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单纯后路切除顶椎椎弓根的楔形截骨技术治疗脊柱后凸或者脊柱侧后凸的临床疗效及其注意事项.[方法]对17例脊柱后凸或侧后凸患者予以后路切除顶椎椎弓根的楔形截骨,畸形严重患者在椎体间置入融合器,术中唤醒试验观察脊髓功能.术后观察患者的外形,拍摄X线片并进行测量,评估脊柱的矫形效果.[结果]10例青少年脊柱侧后凸患者,术前脊柱侧凸主弯冠状面Cobb角平均为75°(62°~95°),术后矫正率为60%(48%~73%),后凸平均Cobb角为83°(74°~92°),术后矫正率为51%(41%~69%),手术前冠状面失衡约21 mm,术后为9 mm.胸腰段后凸7例,术前为45°(32°~75°),术后为5°(0~17°),术后矫正率为89%(74%~100%).无切口感染及假关节发生病例.[结论]采用单纯后路切除顶椎椎弓根的楔形截骨技术治疗脊柱后凸或者脊柱侧后凸临床效果较好,但术前术中应准确评估脊髓功能,注意截骨限度.  相似文献   

2.
应用Isola内固定系统矫治重度脊柱侧凸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Isola脊柱内固定系统矫治重度脊柱侧凸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1998年6月至2003年1月应用Isola脊柱内固定系统治疗重度脊柱侧凸32例,其中特发性脊柱侧凸25例,神经纤维瘤病性脊柱侧凸3例,神经肌肉性脊柱侧凸4例。冠状面主弯Cobb角92.1°±11.4°(75°~116°)。根据不同的侧凸类型、侧凸角度、柔韧性等采用一期前后路联合矫形、分期前后路联合矫形或单纯后路矫形手术,术中运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进行矫形,同时应用椎板下钛缆固定。比较术前、术后冠状面和矢状面的畸形程度,并通过躯干侧移(LT)值分析躯干平衡的重建。结果:随访6~48个月,平均18个月,全组患者术后冠状面矫形效果明显,Cobb角术后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主弯平均Cobb角矫正率为53.8%,末次随访冠状面Cobb角平均丢失3.3°±3.8°。矢状面上81.3%的患者恢复了胸椎生理性后凸(30°~50°),84.4%的患者恢复了腰前凸(40°~60°)。术后LT值矫正率为67.1%,与冠状面Cobb角的矫正率呈正相关。结论:应用Isola内固定系统矫治重度脊柱侧凸,利用悬臂技术产生的平移力尤其与椎板下钛缆矫形固定相结合,可获得冠状面上较高的矫正率,同时可获得矢状面的矫正并达到躯干平衡。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经后路截骨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矫形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疗效。方法对26例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进行后路截骨、椎弓根内固定矫形。8例行后路Ponte截骨,13例行椎弓根截骨术(PSO)联合Ponte截骨,5例行全椎体切除术(VCR)。比较患者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Cobb角的变化及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的变化。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60个月。侧凸Cobb角:术前30°~135°(90.7°±30.6°),术后12°~30°(18°±5.6°),矫正率为82.5%,末次随访13°~32°(20°±5.8°),丢失4.3%;后凸Cobb角:术前20°~60°(40.6°±18.5°),术后10°~26°(16.8°±6.2°),矫正率为85%,末次随访13°~30°(20.5°±7.0°),丢失3.7%;C7中垂线与骶骨中垂线距离:术前3.8~6.5(5.1±1.3)cm,术后0.3~1.3(0.7±0.3)cm,末次随访0.4~1.7(0.8±0.3)cm。所有患者未发生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仅1例患者术后3个月出现内固定松动,经延长固定节段后骨性融合。结论术前充分的评估,选择合适的后路截骨方式,联合椎弓根内固定矫形治疗僵硬性脊柱侧弯,能有效矫正畸形和恢复脊柱冠、矢状面平衡。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马凡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马凡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患者12例,进行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术前脊柱侧凸主弯Cobb角62°~90°(71°±6°)。结果手术时间3.4~4.8(4.2±0.4)h,出血量550~920(690±117)m l。