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神经源性膀胱(NB)患儿伴膀胱输尿管反流(VUR)的临床特征,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儿童肾内科收治并诊断为NB伴尿路感染的2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VUR分为反流组(11例)与无反流组(15例),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 相比无反流组,反流组患...  相似文献   

2.
膀胱和尿道作为功能单位需要具备两个基本功能,即一定容量适当压力储尿和尿液正常排空。在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的参与下,膀胱逼尿肌、尿道括约肌及盆底肌协调工作方能实现。任何原因引起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害导致的下尿路某些功能丧失或协同失调,使正常的贮尿和排尿功能受到破坏,即为神经源性膀胱,也称神经源性下尿路障碍。该病可导致膀胱出口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反复泌尿系感染甚至肾衰竭。  相似文献   

3.
4.
任何与排尿有关的中枢和神经受到损伤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即为神经源性膀胱。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neuropathic bladder—sphicter dysfunction,NBSD)多见,其病因、下尿路解剖、功能特点和治疗原则不同于成人NBSD。常伴有脊柱发育畸形和脊髓发育障碍;小儿NBSD随着时间会发生变化,两个不同类型障碍阶段间无显著界限;正常小儿随着年龄增长和发育成熟,逼尿肌和括约肌功能也发生持续变化;目前缺乏正常小儿尿动力学参数,尤其是较小年龄组,影响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神经源性膀胱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20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资料。结果 120例中获随访96例,平均随访2年,症状好转者82例。结论 对神经源性膀胱患儿的手术治疗,术前应作全面的评价,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6.
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及其肾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vesicoureteric renux,VUR)与尿路感染、排尿功能障碍相伴发生常常导致肾疤痕、肾萎缩、高血压、肾功能减退等一系列反流性肾病的表现,重者甚至进展为终末期肾病。目前,从尿流动力学、血流动力学、感染、免疫及遗传学等多领域探索VUR及反流性肾病的发病机制。VUR的诊断技术在影像、生化、尿流动力学等多领域有很大进展,提高了对反流及肾损害的评价敏感性。小儿原发性VUR需要及早诊断,同时对肾损害做出充分的预测,建立个体化的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8.
儿童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儿童神经源性膀胱发病率高,患儿生活质量差,并发症多。随着儿童尿动力学检查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不仅可准确反映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而且为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和有效预测上尿路损害风险及评估术后疗效和长期跟踪随访提供重要依据。其诊断模式已发展为多学科协作模式。其治疗随着新型药物及清洁间歇导尿术的出现及对康复治疗的重视,使得患儿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膀胱扩容术联合输尿管再植术治疗伴输尿管反流的小儿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伴膀胱输尿管反流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临床资料, 共36例, 根据行膀胱扩容术的同时是否行输尿管再植术, 将其分为单纯膀胱扩容术组(A组, 22例、33条输尿管), 膀胱扩容术联合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组(B组, 14例、18条输尿管);两组患儿年龄、性别、膀胱输尿管反流级别、既往史及临床症状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 以及两组手术前后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最大逼尿肌压力、输尿管反流残余率、尿路感染发生率、远端输尿管直径比等情况。结果所有患儿手术顺利, A、B两组手术时间[(152.6±24.4)min比(232.4±44.9)min]及术后输尿管反流残余率(57.58%比16.67%)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19.8±4.8)mL比(21.1±5.3)mL]、术后住院时间[(30.2±6.5)d比(29.6±5.1)d]、...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排尿性膀胱尿路X线造影术(MCU)在尿路感染患儿中的检查时机,为早期诊断膀胱输尿管反流提供依据.方法 分析2003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住院患尿路感染并行排尿期膀胱尿路X线造影术检查的患儿,分析相关的B超,放射性核素肾静态扫描,肾功能(血尿素氮、血肌酐),尿常规,尿微量蛋白(尿IgG、Alb、TRF、RBP、NAG、a1-MG),中段尿培养等检查.结果 [1]进行MCU检查的患儿共392例,年龄1个月-14岁,平均年龄(2.43±3.10)岁.无膀胱输尿管反流者230例;有膀胱输尿管反流者162例;其中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150例,男女比为1.23:1.[2]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阳性、阴性两组患儿间,放射性核素肾静态扫描(DMSA)中表现为急性期放射稀疏、肾疤痕、尿微量蛋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年龄分布为<2岁93例(62%),2-7岁39例(26%),>7岁18例(12%).结论 对尿路感染伴随DMSA异常,尿微量蛋白明显增高的患儿应提高警惕,积极行MCU检查,特别是<2岁的男童更应重视.  相似文献   

