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经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治疗后血糖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方法选择50例初诊T2DM患者接受为期2周的CSII强化治疗,于治疗前、后测定血糖及CRP,选择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T2DM患者CRP显著增高(P〈0.01)。(2)CSII治疗2周后血糖及CRP明显降低(P〈0.01)。结论短期CSII治疗可以控制血糖并改善初诊T2DM患者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短期胰岛素泵(CSII)强化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并探讨其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研究对象190例,其中健康对照组70例,初诊T2DM患者120例。T2DM组接受CSII强化治疗2周,比较CSII治疗前后血糖、血脂、胰岛素、稳态模型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s-CRP等指标。结果: ①初诊T2DM组血清hs-CRP水平2.76(0.81~6.33) mg/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48(0.18~0.98) 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CSII强化治疗2周后,T2DM组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 h血糖(2hPG)、HOMA-IR、hs-CRP水平显著下降,空腹胰岛素(FINS)、HOMA-β明显升高(P<0.01)。③简单相关分析显示治疗前后血清hs-CRP差值(Δhs-CRP)与收缩压差值(ΔSBP)、空腹血糖差值(ΔFPG)、空腹胰岛素差值(ΔFINS)、总胆固醇差值(ΔTC)、低密度脂蛋白差值(ΔLDL-C)、ΔHOMA-IR、ΔHOMA-β呈正相关(r分别为0.287、0.324、0.236、0.257、0.366、0.230、0.201,P均<0.05)。④以Δhs-CRP为因变量,以ΔSBP、ΔFPG、ΔFINS、ΔTC、ΔLDL-C、ΔHOMA-IR、ΔHOMA-β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有ΔFPG(β=0.214,P<0.05)、ΔLDL-C(β=0.263,P<0.05)、ΔFINS(β=0.376,P<0.01)、ΔHOMA-β(β=0.352,P<0.01)、ΔHOMA-IR(β=0.279,P<0.05)进入方程(R2=0.363,P<0.05)。结论: 初诊T2DM患者经短期CSII强化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明显下降,ΔFPG、ΔLDL-C、ΔFINS、ΔHOMA-β、ΔHOMA-IR是影响Δhs CRP的独立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2DM)餐后2小时C肽(2HC-P)与胰岛素强化治疗后B细胞功能的关系。方法:对初诊T2DM患者30例予2周的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比较治疗前后Homa2指数,观察治疗前后2HC-P与空腹C-P的变化。结果:胰岛素强化治疗后空腹及餐后血糖控制良好;胰岛素抵抗指数无明显差异(2.50±0.69、2.23±1.36,P〉0.05);胰岛素分泌指数显著上升(145.9±56.2、26.9±22.4,P〈0.01)。治疗后C-P增值与2HC-P增值呈正相关(r=0.5,P〈0.05),直线回归方程为9=0.01+0.25x。结论:初诊T2DM患者进行短期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可有效控制血糖,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2HC-P增值可预测胰岛素强化治疗后β细胞功能的改善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胰腺衍生因子(PANDER)水平,分析与胰岛β细胞功能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探讨PANDER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36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T2DM组)和23例健康体检者(NC组)全部行口服葡萄糖-胰岛素释放试验(OGIRT)。比较两组血糖、胰岛素、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的差异,并对T2DM组PANDER与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相关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2DM组空腹血清PANDER水平高于NC组(P<0.01);T2DM组血清PANDER与胰岛β细胞功能呈正相关性(P<0.05),与胰岛素抵抗无相关性(P>0.05)。结论   PANDER可能是一个新的血清炎症标志物参与了2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进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观察短期CSII强化治疗前、后T2DM患者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水平和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动态变化,探讨CSII治疗的血管保护作用及其抗炎机制。方法选取2007年12月至2008年12月住院新诊断的T2DM患者40例及体检健康者30例(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分化培养7d后,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鉴定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和DiL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并在倒置显微镜下计数。40例初诊T2DM患者接受为期2周的CSII强化治疗,于治疗前、后采用上述方法分别计数EPCs,同时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TNF-α和CRP浓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初诊T2DM患者外周血EPCs明显减少(P〈0.01),TNF-α、CRP明显增高(P均〈0.05)。EPCs数量与TNF-α、CRP水平呈显著负相关(r1=-0.7435,P〈0.01;r2=-0.7382,P〈0.01)。经CSII强化治疗后T2DM患者EPCs明显增加,TNF-α、CRP明显减低(P均〈0.05)。结论初诊T2DM患者EPCs明显减少,其体内炎症反应增强可能是引起EPCs下降的机制之一,短期CSII强化治疗可减轻炎症反应,促进EPCs数量的恢复,进而防止血管病变  相似文献   

6.
许琪  杨毅华 《河北医学》2006,12(5):406-408
目的:探讨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降糖效果和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0例初诊T2DM患者进行为期2周的CSII强化治疗,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空腹(FPG)及餐后2h血糖(2hPG)、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时第一时相胰岛素及C肽分泌、△I30/△G30和由Homa模型计算的Homaβ、HomaIR。结果:CSII强化治疗显示出快速稳定的降血糖效果。葡萄糖刺激后第一时相胰岛素和C肽的分泌、△I30/△G30和Homaβ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HomaIR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结论:短期CSII强化治疗可显著改善初诊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50例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兰芬 《广西医学》2010,32(11):1387-1388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CSII)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T2DM)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2例初诊T2DM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CSII组50例用CSII强化治疗;MSII组52例给予皮下注射胰岛素(MSII)治疗,疗程均为14d。观察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水平、血糖达标时间、全天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短于MSII组,胰岛素全天用量少于MSII组(P〈0.01),低血糖发生率低于MSII组(P〈0.01)。结论T2DM患者宜及早CSII强化治疗,能显著降低患者血糖且使用安全。  相似文献   

8.
