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6 毫秒
1.
背景:经皮穿刺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具有微创、时间短、可有效恢复椎体高度、防止椎体进一步塌陷、止痛效果明显等优点,成为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 目的:观察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的治疗效果。 方法:纳入62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其中男22例,女40例,年龄55-92岁,累及86椎体,均在C形臂X射线机透视下行经皮椎体成形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注射治疗。治疗后随访12-36个月,对比治疗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Cobb角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 结果与结论:治疗后随访12-36个月,11例出现并发症,其中骨水泥渗漏7例,临近椎体骨折2例,骨水泥拖尾1例,疼痛缓解不理想1例;末次随访的Cobb角、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 < 0.05)。表明椎体成形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注射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不仅能恢复伤椎外形、减少后凸畸形、重建脊柱稳定性,而且能明显减轻骨折所致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短中期疗效肯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2.
背景: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的弥散情况可能是影响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但目前对此的研究甚少。 目的:分析椎体骨折线内骨水泥弥散情况对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效果的影响。 方法:纳入T1-L2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77例,其中男28例,女49例,年龄55-86岁,均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依据治疗后CR、MRI资料将患者分为2组,试验组(n=53)显示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良好,对照组(n=24)显示骨水泥在椎体骨折线内弥散不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骨折椎体局部后凸Cobb角变化。 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前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骨折椎体局部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两组组内治疗后2 d、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及骨折椎体局部后凸Cobb角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 0.05)。试验组治疗后第2天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治疗后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试验组治疗后6个月的骨折椎体局部后凸Cobb角小于对照组(P < 0.05)。试验组治疗6个月的椎体塌陷率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间再骨折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骨水泥在骨折线内弥散不佳会影响近期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缓解,增大远期发生继发性椎体塌陷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背景: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具有肯定的临床疗效,但在手术最佳时机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争议。 目的:分析骨折时间对椎体成形病椎内骨水泥弥散的影响。 方法:纳入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160例,均采用高黏度骨水泥进行椎体成形治疗,按骨折至手术时间分为新鲜组(<3周)、亚急性组(3-6周)和陈旧组(>6周)3组,术后即刻采用CT三维立体图像及X射线分析病椎内骨水泥的分布特点、弥散及渗漏情况。 结果与结论:骨水泥弥散体积比较为新鲜组>亚急性组>陈旧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各组骨水泥弥散特征均以均匀分布为主,骨水泥形状以实习团块状为主,绝大多数骨水泥均能够较大程度地弥散到超过椎体中线、达到上下椎板;各组患者病椎内骨水泥弥散系数为新鲜组>亚急性组>陈旧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新鲜组骨水泥渗漏率明显低于亚急性组和陈旧组(P < 0.05)。表明选择骨折3周内进行椎体成形治疗可获得较好的病椎内骨水泥弥散效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4.
背景:采用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时,植入的骨水泥不可吸收且强度大于正常骨组织,可引起相邻节段的再骨折。目的:探讨椎体成形中填充复合人工骨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的短期效果。方法:纳入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21例,其中男7例,女14例,年龄61-93岁,采用椎体成形中填充注射硫酸钙人工骨治疗。治疗前、治疗后0,24,48周进行目测类比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定,应用X射线及CT观察人工骨的填充及渗漏情况。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治疗后目测类比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估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X射线及CT复查3例有渗漏,未压迫脊髓及神经,3个月后复查人工骨大部分吸收。表明椎体成形填充复合人工骨能缓解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5.
背景:椎体成形注射骨水泥可在复位骨折的同时,达到矫正后凸畸形、增强椎体强度、消除椎体病变的效果。 目的:分析椎体注射骨水泥强化疗法在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择84例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病变椎体T6-L4,其中男37例,女47例,年龄58-80岁,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2组,研究组进行椎体注射骨水泥强化治疗,对照组进行卧床休息、定期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的保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功能障碍评分和椎体高度。 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前的椎体高度、目测类比评分和功能障碍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研究组治疗后3个月的椎体高度为(1.653±0.168) cm,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521±0.200) cm(P < 0.05);研究组随访3个月及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和功能障碍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 < 0.05)。对照组治疗后,2例发生压疮,3例发生深静脉血栓,1例发生肺炎,2例发生泌尿系统感染;研究组4例发生骨水泥渗漏,但未引发明显的临床症状。对照组中有3例发生再骨折,研究组有4例发生再骨折,两组再骨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表明椎体注射骨水泥强化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体压缩性骨折能迅速镇痛,短期内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且能较好恢复脊椎高度。  相似文献   

6.