11.
任何神经病变或损害导致膀胱或/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neuropathic bladder—sphicter dysfunction,NBSD)。在十九世纪70年代以前未治疗NBSD患儿10岁前上尿路损害发生率可达50%~90%(Kurzrock EA,et al.J Urol,1998)。近年来婴幼儿和儿童尿动力学检查技术进步以及下尿路功能障碍术语的标准化使得我们可以更加准确诊断和治疗小儿NBSD。随着治疗小儿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新药物和新技术的出现,显著降低了小儿NBSD的病死率。本文就小儿NBSD的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清洁间歇导尿在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清洁间歇导尿在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治疗巾的临床意义.方法 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64例.男49例,女15例,年龄3~13岁.均已行脊髓栓系松解手术.临床表现为尿失禁,611例合并大便失禁.52例合并足畸形.就诊时和就诊后1年分别行尿动力学和排泄件膀胱尿道造影以及超声检查,治疗期间36例坚持间歇导尿.28例未能坚持间歇导尿.结果 导尿组开始有9例合并Ⅲ°以下输尿管反流.4例为单纯肾积水.膀胱容量、顺应性、逼尿肌压分别为(176±34.5)ml、(3.5±0.6)ml/cmH2O、(54.6±13.2)cmH2O.1年后3例输尿管反流消失,2例肾积水减轻,膀胱容量、顺应性、逼尿肌压分别为(188±30.3)ml、(3.7±0.9)ml/cmH2O、(50.6±11.8)cmH2O,4例发生尿路感染(11.1%).未导尿组开始有7例合并Ⅲ°以下输尿管反流,5例为单纯肾积水,膀胱容量、顺应性、逼尿肌压分别为(168±37.2)ml,(3.2±0.7)ml/cmH2O,(59.6±15.6)cmH2O.1年后13例合并输尿管反流.9例合并肾积水.膀胱容量、顺应性、逼尿肌压分别为(142±23.6)ml,(1.6±0.7)ml/cmH2O,(72.4±9.3)cmH2O.3例发生尿路感染(10.7%).结论清洁间歇导尿可保护膀胱功能.避免或减轻上尿路功能的损害,并不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对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膀胱输尿管反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第一次发热的尿路感染患儿进行血清PCT检测,并对所有患儿进行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以确定是否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从而评估PCT对膀胱输尿管反流诊断的预测作用。结果膀胱输尿管反流组血清PCT值为(1.26±0.07)ng/ml,明显高于无膀胱输尿管反流组[(0.57±0.08)ng/m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13例轻度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血清PCT水平为(1.02±0.14)ng/ml,6例重度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PCT水平为(1.79±0.20)ng/m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血清PCT≥0.5ng/ml对所有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诊断的敏感度为84%,特异度为64%,对重度膀胱输尿管反流诊断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64%。结论血清PCT值可用于鉴别是否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且与反流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小儿神经管发育缺陷是一组疾病,是导致患儿神经源性膀胱的主要病因,严重影响患儿的生理、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该文就神经管的发育,生理、病理及其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输尿管膀胱反流(VUR)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因发热性尿路感染住院治疗并经排泄性尿路造影(MCU)确诊VUR的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90例患儿中男41例、女49例,中位年龄0.90岁;双侧反流46例,其中神经源性膀胱4例。51例1岁以下患儿中,男性28例、女性23例;10例5岁以上患儿中,仅1例男性患儿。6例手术治疗,其余84例内科保守治疗,其中随访到48例。随访患儿中,15例尿路感染复发,5例因肾瘢痕、患侧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转为手术治疗;25例于一年后复查MCU,1例反流级别加重、12例无变化、5例减轻、7例消失。8例患儿首次肾静态显像(DMSA)发现肾脏缩小、肾瘢痕形成,36例患儿半年后复查DMSA发现10例出现肾瘢痕。结论婴儿期发热性尿路感染患儿,尤其是男孩应注意是否存在VUR。DMSA、MCU等检查不能相互取代。双侧VUR患儿应排除神经源性膀胱及合并其他畸形。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源性膀胱患儿经间歇性清洁导尿(CIC)治疗和长期随访的临床资料,总结这一方法 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1年1月至2006年5月共治疗57例.男38例,女19例,年龄3个月至17岁.反复尿路感染病例35例,尿失禁45例.上尿路扩张积水SFU分级3~4级38侧,0~2级39侧.尿动力检查逼尿肌无收缩或功能低下12例,逼尿肌过度活动10例,括约肌关闭功能不全39例.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或括约肌过度活动20例.结果 57例中36例获长期随访.完全采用CIC排尿27例,采用crede动作辅助排尿4例.两者均有5例.导尿2~3次2例,4~6次25例.6次以上5例.每次尿量80~400 ml.36例患儿中31例治疗前有反复发热性尿路感染,导尿后21例有菌尿,8例出现发热性尿路感染.治疗前尿失禁Likert评分平均为2.25,治疗后为4.04,t检验差别有统计意义.治疗前SFU分级2级以下为30侧,3级以上为42侧,治疗后2级以下40侧,3级以上32侧.卡方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IC在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它对控制尿路感染.缓解尿失禁,改善上尿路扩张积水都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7.
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neuropathic bladder-sphicter dysfunction,NBSD)多见,仅脊髓脊膜膨出(MMC)发病率为1‰~2‰,5岁前病死率达14%。小儿NBSD病因、下尿路解剖、功能特点和治疗原则不同于成人NBSD。常伴有脊柱发育畸形和脊髓发育障碍。小儿DNBSD随着时间会发生变化,两个不同类型障碍阶段间无显著界限。正常小儿随着年龄增长和发育成熟,逼尿肌和括约肌功能也发生持续变化。目前缺乏正常小儿尿动力学参数,尤其是较小年龄组,影响其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最近婴幼儿和儿童尿动力学检查技术进步使得可以更准确评估小儿NBSD,为其提供更新的病理生理认识,进行科学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8.
19.
儿童神经源性膀胱(PNB)多为腰骶部脊髓和神经发育不良所致,至今仍无理想的治愈方法。PNB常发生纤维化,如何预防和治疗PNB的纤维化也是世界难题。PNB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发生膀胱纤维化,表现为膀胱壁增厚、膀胱顺应性减小和膀胱出口梗阻等。研究提示膀胱纤维化不仅与膀胱平滑肌细胞有关,膀胱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也参与其中,但纤维...  相似文献   

20.
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是输尿管膀胱交界区的先天性异常。目前国内此病报道较少,现就我们近年遇到的16例原发性膀胱输尿管反流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16例中男11例,女5例,年龄lmo~10a,平均3a。病史数天到6a。主要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等反复泌尿系感染11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