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声门上型喉癌对声门旁间隙侵犯的组织病理学特点,为声门上型喉癌手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66例声门上型喉癌喉切除标本,经火棉胶包埋,制成连续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声带活动良好、声带活动受限及声带固定病例中对声门旁间隙下区的侵犯率分别为0(0/21),26.0%(7/27),55.6%(10/18),三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声门上型喉癌对声门旁间隙下区的侵犯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喉癌(P<0.05);喉全切除术病例中侵犯声门旁间隙上、下区的侵犯率均高于喉部分切除术病例(P<0.05)。结论:声门上型喉癌对声门旁间隙下区侵犯与淋巴结转移及声带活动情况有关,并影响到手术术式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孔凡彬 《中原医刊》2007,34(4):17-19
目的 进一步提高喉癌CT诊断的正确性。方法 回顾分析4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喉癌CT表现,声门上癌13例,声门癌20例,贯声门癌7例。结果 CT清晰地显示了喉部深浅结构,包括喉旁间隙,会厌前间隙,及声门下区全貌,亦能准确显示肿瘤的大小、位置、浸润范围,软骨侵犯和颈部淋巴结。结论 虽然研究表明CT诊断喉癌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CT诊断明显高于喉癌T分期的准确性,为保存喉功能手术的选择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对喉癌的诊断价值及其在术前分期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例经病理证实的喉癌的CT表现,根据CT征象对肿瘤进行分期并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100例喉癌包括声门癌55例,声门上癌25例,声门下癌10例,跨声门癌10例;CT能够较好地显示肿块的存在、边界和范围,并提供结构间隙,甲状软骨受侵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结论 CT能很好也显示喉癌的大小、部位和侵犯范围及有无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利于肿瘤的诊断和分期,对正确选择外科手术方案很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回顾性分析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原发部位、T分期以及肿瘤分化程度的关系,以及喉癌颈部淋巴结转移与术前B超及CT/MRI检查结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01~2008-12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66例喉癌患者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结果喉癌的发病年龄以40~60岁为高发;鳞状细胞癌占98.48%;原发部位中喉癌声门上型及声门下型有较高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喉癌T分期中T3+T4期颈淋巴结转移率高于T1十T2期,喉癌的组织分化程度与颈部淋巴结转移有关,术前颈部B超、CT/MRI有助于判定有无淋巴结转移,制定淋巴结清扫方案。结论喉癌术前检查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与术后病理检查证实颈部淋巴结转移率相比无显著差异;声门上型及声门下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T3+T4期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于T1+T2期;喉癌的组织分化程度与颈淋巴结转移有关,低分化鳞癌的颈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高分化型鳞癌;术前B超、CT/MRI检查均有助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术前诊断,为制定颈部淋巴结清扫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在喉癌患者中声门旁间隙受侵时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0例正常对照组及44例喉癌可疑患者术前进行声门旁间隙超声检查,并与CT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通过识别40例正常喉部超声解剖结构,超声成像能够在声像图上定位声门旁间隙,声像图成像良好。本组44例喉癌可疑患者声门旁间隙受侵14例,在判断喉癌患者声门旁间隙受侵时CT检查要优于超声成像(P〈0.05)。结论:超声能够对声门旁间隙做出定位,并能判断喉癌患者中声门旁间隙是否受侵及受侵情况,为临床喉癌分期及制定手术方式提供辅助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与CT在喉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1月~2013年6月我院住院治疗的38例喉癌患者,均行超声及CT检查。结果 38例喉癌患者均经手术或喉镜取活检病理证实。38例喉癌患者均行超声及CT检查,喉癌的二维声像图表现为形态不规则,边缘不光滑,内部回声不均匀,低回声,有坏死时可见无回声区。CDFI扫查内部血流较丰富。声门上型癌18例、声门型癌12例、声门下型癌8例。喉癌的CT表现主要为声门上区、声门区及声门下区的软组织肿块或弥漫性增厚,喉旁间隙或会厌前间隙变窄、消失,密度增高,声门裂移位,喉软骨的破坏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结论彩超检查具有无创、简便易行、能动态多切面扫查、无痛苦、损伤少等优点,能清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深部组织浸润程度、范围及肿块内部、周边血流情况,可以为临床提供一种较新的喉癌的辅助诊断方法。CT扫描可清晰显示肿块的形态位置、侵犯范围以及颈部淋巴结的转移,它能为喉癌的诊断与治疗提供重要信息,超声与CT对于诊断喉癌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二者各具优缺点,临床上应结合二者的各自优势联合应用,以提高对喉癌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7.
