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结构参数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不同结构参数在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选取82例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和28例正常人X线和CT影像资料,测量和比较不同节段和不同程度突出患者腰椎曲度、腰骶角、L5S1椎间盘高度、L5椎体高度和腰骶关节突关节角。结果:L5S1突出组、L4/5突出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的腰骶角以及三组L5椎体高度之间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椎间盘高度方面,L5S1突出组、膨出组和L4/5突出组之间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L5S1突出组、膨出组之间以及和正常对照组之间相比,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P<0.05)。腰椎曲度方面L5S1突出组、膨出组、L4/5突出组和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间盘改变组和对照组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腰骶角及生理曲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L4/5突出组R=-0.538,P=0.05;L5S1突出组R=-0.610,P<0.01。膨出组R=-0.557,P=0.007。间盘改变组和对照组的腰骶角、生理曲度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之间的关节突关节角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的共同表现是腰椎生理曲度的减小,但L5S1的病变更易出现腰骶角的改变;腰骶关节突关节虽有增生、硬化等改变,但其角度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er spondylylisthesis,DLS)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笔者科室2010年4月~ 2013年12月共55例DLS患者(排除外伤、手术及移行椎等脊柱变异),其中男性9例,女性46例,滑脱部位均为L4.对照组选取同时间段无腰椎滑脱、年龄构成相似的病例55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46例.对两组病例关节突关节角度、退变程度、腰骶角等因素与腰椎滑脱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两组患者关节突关节与矢状面夹角、腰骶角均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前者t=-3.68,两者有统计学差异,后者t=0.74,两者无统计学差异,椎间关节退变程度x2 =47.7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LS组与对照组两组患者腰骶角无明显差异,而关节突关节面与矢状面夹角、椎间关节退变程度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认为后面两因素是退变性腰椎滑脱发生的重要因素,其可能是互为因果、协同促进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DR成像技术,测量膝关节退行性改变的患者的腰椎骨性结构参数,分析各参数变化与膝关节退行性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骨科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间收治的93例膝关节退行性改变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骨科收治的无膝关节退变的患者6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PHILIPS OPTIMUSARISTOSVXPLUS型DR系统,对两组患者腰椎侧位和双膝关节站立负重前后正侧位进行X线投照,测量腰骶角和胫股关节内、外侧间隙,将膝关节增生程度进行分级,分析上述参数变化与膝关节增生分级间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腰骶角值大于对照组,两组患者腰骶角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内外侧关节间隙小宇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膝关节增生的程度越重,腰骶角值越大,观察组患者腰骶角与胫股关节内、外侧间隙呈负相关,而对照组患者腰骶角与胫股关节内外间隙无线性关系.结论 膝关节退行性改变的患者腰骶角大于正常值,且随着膝关节退变程度的加重,腰骶角值增大,胫股关节内、外侧间隙变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经椎间孔脊柱内镜系统(transforaminal endoscopic spine system,TESSYS)技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结构参数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术治疗,对照组给予椎间盘镜技术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围术期相关指标、腰椎结构参数、运动功能、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首次下地时间、住院时间少于或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2组腰骶角小于术前,L5/S1关节突关节角、、腰椎曲度L2~3关节突关节角,L3~4关节突关节角,L4~5关节突关节角大于术前,观察组腰骶角小于对照组,L5S1关节突关节角、、腰椎曲度L2~3关节突关节角,L3~4关节突关节角,L4~5关节突关节角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2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低于术前,JOA评分高于术前,观察组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低于对照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经皮椎间孔镜TESSYS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手术切口小、术中流血少,术后恢复快,可显著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状,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骶管滴注联合腰椎牵引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为临床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探求新方法。