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CAA)占颅内动脉瘤的18.2%~20.8%,破裂后易形成颅内血肿,常被误诊为高血压性脑出血而行急诊手术治疗。手术过程中才被确诊为MCAA。2004年1月至2005年7月,我们于开颅术中确诊MCAA5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董家军  伍益 《山东医药》2008,48(23):4-6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手术治疗原则.方法 对33例经CT及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确诊的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于显微镜下经3种途径行开颅动脉瘤夹闭及血肿清除术,关颅前用罂粟碱盐水冲洗术野,术后静滴尼莫地平.结果 33例均完成手术治疗,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Ⅱ级(植物生存)2例、Ⅲ级(严重伤残)12例、Ⅳ级(轻度伤残)8例、Ⅴ级(恢复良好)11例.结论 大脑中动脉瘤破裂出血经DSA或螺旋CT血管成像(CTA)检查确诊后应及早于显微镜下行手术治疗;手术要点为取翼点人路,采用Yasargil切口,切口尽可能低,要充分磨除蝶骨嵴,术中视具体情况经三种途径分离动脉瘤.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LVIS(low profile visualized intraluminal support)支架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14年10月至2018年12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所有LVIS支架治疗的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患者58例(58个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以及临床资料,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和血管危险因素等;临床资料包括动脉瘤的基本特征(动脉瘤最大径、瘤颈大小、远近端载瘤动脉直径)、治疗结果、随访资料等.根据Raymond分级评价术后即刻栓塞程度,影像学随访采用DSA和(或)MR血管成像(MRA),临床预后采用门诊和(或)电话随访.术后6个月行DSA随访,此后间隔1~2年行MRA及临床随访.与术后即刻栓塞结果对比,影像学随访治愈为动脉瘤不显影,改善为显影较前减少,稳定为显影同前,复发为显影较前增多.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临床预后,预后良好为mRS评分≤2分,预后不良为mRS评分3~5分,死亡为mRS评分6分.结果 5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LVIS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动脉瘤Raymond分级Ⅰ级26例(44.8%),Ⅱ级11例(19.0%),Ⅲ级21例(36.2%).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4%(2/58),包括1例操作相关出血并发症和1例血栓栓塞并发症.48例患者接受DSA随访[5~4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8.0(6.0,12.0)个月],其中37个(77.1%)动脉瘤治愈,3个(6.2%)改善,6个(12.5%)稳定,2个(4.2%)复发;1例发生支架内狭窄,2例分别为被LVIS支架覆盖的分支血管发生狭窄和闭塞,均无症状.58例患者完成了临床随访[5~49个月,中位时间9.0(6.0,15.8)个月],未发生出血及缺血事件.结论 LVIS支架可尝试用于MCA分叉部未破裂动脉瘤,但其对分支血管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水解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电解脱弹簧圈(GDC)的问世,血管内栓塞治疗以其疗效可靠、微侵袭等优点,逐步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大脑中动脉解剖部位及动脉瘤形态的特殊性,使该部位复杂动脉瘤难以达到致密栓塞,并容易影响分支血管,导致脑梗死等并发症,使血管内治疗相对困难.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已破裂出血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诊治情况,以期提高该病的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分析54例破裂出血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病例资料,6例是单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大脑中动脉动脉瘤,48例是形成额颞叶及侧裂血肿合并网膜下腔出血未经DSA及64排CT检查病人.急诊清除血肿探查发现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均行开颅手术夹闭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结果 优良6例,轻残25例,重残30例,死亡1例,2例自动出院.结论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出血者特别是合并脑内血肿的患者,尽快行手术治疗,清除脑内血肿,缓解颅内压力,夹闭动脉瘤,预防再出血,可有效改善病人预后,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2008年8月—2009年12月采用血管内治疗的15例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全身麻醉和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穿刺,单纯置入支架、弹簧圈或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结果①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所有动脉瘤均获成功,其中单纯弹簧圈栓塞术治疗5例,采用单纯支架置入术治疗3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治疗7例。②术后即刻造影显示,致密栓塞5例,瘤颈显影4例,瘤体显影3例;单纯支架置入即刻造影,显示瘤内对比剂明显滞留3例,术中未发生动脉瘤破裂。③术后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1例(左侧基底核区梗死,右侧肢体肌力为0级);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4分,半年后随访改良Rankin评分2分。