背景:近年来应用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技术正在逐步开展,但其治疗不同骨折时间患者的疗效还存在争议。 目的:对比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不同骨折时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随访资料完整的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病例91例(127节椎体)。按照受伤或疼痛发生到手术时间将病例分为3组:伤后3周内组、伤后3周-6个月组、伤后6个月以上组,比较3组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后疼痛缓解、日常生活能力恢复及椎体高度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3组治疗后疼痛明显缓解,且随着时间的延长疼痛逐渐减轻(P < 0.01)。伤后3周内组与伤后3周-6个月组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疼痛缓解情况明显优于伤后6个月以上组(P < 0.01),前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②3组治疗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明显提高,且随时间延长逐步提高(P < 0.01)。不同时间点组间比较:伤后3周内组>伤后3周-6个月组>伤后6个月以上组(P < 0.01)。③治疗前椎体前缘及中间高度比较,3组未见明显差别;治疗后3d椎体前缘及中间高度比较,伤后3周内组>伤后3周-6个月组>伤后6个月以上组(P < 0.01)。治疗前及治疗后3d各组椎体后缘高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对于伤后6个月以上陈旧性骨折的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7.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注射骨水泥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迅速缓解疼痛症状,增加椎体强度,但由于骨质疏松的存在常出现椎体再发骨折情况。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注射骨水泥联合应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方法:纳入6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60-86岁,椎体骨折部位包括T12-L4,均进行椎体成形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治疗,并于骨水泥注射后4周静脉滴注唑来膦酸(100 mL∶5 mg)抗骨质疏松治疗,30滴/min,1次/年,连续给药2年。定期影像学检查2年,观察椎体压缩性骨折的临床疗效、骨密度及邻近椎体再发骨折情况。 结果与结论:骨水泥注射后48 h,6例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随访2年,6例患者骨折均愈合,无椎体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未出现骨水泥渗漏、神经根卡压、硬膜受累、针口或切口感染及肺栓塞等并发症;骨密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 < 0.05),无邻近椎体再发骨折情况。表明经皮椎体成形注射骨水泥联合应用抗骨质疏松症药物唑来膦酸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明显缓解疼痛,提高椎体稳定性及骨密度,减少相邻椎体再发骨折。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8.
背景:在应用高黏度骨水泥以及椎体成形修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过程中,骨水泥的推注量-压缩椎体高度的恢复-临床疗效”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以及内在的规律,目前缺乏此方面的循证医学证据,且存在一定争议。 目的:观察经皮椎体成形高黏度骨水泥注入修复老年骨质疏松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椎体高度恢复情况。 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2年12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老年患者110例,共139椎,均由同一组外科医生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在骨水泥拉丝期时在“G”形臂监视下将高黏度骨水泥注入骨折椎体内。治疗后随访12个月,以目测类比评分、Barthel指数、椎体高度恢复为观察评价指标。 结果与结论:110例患者共139椎,修复过程顺利,单个椎体骨水泥平均注入量为3-6 mL,平均3.5 mL。患者的目测类比评分由治疗前平均7.9分降到了治疗后12个月的平均1.8分;Barthel指数治疗前平均为40.25,治疗后12个月时为82.21,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目测类比评分和Barthel指数均有明显改善(P < 0.05)。治疗后139个椎体前、中部的高度增加到了原椎体高度的(81.25±9.26)%和(78.22±10.65)%,治疗后24 h、3个月、1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椎体前部、中部高度均有显著恢复(P < 0.05)。治疗后通过随访观察发现,发生高黏度骨水泥渗漏的椎体有5个,以上患者未出现临床症状,未发生神经损伤或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提示经皮椎体成形高黏度骨水泥注入修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疼痛,在不同程度上恢复压缩椎体的高度,而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恢复时间短。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
