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探讨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两种亚型与轻度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联合纤维束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特点,评价DTI在aMCI与AD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经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及听觉语言记忆测试(AVMT)筛查,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唐山工人医院收治的符合纳入标准的11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AD组41例,单一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aMCI-s)组37例,多领域遗忘型轻度认知损害(aMCI-m)组40例。应用超导磁共振仪行全脑横轴位TSE序列无间隔连续扫描,原始数据于扫描结束后进行处理,在不同层面的B0图、彩色张量图上测量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顶叶、枕叶、额叶及扣带回FA值和ADC值,控制在2个体素的感兴趣区(ROI)。数据均在盲法下测量,并于次日重新测量、计算,取平均值。结果 3组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右侧顶叶、右侧枕叶、右侧额叶FA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左侧顶叶、左侧枕叶、左侧额叶、右侧扣带回及左侧扣带回F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D组左侧顶叶、左侧枕叶、左侧额叶、右侧扣带回及左侧扣带回FA值低于aMCI-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各脑区ADC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MCI-m组和AD组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右侧顶叶、右侧枕叶、左侧枕叶、右侧额叶、左侧额叶ADC值高于aMCI-s组,AD组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右侧顶叶、左侧枕叶、右侧额叶、左侧额叶ADC值高于aMCI-m组;AD组左侧顶叶、右侧扣带回及左侧扣带回ADC值高于aMCI-s组和aMCI-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CI-s与aMCI-m神经纤维完整性差异较为显著,但其各向异性扩散度的区分不甚显著,而ADC值或可作为aMCI分型的影像学标志。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DTI技术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D)及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aMCI)患者脑白质细微结构的改变,探讨DTI对AD和aMCI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神内医师诊断AD和aMCI患者各15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NC组,15例)。利用DTI技术测量上述三组被试者不同脑白质区FA和ADC参数值,比较分析三组之间脑白质细微结构的改变并对其进行鉴别诊断。结果:aMCI组、AD组MMSE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CI组双侧颞叶、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等脑区,AD组双侧颞叶、右侧枕叶、双侧内囊前肢、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等脑区FA值均低与正常对照组,且AD组FA值下降区域更广泛,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CI组双侧颞叶、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等脑区,AD组双侧颞叶、左侧内囊后肢、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等脑区ADC值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DTI技术对aMCI与AD患者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外囊、内囊、胼胝体、扣带回脑白质区FA值与ADC值的测量,可以评估两者脑白质完整性的变化,并通过脑白质受损程度,对AD以及aMCI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DTI)研究良性多发性硬化与复发性多发性硬化对脑组织的损害程度.方法 对15例良性多发性硬化、17例缓解复发多发性硬化及20例健康正常对照组MRI行常规、增强扫描及DTI检查;分别分析三组间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的FA值、ADC值得关系.结果 良性多发性硬化胼胝体膝部FA值(785±24)、ADC值(892±62)、体部FA值(791±45)、ADC值(900±36)、压部FA值(783±15)、ADC值(915±38);复发性多发性硬化胼胝体膝部FA值、ADC值、体部FA值、ADC值、压部FA值、ADC值分别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照组胼胝体膝部FA值(828±32)、ADC值(845±49)、体部FA值(841±23)、ADC值(884±27)、压部FA值(850±29)、ADC值(869±36),两组多发性硬化与对照组比较,体部与压部的FA值、ADC值有统计学意义;良性多发性硬化与对照组比较膝部FA值及ADC值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TI提示良性多发性硬化较复发性多发性硬化对脑组织的损害程度轻,因此DTI是定量分析脑白质的细微结构的改变有力的工具.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探究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CAE)胼胝体变性患者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各向异性分数(FA)值与饮酒年限的关系及变化趋势。