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维生素D受体作用的分子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维生素D受体(VDR0是由6个功能区组成,每个功能区分工不同但又相互协调。配体结合区介导屯1,25(OH)2D3结合并与视黄酸X受体形成异二聚体,DNA结合区则通过两个锌指结构选择性地识别靶基因上DR3型维生素D反应元件(VDRE)并由此改变局部DNA的构象,在其他雷同转录激活/抑制因子和AF-1、AF-2两个亚区的共同参与下激活转录过程,进行基因表达。在这一过程中,磷酸化对VDR转录活性的意义目  相似文献   

2.
张建伟  傅淑霞  程刚 《山东医药》2004,44(29):15-17
维生素D受体基因(VDR)位于人类第12号染色体上,该基因全长约4605个碱基对,基因转录产物为VDR蛋白。活性维生素D。与靶器官上的VDR结合后,在转录水平改变靶器官上特定蛋白质表达水平,产生不同的生物效应,可影响骨密度(BMD)及血液中甲状旁腺激素含量。我们观察了VDR基因多态性对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BMD和甲状腺功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除运动、营养、绝经等因素外 ,遗传因素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澳大利亚学者Morrison等首先发现维生素 D受体 (VDR)基因多态性与骨钙素水平相关 ,并可以预测骨密度。此后 ,各国就 VDR基因多态性对骨密度、骨丢失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影响开展了广泛研究。1 VDR基因的结构VDR基因位于 12号染色体 (12 q13- 14 ) ,长约 75 kb,由 11个外显子组成。其中 IA、IB和 IC为非编码区 ,外显子 II- IX编码维生素 D受体。到目前为止 ,使用 Fok I、Bsm I、Apa I和 Taq I酶已发现 VDR基因四种酶切位点多态性 (…  相似文献   

4.
张彬  赵秀品  周立文 《山东医药》2006,46(14):55-55
文献报道,95%的佝偻病为维生素D缺乏致钙、磷代谢障碍引起。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是光照不足,但遗传因素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维生素D受体(VDR)是介导1-25(OH)2D3发挥生物效应的核内生物大分子,维生素D的许多生物学功能均通过VDR介导靶基因转录而实现。VDR基因近年来被认为是遗传调控骨和钙、磷代谢的侯选基因。2004年1月~2005年12月,我们对60例中重度佝偻病患儿行维生素D基因多态性检测,旨在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5.
维生素D在维持正常胰岛β细胞功能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婴幼儿时期维生素D的缺乏可使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增高,并造成β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减退。而维生素D的干预则可以延缓和改善这一过程,这可能源于维生素受体(VDR)介导的免疫调节作用。大量研究也揭示了维生素D不足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内在关联,其对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的敏感性的影响也得到证实,这些效应可能是通过对VDR基因的作用以及对钙磷平衡的影响而介导的,转录因子过氧化酶增殖物活化受体(PPAR)-δ在其中也扮演一定角色。合理使用维生素D有望成为糖尿病预防与治疗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Ⅰ变异的意义及对大肠肿瘤易患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瞬时转染技术在不同时间给予肠道COS-7细胞不同浓度的1,25-二羟维生素D3[1,25-(OH)2VD3]处理,检测转染VDR野生型和突变型真核表达载体后的细胞对下游靶基因CYP450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将野生型和突变型VDR质粒共转染于COS-7细胞中,在1,25-(OH)2VD3孵育24、36、48 h后,3个浓度组(10、20、50μmol/L)的CYP3A4mRNA转录水平分别与对照组和空载体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转染FokⅠ突变型的CYP3A4 mR-NA转录水平高于野生型。结论 FokⅠ突变使CYP3A4蛋白转录激活能力显著升高,可能影响大肠肿瘤发生的易患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帕金森病(PD)患者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和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变化,分析二者与PD发病的相关性及对PD发病的预测效能,以明确VDR基因多态性及血清25(OH)D水平与PD发病的关系。方法 纳入178例PD患者(PD组)及同时期185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采用PCR法和DNA测序法检测VDR基因FokⅠ(rs2228570)和BsmⅠ(rs1544410)位点的基因分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外周血清25(OH)D,对两组上述指标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D发病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和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对PD发病的预测效能。结果 PD组FokI位点T等位基因与TT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8.6%、25.3%,对照组分别为37.7%、15.1%,两组比较,χ2分别为8.516、10.383,P分别为0.004、0.001。PD组BsmⅠ位点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PD组血清25(OH)D水平为(16.06±6.04)ng/mL,对照组为(19.22±6...  相似文献   

