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及转化生长因子13.(TGFβ1)基因在人食管癌(E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病理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6例人食管癌组织中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及TGFβ1基因表达蛋白水平进行研究.结果 nm23-H1和TGFβ1表达水平与食管的TNM分期、细胞分化程度及食管癌的转移有密切关系(P<0.05).结论 nm23-H1、TGFβ1基因表达水平同时降低,预示食管癌的转移和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肝细胞癌(HCC)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nm23-H 1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其表达水平与肿瘤转移呈显著负相关。目前国内外主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进行 nm23-H 1基因检测。有研究表明,在胃癌、肝癌、胆囊癌和结直肠癌等肿瘤中 nm23基因的高表达能有效抑制肿瘤转移。本文就 nm23-H 1基因及其在肝癌预后判断中的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食管癌组织nm23-H1基因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54例食管癌标本中nm23-H1基因的表达。结果 26例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中,有14例阳性表达,而在28例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中,13例阳性表达,两者无显著性差异。26例无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中,nm23-H1基因的平均阳性表达率为396%,在28例有淋巴结转移的食管癌中,平均阳性表达率为172%,两者差异显著。结论 nm23-H1基因表达与否与食管癌的转移无关,但其表达水平的降低与食管癌的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4.
nm23—H1基因在大肠癌组织中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表达在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应用抗nm23-H1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ABC方法对121例大肠癌组织进行标记分析。结果:nm23-H1蛋白在大肠癌低分化组的阳性率明显低于高,中分化组(P<0.05);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明显低于淋巴结未转移组(P<0.05),而临床Dukes分期中A期组阳性率分别显高于C期组及D期组(P<0.05)。结论:nm23-H1表达缺失的大肠癌具有更强的浸润及淋巴强转移能力,nm23-H1基因可作为判断大肠癌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TGF-β1、nm23-H1和CD31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甲状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EnVisionTM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和10例癌周组织TGF-β1、nm23-H1和CD31的表达;并计数CD31标记的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VD)。结果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TGF-β1阳性表达率76.37%、nm23-H1阳性表达率65.46%,均高于癌周组织,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16.64、10.61,P均〈0.05);MVD与TGF—B1的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r=-0.70,P〈0.05),MVD与nm23-H1的表达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0.62,P〈0.05)。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中TGF—β1、nm23-H1和CD31表达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进展和肿瘤转移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6.
崔曙  唐铁龙  石明  李响  李虹 《华西医学》2007,22(3):571-573
目的:探讨nm23-H1基因对人膀胱癌T-24细胞株的转染及表达.方法:采用已经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的nm23-H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利用电穿孔基因转染技术将nm23-H1基因导入人膀胱癌T-24细胞,利用G418筛选、免疫组织化学、流式细胞方法检测nm23-H1基因的转录和表达情况.结果:以电穿孔转染技术将nm23-H1基因转染T-24细胞后,经400ml/L的G418筛选后可形成抗性克隆;免疫组织化学和流式细胞结果显示转基因细胞中有nm23-H1蛋白的阳性高表达.结论:nm23-H1基因可被成功转染入人膀胱癌T-24细胞并能有效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KAI1、组织蛋白酶-D(Cath—D)和nm23-H1在乳腺癌组织表达中的相互作用及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检测120例乳腺癌组织中KAI1、Cath—D和nm23-H1 3种生物学指标的表达,分析3种生物学指标表达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Cath—D和nm23-H1表达阳性组淋巴结转移数目多于阴性组(P〈0.01);而KAI1表达阳性组淋巴结转移数目少于阴性组(P〈0.05);3种或者任意2种生物学指标交互作用元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KAI1有抑制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作用,而Cath—D和nm23-H1有促进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作用,但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方面这3种或者任意2种生物学指标元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nm23-H1基因转染对人舌癌Tca8113细胞株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真核表达载体pAdEasy-nm23-H1转染Tca8113细胞,分为Tca8113-Ad-nm23-H1组(转染pAdEasy-nm23-H1)、Tca8113-Ad组(转染空载体pAdEasy)和Tca8113组(未转染)。采用RT-PCR检测nm23-H1基因在细胞中的表达,噻唑蓝比色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的变化,流式细胞术分析转染前、后细胞周期及凋亡的改变,采用Transwell小室和冲刷实验观察细胞侵袭、黏附、趋化运动能力的变化,克隆形成实验观察转染前、后细胞克隆形成能力。结果与Tca8113-Ad组和Tca8113组比较,Tca8113-Ad-nm23-H1组细胞体外增殖能力、细胞侵袭、黏附、趋化运动能力、克隆形成率及细胞S期比例下降(P<0.05);细胞G2/M期比例及凋亡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 nm23-H1基因转染后对人舌癌Tca8113细胞的增殖能力、侵袭转移能力均有明显抑制作用;nm23-H1基因可明显抑制人舌癌Tca8113细胞G2期向M期过渡,同时促进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nm23-H1基因在脑星形细胞瘤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有随访结果的82例石蜡包埋脑星形细胞瘤进行研究。结果:在脑星形细胞中的nm23-H1蛋白表达在阳性率为70.7%,瘤周及正常脑组织无表达;nm23-H1蛋白表达与脑呈星形细胞瘤病理组织学分级及预后无关。结论:nm23-H1基因对脑星形细胞瘤的形成有重要作用,nm23-H1蛋白表达检测可能对脑星形细胞瘤的诊断有重要价值;检测nm23-H1蛋白表达水平不能作为预测脑星形细胞瘤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p65和nm23-H1蛋白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在正常喉黏膜组织11例、喉癌40例患者的标本中,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p65和nm23-H1蛋白的表达,并将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p65在喉癌组织中的表达比正常喉黏膜组织的表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nm23-H1蛋白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比正常喉黏膜组织中的表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23-H1蛋白在喉癌高和中分化组比低分化组阳性表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伴有淋巴结转移的喉癌组织比无淋巴结转移的喉癌组织nm23-H1蛋白阳性表达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喉癌中p65与nm23-H1蛋白的表达未发现相关性(P〉0.05)..结论 p65在喉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提示可能通过抑制喉癌细胞凋亡,对喉癌的发生和发展起重要促进作用;nm23-H1蛋白在伴转移的喉癌组织和淋巴结转移癌组织中的表达降低,提示nm23基因参与喉癌的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11.