方法:178例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90例,予以骶管滴注联合腰椎牵引治疗;对照组88例,仅予腰椎牵引治疗。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缓解程度,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实验组VAS评分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愈率78.9%,有效率94.5%;对照组治愈率46.6%,有效率78.4%,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骶管滴注联合腰椎牵引治疗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使患者疼痛症状缓解明显,效果比单纯使用腰椎牵引物理治疗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胸腰段相邻3个椎体脊柱生理曲度,为微创胸腰段椎弓根钉内固定术中连接棒预弯提供依据。方法筛选200名正常人(分20~40岁、>40~60岁两组)拍摄正侧位X线片,选用侧位片,分别以T11、T12,L1、L2椎体为中心,测量相邻3个椎体脊柱生理曲度,测出Cobb角。进行20例临床试验,对比连接棒复位后曲度与正常人对应胸腰椎生理曲度。结果 (1)两个年龄组男、女L2椎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1、T11、T12椎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分别将男、女各年龄组T11~L2节段曲度进行方差分析,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不同节段椎体曲度不同。(3)患者术后胸腰椎曲度与正常人对应胸腰椎生理曲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置入连接棒时,不同椎体预弯曲度不同。依据正常人对应胸腰椎生理曲度预弯连接棒,能有效地恢复胸腰椎生理曲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影像学参数对第4腰椎(L4)退变性滑脱(DLS))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5月至2014年9月收治的L4椎体发生DLS的患者56例为DLS组,同期健康体检的志愿者56例为对照组。两组研究对象均行腰椎正侧位X线片、CT及骨密度检查并测量相关影像学参数。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折与退变性腰椎滑脱的相关的影像学参数。结果 DLS组L4腰椎Ⅰ度滑脱49例,Ⅱ度滑脱7例;滑脱指数为(0.195±0.041)。与对照组比较,DLS组椎间盘高度、L4椎体大小、椎体指数及骨密度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DLS组患者的L4椎体倾角、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腰骶角更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DLS组患者的关节突关节角更偏向矢状位,关节突关节不对称性显著,关节突关节椎弓根角更偏向水平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椎体指数、L4椎体大小、L4椎体倾角、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及关节突关节角是L4椎体发生退变性滑脱的相关因素。结论低椎体指数、小L4椎体,较大的L4椎体倾角、腰椎前凸角、骨盆投射角及关节突关节角增大了L4椎体发生退变性滑脱的危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后路行双侧关节突关节切除术联合椎弓根固定与椎间融合治疗双侧腰椎椎间孔狭窄症(LFS)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3年8月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因双侧LFS行经腰椎后路双侧关节突关节切除术联合椎弓根固定与椎间融合治疗的41例患者,手术前后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进行评分,测量手术前后椎间隙的前高、后高及腰1 (L1)~骶1(S1)角,计算末次随访时ODI及VAS评分,椎间隙前高、后高及L1~S1角的变化.结果 4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6.2士2.4)个月.与术前比较,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DI降低,椎间盘前、后高度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末次随访时L1~S1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后路行双侧关节突切除术联合椎弓根固定与椎间融合治疗双侧LFS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王强  马永健  张丽娜 《疑难病杂志》2012,11(10):793-794
