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根据CT扫描结果,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0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90例,均通过CT扫描后的脑实质CT值及密度确定轻、中、重三组,并针对其症状进行具体分析。结果临床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因脑实质CT值和低密度分布范围的改变而呈现出不同的临床表现,轻、中、重三组在临床表现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度两组能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治疗和预后措施,而重度组新生儿患者存活率较低。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新生儿常见病症,通过CT扫描和临床症状能够进行早期治疗,并做好预后措施,最大程度降低其死亡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本研究主要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CT成像。方法:选取我院于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100例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对其CT影像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00例患儿中,重度为21例,中度为36例,轻度为43例。结论: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使用CT检测,有利于正确诊断,及时治疗,改善预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CT检查与临床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HIE患儿32例的临床资料。结果依据患儿的CT表现、临床特征及病变范围,将其划分为轻度、中度以及重度3个等级。其中轻度19例(临床21例),CT表现:存在片状低密度的脑白质,脑沟、脑池等正常,并且伴有1~2个脑叶分布;中度8例(临床6例),CT表现:脑白质低密度区2个脑叶,其中患儿伴有蛛网膜下腔出血5例,CT值为14~16 HU;重度5例,患儿CT表现为弥漫性低密度,CT值14 HU,5例患儿均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3例患儿合并有脑出血。结论对HIE患儿进行CT检查,能够将病变的密度、范围及相关并发症清晰显示出来,是当前临床上确诊HIE的一种有效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预后评估,对于HIE患儿的诊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9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采用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24、48、72 h的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后48、72 h的各项神经症状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Cr)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BUN、Cr、谷丙转氨酶(ALT)及谷草转氨酶(AS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是指新生儿围生期因缺氧引起的脑部病变,该疾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与羊水异常、脐带绕颈、宫内窘迫等因素密切相关。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常伴随着呼吸减慢、呼吸暂停、呼吸节律不齐、瞳孔缩小或扩大、眼球震颤等临床表现,如不及时给予有效的临床治疗,将给新生儿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难度加大,治疗方法较多,如何有效地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进行治疗也是临床研究的重要议题。本文就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探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脑苷肌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脑苷肌肽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观察组患儿NBN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苷肌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护理做出总结。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1月-2014年3月本院接诊的30例新生儿缺氧性脑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临床观察,在做好基础护理的基础上还要做好加强保暖、纠正缺氧、正确喂养等护理工作。结果:经过一系列的治疗以及护理之后,患病婴儿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完全治愈的有27例,治愈率达到91.12%。在随访的半年中,留有后遗症的患儿1例,死亡1例。结论:对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增加患儿治愈的成功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临床护理方法。方法本研究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0月因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就诊于我院儿科的患儿45例,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将患儿分为轻、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所有患儿均给予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避免颅内高压发生、喂养护理等方面常规护理。观察患儿情况,统计平均住院时间,以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治愈情况。结果 45例患儿平均住院时间(10.23±3.26)天,治愈42例,占93.3%,好转2例,占4.4%,放弃治疗1例,占2.3%。结论选择系统性的护理措施,可以大大地降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死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临床效果。方法连续性收集本院2013年8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采取亚低温联合传统方法治疗的HIE新生儿40例纳入观察组,收集同期本院收治的仅采取传统方法治疗的HIE新生儿47例纳入对照组。所有新生儿均随访至出生后6个月。比较两组新生儿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时间、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eonatal behavioral neurological assessment,NBNA)评分、智能发育指数、运动发育指数。结果两组新生儿病死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2.50%︰6.38%,P=0.389)。出生后1个月和6个月,观察组新生儿智能发育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91.57±7.57)︰(83.28±8.19),P=0.000]和[(95.38±9.56)︰(87.52±8.77),P=0.000],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17.57±4.23)天︰(20.48±4.82)天,P=0.004],运动发育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88.65±6.62)︰(83.07±6.29),P=0.000]和[(98.57±10.47)︰(91.82±9.18),P=0.002]。两组新生儿出生后第2天NBNA评分无显著差异[(25.63±6.3)分︰(24.68±5.83)分,P=0.472]。出生后第7天和第28天时,观察组新生儿NBN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3.83±5.93)分︰(29.17±6.15)分,P=0.001]和[(35.93±5.48)分︰(32.83±5.54)分,P=0.011]。两组新生儿各种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可显著改善HIE新生儿的神经发育情况,且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脑电图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抽取我院2015年8月—2016年7月收治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32例,将其作为实验组,以此同时选择同期入院的健康新生儿32例,将其作为参照组,所有新生儿出院48 h后进行脑电图检查,最后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新生儿经脑电图检查后,实验组新生儿脑电图异常具有较高的比例,可达97.5%。与此同时,实验组新生儿中,轻度脑电图差异比例、中度脑电图差异比例和重度脑电图差异比例分别为58.8%、90.0%和100.0%。实验组实施预后措施,轻度脑电图差异比例、中度脑电图差异比例和重度脑电图差异比例分别为73.4%、100.0%和100.0%。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早期诊断应用脑电图可以对其病情程度进行监测,因此该方法可以作为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新生儿的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经神经节苷脂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共90例。