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2年12月我院60例CAE胼胝体变性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60例无饮酒史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行DTI检查,比较两组一般资料、胼胝体DTI参数(ADC值、FA值),并比较研究组不同饮酒年限患者ADC值、FA值,分析CAE胼胝体变性患者饮酒年限与ADC值、 FA值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决策曲线(DCA)分析ADC值、FA值诊断CAE胼胝体变性的价值及临床效用,通过危险度分析ADC值、FA值与CAE胼胝体变性发生风险的关系。结果研究组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ADC值及平均ADC值均高于对照组,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FA值及平均FA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A DC值及平均ADC值均随饮酒年限增加逐渐增大,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FA值及平均FA值均随饮酒年限增加逐渐减小(P<0.05);研究组患者胼胝体膝部、体部、压部ADC值及平均A...  相似文献   

5.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胼胝体及小脑中脚MR扩散张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首发精神分裂症(SP)患者胼胝体和双侧小脑中脚细微异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首发SP患者组20人,正常组18人,均行DTI检查,测量胼胝体膝部、压部.双侧小脑中脚的局部各向异性(FA)、平均扩散参数(ADC)值.所测得数值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首发SP患者双侧小脑中脚的FA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胼胝体膝部、压部的FA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胼胝体膝部、压部.双侧小脑中脚ADC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小脑与大脑神经纤维联系的细微异常,可能是引起SP早期症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目的:提供一种新的aMCI辅助诊断方法。方法应用3.0T 磁共振对aMCI 患者和正常对照者进行DTI扫描,使用PANDA软件来处理DTI数据,提取出全脑白质分数各向异性( fractional anisotropy , FA),然后采用SVM分类器对aMCI和正常对照组进行分类研究。结果该方法的分类准确率为75.00%,敏感性为70.31%,特异性为79.69%,白质改变特征性的区域包括双侧扣带回、顶上小叶、颞顶叶,左侧胼胝体体部、海马,右侧胼胝体膝部、压部,右侧内囊前肢、放射冠前部、丘脑后辐射、颞叶、枕叶、额上回、内囊的晶状体后部分。结论本研究运用磁共振DTI技术,通过SVM分类方法构建分类器对aMCI患者具有较好的识别能力,为aMCI的早期辅助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对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探讨DTI上胼胝体各向异性异常对老年早期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 方法 对10对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和正常老年人,进行脑磁共振弥散张量检查,对兴趣区(ROI)测定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并与韦氏神经心理学测验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胼胝体膝部、压部的FA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ADC值高于正常对照组。胼胝体压部FA值与言语商、操作商、记忆商呈正相关(P<0. 05)。 结论 老年代谢综合征患者有胼胝体膝部、压部的各向异性下降,反映了脑白质纤维结构的破坏,DTI为认知功能障碍脑内微观结构改变提供了客观依据,胼胝体压部FA值可作为判断认知功能损害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研究肝气郁结证患者脑白质改变特点。方法 对16例肝郁证患者和13例正常对照者进行磁共振DTI扫描检查,数据处理后,计算出各项异性分数(FA)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分别测量头颅的两侧额叶、颞叶、顶叶、枕叶、胼胝体膝部和压部的FA值和ADC值。保持FA值和ADC值对应测量同一脑区。并对两组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肝气郁结证患者的双侧顶叶FA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右侧顶叶FA值为诊断指标,ROC曲线下面积为AUC=0.79,最佳诊断临界值FA值为0.504,敏感度为87.5%,特异性为69.2%。其他脑区如额叶、枕叶、顶叶、颞叶、胼胝体膝部和压部的FA值和ADC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气郁结证患者的双侧顶叶FA值明显高于正常人,这对肝气郁结证患者的诊断提供了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多个量化参数联合应用评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在创伤性脑白质损伤(TWMI)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例经临床明确的TWMI患者使用联影uMR770 3T磁共振行常规MRI与DTI检查,另选取2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组。选取5个感兴趣区,分别为胼胝体膝部及压部、伤侧内囊前肢及后肢、伤侧上纵束,经工作站后处理获取表观弥散系数图(ADC图)、各向异性指数图(FA图)和3D纤维束成像图(DTT)。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WMI组在胼胝体膝部(GCC)与压部(SCC)、内囊前肢(AIC)与后肢(PIC)部位ADC值相对于对照组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上意义(P<0.05),在半卵圆中心(SC)部位P>0.05,无显著性差异。两组各部位的FA值经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全部5个感兴趣区FA值相对于对照组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TT成像显示受伤区白质比正常部分明显分离、稀疏或缺损。结论 综合运用DTI技术可有力协助评价TWMI患者严重性以及预后如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并鉴别阿尔茨海默病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脑白质损伤情况。