全部患者均获随访,时间0.9~4.8年,未发生神经及其它系统并发症。术后主弯Cobb角24°~37°(29°±3°),矫正率51%~65%(59%±4%),植骨全部融合,无假关节形成及断钉、脱钩发生。结论脊柱后路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马凡综合征合并脊柱侧凸,对侧凸矫形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骨桥切断、凹侧松解、半椎体切除治疗儿童轻中度混合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的效果。方法:2001年1月~2013年1月对32例椎体分节障碍混合椎体形成障碍的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儿行后路半椎体切除的同时,行凹侧骨桥切断、松解,利用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其中男10例,女22例;年龄4~12岁(7.8±4.2岁)。侧凸Cobb角58.3°±12.5°(35°~78°),后凸Cobb角47.6°±15.6°(13°~55°),躯干偏移18.2±5.5mm(11~32mm)。畸形位于T7~L3,顶椎位于胸段11例、胸腰段13例、腰段8例。合并脊髓纵裂3例,神经根囊肿1例,脊髓拴系综合征1例。结果:手术时间230±125min(160~270min),术中出血量590±113ml(310~850ml)。术中2例置钉过程中出现椎弓根骨折,调整固定节段后完成矫形。术后1例出现单侧下肢麻木无力,予甲强龙及脱水剂治疗1周后症状缓解;2例出现脑脊液漏。术后脊柱侧凸Cobb角13.8°±7.1°(5°~28°),矫正率(76.3±9.5)%;脊柱后凸15.1°±3.9°(0~20°),矫正率(68.3±11.2)%;躯干偏移距离3.1±2.3mm(0~11.6mm)。随访18.4±12.6个月(12~60个月),末次随访时侧凸矫正率丢失(3.9±1.6)%,后凸矫正率丢失(2.3±0.9)%,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发生。结论:对儿童轻中度混合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行后路一期半椎体切除的同时,将凹侧分节障碍的骨桥予以切断、松解,再通过椎弓根钉棒系统矫形,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6.
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楔形截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楔形截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研究采用后路半椎体切除楔形截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11例,对于重度僵硬的病例结合后路广泛松解.依据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等评估临床效果.结果 脊柱侧凸的主弯平均Cobb角为74°(62°~95°),术后矫正率为60%(48%~73%).后凸平均Cobb角为52°(40°~72°),术后矫正率为51%(41%~69%),手术前的冠状面失衡约19mm,术后为8mm,手术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楔形截骨治疗先天性脊柱侧凸疗效满意,对于重度僵硬的病例后路广泛松解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Coplanar(共平面)矫形技术在胸椎脊柱侧凸后路矫形中的应用及其矫形效果.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共27例脊柱侧凸患者接受一期后路CDH Legacy椎弓根螺钉固定加植骨融合手术,术中均采用Coplanar矫形技术,女26例,男1例;年龄11~23岁,平均15.9岁.均为特发性胸椎脊柱侧凸:Lenke 1AN型9例,1A-型2例,1BN型4例,1B-型5例,1CN型3例,1C-型2例,2AN型2例.术前Cobb角平均49°(40°~70°).术中在所有目标椎体置入椎弓根螺钉后,在胸椎主弯凸侧椎弓根螺钉上安装Coplanar延长杆,依次将两根Coplanar矫形棒插入延长杆顶部,此时侧凸已有一定矫形,两端使用压棒器械将矫形棒压向底端,所有椎弓根螺钉基本排列成一条直线,完成侧凸矫形;根据理想的胸椎后凸角度,在延长杆之间插入不同大小的Spacer;在胸椎主弯凹侧安装矫形棒,螺帽固定完毕后取出CoPlanar装置,再安装凸侧稳定棒,完成侧凸矫形.结果 术后Cobb角平均14°(6°~25°),矫正率为70.7%.手术前后胸椎后凸角度分别为18°和25°.手术时间210~300min,平均245 min;出血量600~2100ml,平均1500ml.平均随访15(12~18)个月,末次随访主弯矫正丢失3°,矫正丢失率为6.1%,无冠状面或矢状面失代偿.