BACKGROUND: Kyphoplasty with bone cement has achieved good therapeutic efficacy on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however, there is little report about its application in the repair of vertebral fractures associated with vertebral body wall damage, due to the risks of bone cement leakage and puncture.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treatment outcomes of kyphoplasty with bone cement on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associated with peripheral wall damage and to assess its short-term clinical effect. METHODS: Sixty-five patients (42 females and 23 males, mean age=71.5 years) with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associated with peripheral wall damage were enrolled and treated with kyphoplasty. The anterior and mid-vertebral body height, complications, visual analog scale scores and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were observed before, immediately and 1, 6 and 24 months postoperatively. RESULTS AND CONCLUSION: The visual analog scale scores, 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and Cobb angle we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nd the anterior and mid-vertebral body height wer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pre- to post-operation (P < 0.05). All above improvements appeared to have no significant changes from post-operation to 2-year follow-up (P > 0.05). Cement leakage was detected in 7 cases (10 vertebrae), but did not cause severe clinical symptoms. There were no injuries to spinal nerve root and no complications of infection, bleeding, pulmonary embolism, stroke, or cardiac cerebral arrest.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kyphoplasty with bone cement is safe and feasible to treat osteoporotic thoracolumbar fractures associated with peripheral wall damage, leading to restoration of the vertebral height, reduction in pain, correction of the kyphotic deformity and satisfaction with the short-term curative effect.  相似文献   

10.
背景:目前关于经皮椎体成形中注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对患者心血管系统及呼吸系统不良反应影响的系统性研究非常有限。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中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对患者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3年9月经皮椎体成形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共104例167个椎体,根据麻醉记录对局部麻醉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注射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注射后0,3,5,10 min 6个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结论: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注射前相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注射后0,3,5 min均出现平均动脉压下降,以3 min时最为明显(P < 0.05,P < 0.01),10 min时恢复到注射前水平;同时心率也表现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注射后0,3,5 min时间点明显加快,同样以3 min时最为明显(P < 0.05,P < 0.01),10 min时心率基本恢复到注射前水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注射前后所有时间点的血氧饱和度均在95%以上,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注射前相比,注射后各时间点的血氧饱和度百分数均无明显变化。表明经皮椎体成形中注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会对患者心血管系统产生一过性的影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技术已成为临床治疗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有效手段,但存在骨水泥渗漏风险。 目的:探讨改良小剂量骨水泥椎体成形治疗急性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的效果。 方法:选择2008年9月至2011年2月收治的32例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进行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将患者按照骨水泥注入量分为改良小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改良小剂量组骨水泥注入量为2-4 mL,常规剂量组骨水泥注入量为4-6 mL,将同期入院急性骨质疏松压缩骨折因手术禁忌无法进行椎体成形治疗的患者列为对照组。 结果与结论:改良小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末次随访时疼痛缓解及椎体高度恢复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改良小剂量组骨水泥渗漏率、末次随访时相邻节段椎体继发骨折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剂量组(P < 0.05),末次随访时椎体高度恢复率低于常规剂量组(P < 0.05)。说明椎体成形治疗操作过程中,应用改良小剂量骨水泥方法在达到满意临床效果同时,可有效减少骨水泥渗漏、相邻节段继发骨折等并发症发生率。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生物材料;骨生物材料; 口腔生物材料; 纳米材料; 缓释材料; 材料相容性;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2.