方法对于45例阿尔茨海默病患者(AD组)和45例轻度认知障碍患者(MCI组)进行脑部DTI扫描,测量部分区域各项异性分数值(FA)和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并进行比较。结果与MCI组相比,AD组两侧海马旁回、两侧下额枕束、两侧下纵束和两侧后扣带回的FA值均显著降低,P0.05。与MCI组相比,AD组两侧海马旁回、两侧下额枕束、两侧下纵束和两侧后扣带回的MD值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DTI技术可以灵敏检测出AD患者与MCI患者的脑白质结构差异,从而可作为MCI与AD的鉴别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脑组织弥散张量成像(DTI)特点,探讨不同参数对大脑白质纤维弥散张量成像质量的影响,以期获得更佳的扫描参数。方法:搜集不同年龄段成人志愿者30例,常规MRI平扫确认无脑部病变者分别行DTI成像扫描,将扫描数据分别传至后处理工作站,利用DTI软件生成FA图、ADC图及Trace图并分析其图像特点;对比分析各参数值变化规律及其与成像质量间的关系。结果:不同年龄段正常成人脑组织白质纤维束走行、形态与解剖图谱一致,图像清晰;青年男女组在胼胝体膝部、压部、内囊膝部的FA值在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和健康老年组在胼胝体膝部、压部、额叶和枕叶脑白质的FA值在组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b值的变化影响ADC值而不影响FA值,梯度场方向数目与图像信噪比(SNR)呈正比且增加扫描时间;较为优化的扫描参数为b值=1000s/mm2,弥散敏感梯度方向数为16,层厚/层间距为5mm/0mm。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DTI序列对胼胝体发育不全微结构精确评估作用,旨在为临床诊断提供合理依据。方法对11例胼胝体发育不全及10例对照组,行常规MRI、DTI扫描,分析白质纤维束缺失程度,采用Tensor后处理技术对感兴趣区进行量化分析;进行病理组及对照组对照比较。结果常规MRI显示胼胝体完全缺如为2例,DTI显示1例显示白质纤维束未见显示,1例可见少量纤维残存;7例常规MRI显示胼胝体压部或体部缺如,其中压部缺如5例,2例体部缺如例,DTI显示大部分白质显示中断、消失;2例常规序列可疑胼胝体部分缺如,DTI显示少量白质纤维缺失。病例组DTI所测感兴趣区ADC值、FA值降低,尤其胼胝体压部分别为:(t=22.29,p<0.01;t=9.60,p<0.01)及体部(t=26.74,p<0.01;t=23.37,p<0.01)降低显著。结论 DTI能够直观、精确显示胼胝体发育不良缺失情况,并且DTI通过测定ADC值、FA值降低多少来评估白质纤维缺失程度,因此为临床诊断及临床分型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的弥散张量成像(DTI)改变,为AD的早期诊断提供依据。方法采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对17例AD病人及17例对照组被试进行DTI检查。测量默认模式网络各种子点的FA值及脑白质纤维束感兴趣区的FA值。结果 AD组默认网络各脑区FA值较对照组均减低;联络系(双侧扣带束前、后部)、连合系(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投射系(内囊前、后肢)的感兴趣区FA值较对照组均减低。结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与正常老龄化组相比,弥散张量成像存在着特殊改变,能够为早期诊断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有效的功能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方法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脑白质损害的特点。 方法 对10例男性OSAS患者和10名年龄及文化程度相当的男性健康志愿者,分别行脑部T1WI、T2WI 、FLAIR和DTI 扫描。选择双侧额叶白质、前部扣带回、前部扣带、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半卵圆中心、视放射、前角周围白质、后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海马旁回、外囊以及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作为兴趣区(ROI), 分别测量部分各向异性分数值( FA)、平均扩散系数(AD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OSAS组右侧额叶白质、胼胝体压部、左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回、左侧前部扣带、右侧前部扣带、左侧半卵圆中心、左侧前角周围白质、左侧后角周围白质、右侧后角周围白质、左侧海马旁回、右侧海马旁回、左侧外囊、右侧外囊的FA值分别为:0.444±0.025、0.776±0.028、0.154±0.021、0.152±0.017、0.372±0.022、0.351±0.029、0.501±0.029、0.242±0.031、0.338±0.029、0.360±0.022、0.167±0.027、0.177±0.023、0.441±0.034、0.449±0.036,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而左侧额叶白质、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视放射、右侧半卵圆中心、右侧前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干的FA值则无明显变化((P>0.05)。右侧额叶白质、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左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左侧半卵圆中心、左侧前角周围白质的ADC值分别为:8.589±0.264、8.197±0.253、8.218±0.194、12.151±0.454、12.113±0.524、8.954±0.177、7.333±0.220、9.186±0.46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而左侧额叶白质、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左侧前部扣带、右侧半卵圆中心、视放射、右侧前角周围白质、后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 部、丘脑、海马旁回、外囊、胼胝体膝部的ADC值则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OSAS病人联络纤维、联合纤维和投射纤维等三种白质纤维同时受损;双侧前部扣带回、海马旁回等皮质也受累;DTI可作为早期发现OSAS白质损害、评估预后及治疗效果的一种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5.