8.
维生素D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内分泌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的许多研究证实 ,维生素D受体 (VDR)基因多态性与多种内分泌疾病的发生有关。有关VDR基因多态性引起内分泌疾病发病机制的学说很多 ,但其具体机制尚不清楚。探讨维生素D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内分泌疾病的关系 ,为进一步从基因水平探讨内分泌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Bsm1及Taq1基因多态性与本地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择144例河北省秦皇岛籍汉族NSCLC患者(NSCLC组)和142例健康查体成人(对照组),两组均抽取空腹外周静脉血,采用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的方法检测VDR的Bsm1、Taq1等位基因多态性。结果两组VDR的Bsm1、Taq1等位基因多态性分布均无显著差异。结论 VDR基因Bsm1、Taq1位点多态性与本地区NSCLC发病风险无明显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Fok1多态性与内蒙古地区汉族老年女性骨质疏松(OP)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PCR-RFLP),对70例对照者和32例OP患者的VDR基因Fok1多态性进行分析,并分别计算两组人群Fok1基因型和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结果 对照组人群Fok1多态性FF、Ff、ff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分别为38.57%、50%、11.43%.OP组分别为21.88%、43.75%、34.37%.两组人群基因型的分布频率差异有显著性(χ2=8.211,P<0.05).结论 老年女性VDR基因Fok1多态性与OP相关.  相似文献   

11.
维生素D在钙和骨代谢中有着明确的作用,除此之外,最近人们已经认识到维生素D缺乏症和糖尿病的发病及并发症的进展有关。这是由于在人体组织中普遍存在的维生素D受体(VDR)的表达可调节多种炎症因子的基因转录和免疫细胞的表达,包括抗细胞增殖、免疫调节、血管生成、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影响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本文拟分析已开展的研究,进一步明确维生素D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过程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相似文献   

12.
<正>维生素D是一种脂溶性的前激素,通过与维生素D受体(VDR)的相互作用,在调节生理过程中发挥着广泛作用。近年来,维生素D缺乏症并不少见,且与骨骼疾病和非骨骼并发症有关。在此,我们总结了维生素D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领域关联的证据和研究进展,以及对未来可行性的展望。维生素D被肝脏25-羟化酶代谢,再由肾1a-羟化酶转化为其活性形式,1,25二羟基D3或骨化三醇,与VDR在不同组织中发挥作用~([1])。VDR是一种核受体,起转录因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构建含有类固醇激素受体(VDR)起始密码子区突变序列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系统。方法以人肝组织总RNA为模板应用RT-PCR方法扩增出VDR cDNA基因序列全长并克隆于T载体后酶切再与空载体pcDNA3.1(-)B-myc/his连接形成重组载体;测序验证后与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连接构建起始密码子区T/C突变型人VDR,以phRL-SV40质粒作为内对照共转染COS-7细胞,设1,25(OH)2VD3不同浓度点进行干预后,化学发光法检测荧光强度。结果人VDR基因起始密码子区突变重组质粒测序验证与Genbank完全相同。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系统检测,1,25(OH)2VD3干预组荧光素酶活性数值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人VDR起始密码子区突变重组体在COS-7细胞中存在转录激活能力。结论成功构建了含有起始密码子区突变的报告基因载体,为VDR有关的药物代谢异常、肿瘤易感性提供机制性指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新疆汉族老年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患者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ApaI、BsmI位点的基因多态性与维生素D水平的关联。方法在2010年7月至2014年7月对新疆维、汉两民族老年人进行了MCI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采用美国精神病学会的精神障碍和统计手册第四修订版(DSM-Ⅳ)的MCI诊断标准,共入选汉族MCI组100例(女57例,男43例),平均年龄(77.22±6.59)岁;选取对照组145例(女70例,男75例),平均年龄(76.72±5.71)岁,应用SNaPshot方法检测VDR基因ApaI、BsmI位点基因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25(OH)D的浓度。结果 VDR基因ApaI位点、BsmI位点基因型分布及等位基因频率在MCI组及对照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ApaI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患病风险分析后得出:等位基因A增加MCI的患病风险,AA基因型增加MCI患病风险,对BsmI基因型及等位基因患病风险分析得出:T等位基因增加MCI患病风险,CT基因型增加MCI患病风险;MCI组维生素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4,P<0.05);MCI组中,VDR基因ApaI、BsmI位点不同基因型比较血清25(OH)D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①VDR基因ApaI、BsmI两个位点多态性与汉族老年MCI发病相关。②血清25(OH)D水平的下降可能影响MCI的发生发展。③未发现MCI患者中VDR基因ApaI、BsmI两个位点多态性与维生素D水平有关联。  相似文献   