背景:研究证实经皮椎体成形治疗过程中,骨水泥固化后可明显提高骨折椎体的稳定性、强度及力学支撑等效能,但目前关于骨水泥骨折线内弥散状况对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影响的研究很少。 目的:分析胸腰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骨折线内骨水泥弥散状况对经皮椎体成形治疗的影响。 方法:纳入胸腰椎体骨折疏松性压缩骨折患者90例,其中男42例,女48例,年龄53-80岁,均进行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根据骨水泥在椎体内的弥散情况分2组,研究组(n=60)骨水泥弥散良好,对照组(n=30)骨水泥弥散不佳。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后凸角及与骨水泥材料相关的不良反应情况。 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前的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研究组治疗后3 d及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低于对照组(P < 0.05),治疗后3 d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后凸角低于对照组(P < 0.05),两组末次随访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伤椎后凸角及骨水泥渗漏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在经皮椎体成形治疗中,骨水泥弥散良好者疼痛缓解更明显,椎体稳定性更好,近期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文题释义: 椎体成形术:是指通过向骨折椎体内注入骨水泥等生物材料以达到缓解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局部后凸畸形,增加椎体稳定性的手术方式,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中。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是指因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退变,骨组织强度下降、脆性增加等病理生理因素导致的椎体出现压缩、塌陷变形的疾病。 背景:经皮椎体支架成形术能较好地改善患者疼痛、恢复椎体高度、纠正局部后凸畸形,但目前尚未有确切的临床研究显示其较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有明显的优势。 目的:比较经皮椎体支架成形术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方面的近期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40例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椎体支架成形(vertebral body stenting system,VBS)或经皮椎体后凸成形(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的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VBS组15例,PKP组25例,再根据术中透视手术节段是否呈后伸位,分为2亚组,VBS后伸位组7例,PKP后伸位组14例。 结果与结论:①与PKP组相比,VBS组术中注入骨水泥量较多(P < 0.05),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渗漏率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 > 0.05);②与术前相比,VBS组和PKP组的目测类比评分均显著下降,且在末次随访时进一步下降(P < 0.05);③VBS组与PKP组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部高度、伤椎前缘高度比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 < 0.05),VBS组与PKP组压缩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 < 0.05),VBS手术后压缩Cobb角低于PKP组(P < 0.05),VBS组局部Cobb角较术前明显降低(P < 0.05);④在亚组比较中,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量、骨水泥渗漏、临床疗效(目测类比评分)及影像学评估(伤椎前缘高度、伤椎中部高度、伤椎前缘高度比及椎体压缩cobb角、局部Cobb角)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P > 0.05);⑤结果表明,VBS与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明显;VBS在注入更多的骨水泥的同时,对局部后凸畸形能起到更好的纠正作用;通过术中体位的摆放,使手术节段处于后伸位,能减少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差异。 ORCID: 0000-0002-7618-7188(马延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经皮椎体成形、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用于传统方法治疗无效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效果良好,但在手术时机、麻醉方式、手术入路及方式等方面存在多种选择,并各有利弊。 目的:观察全身麻醉下手法复位联合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的效果及优势。 方法:2012年7月至2014年12月回顾经皮椎体成形治疗单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53例,新方法组32例在全身麻醉下先行手法复位,再行单侧椎弓根穿刺,单侧经皮椎体成形骨水泥注射治疗;常规方法组21例采用常规的经皮椎体成形操作治疗。 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平均6个月(3-14个月)。两组患者术后3 d、术后末次随访的目测类比评分、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s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两组目测类比评分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与常规方法组相比,新方法组术后椎体压缩率、后凸Cobb’s角及骨水泥渗漏率明显降低(P < 0.01)。结果证实,新方法综合了经皮椎体成形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的优势、单侧与双侧穿刺的优势,穿刺过程更安全,矫正后凸畸形、恢复椎体高度及生理曲度更好,同时骨水泥渗漏的危险性减少,骨水泥的形态分布更理想。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5.
