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贵州省退耕还林绩效与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2006年贵州省共完成退耕还林工程造林面积124.8万hm^2,使全省7%以上的国土得到造林绿化。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30.9%提高到2006年的39.93%,使贵州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生物多样性得到提高。研究表明: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不是影响区域耕地安全的主要因素,不会影响全省粮食生产。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促进了农民增收,退耕农户收入结构得到初步调整,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得到初步发展。退耕还林促进了农户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同时,针对全省还有56.2%的陡坡耕地需要实施退耕还林以及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中的重大问题,提出了加强新造成林地抚育管理,确保退耕还林的基本目标实现;加强促进劳动力有效转移,进一步控制人口增长、有效化解人地关系矛盾突出的问题,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补助政策,解决好退耕农户粮食问题;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做好退耕还林“五个结合”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根据退耕还林(草)县区和调查人员的分布布局,对西北5省和内蒙古793个退耕还林(草)农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了退耕还林(草)政策的主要成效及趋势,总结了农户对退耕还林(草)的评价,并提出了结论和政策性建议。研究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显著地改善了研究区域的生态状况,提高了退耕农户的生态意识和生计水平;农户拥护退耕还林(草)政策,有进一步实施退耕还林(草)的意愿;农户对退耕补助依赖性较大,如果降低补助标准,农民毁林复耕的可能性较大;提高补助标准,扩大退耕还林(草)面积,提供技术支持并大力发展后续产业是当前退耕农户的普遍愿望。  相似文献   

3.
寒冷高原黄土丘陵浅山区退耕还林模式及造林技术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寒冷高原的特点,在对青海省大通县浅山退耕还林区立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提出了退耕还林与绿色生态产业建设相结合,退耕还林与土地合理利用相结合,退耕还林与提高农民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并依此为出发点,对浅山退耕还林区林种、树草种、综合治理模式进行了优化配置,提出了适合寒冷高原黄土丘陵浅山区的退耕还林模式及综合造林技术,为该地区及其类似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4.
山西省退耕还林还草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还草是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针对山西省退耕还林还草中存在的问题,依据生态学原理,提出了科学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提高生态植被建设成效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彭浩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6):204-207
退耕还林还草,重建生态环境,是当前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根本切入点。运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就农户对退耕还林(草)的态度、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对农户的影响、以及农户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对甘肃省张掖市退耕还林(草)工程进行了农户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能够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减少他们的劳动量,对当地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也起到一定的作用,这项政策得到了广大农户的支持。但是,在政策的完善和具体操作方面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作者对退耕还林(草)政策的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山西省退耕还林实用技术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省退耕还林实施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总结出了适合山西省退耕还林的几种实用技术,即径流林业技术、干旱区节水造林技术、ABT生根粉的处理树根技术、提高陡坡地退耕还林成活率技术、覆膜造林技术、隔坡反坡水平沟整地技术.  相似文献   

7.
截至2011年,四川省简阳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配套荒山造林1.31万hm2;现有经济林木3474万株,存竹量46万t,森林覆盖率达36.31%。简介了简阳市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情况,分析退耕还林工程所取得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在指出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大力推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发展;加大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力度;加强部门协作实施项目整合;加大引进力度"等对策。  相似文献   

8.
四川退耕还林试点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省退耕还林试点已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但实地调查表明 ,存在着违背农民意愿 ,中央、地方和农民三个利益主体行为目标不一致 ,盲目发展经济林 ,工程管理不严格 ,补偿政策不尽合理等问题。建议在退耕地块及退耕面积的确定、树苗的选购、栽种、管护等方面让农户全方位参与 ,正确处理国家、地方、农户三者的利益关系 ,进一步完善国家有关退耕还林政策 ,妥善解决退耕还林工程的经费 ,提高退耕还林工作科技含量 ,强化工程管理。  相似文献   

