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腺淋巴瘤又称淋巴乳头囊腺瘤或warthin瘤,是发生在涎腺的一种生长缓慢的良性肿瘤。现将我院收治的20例单侧、1例双侧的腺淋巴瘤病例结合临床观察及病理所见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睾丸恶性淋巴瘤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吕桂泉  马胜林 《实用癌症杂志》1996,11(4):281-281,285
睾丸恶性淋巴瘤16例临床分析浙江省肿瘤医院(杭州市310022)吕桂泉,马胜林睾丸淋巴瘤临床少见,其发病率占恶性淋巴瘤的1%~3%,占睾丸其他恶性肿瘤的5%~7%(1),国内文献仅有零星病例报告。本院自1970年至1995年收治16例睾丸恶性淋巴瘤,...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总结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及其预后。[方法]对16例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ⅠE期9例,ⅡE期7例;B细胞来源12例,T细胞来源2例,未能明确来源2例。7例患者行根治性手术,9例行局部切除手术;5例患者术后辅助放疗;15例联合全身化疗,大部分采用CHOP方案。[结果]中位随访时间46个月(10~132个月),总5年生存率为52%,其中ⅠE期为75%,ⅡE期为30%。[结论]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多为B细胞来源,采用局部手术切除加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有望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涎腺恶性肌上皮瘤生物学行为及其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1990年以来中山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16例恶性肌上皮瘤患者进行临床病理分析,随访时间为2个月~12年。结果:16例患者中,男10例,女6例。年龄15~73岁,中位年龄40岁。发病部位以腮腺多发。全部病例均以肿块为首发症状。9例(56.3%)有颈淋巴结转移。病理以梭形细胞为主的8例,上皮细胞为主、透明细胞为主和混合型(含有梭形、上皮和透明细胞)的为少数。CT表现为局部有不规则的软组织团块影,密度不均匀,边缘不规则,肿块内可见低密度坏死区,与周围结构分界不清。免疫组化检查对S100、cytokeratin、vimentin和HHF35等阳性反应程度高。治疗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总的3年生存率为90.9%(10/11),5年生存率为87.5%(7/8)。化疗有良好的控制率(71.4%)。结论:涎腺恶性肌上皮瘤是一种预后较好的恶性肿瘤,但局部复发率高,早期淋巴结转移率低,晚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率明显升高。早期患者手术可达到根治效果,晚期需行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无手术指征者,姑息化疗(CTX+DDP+ADM/DTIC)有良好的近期缓解率。  相似文献   