背景:对于椎管内有骨块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单纯椎体成形术难以解除椎管内占位及纠正脊柱后凸畸形,且骨水泥渗漏发生率高,使其成为其应用的相对禁忌证,而传统椎弓根螺钉系统固定存在手术创伤大、螺钉松动及椎体高度丢失等问题。 目的:观察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的疗效。 方法:回顾分析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治疗单节段胸腰椎骨质疏松性爆裂性骨折患者31例。内固定后通过疼痛目测类比评分评估腰背部疼痛情况、ODI评分评估腰背部功能情况、SF-36健康调查评分表评估生活质量、胸腰椎正侧位片评估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伤椎Cobb角改善情况、Frankel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情况及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内固定置入过程均顺利完成,未发生脊髓神经损伤。所有患者随访12-36个月,平均24.5个月,伤椎均达满意复位,平均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得到明显改善,腰背部疼痛明显缓解,腰背部功能明显改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以上所有指标治疗后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内固定后1周和内固定后1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内固定后2例患者出现骨水泥渗漏,其中椎体前缘及椎间隙处少量骨水泥渗漏各1例,但均无临床症状。随访期间,无内固定松动、断裂等,无新发骨折。说明联合应用后路经肌间隙入路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及伤椎椎体成形,不仅能有效恢复并维持伤椎椎体高度及强度,重建脊柱稳定性,明显缓解腰背部疼痛,还可以使患者获得满意的腰背部功能,显著提高生存质量,是治疗伴椎管内占位的骨质疏松性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背景:椎体后凸成形明显改善了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过程,但临床上对于单侧入路还是双侧入路还存在一定争议。 目的:对比单侧与双侧入路脊柱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方法:全面收集椎体单侧与双侧入路脊柱后凸成形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由两个研究者独立评价文献,并采集数据,在严格文献质量评价的基础上,进行Meta系统评价。 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篇文献,241例患者。在止痛及骨水泥渗漏方面,两种脊柱入路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99,P=0.56);在改善后凸角度方面,双侧入路优于单侧入路(P=0.05);在手术时间方面,单侧入路优于双侧入路(P < 0.000 01)。表明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均能明显减轻疼痛,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二者骨水泥渗漏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双侧入路可更好地改善脊柱后凸角度,但手术时间较长;鉴于纳入的文献质量不高,结论尚需更多设计严谨的随机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相似文献   

17.
背景:经皮穿刺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有效方法,虽然临床效果满意,但骨水泥渗漏仍然为其主要并发症,既往文献报道骨水泥渗漏进入椎管的因素较多,但由于缺少对于胸、腰椎椎体后壁形态的观察,胸腰椎椎体后壁形态差异可能也是导致骨水泥渗漏进入椎管的重要因素之一。目的:探讨胸、腰椎椎体后壁形态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行PKP术骨水泥渗漏入椎管的影响。方法:选取行PKP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完整并同时具有T6-L5的CT平扫及三维重建影像资料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98例。采用CT三维重建及多平面重建技术测量非骨折椎体后壁凹入椎体的深度及相应椎体中矢状径,计算各椎体后壁凹入椎体深度占同一椎体中矢状径百分比。将测量椎体分为胸椎组(T6-T12)和腰椎组(L1-L5)进行比较观察。选择同期内行PKP手术治疗无CT三维重建资料的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357例(548个椎体),也分为胸椎组和腰椎组观察比较骨水泥渗漏侵占椎管程度。结果与结论:①测量98例患者椎体后壁参数发现,椎体后壁凹入椎体深度在T6-T12逐渐加深,平均4.6 mm;L1-L5逐渐变浅,平均0.6mm,椎体后壁凹入椎体深度占同一椎体中矢状径百分比T6-T12均为16%(1/6);L1-L5平均为3%,腰椎较胸椎明显小于16%(1/6);②观察同期行PKP手术治疗的357例患者发现:胸椎行PKP术骨水泥脉渗漏入椎管渗漏率为10.2%(31/304),腰椎渗漏率为3.7%(9/244)。胸椎组骨水泥渗漏侵占椎管最大矢状径平均为(3.1±0.2)mm,侵占椎管面积平均为(30.8±0.3)mm2,椎管侵占率为(22.5±0.2)%;腰椎组骨水泥渗漏侵占椎管最大矢状径为(1.4±0.1)mm,侵占椎管面积为(14.9±0.2)mm2,椎管侵占率为(11.4±0.3)%,胸椎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侵占椎管最大矢状径、面积明显大于腰椎组(P<0.05)。③结果证实,中下胸椎行PKP术应尽量避免骨水泥分布达到椎体后16%(1/6),因中下胸椎、腰椎椎体后壁凹入椎体深度差异会对PKP术骨水泥渗漏进入椎管的观察造成影响,可能是导致中下胸椎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率明显高于腰椎的原因之一。该试验获得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号:K201800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