目的观察手法整复胸腰椎后关节紊乱治疗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白介素-1(IL-1)含量的影响。方法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12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分别采用手法整复胸腰椎后关节紊乱治疗和口服精氨酸布洛芬颗粒+乙哌立松片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血清IL-1含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对照组73.3%(P<0.01)。2组治疗后血清IL-1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疼痛强度、活动功能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且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胸腰椎后关节紊乱是腰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一个重要病理改变,手法整复胸腰椎后关节紊乱在其治疗中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腰骶角与椎间盘突出症的关系。方法观察10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者X线平片并测量其腰骶角(Grogkopff法),与正常人进行对照分析。结果L5S1突出者除具备文献所述X线征象外,其腰骶角明显大于L4~5突出者和正常人比较(P〈0.01),而后两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测量腰骶角对L5S1椎间盘突出有一定的辅助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痉挛性脑瘫患者行腰骶部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SPR)与圆锥部SPR术后腰椎稳定性的改变。方法对行腰骶部SPR治疗的45例、圆锥部SPR治疗的38例痉挛性脑瘫患者,于术前及术后3个月~7年(平均19个月)拍摄腰椎正、侧位与40。双斜位及过伸过屈位x线片,观察术后腰椎失稳畸形和神经症状发生率及手术前后腰骶角、侧位腰椎Cobb角、弓顶距离及前凸指数、Posner指数等指标。结果①行腰骶部SPR患者腰骶角、侧位腰椎Cobb角、弓顶距离、前凸指数及第1~2腰椎(L1~L2)、第4~5腰椎(L4~L5)、第5腰椎~第1骶椎(L5~S1)Posner指数,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圆锥部SPR患者只有第12胸椎~L:间Posner指数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腰骶部SPR患者术后发生各种腰椎畸形共6例(13%),伴腰椎不稳的神经症状者3例;圆锥部SPR患者术后发生腰椎畸形2例(5%),伴神经症状1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3,P〈0.05)。结论痉挛性脑瘫患者SPR术后中短期腰椎稳定性变化不大,圆锥部SPR影响相对很小。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腰椎CT定位像、X线片测量下腰痛患者腰椎曲度变化的关系。方法通过对160例慢性下腰痛(CLBP)患者的立位X线侧住片、CT定住像测量腰椎曲度、腰椎前凸度(Cobb角)、骶骨倾斜角及腰骶角的变化,对所测量的不同数据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立位X线侧位片与CT定位像测得CLBP患者的腰椎曲度减小,骶骨倾斜度减小,腰椎Cobb角减小;CT定位像的各测量值小于相应的X线片测量值;小于40岁各年龄组,随年龄增大相应角度呈减小趋势。同年龄阶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腰椎曲度、骶骨倾斜角和Cobb角比单纯性LBP明显减小,而腰骶角加大。结论立住X线侧住片与CT定位像的测定结果说明了腰椎在维持自身稳定时骨性结构的内在力学关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存在更大的不稳定,支持了腰椎在退变过程中腰椎间盘是原发的、小关节退化是继发的观点。CT定位像可做为测量腰椎曲度方法之一,但各部位角度小于功能位姿势。  相似文献   

13.
腰骶角增大致腰骶不稳的生物力学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腰骶角增大所致腰骶不稳的形态学和生物力学变化。方法 :分析 10 5例腰骶部MRI影像中 2 8例存在腰骶不稳患者的腰骶角、L5/S1椎间盘高度、盘椎比率和椎间关节的改变。统计学分析使用StataWindow4 0。结果 :腰骶角为 4 4 7°± 4 5°、L5/S1椎间盘高度在 0 97± 0 2cm、盘椎比率为 0 3±0 0 0 8(P <0 0 5 )时存在腰骶不稳 ,椎间关节的变化无特异性。结论 :腰骶角增大可导致L5/S1平面应力集中 ,形成腰骶不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X线诊断中腰椎峡部裂的腰骶角与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相关性。方法研究组为45例L5双侧峡部裂并L5脊柱滑脱,取站立侧位X线片采用Ferguson’s方法测量腰骶角度;对照组为100例无滑脱的同龄青年人,取站立侧位X线片采用同样方法测量腰骶角。比较两组腰骶角的差异及研究组腰骶角与L5滑脱的关系。结果研究组L5峡部裂并脊柱滑脱腰骶角平均为(43.42±6.76)°。对照组100例无滑脱腰骶角平均为(38.29±5.88)°。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5)。研究组L5滑脱与腰骶角相关性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系数:0.352,两者呈正相关。结论研究组腰骶角均值明显大于对照组,与L5脊柱滑脱有明确的相关性,与L5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发生及程度有直接的关系,是峡部裂性脊柱滑脱的(促进)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3D打印辅助SRS-Schwab Ⅳ级截骨术治疗退变性腰椎后凸畸形(LDK)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0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接受手术治疗的LDK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2例,实验组采用3D打印辅助SRS-Schwab Ⅳ级截骨术,对照组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行SRS-Schwab Ⅳ级截骨术。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放射暴露时间、出血量、腰椎前凸矫正度数、腰椎前凸矫正丢失率、矢状面平衡,使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两种方法的临床效果。