癌基因C-erbB-2和抑癌基因nm23-H1的表达与食管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LSAB免疫组化方法,同时检测了91例食管癌标本癌基因C-erbB-2和抑癌基因nm23-H1的表达,研究结果提示食管癌病人中C-erbB-2表达阳性者预后差,而nm23-H1表达阳性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Bcl-2、VFAGF和nm23-H1基因在肺癌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3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Bcl-2、VEGF和nm23-H1基因的表达。结果 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在高、中和低分化肺癌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肺癌P-TNM分期组间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P〈0.05).nm23-H1蛋白在淋巴结元转移肺癌组中显著高于转移组(P〈0.05),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在肺癌病理分级、P-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各组间均有显著性(P〈0.05)。Bcl-2、VEGF和nm23-H1基因在肺癌中的表达元相关性。结论 Bcl-2、VFAGF和nm23-H1基因在肺癌的组织发生上起着重要作用,三种基因蛋白产物的检测对肺癌患者的诊治和预后评估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背景:nm23-h1基因已被证实与多种细胞的增殖、分化、转移密切相关。目的:观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向成脂及成骨方向诱导分化的过程中nm23-H1基因的表达变化。方法:采用组织块贴壁法从脐带中分离培养人间充质干细胞,流式细胞术鉴定其表型,之后分别加入成脂肪诱导剂和成骨诱导剂进行体外诱导分化。对照组采用不含诱导因子的培养液进行培养。结果与结论:在成脂诱导过程的第4天,nm23-H1 mRNA的表达上调,至第7天达到最高(P〈0.01),其后开始逐渐恢复,直至第14天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成骨诱导过程中,nm23-H1 mRNA则一直为低表达状态(P〈0.01),直至第28天恢复为对照组水平(P〉0.05)。结果显示nm23-H1基因表达在成脂分化前期发生上调,而在成骨分化过程中一直下调。  相似文献   

14.
CD44v6、nm23-H1和CE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CD44v6、nm23-H1和癌胚抗原(CEA)的蛋白表达与大肠癌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D44v6、nm23-H1和CEA在76例大肠癌组织的蛋白表达水平,并观察它们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大肠癌组织中CD44v6蛋白的阳性表达与淋巴结转移、Dukes分期的延迟和恶性程度的增加相关;nm23-H1蛋白低表达与远处转移、Dukes分期的延迟相关;CEA蛋白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和浸润深度的增加相关。联合测定CD44v6、nm23-H1、CEA蛋白的表达可明显提高检测大肠癌转移的敏感性和特异性(P〈0.05)。结论大肠癌组织中CD44v6阳性表达、nm23-H1低表达和CEA高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和转移相关,综合分析3个指标,能更准确地判断大肠癌的转移状况。  相似文献   

15.