6.
涎腺淋巴上皮癌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Q  Qing J  Wei MW  Guo ZM 《癌症》2005,24(11):1384-1387
背景与目的:涎腺淋巴上皮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恶性肿瘤,有关该病的的单独报道甚少。本文拟对在我院治疗的涎腺淋巴上皮癌病例的临床特点、治疗及疗效作一总结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4年9月在我院经过病理确诊和治疗的涎腺淋巴上皮癌患者共16例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6例涎腺淋巴上皮癌占我院同期涎腺恶性肿瘤的3.6%(16/443)。所有患者均为单侧腺体发病,发病年龄为15~57岁,男女比例为1∶1,本组患者均来自中国南方。除1例患者未行EB病毒血清学检查以外,其余患者EB病毒血清学检查示EBV-VCA-IgA阳性率为93.3%(14/15),EBV-EA-IgA阳性率为66.7%(10/15),EBV-DNA酶阳性率为86.7%(13/15)。16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单纯手术治疗9例,手术 术后放疗5例,手术 术后放、化疗1例,手术 化疗1例。术后病理证实4例有同侧颈淋巴结转移者,转移率为25%(4/16)。1、3、5年生存率分别约为86.15%、48.46%、24.23%。结论:涎腺淋巴上皮癌分化差,但预后较好,在治疗上宜应采取彻底手术切除加术后辅助放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并优化用于检测子宫平滑肌肿瘤中肥大细胞的亚型的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方案。方法采用双重免疫组化染色同时在肥大细胞胞浆表达的类胰蛋白酶和类糜蛋白酶,分别对该技术中两种抗原不同修复方法的顺序、两种不同酶系的选择和顺序、两种色彩对比鲜明的显色底物的选择等步骤进行一系列的优化。结果子宫平滑肌肿瘤中肥大细胞大部分为既含有类胰蛋白酶又含有类糜蛋白酶的TC型肥大细胞,少部分为仅含有类胰蛋白酶的T型肥大细胞。而未见到仅含类糜蛋白酶的C型的肥大细胞。结论采用优化的双重免疫组化染色方案以确定子宫平滑肌肿瘤中肥大细胞的亚型是完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发生在睾丸、卵巢的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形态特点、临床分期和预后的关系。 方法: 对21例原发性睾丸恶性淋巴瘤、5例卵巢原发性恶性淋巴瘤进行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依据WHO新分类进行分型,Ann Arber(1971)国际分期法进行临床分期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睾丸恶性淋巴瘤平均好发于60~70岁,随访21例患者中,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13例,中位生存期35.2个月,5年生存率38.5%;T细胞性淋巴瘤5例,中位生存期18.6个月,2年生存率40.0%,无5年生存率。B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1例及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2例,5年生存率100%。就诊时病程处于Ⅰ期8例,中位生存期75.1个月。Ⅱ期8例,中位生存期36.5个月。Ⅲ、Ⅳ期5例,中位生存期8个月。卵巢原发性恶性淋巴瘤少见,病情进展迅速预后差。本组5例均为B细胞性淋巴瘤,其中小淋巴细胞性3例,淋巴浆细胞样淋巴瘤2例,Ⅰ期1例,Ⅱ期2例,Ⅲ期2例,其中2例失访,随诊3例均于1年内死亡。 结论: 睾丸原发性恶性淋巴瘤预后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型关系密切,术后放、化疗有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卵巢原发性恶性淋巴瘤预后差。  相似文献   

9.
腺淋巴瘤为主要发生于大涎腺及涎腺旁淋巴结的良性肿瘤,尤好发于腮腺。男性多见,发病高峰年龄为50~60岁,大多单侧,偶可双侧。此瘤约占涎腺肿瘤的5~11.5%。因其组织学上常具有上皮性和淋巴性间质两种成分,在冰冻切片、小块活检、穿刺检查中可误诊为原发或转移性腺癌。本文收集我院1963~1986年经手术切除的37例资料,结合文献作一分析。结果分析一、一般资料 1.性别及年龄男性36例(97.3%)、女性1例(2.7%)。31~40岁1例,41~50岁  相似文献   

10.
腺淋巴瘤为主要发生于大涎腺及涎腺旁淋巴结的良性肿瘤,尤好发于腮腺。男性多见,发病高峰年龄为50~60岁,大多单侧,偶可双侧。此瘤约占涎腺肿瘤的5~11.5%。因其组织学上常具有上皮性和淋巴性间质两种成分,在冰冻切片、小块活检、穿刺检查中可误诊为原发或转移性腺癌。本文收集我院1963~1986年经手术切除的37例资料,结合文献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泌尿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2009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6例泌尿系统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8岁,其中14例以泌尿系统症状起病,10例影像学检查提示泌尿系统肿块.淋巴瘤起病部位:肾脏4例,肾上腺5例,睾丸5例,前列腺及尿道外口各1例.12例病理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以非生发中心为主;12例Ann Arbor临床分期为ⅢE~ⅣE期;10例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3分;7例伴有B症状;10例患者通过手术确诊;14例接受含利妥昔单抗方案的化疗.初治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3例.结论 泌尿系统淋巴瘤患者诊断时多为晚期,病变侵袭性强.患者病理类型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治疗主要采取手术联合放化疗,初治完全缓解率低,应重视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涎腺原发性结外边缘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5例涎腺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例患者中,女性3例,男性2例,发病年龄32~71岁,肿块位于单侧腮腺/颌下腺。肿瘤细胞主要由多种形态的肿瘤性边缘区B细胞构成,弥漫或结节状浸润生长,见“滤泡植入”、“淋巴上皮病变”伴导管内聚集生长、伴导管上皮周围基底膜样嗜酸性物质增多,见脉管、神经侵犯。肿瘤细胞B细胞相关抗原弥漫阳性,CD5、CD23、Cyclin D1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10%~30%。随访8~97个月,5例均未行放化疗,3例无复发,1例继发右上腭MALT淋巴瘤,1例死亡。结论 涎腺MALT淋巴瘤具有一定的形态学特征,呈B细胞免疫表型且无其他小B细胞淋巴瘤的表型特征。本病呈惰性进程,预后一般较好,可累及周围淋巴结及其他涎腺腺体,有复发和远处播散的风险,需要长期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13.
 腺淋巴瘤又称乳头状淋巴囊腺瘤(PapillaryCystadenome Lymphomatosum) 或Warthin氏瘤,此瘤较少见,本文报道了我院自1975-1985年诊断的12例,其中有针吸细胞病理对照6例,并着重进行了细胞病理的对照诊断分析。  相似文献   