声门上型喉癌是指癌症发生于声带以上部位,包括会厌癌、室带癌、会厌室带癌、杓会襞癌及杓区癌。由于声门上区有丰富的淋巴网,因而易发生局部区域转移,即颈淋巴结转移。1996年至2001年,作者采用手术方法治疗声门上型喉癌患者36例,现将其术后淋巴结转移情况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MRI与CT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100例NSCLC患者,所有患者术前进行CT和MRI检查,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果: 100例患者术中共清除淋巴结758组,平均每例7.58组;有41例发现淋巴转移;MRI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85.37%、特异度为77.97%、阳性预测值为72.92%、阴性预测值为88.46%;CT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80.49%、特异度为81.36%、阳性预测值为75.00%、阴性预测值为85.71%;第4R、5、6和7组淋巴结MRI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0.77%、94.59%、92.86%和86.00%,明显高于CT检查(P<0.05);第9、11和12组淋巴结CT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7.22%、88.75%和85.28%,明显高于MRI检查(P<0.05)。结论:MRI与CT在NSCLC淋巴结转移诊断中,各具有优势,有较强的互补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喉癌的螺旋CT表现和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的38例喉癌的螺旋CT资料。结果38例喉癌包括声门癌16例,CT扫描见单侧或双侧声带增厚或呈结节状肿物,也见前后联合、环勺间隙受侵;声门上癌5例,表现为病变侵犯单侧或双侧喉室、假声带或会厌前间隙与喉旁间隙,会厌软骨喉面可不规则;声门下癌3例,表现为声门下软组织局限性增厚或肿块,突向气管内;跨声门癌14例,表现为较大组织肿物跨越喉室生长,喉前皮腔受压变窄,环状软骨、勺状软骨破坏。9例有颈淋巴结转移。结论螺旋CT对判断喉癌病灶的部位与侵犯范围有重要价值,但在诊断早期喉癌或向周围侵犯程度较轻时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喉癌主癌灶手术切缘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喉癌手术的安全切缘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不同原发部位、不同分期、不同方位、不同距离手术切缘的 16 7例喉癌患者作临床评价及病理学观察。结果 :声门区喉癌 2mm、3mm、5mm、10mm切缘其阳性切缘发生率及发生频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声门上区及跨声门型 2mm、3mm与5mm、10mm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而 2mm与 3mm、5mm与 10mm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晚期患者 (T3 T4 )有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低其阳性切缘发生率及发生频率较高 (P <0 .0 5 ) ;前连合、会厌前间隙以及浸润性喉癌深面切缘是易出现阳性切缘的部位。结论 :对声门区喉癌 ,距主癌灶 2mm即可作为安全切线 ,对跨声门癌 5mm可作为安全界限 ,对声门上区安全切缘应在 5mm以外 ,最好达 10mm。术前CT检查、术中准确的临床判断及治疗经验可减少阳性切缘的发生 ;声门区喉癌 ,常规切除前连合 ,声门上区喉癌手术应切除会厌前间隙、会厌谷 ,尤其是甲状软骨上段交角后方组织 ,对跨声门癌切缘深面切至甲状软骨内侧面 ,侵犯甲状软骨膜者则应切除同侧甲状软骨翼板 ,以保持足够的深面切缘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半导体激光烧灼犬垂直半喉的极限范围,为探讨临床喉癌激光部分垂直半喉切除术的切除范围提供参考。方法:12只实验犬按半导体激光垂直半喉切除范围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A、B、C,n=4),A组:向前切除前联合至甲状软骨内膜,向外切除右侧声带;B组:向前切除前联合至甲状软骨内膜及部分前联合软骨,向外切除右侧室带、声带、甲杓肌及部分环杓侧肌,向下切除至甲状软骨下缘,向后切除部分杓状软骨;C组:向前切除前联合及前联合处部分甲状软骨,向外切除右侧室带、声带、甲杓肌、环杓侧肌及声门旁间隙达甲状软骨板,向下切除部分环甲膜至环状软骨上缘,向后完全切除右侧杓状软骨。术后即刻、1周和4周分别观察各组犬创面恢复情况、犬吠声嘶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评价术后疗效。结果:术后1周喉镜下见:A、B组手术创面即有新生黏膜覆盖;C组创面新生黏膜覆盖不全,局部有感染迹象。A、B组无明显术后并发症,C组并发进食呛咳。4周后喉镜下见:各组创面黏膜表面光滑,前联合处粘连形成喉蹼并有新的前联合。A组术侧见新声带形成,声门关闭仅见小缝隙;B组新声带较健侧窄、薄,声门关闭不全;C组原声带处仅见黏膜微微隆起,声门严重关闭不全。A组无明显声嘶,B组中度,C组声嘶较重,进食呛咳消失。C组术侧甲状软骨板较对侧变薄。结论:半导体激光烧灼实验犬垂直半喉极限切除时,可将甲状软骨板内侧软组织全部切除,包括杓状软骨和前联合处部分甲状软骨,术后可以得到满意的修复而无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在日本国兵库医大耳鼻咽喉科进行的全喉切除术8例(均为男患)的术前CT图像与术后制成的全喉连续切片组织标本所见之间的相互关系,找出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以了解CT扫描在喉癌诊断中的价值。