将之随机的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两组的人数相同。运用胞二磷胆碱对对照组患儿进行治疗,实验组患儿采用神经节苷脂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症状改善时间、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结果 (1)对于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有效患儿分别为43和37例,其有效率分别为95.56%和82.22%,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吮吸能力以及原始反射和意识恢复时间上都明显较短(P 0.05)。(3)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在接受2周以及4周的治疗后,行为神经评分效果显著提高(P 0.05)。结论与常规的胞二磷胆碱针治疗相比,神经节苷脂在HIE的治疗中应用效果更好,有利于改善患儿的行为神经评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采用神经节苷脂治疗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我院近年收治的82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采用神经节苷脂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68%、70.73%,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P0.05)。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采用神经节苷脂进行治疗,不仅能提高患儿的治疗有效性,还可改善患儿的治疗预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接受护理康复路径进行护理的价值。方法选取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00例,时间为2015年1月-2016年7月,分为两组,分别给予常规护理以及护理康复路径护理,对比两组干预后的效果。结果实验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干预后的运动发育指数评分、神经行为评分、智力发育状况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接受护理康复路径进行护理的价值较高,可促进其脑部神经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采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搜集本院新生儿科2013年2月~2015年2月诊治的46例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新生儿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护理方法不同分为甲、乙组,甲组采用循证护理,乙组采用基础护理,对比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甲组的护理有效率91.7%(22/24)高于乙组77.3%(17/22),P<0.05;甲组患者的满意度95.8%高于乙组86.4%,P<0.05。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采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于本院诊断为HIE的60例住院新生儿纳入HIE组,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新生儿学组制定的临床分度标准将其分为轻度(12例)、中度(34例)、重度(14例)三个亚组。选取本院同期60例足月健康新生儿纳入对照组。两组新生儿均于出生后24、48、72小时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记录HIE组患儿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起始端的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结果对照组新生儿出生后72小时内脑实质回声均匀。HIE组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脑实质回声呈点状或广泛回声增强;HIE轻度组患儿出生后48小时脑实质回声趋于正常;HIE中、重度组患儿出生后48~72小时脑实质回声呈散在回声增强。与对照组相比,HIE组新生儿出生后48小时内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的Vs、Vd均明显降低(P<0.05),PI、RI均明显升高(P<0.05)。出生72小时后,各组患儿Vs、Vd、PI和RI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有助于监测HIE新生儿的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可为HIE的早期诊断、病情判断以及干预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辅佐神经节苷酯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96例患有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新生儿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8人。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丹参注射液辅佐神经节苷酯治疗,对照组仅行常规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实验组有效率91.7%,对照组有效率79.2%,两组数据有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各主要症状消失的时间比对照组短,四大主要症状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丹参注射液辅佐神经节苷酯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明显优于常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在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慢性病患者102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1例。对照组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对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有效率、患者满意度、PDI评分、MDI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患儿满意度、MDI评分、PD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进行护理时实施循证护理临床疗效显著,能提升远期疗效,使护理效果最理想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全身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效果。方法:选取泉州市儿童医院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者96例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时间为2018年1月-2020年12月。将其随机分为参照组、研究组,每组48例。参照组开展常规对症治疗,研究组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开展全身亚低温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振幅整合脑电图、神经行为、并发症、发育状况。结果:研究组患儿振幅整合脑电图最低电压、最高电压均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行为能力、原始反射、一般评价、被动肌张力等神经行为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7%,低于参照组的20.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大运动行为、精细运动行为、个人-社交行为、语言行为、社会适应等发育指标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全身亚低温治疗可改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神经行为、振幅整合脑电图、发育情况,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联合亚低温疗法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效果及对神经生长因子的影响。方法将2014年5月—2018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92例选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亚低温疗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GM1,对治疗效果及NBNA、神经生长因子进行观察。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80.43%(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NBNA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治疗后的NTF、NSE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 GM1联合亚低温疗法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效果满意,有助于神经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