7例患者接受DSA复查(3~8个月,平均6.1个月),其中2例发生动脉瘤再通,给予再次栓塞;15例患者临床随访3—20个月(平均7.7个月),无新发神经系统症状,未发生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M1段动脉瘤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性高,其长期疗效有待于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不同方式的血管旁路移植术加动脉瘤切除或孤立术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以远梭形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11月—2010年10月北京三博脑科医院采用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9例未破裂大脑中动脉分叉部以远梭形动脉瘤,其中8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中型动脉瘤1例,大型2例,巨大型5例,蛇形1例。颅内局部血管旁路移植术7例,颅内一颅外血管旁路移植术2例,同时行动脉瘤切除或孤立术。结果①术后DSA和(或)CT血管成像(CTA)检查显示,9例动脉瘤均不显影;7例移植血管通畅,2例移植血管不通。血管不通的2例中,1例术后10个月CTA显示移植血管再通;1例术后17dDSA显示移植血管不通,动脉瘤远端皮质由侧支血管代偿供血。②术后1例肌力轻度下降,出院前完全恢复;3例有短暂口周抽搐,1例发生静脉出血性梗死。出院时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4分1例,5分8例。③9例获6个月至4.5年随访,GOS均为5分。结论脑血管旁路移植术尤其是颅内局部血管旁路移植术,是治疗大脑中动脉分叉部以远梭形动脉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脑动脉环前部破裂动脉瘤的病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颅内动脉瘤破裂病理改变与临床关系。方法对12例颅内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破口、瘤壁修补、瘤内血栓形成、脑室内积血、脑组织梗死等进行详细的病理学研究。结果12例动脉瘤均位于大脑动脉环前部;16h以内死亡者目视能见到动脉瘤顶部破口;破裂次数越多,瘤体越大且不规则;破裂动脉瘤修复初期以纤维蛋白为主,间有少许淋巴细胞和红细胞,2~3周后则以胶原纤维为主,辅以新生的毛细血管;12例中5例伴脑室内积血,破人途径不同,脑室积血表现也不一样;3例颈颅内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波及大脑中动脉主干伴发脑梗死。结论破裂的动脉瘤组织学修复需要一定的过程,早期并不牢固。预防再破裂是治疗原则之一;脑梗死的发生机制除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外,颈内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是常见原因之一;脑室内积血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的并发症,临床宜密切观察,适时考虑脑室外引流。  相似文献   

9.
目的 以三维计算机数值模拟观察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特性.方法 选择2009年10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住院患者1例,女,69岁,头部CTA检查示右侧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利用临床头部3D-CTA血管造影图像建立动脉瘤数值模型,使用CATIA软件对患者的动脉瘤进行三维模型的建立.将三维模型转换成IGS格式,导入到Gambit中进行进一步修改,处理后生成动脉瘤的三维网格定义边界条件及提取血流速度波后,应用Fluent软件进行动脉瘤数值模拟.结果 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表现同其他部位动脉瘤相似.其流场表现为动脉瘤的流入动脉的小部分血流流入瘤内,而大部分血流因受到瘤颈部扰流的干扰,直接流入流出动脉.血流流入动脉瘤内后,经过复杂的血流运动后由瘤颈处流出,最后进入流出动脉.动脉瘤瘤顶部的血流速度较缓慢,压力较小,切应力儿乎为0.瘤颈部的血流速度较快,压力及切应力相对较大.结论 大脑中动脉分叉处动脉瘤瘤顶部的血流速度较缓慢,压力较小,切应力儿乎为0,为动脉瘤破裂的好发部位;瘤颈部的血流速度较快,压力及切应力相对较大,为动脉瘤的生长及扩大部位.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连续收集2018年7月至2021年4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FD治疗的20例大脑中动脉复杂动脉瘤患者的人口学(性别、年龄)、临床资料,其中临床资料包括首发症状和动脉瘤是否破裂、复发、多发以及动脉瘤部位、大小、形态(囊性、梭形、夹层或血泡样动脉瘤)、载瘤动脉是否累及分支等,以及FD治疗相关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资料。术后≥6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评估患者动脉瘤闭塞情况(完全闭塞、进一步血栓形成、稳定、复发)及临床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20例患者中,夹层动脉瘤7例,梭形动脉瘤6例,囊性动脉瘤7例,无血泡样动脉瘤;复发动脉瘤2例,破裂动脉瘤1例,无多发动脉瘤;9例有明显的分支受累,为豆纹动脉或大脑中动脉分支自瘤颈或瘤体发出。瘤体平均最大径为(8.47±4.89) mm,平均瘤颈(囊性)或病变长度(梭形或夹层)为(11.03±6.97) mm。20例患者共释放22枚FD,释放技术成功率为100%,18例置入单枚FD,2例桥接置入双枚FD;14例行单纯FD置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老年大脑中动脉瘤(MCAA)患者手术预后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老年MCAA手术患者167例,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分为预后良好组(GOS>3分)141例和预后不良组(GOS≤3分)26例.收集2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MCAA患者手术预后危险因素.结果 预后不良组高血压比例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初步探讨对无法通过单纯栓塞治疗的大脑后动脉(PCA)复杂动脉瘤,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的PCA复杂动脉瘤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例患者共4个PCA动脉瘤.3个位于P1~P2段,1个位于P2段;其中1个夹层动脉瘤,3个宽颈动脉瘤;2个破裂动脉瘤,2个未破裂动脉瘤.所有支架均成功置入,共用支架4枚.2个动脉瘤被大部分栓塞,2个被致密栓塞,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4例术后3个月随访造影,显示动脉瘤均不显影,载瘤动脉通畅,未见支架内狭窄.临床随访3~28个月,4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症状复发,亦未发生再出血及缺血并发症.结论 支架治疗PCA复杂动脉瘤相对安全,短期疗效满意,是可保留载瘤动脉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3月至2015年5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大脑中动脉瘤患者170例共173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包括120个(69.4%)破裂动脉瘤和53个(30.6%)未破裂动脉瘤。