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高精度3D地震、测井和录井资料,建立了大民屯凹陷沙三段、沙四段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沙三段、沙四段层序体系域构成特征属于受同沉积断裂坡折控制的层序,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低位三角洲.并分布在同沉积断裂坡折之下;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大型河流或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并发育四级层序:湖扩展体系域在坡折带之下发育深湖泥岩和油页岩,在坡折之上发育滨浅湖沉积.SSq3-1层序(沙三中下亚段)和SSq2-1层序(沙四段)发育的受同沉积断裂坡折控制的低位域砂体分布在湖扩展域优质烃源岩之下.这些砂体正好处于沙三段、沙四段超压带内,对形成岩性油气藏十分有利.斜坡区SSq2-1层序、荣胜堡洼陷SSq2-1和SSq3-1层序发育的受同沉积断裂控制的低位域砂体最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2.
利用高精度3D地震、测井和录井资料,建立了大民屯凹陷沙三段、沙四段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沙三段、沙四段层序体系域构成特征属于受同沉积断裂坡折控制的层序,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低位三角洲,并分布在同沉积断裂坡折之下;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大型河流或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并发育四级层序;湖扩展体系域在坡折带之下发育深湖泥岩和油页岩,在坡折之上发育滨浅湖沉积。SSq3-1,层序(沙三中下亚段)和SSq2-1,层序(沙四段)发育的受同沉积断裂坡折控制的低位域砂体分布在湖扩展域优质烃源岩之下。这些砂体正好处于沙三段、沙四段超压带内,对形成岩性油气藏十分有利。斜坡区SSq2-1。层序、荣胜堡洼陷SSq2-1和SSq3-1。层序发育的受同沉积断裂控制的低位域砂体最有利于形成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3.
台北西部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及勘探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明生 《吐哈油气》2004,9(2):101-107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中浅层隐蔽油气藏勘探尚处于初期阶段,已发现地层型、岩性型和构造一岩性复合型3类隐蔽油气藏,但其数量和储量所占比重小,隐蔽油气藏勘探潜力较大;台北凹陷西部中浅层可识别划分为三个二级层序、十个三级层序,SQ9(J2q)、SQ8(J2s^2)基准面上升旋回是隐蔽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主要目的层序,发育七泉湖辫状河三角洲和苏巴什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其沉积砂体受区域斜坡和坡折带构造背景的控制,岩性圈闭成生模式主要有四种:①斜坡带三角洲前缘上超型;②坡折带三角洲前缘顶超型;③前缘砂体后期掀斜型;④坡折带湖底扇一斜坡扇型。其中前三者为隐蔽圈闭的主要成生类型,胜北次凹周缘的火焰山北坡葡萄沟段、葡北东斜坡、火北鼻隆、苏巴什鼻隆和连木沁鼻隆区是近期勘探隐蔽油气藏的主攻区带,并已取得勘探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4.
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中浅层隐蔽油气藏勘探尚处于初期阶段,已发现地层型、岩性型和构造-岩性复合型3类隐蔽油气藏,但其数量和储量所占比重小,隐蔽油气藏勘探潜力较大。台北凹陷西部中浅层可识别划分为3个二级层序、10个三级层序,SQ9(J2q)、SQ8(J2S2)基准面上升旋回是隐蔽油气藏(岩性油气藏)勘探的主要目的层序,发育七泉湖辫状河三角洲和苏巴什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其沉积砂体受区域斜坡和坡折带构造背景的控制。岩性圈闭生成模式主要有4种:①斜坡带三角洲前缘上超型,②坡折带三角洲前缘顶超型,③前缘砂体后期掀斜型,④坡折带湖底扇-斜坡扇型。其中,前3种为隐蔽圈闭的主要生成类型。胜北次凹周缘的火焰山北坡葡萄沟段、葡北东斜坡、火北鼻隆、苏巴什鼻隆和连木沁鼻隆区是近期勘探隐蔽油气藏的主攻区带。  相似文献   

