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国处于亚热带,四川又处于西部山区,黄蜂在亚热带山林中很多,被黄蜂蜇伤者时有发生。2010-2012年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科收治被黄蜂蜇伤的患者15例,现将临床救治情况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资料15例均为急诊科收治被黄蜂蜇伤的患者,其中  相似文献   

2.
程辉  祝传智 《临床医学》2009,29(11):85-86
目的总结黄蜂群蜂蜇伤的临床救治经验。方法以近3年来我中心接诊收治的59例黄蜂群蜂蜇伤患者的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及住院治疗的病历资料为依据,对黄蜂蜇伤后诊治时间、临床表现、救治方法和治疗结果进行分析总结结果59例患者临床治愈56例,死亡3例:留院时间3~17d,平均8.7d。结论黄蜂群蜂蜇伤常伴有过敏性休克尽早救治,积极抗过敏抗休克,常规监测血、尿常规,肾功能,发现肾功能异常尽快血液透析是减少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黄蜂蜇伤在基层医院是常见的临床急症,4月至10月为高发期.严重的黄蜂蜇伤可引起局部或全身反应,出现过敏性休克、急性喉头水肿、肺水肿、横纹肌溶解、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等,甚至死亡[1].本院成功救治1例黄蜂蜇伤致急性横纹肌溶解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蜂蜇伤尤其是黄蜂蛰伤是野外部队驻训、作战和群众生产作业中较常见的急诊,其病死率较高[1].早期急性肾损伤(AKI)诊断及早期血液净化治疗是改善蜂蜇伤预后的关键[2].本文简要探讨蜂蜇伤行血液净化治疗的时机.  相似文献   

5.
王晓红  文曦娜  沈莉  刘林 《临床医学》2006,26(11):64-64
黄蜂蜇伤严重者可致多器官功能衰竭,如心、肝、肾、消化道及神经系统等,但临床报道比较少。我院自1991—2001年收治蜂毒中毒22例,其中16例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一宗黄蜂蜇伤5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毒量黄蜂蜇伤后各器官功能损害发生率及损害程度。方法根据蜂蜇伤量将57例黄蜂蜇伤患者分为2组,A组31例(<5刺),B组26例(≥5刺)。检测黄蜂蜇伤后患者血红蛋白、肝肾功能、心肌酶谱的变化,观察其器官功能损害的发生率。结果 A组和B组贫血分别为1例和6例,神经系统损害分别为0例和5例,肾脏损害分别为1例和12例,肝脏损害分别为1例和11例,心肌损害分别为0例和11例,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血清肌酐分别为(103±45)μmmol/L和(327±455)μmmol/L,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红蛋白分别为(120±15)g/L和(95±34)g/L,肌酸激酶分别为(60±41)IU/L和(17659±29699)IU/L,肌酸激酶同工酶分别为(26±24)U/L和(833±1053)U/L,天冬氨酸转移酶分别为(36±21)U/L和(457±479)U/L,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黄蜂蜇伤可引起肝、肾、心、脑、血液多系统损害。蜂蜇伤毒量大者,器官功能损害发生率增高,损害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7.
1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35岁.因黄蜂蜇伤后失语15 d入院.该患者于2008-07-25 10:00左右在山上劳动时不慎被黄蜂群蜇伤头、腿部后昏迷不醒,当时头部可触及断刺,经当地医院治疗,2008-07-28中午意识转清,但失语,且有四肢不自主活动,大小便正常.  相似文献   