14.
腺淋巴瘤为主要发生于大涎腺及涎腺旁淋巴结的良性肿瘤,尤好发于腮腺。通常男性多见,发病高峰为50—60岁,大多单侧,偶可双侧受累。此瘤约占涎腺肿瘤的5—11.5%。自1895年Hilderand首次描述以来,已渐引起重视。因其组织学上常具有上皮性和淋巴性间质两种成分,在冰冻切片、小块活检、穿刺检查中可误诊为原发或转移性腺癌。本文收集我院1963—1986年经手术切除的37例资料,结合文献作一分  相似文献   

15.
王珍  梁乃新  陈兴明 《中国肿瘤》2013,22(4):288-290
[目的]探讨正气管腺样囊性癌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8年9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16例正气管腺样囊性癌患者的临床资料,7例行气管局部切除,8例行气管袖状切除+端端吻合术,1例行气管下段切除+隆突重建术.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结果]正气管腺样囊性癌的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56.5%和11.3%.切缘阳性率为68.8%(11/16),切缘阳性与否对于生存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x2=0.740,P=0.390).术后放疗与否对于生存的影响也无统计学差异(x2=0.063,P=0.801).[结论]气管腺样囊性临床少见,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法,有较高的切缘阳性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资料。结果:本组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腹痛,纳差,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消瘦等。本病误诊率达87.5%,极易误诊为胃低分化腺癌。手术切除率高,均获手术切除。EI期病例多,3,5年生存率为86%,69%。结论: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缺乏特异性,误诊率高,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是提高正确诊断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原发性乳腺恶性淋巴瘤临床少见,仅占乳腺恶性肿瘤的0.04%~0.53%。我院自1998年3月—2001年12月共收治16例,我们对此16例患者进行分析,并参考有关文献,对本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讨论。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6例均为女性,年龄23岁~59岁,中位年龄42岁,右乳8例、左乳6例、双乳受累2例。 1.2 临床表现所有病例均以乳房肿……  相似文献   

18.
俞雪庆 《肿瘤学杂志》2016,22(6):515-517
摘 要:[目的] 探讨腮腺腺淋巴瘤的CT表现。[方法] 分析13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腮腺腺淋巴瘤的影像资料。[结果] 单侧11例,其中1例有2个病灶,双侧多发2例。左侧7例,右侧4例。12个病灶位于浅叶,1例单侧2个病灶,深浅各一。双侧有2例,1例位于双侧浅叶,1例左侧深叶右侧浅叶。有液化坏死的有5例,7例无坏死病灶。血供一般较丰富,呈中度至明显强化。[结论] CT对于腺淋巴瘤的定性诊断具有很大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 16例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病例临床主要表现为上腹部腹痛、纳差、消化道出血、腹部肿块、消瘦等。本病误诊率达 87 5 %,极易误诊为胃低分化腺癌。手术切除率高 ,均获手术切除。EI期病例多。 3、5年生存率为 86%、69%。结论 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临床缺乏特异性 ,误诊率高 ,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是提高正确诊断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16例原发性肺淋巴瘤(BALT型) 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原发性肺淋巴瘤(Primary pulmonary lymphoma,PPL)是起源于结外发生于肺内淋巴组织的肿瘤,大部分病理类型为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其中又以起源于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ronchus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BALT)的低度恶性小B细胞淋巴瘤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