肖晓辉  刘华  高婧 《临床荟萃》2013,28(2):138-140,116
目的通过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组织中高迁移率族蛋白A2(HMGA2)、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基因)表达及相关研究,探讨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对40例NSCLC患者经支气管镜钳取的肺癌组织、15例癌旁组织和20例正常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组中HMGA2和nm23-H1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组织中HMGA2和nm23-H1均无表达;HMGA2在癌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而nm23-H1在癌组织的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伴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组织中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H1基因)表达20.0%(4/20)明显低于在未伴有淋巴结转移的NSCLC组织中表达60.0%(12/20),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MGA2在TNM(Ⅰ+Ⅱ)期NSCLC组织中表达低于在TNM(Ⅲ+Ⅳ)期中的表达,高分化NSCLC中HMGA2的表达低于在低分化NSCLC中的表达(均P<0.05);但nm23-H1在TNM(Ⅰ+Ⅱ)期NSCLC组织中表达高于在TNM(Ⅲ+Ⅳ)期组织中表达,高分化NSCLC组织中nm23-H1的表达高于在低分化NSCLC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MGA2的表达与nm23-H1的表达成负相关(rs=-0.342,P<0.05)。结论 HMGA2和nm23-H1的表达可能与NSCLC的发生、临床进展及预后可能相关。HMGA2和nm23-H1有可能作为NSCLC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转化生长因子β1基因多态性与食管癌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启动子区-800G/A和第1外显子+915G/C基因多态性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在食管癌患者中的分布频率,初步分析其基因型及血清水平与食管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和聚合酶链反应一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18例食管癌患者和130例正常对照组TGF-β1的基因多态性,包括TGF-β1,基因启动子-800G/A、第1外显子+915G/C位点,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IJIsA)检测血清TGF-β1水平。结果食管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GF-β1基因一800G/A位点多态性在食管癌组和正常人群中的分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TGF-β1,基因+915G/C多态性各等位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人群中的分布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等位基因频率的相对风险分析发现,C等位基因携带者患食管癌的风险是G等位基因的3.077倍(OR=3.077,95%CI:1.336—7.087),携带C等位基因的食管癌患者血清TGF-β1水平显著高于不携带者(55.37±9.76)μg/LVS(48.294±8.29)μg/L,P〈0.05。结论TGF-β1基因+915G/C多态性与食管癌的发病具有相关性,其中C等位基因可能是食管癌发病的遗传易感基因;携带C等位基因的个体可能通过促进TGF-β1的高度表达而增加了食管癌的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nm23-H1和Livin表达对接受铂类药物辅助化疗的晚期胃癌病人预后的影响。方法初治胃癌病人57例,采用奥沙利铂为主的方案进行一线化疗。应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胃癌组织进行nm23-H1和Livin表达的检测。结果 nm23-H1表达阳性率为54.4%(31/57),与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细胞分化、临床分期均无关(P〉0.05);Livin表达阳性率为42.1%(24/57),与细胞分化有关(χ2=9.344,P〈0.05),而与性别、年龄、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无关(P〉0.05)。nm23-H1表达阳性胃癌病人中位肿瘤进展时间显著长于nm23-H1表达阴性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10,P〈0.05);而Livin表达阴性胃癌病人中位肿瘤进展时间显著长于Livin表达阳性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48,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nm23-H1表达阳性或Livin表达阴性的病人具有较长的无进展生存期(P〈0.05)。结论 nm23-H1和Livin的表达与术后晚期胃癌病人接受铂类药物化疗的预后有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判断术后晚期胃癌病人接受铂类药物化疗的预后情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D1)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nm23)在宫颈癌新辅助化疗中表达的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100例局部晚期宫颈癌组织中cyclinD1和nm23的表达水平。其中50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为观察组,50例未接受任何化疗的为对照组。结果接受新辅助化疗的观察组中cyclinD1蛋白表达较对照组高,统计学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nm23在两组间差异不大(P〉0.05);cy—clinD1和nm23的阳性表达统计学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免疫组化检测cyclinD1可作为新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宫颈癌中疗效的评估指标。nm23不能作为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nm23-H1沉默对K562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Lipofectamine2000将靶向nm23-H1基因的RNA干扰质粒pSileneerTM 4.1-CMV-sinm23及空质粒转染K562细胞,经G418筛选建立该基因稳定下调的K562细胞(K562-sinm23细胞)及空质粒转染K562细胞(K562-siNC细胞),实时定量PCR、免疫组织化学、蛋白印迹反应等方法证实了nm23基因沉默细胞构建成功.NBT还原比色试验检测细胞分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在诱导剂佛波酯作用下K562-sinm23细胞表面巨核细胞分化抗原GP Ⅱ b-Ⅲa(CD41)的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细胞在佛波酯诱导后ERK1/2磷酸化活性.结果 与K562细胞和K562-siNC细胞比较,pSilencerTM 4.1-CMV-sinm23能够沉默内源性nm23-H1 mRNA的表达,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的沉默效率分别达到75%和70%.经佛波酯诱导,与K562-siNC细胞比较K562-sinm细胞的分化能力明显增强(NBT还原能力A值分别为0.23±0.05和0.31±0.07).nm23-H1基冈调控K562细胞向巨核细胞分化与ERK1/2磷酸化活性增强有关.结论 成功构建了nm23-H1基因稳定下调表达的K562细胞株,并且证明nm23-H1参与了K562细胞向巨核细胞系的分化.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已分离到人的两个nm23 DNA克隆,即nm23-H1型和nm23-H2型。nm23基因在某些高转移特性肿瘤细胞中,可以发生表达下降、等位基因缺失和基因突变。本文主要对nm23基因的生物特性、分子结构与肿瘤的关系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