
我们应用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 5 2例 ,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急性脑梗死患者 10 0例 ,为我院 1995年 12月至 2 0 0 1年 1月住院病人 ,诊断标准符合 1995年全国第 4届脑血管病会议修订关于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1 ] 。其中男性 5 9例 ,女性 41例 ,年龄 5 3~ 6 8岁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前者 5 2例 ,后者 48例。治疗组另符合下列条件 :1无脑出血史 ,近 6个月无脑梗死史 ;2无活动性内出血和出血倾向 ;3血压低于 2 4.0 / 13.3k Pa;4发病前后未使用抗凝药 ;5单纯共济失调 ,单纯感觉障碍 ,单纯构音障碍或…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和探讨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疗效。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2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诊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6例患者均行溶栓、抗凝及对症治疗后,显效5例,有效14例,无效5例,死亡2例,总有效率为73.1%(19/26)。结论早期、及时诊断急性肺栓塞,并进行溶栓、抗凝及对症治疗是改善预后、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依达拉奉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常用于减少急性脑梗死(ACI)所致的脑损伤。由于ACI的发病起因、进程以及对脑损伤的程度各异,依达拉奉联合应用溶栓药物、抗凝药物、抗血小板药物、营养神经药物、中药注射剂、高压氧、亚低温治疗,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对治疗ACI有显著的效果。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各种联合应用依达拉奉治疗ACI的临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0.
低分子量肝素(速避凝)具有综合性抗栓(溶栓、抗凝、抗血小板)作用,且临床应用有效。现将用该药治疗急性重症脑梗塞2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脉络宁治疗急性脑梗塞5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脉络宁注射液是由玄参、石斛、牛膝等中药材提取的复方制剂,具有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活血化淤等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具有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活血化淤等作用,现代药理研究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凝,降粘等作用。笔者自1997~2000年,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脉络宁注射液静滴治疗急性脑梗塞50例,与同期随机单纯应用西药治疗50例对照,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急性肺动脉栓塞症9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华 《首都医药》2008,15(18):39-40
目的 分析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及溶栓、抗凝治疗的疗效,以期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提高存活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03年12月~2008年1月北京市怀柔区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住院的96例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辅助检查和治疗方案等临床资料.结果 急性肺栓塞的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最为常见;D-二聚体对急性肺栓塞具有高度敏感性,结合心脏超声、CT肺动脉造影(CT-PA) 心脏彩超等检查可明确诊断肺栓塞.积极予以溶栓抗凝治疗可降低病死率.结论 急性肺栓塞临床症状多样,临床医生应高度警惕.D-二聚体可作为急性肺栓塞筛选检查.CTPA是诊断肺栓塞的有效方法 ,及时规范的溶栓抗凝疗法在急性肺栓塞治疗中疗效肯定,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3.
马玉梅 《黑龙江医药》2001,14(4):306-307
普恩复为蚯蚓激酶制剂,是从蚯蚓中提炼而得的一种多组分酶。因其具有溶栓、抗凝及去纤作用而广泛应用于脑梗塞、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为了进一步探讨普恩复对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我对31例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31例均为诊断明确的急性脑梗塞患者并经头颅CT扫描证实。对符合要求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n=  相似文献   

14.
唐无忌  徐航  葛卫红 《中国药师》2014,(7):1231-1234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已经确立为危重患者急性肾衰竭支持治疗的选择.为了保持连续型肾脏替代治疗模式的有效性,必须保持体外管路的通畅.因此防止体外循环管路凝血成为维持患者有效治疗的关键目标.由于传统抗凝剂肝素的缺点,目前随着更加简便和安全的抗凝方案的出现,局部枸橼酸钠抗凝正在被临床越来越广泛的接受.此文总结了局部枸橼酸钠的抗凝特点,并且提供了一些新的关于枸橼酸钠在连续型肾脏替代治疗中的使用信息.  相似文献   

15.
廖洪琨 《云南医药》2007,28(5):486-487
急性脑梗死(ACI)是神经系统常见病、多发病,致死率和致残率高,已成为严重的医学和公共卫生课题。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溶栓治疗是治疗ACI的有效方法,能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如治疗时机和方法不当,病情将逐渐加重,可导致完全偏瘫、失语,甚至昏迷、死亡。常规治疗手段疗效有限,为此,我们于2001~2004年采用小剂量尿激酶(UK)治疗ACI效果显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的临床特点、诊断,以提高该病的诊断率.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9年5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急性肺栓塞患者21例.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急性肺栓塞临床表现不特异.表现为呼吸困难(84%)、胸痛(59%)、咯血(35%)、咳嗽(32%)、恐惧(41%)、晕厥(22%)、心悸(24%)影像学特点呈多样性改变.主要治疗方法为溶栓抗凝治疗.结论:急性肺栓塞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误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有助于早期诊断,无创检查在确诊中起重要地位,及时溶栓抗凝对预后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的治疗保护机制.方法:实验分为4组:ACI血脂正常组(A)、ACI高血脂组(AH组)、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ACI血脂正常组(AT组)、阿托伐他汀治疗ACI高血脂组(AHT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定临床治疗效果,测定血脂.结果: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NDS评分显著降低,ADL评分显著增高(P<0.05).A、AH组经过阿托伐他汀治疗后MDA血清水平明显降低,SOD血清水平明显增高(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通过清除ACI自由基、抑制氧化应激效应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血液不正常的在深静脉内凝结,导致静脉回流障碍,造成程度不同的慢性深静脉功能不全。目前治疗方法主要为抗凝溶栓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急性期患者,但由于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大部分患者来院就诊时已超过十天,严重者致残甚至并发肺栓塞造成急性猝死。因此抗凝溶栓成为主要治疗方法。我院于2006年8月20日收治一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给予抗凝溶栓治疗并配合护理干预,减少了各种并发症,疗效显著,于同年9月9日痊愈出院。现将其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注射液联合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塞(ACI)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选择发病24h内的ACI患者82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ng静脉滴注,每日2次,共14d,纳洛酮2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14d,同时给f阿司匹林、丹参作为基础治疗,对照组(40例)用胞二磷胆碱替代依达拉奉、纳洛酮,余均矧治疗组。结果14d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纳洛酮治疗ACI安仝有效。  相似文献   

20.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3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早期血清补体成分3(C3)表达及其对病情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检测90例ACI患者血清C3含量,根据C3值,分为C3正常组(A组)和C3升高组(B组)。入院及治疗14d时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Barthel指数(BI)评定日常生活能力;治疗90d时用改良Rankin评分(MRS)评定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NIHSS评分A组低于B组(P<0.05),BI评分A组高于B组(P<0.01)。治疗后第90天时A组MRS良好预后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B组(P<0.01)。结论血浆C3与ACI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有关,ACI患者应常规检测血浆C3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