目的采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基于纤维束追踪的空间统计(track-based spatial statistics,TBSS)观察常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正常的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脑白质微结构变化。方法对性别、年龄相匹配的22例常规MRI表现正常的AIDS患者(患者组)及23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DTI检查,采用TBSS分析所有受试者脑白质DTI的各相关参数指标的改变,包括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平均弥散度(mean diffusivity,MD)、组间轴向弥散(axial diffusivity,AD)值和径向弥散(radial diffusivity,RD)值,进一步提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区的患者组的DTI参数值并与CD4+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患者组多个脑区MD值升高,主要包括胼胝体膝部、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双侧前辐射冠、上辐射冠、后辐射冠、上纵束、左侧内囊前肢、外囊和扣带回(P<0.05,TFCE及FWE校正)。患者组多个脑区AD值升高,主要包括胼胝体膝部、胼胝体体部、胼胝体压部、双侧前辐射冠、上辐射冠、后辐射冠、上纵束、内囊前肢、外囊和扣带回(P<0.05,TFCE及FWE校正)。左侧白质改变多于右侧,胼胝体及双侧前辐射冠是损伤范围较大的脑区。两组各脑区FA值和RD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FCE及FWE校正)。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区的MD值与患者CD4计数呈负相关(r=-0.435,P=0.043)。结论常规MRI表现正常的AIDS患者大脑多个区域白质微结构损伤,其病理特征可能是轴索异常改变,损伤区域主要涉及记忆、智能、认知控制等相关脑区。DTI和TBSS技术可以敏感地发现常规MRI表现正常的AIDS患者脑损伤白质微观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16.
席娟 《当代医学》2013,(33):7-8
目的:研究MR扩散张量成像(DTI)在创伤性轻微脑损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26例轻微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及50例骨科无任何脑部疾病史以及脑部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常规CT、MRI及DTI检查,比较两组患者不同部位脑组织(额叶、胼胝体膝部、半卵圆中心、胼胝体压部、顶枕叶、内囊前肢和内囊后肢)各向异性(FA)值。结果对照组额叶、胼胝体膝部、半卵圆中心、胼胝体压部、顶枕叶、内囊前肢和内囊后肢FA值分别为(5.31±0.22)、(8.36±0.22)、(5.88±0.29)、(8.82±0.31)、(5.96±0.17)、(7.90±0.32)、(7.96±0.19);试验组额叶、胼胝体膝部、半卵圆中心、胼胝体压部、顶枕叶、内囊前肢和内囊后肢FA值分别为(3.05±0.30)、(7.05±0.21)、(4.02±0.23)、(7.17±0.26)、(4.22±0.13)、(6.33±0.24)、(6.31±0.10)。试验组患者不同部位脑组织FA值均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DTI对轻微创伤性脑损伤敏感性较高,能够准确显示白质纤维的损伤情况,诊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成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胼胝体可能存在的微细结构异常,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择成年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病例组)及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28例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分别于胼胝体膝部、体部及压部最厚的部位设置感兴趣区,测取部分各向异性值(FA值)和表观弥散系数值(ADC值)。结果病例组患者胼胝体膝部及体部FA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1),而胼胝体压部FA值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 >0.05);胼胝体各部位ADC值两组间无明显差异(P >0.05)。病例组患者年龄与胼胝体各部位FA值及ADC值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 >0.05);病程与胼胝体膝部及体部FA值均呈统计学负相关(P <0.01),而与胼胝体压部FA值及各部位ADC值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 >0.05);HAM-A评分与胼胝体膝部及体部FA值均呈统计学负相关(P <0.01),而与胼胝体压部FA值及各部位ADC值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 >0.05)。结论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存在胼胝体神经纤维微细结构完整性的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方法 研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脑白质损害的特点.方法 对10例男性OSAS患者和10例年龄及文化程度相当的男性健康志愿者,分别行脑部T1WI、T2WI 、FLAIR和DTI扫描.