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 毫秒
1.
目的:讨论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无症状性膀胱副神经节瘤,对其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回顾和总结国内外有关文献。结果:国内报道该肿瘤多发生于女性,而国外却多见于男性。排尿困难以及血尿和间歇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的临床症状,同时可伴发儿茶酚胺升高引起的头痛、视力模糊、心悸和脸红等症状。组织学特征与发生于性腺的副神经节瘤相似。免疫组化染色表达CgA,Syn,Vimentin,S-100蛋白和NSE。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在进行外科一系列诊疗过程前,必须要经过全面的观察。由于该肿瘤常浸润膀胱壁肌层,临床上一般对其进行部分膀胱壁的切除。准确的诊断仍然依靠临床症状、病理学特征以及免疫组化三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2.
3.
副神经节瘤,又名化学感受器瘤或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临床少见。而功能性副神经节瘤则更属罕见,李树玲报告1例位于劲动脉体。本文报告1例功能性纵隔副神经节瘤,并结合文献略加讨论。病例患者男性,39岁,1980年因全身不适,乏力3月,进食梗阻感1月而入院。胸片及纵隔断层示左上纵隔实性阴影,剖胸探查见左上纵隔肿物5×6×7cm,位于主动脉旁,质软,包膜完整,血供丰富,予“完整”切除。病理报告化学感受器瘤。术  相似文献   

4.
1病例摘要 患者女,76岁,因体检发现前纵隔肿块1天,由门诊收治入院。既往无胸闷、气促,无咳嗽、咳痰,无发热,无其他特殊不适主诉,否认高血压。胸部增强CT提示:前纵隔有一不规则团块状软组织影,大小约6.0cm×6.5cm,其内密度不均,见斑点状低密度影;静脉注射造影剂后,病灶不均匀强化,  相似文献   

5.
患者吴XX,男性,45岁,因全身乏力8个月,右侧胸闷、疼痛1月余,于1998年2月26日人院(住院号248664)。查体无异常发现,X线胸片示右上前纵隔明显增宽,边缘清楚;CT示右中上前纵隔一实质性占位阴影,密度均匀,大小约6.0cmx6.0cmx4.0cm。于1998年3月2日行开胸探查术...  相似文献   

6.
1病例报告 患者女,34岁.因左锁骨上肿块20 d于2002年8月12日入济南军区总医院.查体:左颈部隆起,无颈静脉怒张和颈肪异常搏动.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33岁。主因声嘶2年,发现咽旁肿物1个月于2019年10月收入四川省肿瘤医院。颌面部CT示:右侧咽旁间隙异常信号肿块影,最大截面约3.0 cm×4.0 cm,考虑肿瘤性病变,右侧咽旁肿瘤性质待查(图1)。颌面部磁共振提示右侧咽旁肿瘤大小约3.8 cm×3.4 cm×2.1 cm。肿瘤占位,考虑神经鞘瘤?颈动脉体瘤?喉镜示:右侧声带活动差。本院多学科综合会诊,初步考虑右侧咽旁肿瘤,因血供丰富,且同动脉分叉关系密切,需鉴别动脉体瘤、颈静脉球瘤,建议手术切除,因位置较深,充分告知患者经颌下入路有断离下颌骨可能。评估无明显禁忌证后在全麻下行右侧咽旁肿瘤切除+右侧颅底肿瘤切除+部分腮腺切除术+气管切开术。术中见:右侧咽旁肿瘤约3.0 cm×4.0 cm,质韧,边界欠清楚,形态欠规则,活动度差,向上部分侵入颅底,外侧黏连胸锁乳突肌,内侧向深面黏连颈内静脉,表面被覆血管网并黏连周围组织,肿瘤根部汇入迷走神经,初步考虑迷走神经来源肿瘤。术中予以离断迷走神经,并行预防性气管切开(图2~4)。术中病理示:梭形细胞肿瘤。术后予以抗炎等治疗。免疫组织化学示:S100(+),CgA(+),syn(+),CD56(+),NSE(+),CEA(-),GATA3(灶状阳性),CK7(-),CD34(+),Ki-67(约3%+),CD17(-),P63(-)。出院后常规病理示:副神经节瘤(图5)。患者1周后回院拔除气管套管,截至2019年11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副神经节瘤是起源于原始神经嵴交感神经始基的肿瘤,主要发生于肾上腺髓质,仅6%左右发生于肾上腺外[1-2],其中以颈部、后腹膜多见,甲状腺发生的较少,它是起源于甲状腺内的副神经节组织,属于相当少见的肿瘤。作者收治了1例经病理证实为甲  相似文献   