9.
在野外调查和试验小区观测的基础上,对吴旗县退耕还林所取得的水土保持效益进行了定量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退耕还林、封山禁牧,吴旗县植被覆盖率得到了明显提高,极大地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质,植被群落趋于稳定,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由此可见退耕还林、封山禁牧是治理黄土丘陵沟壑区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东北三省退耕还林10余年来,达到了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目的,从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森林覆盖面积和森林覆盖率,积累了大量宝贵的自然资源,并产生了很高的生态效益,在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保育土壤、净化东北三省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价大气环境与防止自然灾害上做出了宝贵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土石山区退耕还林还草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宁武县土石山区退耕还林还草的流域,随机抽取了10户调查其经济情况,推算了流域的农村产业结构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封禁和退耕还林还草,不仅可恢复植被,而且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2.
退耕还林就是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将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坡耕地退耕还林,具有群众参与广、投资高、覆盖面多、见效周期长的特点。要扎实推进退耕还林政策实施,须重视对退耕农户的生态补偿问题,不断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提高补偿的公平性、针对性与效率性。分析我国后退耕还林时期的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切忌采用"一刀切"标准;实行与市场接轨的补偿制度;明确退耕还林生态受益主体。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中"经济林"和"生态林"的概念和比例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剖析了“经济林”和“生态林”在森林学和退耕还林政策中的不同含义,在总结不同学者认识的基础上,结合对西北退耕还林地区以及安徽砀山县的考察,讨论了国家退耕还林政策所规定的“经济林”和“生态林”的比例问题。分析表明:我国在森林学和国家退耕还林政策中的经济林、生态林的概念,需要进一步明确;退耕还林政策中的生态林与经济林比例一刀切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许多地区的实践经验表明,种植经济林同样可以兼顾生态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提高,并有利于退耕还林工作的持续实施。因此,应当在条件允许的地方,适当扩大经济林的比例,并力图通过经济林的发展,在确保生态效益提高的同时,达到促进农民经济增收和社会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为了给进一步推动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以西南地区重庆市为研究区域,通过收集退耕还林相关监测数据、重庆市历年统计年鉴资料和历年环境状况公报等,并结合野外参与式农户调查,对该区域退耕还林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结果表明:退耕还林不仅明显提高植被覆盖率,也对水土保持、改善土壤质量状况、净化大气和固碳释氧起到积极作用。生态林在此次退耕还林中为主要林木类型,但经济林生长势和覆盖度整体上要好于生态林。乔灌混交林所占比例较低;退耕还林后,耕地面积减少,但粮食产量逐渐恢复到原有水平。人均收入显著增长,年均增长率达31.9%。林业产值也在逐年增加。退耕还林的实施对生态环境、当地经济兼具有促进作用,但相关部门还需进一步提高乔灌混交林的比例,并加强对生态林的管护。另外,采取有效措施来提高林业产值。  相似文献   

15.
退耕还林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惠民政策,由此,以陕西省渭南市白水县对此项工作的开展情况,简要描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老百姓得到的实惠,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退耕还林政策的落实,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退耕还林工作,推动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乐都水文站径流量、输沙量、降水量进行分析,探讨了青海省湟水流域退耕还林还草的效益:2000—2010年,青海省湟水流域各县(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面积14.71万hm2,2002年退耕还林还草效益开始显现,年径流量和年降水量开始增加,年输沙量和年输沙模数明显减少,退耕后的年输沙量和年输沙模数分别比退耕前减少了467万t和359 t/km2。鉴于青海省湟水流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区生态环境总体上还比较脆弱,提出了延长退耕还林还草补助政策的时间、加大基本口粮田建设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意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7.
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总体部署,1999—2006年泾川县开展了大规模退耕还林工作,但随之出现了基本口粮无法保证、粮食不能自给等现象。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从2008年开始,泾川县在退耕还林项目区启动实施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至2013年共兴修基本口粮田8 478.4 hm~2,使项目区人均基本口粮田由0.10 hm~2增加到0.13 hm~2,在满足粮食自给的同时,促进了当地经济发展,年人均收入逐年提高。介绍了泾川县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主要经验和做法,并针对目前存在的经费落实困难、管护不到位等问题,提出了提高项目补助标准、拓宽群众就业门路、建立项目管护基金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农户是退耕还林(草)的主体,他们的经济行为和认知响应对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基于参与性农村评估调查(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方法,对米脂县退耕区8个行政村的325户退耕农户的退耕认知、退耕后家庭收入结构进行调查研究.研究表明,虽然农户对退耕还林工程持支持态度,但是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保证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户收入.为此,需要协调好3个方面的关系:(1)劳务输出与退耕区的发展;(2)退耕区与农业产业发展;(3)农业补贴与农户增收.  相似文献   

19.
我国水土流失和风沙等自然灾害问题目前依然严峻,为增加我国森林资源,提高森林涵水固沙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我国相关部门审批并实施了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方案。本次退耕还林方案是党中央与国务院为建设美丽中国、推动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要决策,并且被列入了我国重要督查项目当中。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方案,需要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推动农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保证生态文明建设得到有效落实。基于此,对新一轮退耕还林与林业结构调整的有效对策进行分析,以供林业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山西省不同立地类型区退耕还林实施情况调查,对该省退耕还林存在问题及相应对策做了探讨。主要是退耕还林物种配置与植被地带性规律相吻合的问题;退耕还林规划问题;退耕还林工作经费及不同地区、不同林种补助问题;对已有林木的生态效益补偿问题;退耕还林后的土地(林地)流转问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