5.
南皮斜坡位于大港油田第二大富油气凹陷沧东凹陷南部,孔二段为其主墨含油关系。近年在该区孔二段以岩性油气藏勘探为目的的突破井kn6井获得成功,证实该斜坡区岩性地层油气藏具有勘探潜力。为深化该区孔二段油气蓼勘探,进一步开展该区孔二段基本成箴条件研究,以断陷湖盆斜坡区岩性油气鳆成藏理论为指导,形成针对改造型湖盆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一体化勘探模式,该模式包括舍油气构造、沉积模式、烃源岩评价、油气成藏、岩性罔闭识别、目标评价、井位部署7个方面,并对这7个方面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在此模式下部:署实施的kn7井、kn17井均获得成功,南皮斜坡孔C-段岩性地层油气藏成为一个新的勘探领域,认为南皮继承性斜坡具有凸起顺向供砂、侵蚀沟槽输砂、单一坡折控砂、斜坡低位富砂的特点并建立了不同岩性储集层识别标准,形成油页岩发育区脆性储集层综合描述技术,通过开展砂嫩分布、烃源岩与储集性能三元定量综合评价技术及油藏综合描述技术指导目标评价,有效地预测岩性圈闭的有利范围。  相似文献   

6.
通过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断面精细刻画,并利用断层活动性、砂体的展布特征以及成藏综合分析等技术手段,厘清了石臼坨凸起东南斜坡带油气来源,刻画了油气优势运移路径,确定了油气的优势输导体系,最终建立了石臼坨凸起东南斜坡带油气运聚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油气主要来自渤中凹陷沙一二段烃源岩为低成熟—成熟原油,且表现出良好的运移效应。2)油气成藏期为2.1 Ma,与生烃高峰时间5.2 Ma相匹配,具有晚期、快速、高效生烃的特征。3)石南一号边界断层规模大、活动性强、断面形态起伏,控制油气从渤中凹陷深层到石臼坨凸起浅层的垂向运移,凸起上晚期断裂控制浅层油气的垂向运移和聚集。4)古近系近源扇体沿着边界断层呈裙边状发育,与烃源岩大面积接触,具有中转油气的作用。馆陶组砂砾岩是新近系油气横向输导层,油气趋于沿着构造脊向高部位运移。明下段极浅水三角洲砂体发育,与断层组合构成构造-岩性圈闭,保存油气。5)在凸起斜坡带形成"断控源仓型"和"断裂直控型"油气运聚模式。  相似文献   

7.
歧口凹陷斜坡区油气运聚特征及岩性油气藏分布模式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通过对黄骅坳陷歧口凹陷勘探现状的分析,明确了该凹陷斜坡区地层岩性油气藏是下一步攻关的主要对象。根据斜坡的位置、形成特点和展布特征,将歧口凹陷斜坡进一步划分为盆缘断控陡坡、坡折型缓坡、断阶型缓坡和凹陷中断裂斜坡。在歧口凹陷成藏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对所划分的4类斜坡的特点展开控砂模式、疏导体系及烃源岩演化程度等的分析,分别总结了4类斜坡区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分布模式,并结合勘探实践进行了验证,指出了歧口凹陷斜坡区地层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8.
秦南凹陷是渤海海域勘探程度最低的凹陷之一,前期勘探成果不理想,凹陷的生烃能力一直受到质疑。通过对秦南凹陷油气地质特征研究表明:秦南凹陷内小型次洼已具备较大的生排烃能力,凹陷中心的东洼和中洼烃源岩分布范围更广、体积更大、埋藏更深,应具有更大的生排烃能力;凹陷的结构类型控制油气优势运移方向;稳定分布的东二下段泥岩沉积控制了油气富集层位;长期活动断层的发育位置及程度控制了新近系油气成藏的区域与富集程度;主要发育了自生自储、早生晚储、下生上储近源成藏3种成藏模式。研究认为,石臼坨凸起北侧斜坡区、秦南凸起东侧斜坡区以及秦南Ⅰ、Ⅱ号断裂附近为有利勘探区域,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
应用坡折带理论寻找隐蔽油气藏   总被引:81,自引:5,他引:76  
以层序地层学理论为基础,提出应用坡折带理论勘探陆相湖盆斜坡带隐蔽油气藏的方法。通过东营凹陷的中央隆起带北翼挠曲坡折带、陈家庄凸起南翼侵蚀坡折带、东营三角洲沉积坡折带勘探实例,分析和总结构造坡折带、沉积坡折带和侵蚀坡折带隐蔽圈闭的成因机制和特点。陆相湖盆斜坡带是低位体系域发育地带,也是隐蔽油气藏发育部位,在高精度勘探地区,可以根据坡折带勘探理论寻找隐蔽油气藏,四级层序的体系域限定储油砂体的部位及规模更具体,有利于勘探部署。图6参6  相似文献   