可以认为CT扫描检查是目前在喉癌诊断中有很重要的意义,但在目前的条件下,通过CT扫描检查,要了解喉软骨的轻微病变是很困难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二维多平面重建(MPR)、三维仿真内镜(CTVE)和三维容积再现技术(VRT)成像对喉癌及下咽癌局部侵犯范围的诊断价值。方法:51例喉癌及下咽癌的患者行术前前瞻性16层螺旋CT检查并行图像后处理(MPR、CTVE和VRT)。采用盲法阅片,分别将CT横断面、MPR及联合图像(横断面结合MPR)与手术病理所见侵犯范围进行对照分析,三维后处理技术CTVE、VRT与喉镜所见侵犯范围进行对照分析,采用多个样本率的≯检验。结果:喉癌81例,下咽癌20例,CT横断面、MPR及联合图像与手术病理对评价会厌、室带、杓会厌襞、声带、前联合、声门下区、喉旁间隙、梨状窝、喉软骨、淋巴结结构侵犯基本一致(P〉0.05)。CTVE图像与喉镜对评估会厌、室带、杓会厌襞、声带、前联合及梨状窝结构侵犯和CTVE图像、VRT图像与喉镜对评估梨状窝、喉室和气管结构侵犯亦基本一致(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技术能够从二维、三维的角度真实地反映肿瘤部位、形态、大小、浸润范围、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尤其对肿瘤周围的侵犯、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同时,CTVE可作为电子喉镜很好的补充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析CT、MRI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诊断价值,以选择更为优良的后循环缺血性眩晕诊断方式。方法 使用随机数表法抽取延安大学附属医院2015-01~2017-01 270例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为患者进行CT、MRI和磁共振动脉成像检查诊断,比较诊断效果。结果 MRI诊断的265例,确诊率(98.15%)明显高于CT诊断的253例,确诊率(93.70%),P<0.05,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诊断价值比CT诊断的价值更高,更能准确、高效地诊断出疾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造影增强超声内镜(CE-EUS)联合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抽吸术(EUS-FNA)对胰腺占位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175例胰腺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手术、穿刺病理或随访结果为金标准,符合入组要求的患者有132例,其中行增强CT和/或增强MRI检查组有55例,行EUS检查组有40例,行CE-EUS联合EUS-FNA组有37例,比较三种检查方式在诊断胰腺占位中的价值。 结果 55例胰腺占位行增强CT和/或增强MRI检查结果显示良性13例,恶性42例,敏感度79.49%(31/39)、特异度56.25%(9/16)、阳性预测值81.58%(31/38)、阴性预测值52.94%(9/17)、准确率72.73%(40/55);40例胰腺占位行EUS检查显示结果良性13例,恶性27例,敏感度80.00%(24/30)、特异度60.00%(6/10)、阳性预测值85.71%(24/28)、阴性预测值50.00%(6/12)、准确率75.00%(30/40);37例胰腺占位行CE-EUS联合EUS-FNA检查结果显示良性14例,恶性23例,敏感度93.94%(31/33)、特异度75.00%(3/4)、阳性预测值96.87%(31/32)、阴性预测值60.00%(3/5)、准确率91.89%(34/37)。胰腺癌在CE-EUS下主要表现为不均匀的点状或棒状的低增强模式,在CE-EUS引导下选择在低增强区域行FNA,可提高穿刺的阳性率。 结论 CE-EUS联合EUS-FNA可提高胰腺占位诊断的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双能CT在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鉴别早期脑出血及碘对比剂外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接受血管内治疗并于术后24 h内行双能CT扫描患者。由双能扫描获得单纯融合图像(mixed energy images,MIX),虚拟平扫图像(virtual unenhanced non-contrast,VNC)及碘叠加图像(iodine overlay maps,IOM),经综合分析确定诊断。术后72 h行常规平扫CT随访。以术后72 h结果为标准评价双能CT鉴别出血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在MIX图像上测量出血及碘对比剂外渗高密度区的CT值,并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获取鉴别出血和对比剂外渗的cutoff值并评价其准确性。结果 共60例患者接受双能CT检查,其中30例各图像均未见脑内高密度。30例[男性22例,女性8例,年龄40~80岁,平均年龄(62.4±10.1)岁]MIX图像见高密度,其中双能CT图像综合分析诊断出血15例,对比剂外渗14例,出血合并外渗1例,与术后72 h CT随访对照,双能CT识别早期脑出血敏感度为88%、特异度为100%、阳性预测率为100%、阴性预测率为86%、准确率为93%。MIX图像上出血平均CT值为(56.6±11.7) Hu,碘对比剂外渗平均CT值为(90.9±39.9) Hu,ROC分析显示对比剂外渗与出血鉴别的最佳cutoff值为74.0Hu,CT值测量鉴别出血与对比剂外渗的AUC值为0.781(95%CI:0.611~0.950),其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50%、92.9%(P<0.05)。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术后,应采用双能CT鉴别早期脑出血与碘对比剂外渗;在不具备双能扫描条件的情况下,单纯CT值测量能够鉴别大部分出血与对比剂外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