9.
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进行光镜、免疫组织化学和电镜观察,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肿瘤组织具有三向分化的特点,由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和成熟的神经节细胞构成。免疫组化标记上皮样细胞表达CgA、Syn、NSE、NF、P-gp9.5;梭形细胞表达V im、NF、S-100蛋白、P-gp9.5;神经节细胞表达NSE、NF、P-gp9.5。电镜下上皮样细胞胞浆内见神经内分泌颗粒。结论节细胞性副神经节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好发于十二指肠的良性肿瘤,临床及病理医师需要提高认识避免误诊,依赖其病理形态学特点结合免疫表型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正>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属于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其发生率不足0.03%,是一种罕见的化学感受器瘤[1]。CBT主要位于颈动脉分叉处,多为良性,恶性表现多为公认的出现淋巴结和(或)远处转移。目前,CBT的相关报道多为外科手术诊治经过,临床与病理结合的研究较为少见,且对其良恶性的鉴别诊断还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报道1例恶性CBT伴淋巴结转移患者,旨在探讨CBT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等,提高对其认识水平,为CBT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讨论膀胱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报道1例无症状性膀胱副神经节瘤,对其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回顾和总结国内外有关文献.结果:国内报道该肿瘤多发生于女性,而国外却多见于男性.排尿困难以及血尿和间歇性高血压是最常见的的临床症状,同时可伴发儿茶酚胺升高引起的头痛、视力模糊、心悸和脸红等症状.组织学特征与发生于性腺的副神经节瘤相似.免疫组化染色表达CgA,Syn,Vimentin,S-100蛋白和NSE.结论:膀胱副神经节瘤是一种罕见的肿瘤,在进行外科一系列诊疗过程前,必须要经过全面的观察.由于该肿瘤常浸润膀胱壁肌层,临床上一般对其进行部分膀胱壁的切除.准确的诊断仍然依靠临床症状、病理学特征以及免疫组化三方面的结合.  相似文献   

12.
色素性副神经节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特殊类型的副节瘤,可发生于脊髓、膀胱、后腹膜、纵隔等部位。本院收治1例色素性副神经节瘤,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讨论,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发生在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细胞瘤为副神经节瘤,发病率约10%。主要为10~29岁之间的女性,发生在60岁以上的老人少见,发生在膀胱的则很少见。肾上腺以外的嗜铬细胞瘤主要分泌去甲肾上腺素,临床表现为血压高,心率快,胸闷等。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4.
膀胱副神经节瘤发病率低,国内外显有报道。膀胱副神经节瘤术前诊断较容易被忽视,术前若未充分准备,术中可能导致血压波动等风险。膀胱副神经节瘤术后需严密随访,定期复查膀胱镜检查及相关化验,必要时进一步治疗,避免肿瘤的复发和转移。1病例报告1.1临床资料我院自2016年01月至2019年09月共诊治4例膀胱副神经节瘤患者,均为女性,其中1例为有功能性副神经节瘤。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腹腔副神经节细胞瘤一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71岁。因副神经节细胞瘤术后一年半,食后即吐3天就诊。一年半前,对患者行右斜疝修补术中偶然发现右上腹侧腹壁升结肠间18cm×16cm×14cm包块,紫黑色,质脆,与胃及大网膜粘连,表面小裂口出血。腹腔内约2500ml血性腹水。行腹膜后肿物切除术,术中病理示副神经节细胞瘤(形态学低度恶性)。术后仅予免疫治疗。8个月前,病变复发,二次手术见肿块位于结肠及小肠系膜共5个,最大径分别为2、3、5、6、8cm,予以切除。病理会诊仍为副神经节细胞瘤,3天前,因患者出现厌食、消瘦、食后即吐而收治入院…  相似文献   

19.
腹膜后恶性非功能性副神经节瘤少见,其形态学表现及生物学行为有一定特殊性。我科曾遇到2例,其形态学有一定特殊性。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颈动脉体恶性副神经节瘤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报道一例颈动脉体恶性副神经节瘤肝脏及骨多发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免疫组织化学及治疗方法,并对该病变相关文献资料进行复习研究。结果该例患者病史清楚,临床症状及体征典型,原发肿瘤及转移病变明显,经彩色超声、CT、肝穿、病理、免疫组织化学及骨扫描等检查后确诊为左颈动脉体恶性副神经节瘤,肝脏及骨多发转移,经相关治疗后随访2年病情无进展。结论颈动脉体瘤(CBP)也称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瘤或非嗜铬性副神经节瘤,来源于颈动脉鞘内颈总动脉分叉处后侧的化学感受器,内含大量类似于肾上腺髓质的副神经节细胞,女性多见,少数肿瘤为恶性,可发生远处转移。该病发病率较低,好发于30~40岁人群,恶变率为5%.10%,临床极为罕见。部分影像学检查可显示肿瘤部位及形态,彩色超声、螺旋CT、MRI及颈动脉血管造影(DSA)在检查中各有特点。DSA检查对CBP的确诊率最高达100%。CBP临床极少见,正确诊断非常重要,手术切除仍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