10.
断陷盆地层序格架中岩性地层油气藏分布特征   总被引:36,自引:8,他引:28  
冯有良 《石油学报》2005,26(4):17-22
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对渤海湾盆地东营、沾化、南堡和西部凹陷的岩性及地层油气藏在层序地层格架中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层序界面控制了地层油气藏的发育,主裂陷幕三级层序湖扩展域优质烃源岩控制岩性油气藏发育的层段,盆缘沟谷和构造坡折带控制的层序低位域和高位域砂体是岩性油藏的主要储集体,该砂体发育带与湖扩展域优质烃源岩的有效配置部位就是岩性油气藏的富集带.高异常流体压力封存箱保留了原生孔隙,有机酸产生了次生孔隙,流体压裂、幕式排烃以及高异常流体压力有利于克服储层毛细管阻力,这些特性使得有高异常流体压力封存箱发育的受坡折带控制的岩性油气藏富集、高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渤海海域新生界盆地的构造特征、层序格架下的沉积充填演化和主力烃源岩特征的研究,剖析了该区域规模型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有利发育区,并明确了下一步的重点勘探领域及攻关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渤海海域大型油气藏的重点勘探层系为古近系沙河街组、东营组和新近系明化镇组下段(明下段).明下段处于湖盆萎缩期,形成了河道、极浅水...  相似文献   

12.
廊固凹陷古近系隐蔽油气藏形成条件及成藏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隐蔽油气藏是廊固凹陷重要的勘探方向.该区古近系隐蔽油气藏的分布范围广,纵向上含油层系多,主要发育岩性尖灭、岩性透镜体等岩性油气藏,以及构造岩性、地层岩性复合型油气藏.该文立于层序地层学的成果分析了全区隐蔽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并按构造带分析了主要的成藏规律:陡坡带是形成上倾尖灭岩性油藏的的有利部位,并发育构造岩性复合型油气藏;洼槽带的生储条件较好,是岩性透镜体油气藏发育的最有利部位;缓坡带受断层控制,主要形成断块-岩性型油藏,在构造主体和沿主要油源断层纵向形成复式聚集带.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渤海油田石臼坨凸起缓坡带A区块岩性油气藏的成藏模式、预测勘探有利区带,亟须精细刻画层序格架下沉积体系的分布形态、分析储层顶底板油气保存条件及上倾封堵条件等。首先利用时频分析技术精细划分井上体系域,再采用基于地震数据驱动的Wheeler域变换技术将井上划分结果向三维空间进行推广,快速建立精细体系域格架,进行储层预测及保存条件分析。结果表明:石臼坨凸起缓坡带紧邻秦南富烃凹陷的主洼,汇烃条件优越;区内控洼长期活动断裂与三角洲砂体共同组成复式输导网络,利于岩性油气藏成藏;缓坡带上的鼻状构造是油气运移的重要方向和轨迹,一旦上倾方向具有封堵条件即可形成油气藏。整体而言,渤海油田石臼坨凸起缓坡带A区块的保存条件及封堵条件良好,是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4.
辽河西部凹陷南段烃源岩、储集岩和盖层条件十分优越,形成多套有利的储盖组合。该区烃源岩生烃期、排烃期与圈闭形成期配置合理,具备形成多层位岩性地层油气藏的条件。主要发育地层、岩性和复合等隐蔽油气藏类型。油气分布规律为:纵向上,主要储盖组合类型控制了隐蔽油气藏的分布层位;平面上,受凹陷地质结构控制,不同构造位置发育不同类型的隐蔽油气藏。认为同沉积断裂带之下的有利储层发育带,即陡坡和缓坡坡洼过渡带是该区有利的岩性油气藏发育区带。  相似文献   

