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945年,毛泽东赴重庆谈判。9月6日下午,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的陪同下,到沙坪坝南开中学访柳亚子、张伯苓。柳亚子告诉毛泽东,他准备将其七律《长征》收入《民国诗选》一书中,并将当时该诗词流传的版本抄录请毛泽东本人校对。可让柳亚子没有想到的是,当他索润之写《长  相似文献   

2.
胡希明先生的《柳亚子与鲁迅》(刊《新文学史料》1978年第1辑)引动了我写作本文的念头。胡先生患有眼病还写出几千字的文章,足见对柳、鲁两位大师的尊敬和热爱,其毅力和精神也令人佩服。但是,读后不免略感遗憾,因为文中所引诗文,据原注说全部录自柳亚子姨甥徐文烈先生抄存的《柳亚子诗集未刊稿》、未刊书简和未刊文稿等等。然而,读来  相似文献   

3.
4.
5.
诗赠汪伦     
唐玄宗时代,在安徽泾川(今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附近住着一个隐士,名叫汪伦。此人性格豪放乐观,很重义气。为了朋友的事,就是花去上千两银子,他也毫不吝啬。汪伦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喜欢当时很有名气的文人。对李白,汪伦崇拜得五体投地,一直想找个机会看看这位大诗人的丰采,可这个愿望始终没有实现。汪伦对此内心总感到缺了点什么。  相似文献   

6.
7.
赠友送别诗     
备考提示赠友送别诗,高考时多从形象、意境、情感、表达技巧等角度设题。答题时我们可以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意象、细节等,运用想象,再现诗歌描绘的离别场景,从而领悟诗中所抒之情。  相似文献   

8.
柳亚子——诗人中的战士,毛泽东——战士中的诗人。斗争是他们共同的性格,浪漫是他们相同的特征。文章通过对毛泽东与柳亚子几则交往的故事,折射出伟人与诗人的共同理想,表现出他们的相识、相通是必然的;他们的相互欣赏、相互撑扶是自然的;甚至他们之间微妙的抵触,彼此也是了然于心的。毛柳诗事往来,是齐王与颜周故事的新篇,更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经典。  相似文献   

9.
10.
正以诗文会友,用诗文寄托情思是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传统,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酬赠诗。它是古代文人用来交往应酬的诗歌或者赠给亲友同人的作品。酬者就是酬谢之意,酬赠诗多是表达自己的感谢而赠予对方的诗。与今人不同,古人以诗交友,以诗言志,因此常常把诗歌作为结识朋友的手段,朋友之间常常互相唱和,此谓"酬唱"。除了朋友间的互相唱和之外,诗人也常常赠诗给亲友,用  相似文献   

11.
投诗赠汩罗     
列车驶过汩罗江那一刻,总有一股浓重的悲风扑面袭来,令我寒战不已。年去年来,不论春秋,这种感觉已不下十次了。滔滔的江水与驶骋南北的列车在此相交,亦是灵魂跨越千年的交会。对话以列车上的匆匆旅客为一方,以怀沙自沉的诗人为一方,在现实和历史的双重幕中展开。从江水和列车中喷涌而出的两束无声语流,缕缕交织,幽幽绵延。江水奔流不息,列车风驰电掣,丝丝缕缕错杂交融的古今情思伸展成一张阔大无边的网,在时空的苍茫中漫向天际。一个负荷着沉冤的灵魂,带着遗恨和悲悯,在湘楚大地盘绕千载,化为三月鹃啼,九秋凉风,伴随着春雨…  相似文献   

12.
李康 《考试周刊》2008,(25):186-187
本文对赠诗进行了定义,将郑板桥赠诗分为颂美型和抒情型两大类,并在两大类别下进行了细致的分类.通过对赠诗的研究来展现诗人的日常生活和仕宦交游,进而揭示诗人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3.
清乾隆年间,四川成都举行乡试,绵阳江油考生李调元名落孙山,便雇舟南下,前往浙江父亲处继续攻读,以待下科再试。 出发之日,忽见一醉汉闯进屋来,满身酒气,口中还直叫喊:“拿酒来!我不能见人了。” 李调元仔细一看,认出此人就是自己的同窗好友唐尧春,他因落榜苦闷伤情,借酒浇  相似文献   

14.
柳亚子《感事呈毛主席》与毛泽东《和柳亚子先生》一组七律唱和诗,因研究者取材与取法不同,故对其中实指长期悬而未释,聚讼纷纭。本文得出结论是:“弹铗”缘于“无以为家”,“牢骚”缘于“眼量”不足。  相似文献   

15.
朋友: 因为一个宿约,所以不管后天就要开始我大学时代的第一次大考,(我告诉你,关于考试,我还是像在中学一样,向来是满不在乎的。)也花了一天的工夫将它履行了。 这些诗大抵是从那个小本子上重抄的。那小本子,我现已不如前看得重,因为我近来也不大看译诗了。这算不得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6.
今年8月,全国优秀教师师德报告团感人至深的演讲、报告风靡全国,从北京的人民大会堂到边远山区的礼堂、校园,从经济发达的东南沿海到蓄势待发的西北边陲……人们被这些优秀的灵魂工程师的精神与事迹深深感动。本刊社长李燕杰教授受国家教育部委托,参与了该团临行前的准备工作,与这些优秀教师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常说:“在那些难忘的日子里,他们每时每刻都在激励着我,教育着我。”为此,他写下了如下的肺腑之言: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古代诗歌这座大花园里,可谓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散发出浓郁的香气。其中有一朵花——赠盗诗,欣赏来也趣味无穷,令人回味。  相似文献   

18.
人们提及马君武,多半因为他直率勇武的个性以及那首让张学良终生恼恨的诗——《哀沈阳》. 在民围,马君武的身份实在有点尴尬.说他是大学校长、教育家,名头却大不过蔡元培.说他是国民党元老,人们记住了吴稚晖却想不起他.其实马君武早于1905年便在日本加入了中国同盟会.  相似文献   

19.
预见毛泽东是中国革命领袖,抗战胜利的希望在共产党身上,人民解放战争必将胜利,独特预见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20.
纵观历朝历代所作诗词,酬答的、应制的、抒情的、咏物的等等,可就是不见古人写给他们父母的诗词,这是为什么?按照古代礼仪,父子不能比肩,同桌吃饭还要讲方位,作为短篇小制的诗歌,子女赠给父母一首,是不合乎礼法的。因此,潘岳写了很多悼亡诗,只是悼念他的妻子。欧阳修想祭奠他的母亲,更是不能用诗表达,只是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