选择双侧额叶白质、前部扣带回、前部扣带、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半卵圆中心、视放射、前角周围白质、后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海马旁回、外囊以及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作为兴趣区(ROI),分别测量部分各向异性分数值(FA)、平均扩散系数(ADC)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OSAS组右侧额叶白质、胼胝体压部、左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回、左侧前部扣带、右侧前部扣带、左侧半卵圆中心、左侧前角周围白质、左侧后角周围白质、右侧后角周围白质、左侧海马旁回、右侧海马旁回、左侧外囊、右侧外囊的FA值分别为:0.444±0.025,0.776±0.028,0.154±0.021,0.152±0.017,0.372±0.022,0.351±0.029,0.501±0.029,0.242±0.031,0.338±0.029,0.360±0.022,0.167±0.027,0.177±0.023,0.441±0.034,0.449±0.036,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P<0.05),而左侧额叶白质、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视放射、右侧半卵圆中心、右侧前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干的FA值则无明显变化(P>0.05).右侧额叶白质、胼胝体干、胼胝体压部、左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回、右侧前部扣带、左侧半卵圆中心、左侧前角周围白质的ADC值分别为:8.589±0.264,8.197±0.253,8.218±0.194,12.151±0.454,12.113±0.524,8.954±0.177,7.333±0.220,9.186±0.465,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而左侧额叶白质、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左侧前部扣带、右侧半卵圆中心、视放射、右侧前角周围白质、后角周围白质、尾状核头部、丘脑、海马旁回、外囊、胼胝体膝部的ADC值则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OSAS患者联络纤维、联合纤维和投射纤维等3种白质纤维同时受损;双侧前部扣带回、海马旁回等皮质也受累;DTI可作为早期发现OSAS白质损害、评估预后及治疗效果的一种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TI)研究正常成人不同部位脑白质纤维束各向异性程度,探讨部分各向异性值(FA)与年龄引起的脑白质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MRI头颅扫描检查的正常者45例,按年龄分为3组:25~35岁(青年组,15例)、45~55岁(中年组,15例)和65岁以上(老年组,15例),行脑部MR横轴位检查,扫描序列:T1WI、T2WI、FLAIR、DWI和DTI扫描.选择胼胝体膝部、胼胝体压部、内囊前肢、内囊后肢、额叶白质、半卵圆中心、尾状核头部、丘脑等部位作为兴趣区(ROI),测量其FA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受试者中大脑左右半球对应部位的FA值无显著性差异.不同部位的脑白质FA值的由大到小依次为:胼胝体压部和膝部、内囊后肢、内囊前肢、半卵圆中心、额叶白质、丘脑、尾状核头部;胼胝体膝部、半卵圆中心和额叶白质的各向异性FA值,随年龄增大而降低,各年龄组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胼胝体压部FA值随年龄增大而降低,老年组和青年组以及老年组和中年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囊前肢、内囊后肢的FA值也随年龄增大而降低,但只有老年组和青年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丘脑和尾状核头部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脑白质FA值随年龄增大而降低,尤其是胼胝体膝部、半卵圆中心和额叶白质.在用DTI技术观察和诊断脑疾病,必须考虑到患者年龄因素以及与年龄有关的脑白质微细结构的相应退化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对脑外伤导致轴索结构损伤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29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TBI组)进行DTI检查,在工作站上处理获得各向异性(FA)图,测量TBI组和对照组半卵圆中心、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内囊前肢和后肢及脑桥的FA值。TBI组根据临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分为轻度组(≥13分)和中重度组(≤12分),并分别与对照组进行FA值比较,将TBI组各兴趣区的FA值与临床GCS评分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轻度TBI组半卵圆中心FA值下降,中重度TBI组半卵圆中心、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及内囊前肢和后肢的FA值不同程度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BI组半卵圆中心、胼胝体膝部和压部及内囊前肢和后肢的FA值与GC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DTI是诊断创伤性轴索损伤的敏感序列。FA值下降能反映神经轴索的损伤及程度,有助于评判TBI的伤情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