15.
冀中坳陷古近系地层岩性油藏成藏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冀中坳陷是渤海湾断陷盆地中的富油气坳陷之一,其地层岩性油藏勘探程度较低,剩余油气资源勘探潜力较大。对冀中坳陷古近系成藏条件的研究表明,该坳陷发育3套区域性烃源岩、7种沉积体系、多期构造运动及多次沉积间断,为地层岩性油藏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地质条件。按照圈闭成因及其几何形态,将冀中坳陷古近系发育的地层岩性油藏划分为岩性油藏、地层油藏和复合油藏3种类型。地层岩性油藏主要富集在沉积洼槽带和斜坡带中低部位,并围绕生油洼槽呈环带状分布。根据冀中坳陷古近系地层岩性油藏成藏特征及分布规律,运用综合分析方法预测出了其有利勘探区带和方向,经钻探新发现了4个整装规模储量的地层岩性油藏,勘探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6.
陆家堡凹陷油藏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陆家堡凹陷油藏形成的石油地质条件、已知油藏类型及分布的分析认为:生油区、生储配置关系、储集物性、沉积相带和二级构造带控制了油藏的形成和展布,其中围绕生油洼陷的油藏含油最丰富;夹持或嵌入主要生油层中,储层发育、储集物性又相对较好的九佛堂组上段是主要含油层段;近岸水下扇的扇中和扇三角洲前缘是最有利的相带;凹陷的陡坡带以构造油藏为主,斜坡带以构造-岩性及储层上倾尖灭油藏为主,深陷带主要为透镜状岩性油藏。该结果为陆家堡凹陷下一步的勘探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高位扇三角洲岩性油藏的地质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连盆地属 于中生代陆相断陷群,各凹陷发育多种类型的沉积体,特别是扇三角洲和水下扇沉积体普遍发育于凹陷陡带,具备形成岩性油藏的诸多有利条件。巴音都兰凹陷宝力格油藏是一个典型的高位体系域扇三角洲砂岩岩性油藏。应用层序地层学方法和地质综合分析,剖析了宝力格地区扇三角洲砂岩岩性油藏的成藏条件,构建了该区高位体系域扇三角洲岩性油藏的地质模型,阐述了扇三角洲砂体形态的地震信息识别和含油性预测的新方法,介绍了勘探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8.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岩性油藏成藏控制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文科  张研  方杰  王君  刘冬民 《石油学报》2015,36(3):337-346
岩性油藏是贝尔凹陷油气勘探和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但对其成藏规律的研究和认识程度仍然较低,极大地制约了岩性油藏的勘探进程。基于测井、地震及物性分析等资料,通过油藏解剖和成藏条件分析,系统研究了贝尔凹陷不同洼槽岩性油藏成藏控制因素及分布规律,认为岩性圈闭、储层物性以及输导通道是该区岩性油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断裂坡折带控制岩性圈闭的发育,即在垂向上,断裂坡折带类型控制砂体类型,主要发育断崖型坡折带形成的近岸水下扇,断阶型坡折带形成的浊积扇以及断坡型坡折带形成的扇三角洲砂体等岩性圈闭;在平面上,断裂坡折带的平面样式控制砂体的空间展布,主要形成断弯型、断接型、断沟型以及交叉型展布形态。砂岩储层临界物性控制岩性圈闭的成藏,只有当砂岩储层的物性高于临界物性时岩性圈闭才具备成藏条件。"断层-轴向砂体"控制岩性油藏的分布,特别是控砂断层下降盘扇三角洲砂体的轴向部位是油气的有利富集区。  相似文献   

19.
孤北洼陷沙四段油气成藏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岩心、薄片、测井、录井以及地震资料的综合分析,孤北洼陷沙四段发育了水下冲积扇、扇三角洲、滨浅湖滩坝、浊积扇等四种沉积体系,不同沉积体系所沉积的储层物性差别较大。指出了碳酸盐岩滩坝、水下冲积扇的扇中部位和扇三角洲前缘砂体储集性能较好,易获得工业油流,是下步勘探的主要方向。通过对油气藏类型的解剖,明确了该区发育的主要油藏有断块、岩性、地层以及复合油气藏等,总结了油气藏分布规律,提出鼻状构造带、不整合面是寻找沙四段油气的最有利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