8.
黄蜂蜇伤致喉头水肿的急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蜂蜇伤所致喉头水肿、过敏性休克是急诊科的急症,若处理不及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本院2000-2005年9月共抢救8例喉头水肿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 病例简介患者男 ,17岁。因被黄峰蜇伤后神志不清约 2 0min ,由同学背来医院。同学代述 ,2 0min前 ,患者在校园被黄蜂蜇伤头部 ,立即摔倒 ,呼之不应 ,四肢软瘫 ,大小便失禁。患者 2周前曾被黄蜂蜇伤过 1次。平素体健 ,否认其他过敏史、传染病接触史及癫痫病史。查体示患者神志不清 ,面色苍白 ,瞳孔等大等圆 ,对光反应存在。T36℃ ,P 12 0次 /min ,BP测不到。枕部有大头针帽大之红色出血点 ,局部皮肤凸出 ,肿胀充血 ,全身淋巴结不大 ,颈软 ,双肺呼吸音粗 ,无干、湿性罗音 ,心率 12 0次 /min ,心律整齐 ,心音低钝 ,无病理性…  相似文献   

10.
1 局部治疗 首先检查和清除遗留在蜇伤处的毒刺 ,如有毒刺和毒囊遗留 ,应即用针挑出 ,避免用钳取出 ,防止因挤压毒囊而有更多毒素吸入。蜜蜂蜇伤 ,毒液呈酸性 ,可用弱碱性液中和 ,用5%碳酸氢钠溶液或肥皂水冲洗伤口 ,也可用 3%氨水涂抹局部。局部还可涂敷抗组胺药物 (如苯海拉明乳剂等 ) ,或涂用明矾或二味拔毒散 (即雄黄、枯矾各等分 ,研成细末 ,用茶水调敷 )。黄蜂蜇伤 ,毒液呈碱性 ,可用弱酸性液中和 ,如醋、0 1 %稀盐酸等 ,或用鲜马齿苋洗净挤汁涂敷 ,也可涂以季德胜药片。局部红肿疼痛明显者的治疗 :①冷敷法 :用冰、2 %硼酸液、高…  相似文献   

11.
海蜇蜇伤人体后可造成程度不同的损伤,如海黄蜂水母分泌类眼镜蛇毒,毒性很大,蜇伤后5分钟即可致人死亡;僧帽水母蜇伤人体后,患者多日才能消除伤痛。我国沿海常见有随寒流漂浮于黄海一带的沙海蜇,能分泌肽毒。黄斑海蜇主要分布于广东、广西沿海,有一定毒性。真海蜇在黄海、东海、渤海都有,毒性较小。此外,还有面蜇、霞海蜇等,通常青色海蜇毒性较大些。  相似文献   