15.
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VDR)基因近年来已成为研究的热点。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广泛的研究,表明VDR多态性的分布很不一致。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45例北京地区老年男性VDR基因型,以了解该地区老年男性的VD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为进一步探讨其与骨质疏松症的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 (VDR)基因多态性对老年男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骨密度的影响。 方法 分别对老年COPD组 (2 4例 )与老年健康对照组 (31例 )测定肺功能、体质指数、血钙、血磷、骨钙素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测定老年男性COPD患者与健康老年人的VDR基因型 ;分别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两组受试者的股骨骨密度。 结果 COPD组的体质指数、骨钙素含量、股骨颈骨密度分别为 (2 2 6 5± 3 1 8)kg/m2 、(2 5 0± 0 5 7) μg/L、(0 75± 0 1 3) g/cm2 ,较对照组 (2 4 86± 3 6 8)kg/m2 、(2 87± 0 6 1 ) μg/L和 (0 86± 0 1 2 ) g/cm2 明显减少 (P <0 0 5 )。COPD组 3种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FF、Ff和ff分别为 4、1 3例和 7例 ;对照组分别为 1 3、1 3例和 5例。两组基因型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COPD组、对照组的基因多态性与骨密度、骨钙素无显著相关性 (P >0 0 5 )。 结论 老年男性COPD患者骨密度减低与VDR基因多态性无明显相关性 ,其骨密度减低可能为疾病本身引起的继发性改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维生素D缺乏是老年人常见的健康问题。肾脏是产生活性维生素D的重要器官,也是维生素D受体(Vitamin D receptor, VDR)表达较多的器官之一。作为体内最早发生衰老的器官之一,肾脏VDR缺乏与肾脏衰老的关系既往未见报道。本研究拟通过人类和小鼠数据库分析,探究肾脏VDR表达随增龄的变化及与肾脏衰老的关系,并在动物中进行验证。方法 首先通过人类和小鼠公共数据库明确肾脏VDR的表达情况;其次对VDR高表达器官分析VDR随增龄的变化趋势,通过免疫组化及免疫印迹方法在6月、 15月、 21月龄的雄性野生型小鼠肾组织中进行验证;对上述野生型小鼠肾组织进行p16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VDR和p16的相关性分析;最后,基于基因表达微阵列进行基因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 GSEA),在人类肾脏数据中探索与肾小球VDR相关的生物学途径。结果 人类和小鼠数据库都提示肾脏是VDR表达最多的器官之一,随着增龄,肾脏VDR的表达呈下降趋势。基于基因表达微阵列的GSEA分析显示低VDR表达组富集更多的衰老基因。野生型小鼠肾脏免疫组化和免疫印迹结果提示肾脏V...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维生素D相关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HBV-ACLF短期预后的关系。方法纳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病中心于2012年7月-2018年3月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00例,根据其病程中是否发生ACLF,分为HBV-ACLF组(n=122)和Non-ACLF组(n=278)。分别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同时采集外周血标本,应用imLDRTM多重SNP分型试剂盒检测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rs1544410、rs2228570及维生素D结合蛋白(VDBP)基因rs2282679共3个位点的SNP表达分型;并对HBV-ACLF组患者进行随访观察,追踪其3个月的生存情况。对比分析维生素D相关基因SNP与HBV-ACLF易感性及预后的关系。采用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评估各组基因样本的群体代表性。对于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对于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SNP与HBV-ACLF发生的相对风险度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HBV-ACLF组患者与Non-ACLF组患者在VDR基因的rs1544410、rs2228570、VDBP基因rs2282679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频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另外VDR基因rs1544410、rs2228570及VDBP基因rs2282679基因型及其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在HBV-ACLF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 0. 05)。结论 VDR基因rs1544410、rs2228570及VDBP基因rs2282679共3个位点的SNP与HBV-ACLF的发生及短期预后之间不存在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维生素D受体 (VDR)基因的BsmI多态性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 ,并进一步探讨其与骨密度 (BMD)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解析 (PCR RFLPs)技术检测了 1 86例在长春地区生活 1 0年以上的无亲缘关系的绝经前健康汉族女性VDR基因型 ,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 (DEXA)测腰椎BMD ,同时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 VDR基因型分布频率为Bb:2 3例 (1 2 .4% ) ,bb :1 63例(87.6 % ) ,BB型缺如。b等位基因在本组人群中分布高达 93 .8%。各型的BMD值分别为 :Bb型 (1 .1 87± 0 .0 88) g/cm2 ,bb型 (1 .1 53± 0 .1 1 2 ) g/cm2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结论 中国长春地区绝经前汉族女性的VDR基因的BsmI多态性与骨密度间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1,25(OH)2D3及其类似物均可抑制非肥胖糖尿病(NOD)鼠1型糖尿病的发生,而且后者可以避免1,25(OH)2D3对血钙和骨代谢的副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为1,25(OH)2D3通过维生素D受体(VDR)抑制树突状细胞(DC)s的成熟及分化,使其白介素(IL)-12表达减少,激活Th1细胞的能力下降,纠正Th1/Th2的失衡,导致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IL-2分泌减少,使胰岛β细胞破坏减少,从而抑制1型糖尿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