所有患者术后无须凸侧胸廓成形术,无死亡、感染及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 Coplanar矫形技术可作为脊柱侧凸矫形的一个新选择,在获得良好冠状面矫形的同时,可获得良好的水平面去旋转和胸椎后凸维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性分析15例先天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经后路矫形植骨固定矫正术的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7月~2008年8月,先天性脊柱侧后凸患者15例,男8例,女7例;平均年龄11.6岁。术前拍摄站立位的脊柱正侧位X线片及左右Bending位X线片、CT及全脊柱MRI;其中,先天性半椎体11例,Chiari畸形/脊髓空洞症3例,神经纤维瘤病1例。侧凸Cobb’s角平均78°(35°~156°),后凸平均25°(15°~38°)。对于先天性半椎体引起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患者9例行后路经椎弓根半椎体切除、椎弓根螺钉(美国,史赛克)固定术,2例行后路长节段矫形卢氏环内固定融合术;对于Chiari畸形/脊髓空洞症的3例及神经纤维瘤病1例患者行后路长节段矫形代偿弯固定融合术。[结果]平均手术时间5.5h(3.5~7.5h);平均术中出血850ml(300~2100ml);平均随访43个月(10~82个月),术后侧凸平均28°(11°~38°),矫正率64%;术后后凸平均16°(7°~33°),矫正率36%,均骨性融合;1例神经纤维瘤病患者术中发生大出血,经大量输血后,病情平稳。长期随访发现内固定断裂3例,曲轴现象2例,但无其他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天性脊柱侧后突畸形是复杂的骨骼神经肌肉系统疾病,应针对不同的病因采用个体化治疗方案;其中,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植骨融合对先天性半椎体畸形是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节段性椎弓根钉系统治疗伴发脊髓空洞的脊柱侧凸的手术疗效.方法 应用节段性椎弓根钉系统治疗伴发脊髓空洞的脊柱侧凸35例.合并Chiari Ⅰ型畸形12例(34.3%).典型侧凸18例,不典型侧凸 1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未接受任何针对脊髓卒洞的治疗措施.手术分组:(1)一次手术组(30例):患者手术年龄>10岁,一次性后路节段性椎弓根钉系统矫形内固定植骨融合术.(2)二次手术组(5例):患者年龄≤10岁,一期手术行可自行延长的节段性椎弓根钉系统矫形手术,4~6年后行二期矫形内同定植骨融合术.结果 术前冠状面主弯Cobb角平均66.5°(32°~121°);术后平均22.6°(0°~78°),平均矫正率69.4%(31%~100%);平均随访58.4(13~113)个月,末次随访时冠状面主弯Cobb角3°~78°,平均25.9°.最终矫正率63.9%.6例随访时出现追加现象,其中5例融合下端椎没有融合至稳定椎.术后出现腹壁反射消失1例,浅感觉减退范围扩大1例,未予处理.结论 对于伴发未经治疗的非扩张型脊髓窄洞的脊柱侧凸,如果术前无或仅伴随轻微神经损害症状,可以直接采用后路节段性椎弓根钉系统进行矫形治疗.建议对这类脊柱侧凸远端应融合至稳定椎.  相似文献   

10.
重度僵硬后凸型脊柱侧凸畸形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应用脊柱后路截骨矫形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7年5月至2008年6月采用经后凸顶椎椎弓根Ⅴ形截骨,凸侧采用悬臂梁压棒技术治疗16例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男12例,女4例,年龄14~22岁,平均17.4岁。先天性脊柱侧后凸11例,特发性脊柱侧后凸5例。截骨部位均位于胸椎。结果平均手术时间(226±32)min,术中出血量(1360±265) ml,平均随访28个月(24~36月),术前主弯侧凸Cobb角83°±11.7°(75°~106°),后凸角91°±13.2°(82°~102°),术前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1.45±0.26)cm;术后侧凸Cobb角矫正至27.4°±11°(矫正率67%);后凸Cobb角25.5°±9.5°(矫正率72%)。C7铅垂线距骶中线距离(0.48±0.13) cm。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结论经后凸顶椎椎弓根V形截骨,凸侧采用悬臂梁压棒技术治疗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后凸畸形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矫形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