12.
正胡蜂,又称为"蚂蜂"或"黄蜂",是我国蜂类中毒性最强的蜂之一,在我国大概有200余种。由于胡蜂的蜇针无倒钩,可以反复蜇人,且胡蜂比蜜蜂更具有攻击性,一次性被胡蜂蜇伤20~200次即可导致急性肾衰竭甚至死亡,而蜜蜂通常需要150~1 000次[1],因此,胡蜂蜇伤给社会带来了更严重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取正确的积极的行之有效的急救措施,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根据毒蜂的种类,采取不同的措施:黑蜜蜂蜇伤用弱碱性溶液湿敷伤处,以中和酸性;黄蜂蜇伤则用食醋湿敷伤处,以中和碱性。尽量将蜇刺用针挑出,严密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若有过敏性休克,应积极抗休克,李德胜蛇药内服外敷。结果本组病例中治愈率占95.83%,死亡率占4.17%。结论医、护、患三者的配合,护理贯穿于疾病的全过程,护士应具有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和临床治疗护理实践经验,对抢救患者的生命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秦巴山区蜂蜇伤中毒的临床特征、治疗转归,为正确防治蜂蜇伤中毒、提高抢救成功率提供参考。方法:选取1997-01-2013-12在湖北省竹山县人民医院及县域内其他医疗机构住院治疗的蜂蜇伤中毒患者407例,对发病时间、蜇伤针数、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转归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蜂蜇伤中毒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集中在9~11月,占75.43%;2蜂蜇伤中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累及全身多个器官,易出现多器官功能不全,重要脏器损害发生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肝、心、肾;3蜜蜂组、胡蜂组和大黄蜂组过敏症状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胡蜂组和大黄蜂组头晕头痛、心肌损害、肝功能异常、肾功能不全、多器官损害的发生率高于蜜蜂组(P0.05或P0.01);4血液净化组病死率低于非血液净化组(P0.05)。结论:蜂蜇伤中毒抢救成功的关键:一是早期积极有效的抗过敏、抗休克治疗;二是早期血液净化治疗;三是早期重视和治疗多脏器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蜂蜇伤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方法对32例蜂蜇伤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轻型10例全部治愈,重型22例中治愈16例,2例放弃治疗,4例死亡,病死率18.75%。结论蜂蜇伤轻型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较轻,临床效果好。而重型则损害全身多脏器,主要表现为溶血性贫血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蜂蜇伤致横纹肌溶解的MRI表现,探讨MRI对蜂蜇伤致横纹肌溶解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9月2009年12月急诊科及肾内科蜂蜇伤患者4例。对其行蜇伤部位MR增强扫描,对其中1例患者行远离部位肢体扫描。总结MRI征象,评价MRI在蜂蜇伤所致横纹肌溶解临床诊治中的作用。结果蜇伤部位显示T1WI稍低,T2WI高信号影像,在T2WI加压脂影像中显示最为清晰,横纹肌损伤有局部随肌间隙扩散趋势,但远端无蜇伤肌肉受累。结论蜂蜇伤导致的横纹肌溶解可在MRI影像上得到直观反映。MRI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能及时反映横纹肌受累范围及程度、治疗后恢复情况等,可为其临床诊治评估提供有利信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马蜂蜇伤患者的临床救治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马蜂蜇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护理措施.结果:本组13例早期入院患者未出现肝肾损害,2 d后出院,随访无异常;4例晚期入院患者中,3例经14~45 d治疗与护理后痊愈,1例老年女性患者在入院后2 h因心搏骤停死亡.结论:马蜂蜇伤可造成严重后果,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时救治与护理,可将损害降到最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群蜂蜇伤的治疗经验.方法:126例群蜂蜇伤患者均给予局部处理、小剂量激素应用、碱化尿液、抗感染、营养支持、血液净化等综合治疗.结果:痊愈106例,好转6例,死亡14例.结论:群蜂蜇伤属临床重症,易发生多脏器功能损害,痛死率高,需及时采取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孙凤美  韩立珍 《全科护理》2014,(20):1895-1896
正毒蜂属节肢体动物门,其种类很多,有黄蜂、大黄蜂、胡蜂、土蜂、师蜂等,其毒素成分含有组织胺、激肽、5-羟色胺、透明质酸、磷脂酶A、磷脂酶B、蜂毒多肽等[1]。毒蜂蜇伤在基层医院还是比较多见,被蜂刺伤数分钟即可出现局部或全身严重变态反应,磷脂酶A、磷脂酶B、蜂毒多肽可造成红细胞及横纹肌溶解,从而导致血红蛋白尿及肌红蛋白尿,造成急性肾小管坏死,引发急性肾衰竭[2]。现将11例毒蜂蜇伤病人的抢救与护理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连续性静脉血液透析滤过(CVVHDF)联合血液灌流(HP)治疗蜂蜇伤患者中临床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肌红蛋白(Mb)、尿素氮(BUN)和肌酐(Scr)生化指标的变化研究及CVVHDF联合HP在蜂蜇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陕西省人民医院25例蜂蜇伤患者,分为常规组(局部处理、抗感染、抗过敏、抑制炎症反应、营养心肌、保肝保肾、营养支持等综合治疗)10例和CVVHDF联合HP治疗组(上述常规综合治疗+ CVVHDF联合HP)15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24,48 h的血清CK-MB,TBil,ALT,AST,Mb,BUN和Scr。结果常规组经48 h治疗后上述生化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变化不明显(P>0.05),CVVHDF联合HP治疗组经24,48 h治疗后上述生化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VVHDF联合HP治疗蜂蜇伤患者早期血清CK-MB,TBil,ALT,AST,Mb,BUN和Scr生化指标水平明显降低,能尽早恢复患者各脏器功能,是临床治疗蜂蜇伤患者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