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 (1)170例经过术前评估可以行血管内栓塞的患者均成功完成介入手术,无一例患者死亡。(2)18例(10.6%)患者出现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其中未破裂动脉瘤组4例(7.5%,4/53),破裂动脉瘤组14例(11.7%,14/120),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对101例患者进行了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为3~48个月,未出现新发神经系统症状以及动脉瘤再破裂出血。未破裂动脉瘤组1例复发,破裂动脉瘤组4例复发。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瘤是安全、有效、可行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
大脑中动脉动脉瘤(MCAA)是常见的颅内动脉瘤之一。2007年11月-2009年12月,我院采用显微手术治疗MCAA患者24例。现将其临床特点、显微手术技术及治疗效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颅内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就具有较高致残率和死亡率,并且随着破裂次数的增加,致残和致死率明显增加。因此,针对经历过一次蛛网膜下腔出血打击的患者,如何采取及时安全有效的措施,防止第2次破裂,是治疗的主要目的。目前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弹簧圈栓塞和手术夹闭。相对于“金标准”的手术夹闭,弹簧圈栓塞是较新的手段,最早被作为不适合手术夹闭动脉瘤的替代方法。随着20多年的应用和评估,以及新材料不断地被推出,已成为可以和手术疗效媲美的方法。很多中心已经将其作为治疗的首选,同期治疗的病例数量具有超过手术治疗的趋势。究竟哪种方法的疗效更好,目前仍然是有争议的话题。  相似文献   

16.
颅内动脉瘤致残率、病死率极高,对其血管内栓塞治疗现已成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2001年12月-2007年12月,广东省汕头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116例,其中Hunt—Hess分级Ⅳ~Ⅴ级患者19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16岁。2005年2月18日住入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入院前两个月因头部轻微外伤,行头部CTMRI检查,证实为右侧大脑中动脉巨大动脉瘤,见图1。体格检查:未见神经系统阳性体征。行三维脑血管造影,显示右侧大脑中动脉M1段巨大梭形动脉瘤,豆纹动脉由动脉瘤远端发出,见图2。又行球囊闭塞试验,见图3。在闭塞右侧颈内动脉分叉部40min时,患者头痛,伴言语不清但无肢体无力;解除闭塞后,患者头痛症状缓解。闭塞时单光子射出计算机断层扫描脑血流显像(SPECT·rCBF显示,右侧大脑半球皮质[两侧脑血流比值(R/L)=0·88]及基底核区(R/L=0·69)脑血…  相似文献   

18.
大脑中动脉远端巨大夹层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中,如何保持载瘤动脉通畅,依然是一大挑战。该文报道1例大脑中动脉远端巨大夹层动脉瘤,使用套叠3枚LEO支架进行血管重建,术后即刻造影示载瘤动脉通畅,动脉瘤体显影减少。术后9个月造影随访显示动脉瘤完全不显影。对于大脑中动脉远端长径巨大夹层动脉瘤,采用套叠LEO支架可发挥较好的血流导向和血管重建作用,具有更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术对胚胎型大脑后动脉(fetal-type 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FPCA)起源的破裂后交通动脉动脉瘤(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 aneurysm, PCoAA)的治疗效果以及转归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5月在佛山市中医院和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脑血管中心接受经眶上外侧入路夹闭术的伴有FPCA的破裂PCoAA患者。在术后6个月采用格拉斯哥转归量表评估患者转归, 4~5分定义为转归良好, 1~3分定义为转归不良。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19例患者, 女性98例(82.35%), 年龄(61.59±11.52)岁(范围32~78岁), 30例(25.21%)患者转归不良。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OR) 2.935,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2.117~5.391;P=0.012]、高血压(OR 2.016, 95%CI 1.568~4.335;...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开颅夹闭术与血管内介入支架辅助管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MCA)宽颈动脉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4-01~2018-03 7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MCA分叉处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动脉瘤手术夹闭术组35例和支架辅助血管内介入治疗组38例。分析患者的动脉瘤特征、SAH的Hunt-Hess分级、合并颅内血肿、手术并发症(如术中动脉瘤破裂再出血、术后脑梗死、切口/颅内感染)等资料;评价治疗效果的指标包括动脉瘤闭塞率、术后1个月、6个月的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lasgow Outcome Scale,GOS)评分,应用DSA或CTA检查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结果介入治疗组38例,其中37例成功实施血管内介入治疗术,1例介入治疗失败转开颅夹闭术,术后即刻造影结果显示,动脉瘤致密性栓塞27例,次全栓塞9例,部分栓塞2例。夹闭术组35例,其中34例成功夹闭动脉瘤,1例夹闭失败转介入治疗。两组闭塞率和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介入治疗组术后脑梗死、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夹闭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治疗后1个月、6个月GO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血管内介入支架辅助栓塞治疗破裂性MCA宽颈动脉瘤成功率较高,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术式,但仍需要更大样本研究和长期随访结果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