结果 实验组手术时间、放射暴露时间及出血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腰椎前凸矫正度数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腰椎前凸丢失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两周和末次随访时,实验组矢状面平衡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间点,两组间VAS和OD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辅助SRS-Schwab Ⅳ级截骨术治疗LDK具有可行性,矫形效果良好,腰椎前凸矢状曲度恢复效果佳,可以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放射暴露时间,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肌骨超声引导下精准针刀对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患者效果及远期腰椎功能影响。方法:选自我院于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患者76例,按照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39例与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塞来昔布胶囊,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肌骨超声引导下精准针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周和治疗2周腰痛和牵涉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及随访12个月腰椎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治疗1周和治疗2周腰痛和牵涉痛VA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1周和治疗2周腰痛和牵涉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1周和治疗2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1周和治疗2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随访12个月腰椎功能优良率高于对照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肌骨超声引导下精准针刀对腰椎关节突关节源性慢性腰痛患者效果显著,且可改善患者腰椎功能,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7.
腰椎副突横断面形态的MSCT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腰椎副突在MSCT横断面上的形态特征,提高对腰椎副突的认识。方法利用多层螺旋CT进行薄层扫描,观察40例成人副突,对其进行形态学分型,测量其基底宽、高度、基底—横突末端距(基端距)及倾斜角;并分析其分布特点。结果腰椎副突可分5型,Ⅰ型(乳头状)占20.5%(82/400), Ⅱ型(长舌状)占24.8%(99/400), Ⅲ型(锥状)占12.3%(49/400),Ⅳ型(残痕状)占15.0%(60/400),Ⅴ型(无副突结构)占27.5%(110/400)。Ⅴ型80%位于L4和L5(88/110,);各型副突及其指标在性别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腰椎副突可以在MSCT横断面上清晰显示,且形态多样;正确认识副突形态,为在活体上进行腰神经后内侧支骨纤维管的影像学研究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医学报》2013,(11):1768-1769
目的:探讨改良腰椎斜扳法治疗骶髂关节紊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行常规骨科手法+传统腰椎斜扳法治疗,观察组行常规骨科手法+改良腰椎斜扳法治疗,并比较两组疗效和疼痛评分。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0.9%,对照组有效率为79.5%,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腰椎斜扳法对骶髂关节紊乱症进行治疗,疗效可靠,可有效保护周围韧带、肌肉。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膝关节退行性改变患者的腰椎骨性结构参数进行测量,研究各参数变化与膝关节退行性改变的关系。方法:对我院2012-10~2013-12期间骨科收治的102例膝关节退行性改变的患者和76例无膝关节退变的患者。通过X线照投,测量患者双膝关节站立负重前后正侧位和腰椎侧位的腰骶角以及胫股关节内、外侧间隙。分析参数变化与膝关节退行性改变的关系。结果:对照组患者的腰骶角值小于观察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内外侧关节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胫股关节内、外侧间隙与腰骶角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而在对照组患者中无线性关系。结论:随着膝关节退行性改变患者病情的变化,腰椎骨性结构参数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患者的腰骶角值会大于正常值,而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腰骶角值变大,胫股关节内和外侧间隙均变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髂腰肌拉伸疗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曲度改变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2月—2018年4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210例开展研究,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105例,对照组患者接受低周波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低周波治疗+髂腰肌拉伸疗法,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治疗后3个月的腰椎曲度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的JOA评分、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 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实施髂腰肌拉伸疗法,能显著改善腰椎曲度,缓解疼痛,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