3种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初诊2型糖尿病效果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3种短期胰岛素(Ins)强化治疗改善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效果。方法初诊T2DM 108例按患者自愿分为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泵(CSII)组、门冬胰岛素加甘精胰岛素组(glar)、门冬胰岛素30注射液(诺和锐30)组,每组36例,分别接受不同方式的胰岛素强化治疗2周。3组治疗前后测定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 ins)、空腹C肽(FC-P)、餐后2 h血糖(2hPG)、餐后2 h胰岛素(2hIns)及餐后2 h C肽(2hC-P),计算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和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与治疗前相比,3组治疗后FPG,2hPG,HOMA-IR均明显下降(P<0.01),F ins、FC-P、2hIns、2hC-P、HOMA-β明显升高(P<0.01)。CSII组△FC-P、△2hC-P明显高于glar组和诺和锐30组(P<0.05或P<0.01),CSII组血糖达标时间明显短于glar组和诺和锐30组(P<0.05或P<0.01),CSII组胰岛素用量明显少于glar组和诺和锐30组(P<0.05),CSII组低血糖发生频率明显低于glar组和诺和锐30组(P<0.05),而glar组和诺与税30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均可改善伴有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尤以CSII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的水平,及经短期胰岛素泵强化(CSII)治疗后血清LDH的变化,并探讨其变化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正常糖耐量者(NGT)36例,初诊T2DM患者37例,T2DM组于治疗前后均行口服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检测各点静脉血浆葡萄糖及胰岛素,并检测血脂、血清LDH等相关代谢指标。结果:①T2DM组血清LDH水平(177.92±43.01)U/L明显高于NGT组(160.97±19.43)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30,P<0.05)。②T2DM组经CSII强化治疗2周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 h血糖(2hPG)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时稳态模型评估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显著下降[2.00(1.35~2.61)vs 1.30(0.91~1.80)]。早相胰岛素分泌(△INS30/△G30)及晚相胰岛素分泌(△INS120/△G120)均明显升高[(1.11±0.95)vs(2.25±2.14),(1.22±1.14)vs(3.57±3.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LDH水平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7,P<0.05)。③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T2DM组血清LDH水平与HO-MA-IR成正相关(r=0.359,P<0.05)。④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HOMA-IR是影响血清LDH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初诊T2DM患者经短期CSII强化治疗后胰岛素抵抗及β细胞功能明显改善,同时血清LDH水平显著下降,血清LDH水平与胰岛素抵抗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优泌乐50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胰岛β细胞功能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 40例新诊断T2DM患者,应用优泌乐50强化治疗2周,分析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2hPG)、空腹胰岛素(FINS)、精氨酸刺激试验后胰岛素增值(△INS)、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IS)以及hs-CRP的变化。结果治疗2周,FPG、P2hPG、HOMA-IR及hs-CRP明显降低(P〈0.05或P〈0.01),△INS和HOMA-IS明显升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hs-CRP与△INS、HOMA-IS呈负相关,与HOMA-IR呈正相关。结论对显著高血糖初诊T2DM患者应用优泌乐50短期强化治疗可快速降低血糖,控制慢性炎症样反应,有效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母血及脐血Betatrophin水平的变化,并分析其与临床、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3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GDM组),30例正常健康妊娠妇女为对照(NGT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母血及脐血Betatrophin水平.结果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母血及脐血Betatrophin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妊娠妇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DM组患者血清Betatrophin浓度与孕期体质量指数的增加量(ΔBMI)、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脐血Betatrophin呈正相关(r=0.344,P=0.026;r=0.317,P=0.041;r=0.364,P=0.018;r=0.644,P<0.001;r=0.352,P=0.022).结论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母血及脐血Betatrophin水平升高可能是胰岛素抵抗的一种代偿性机制,Betatrophin可能成为治疗各种类型糖尿病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2.
不同人群血清抵抗素表达及影响因素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观察不同人群中血糖、血压、血脂和胰岛素抵抗指数等指标与血清抵抗素的关系,探讨抵抗素与肥胖和2型糖尿病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55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4例健康人,根据血糖水平和体重指数(BMI)分为正常体重组(A组)、单纯肥胖组(B组)、非肥胖糖尿病组(C组)和肥胖合并糖尿病组(D组)。检测血清抵抗素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血糖(FPG)、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根据HOMA模型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通过分析各组抵抗素水平的不同及与临床各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D组的血清抵抗素显著高于A、B和C组(P值均<0001)。B组和C组的血清抵抗素显著高于A组(P<005,P<00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清抵抗素浓度与HbA1c、LDL、IRI、SBP和BMI成正相关(r=0222- r=0233, r=0286, r=0407, r=0480),与HDL和FINS成负相关(r=-0198, r=-0138)。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抵抗素浓度受BMI、HbA1c和收缩压影响较大。结论抵抗素是联系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信号分子,参与胰岛素抵抗和肥胖的发生。抵抗素不仅参与影响血糖和血脂的代谢,而且与高血压也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持续胰岛素泵(CSII)强化治疗对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的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常规2次皮下注射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30(MSII)方法为对照,将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39例,分为CSII强化治疗组17例,MSII治疗组22例,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胰岛β细胞功能、血糖达标天数、平均胰岛素总量及低血糖发生次数等。结果两组治疗后胰岛β细胞功能均明显恢复,但与MSII组相比CSII组改善更为显著(P〈0.01),FBG、P2hBG低于MSII组(P〈0.05),血糖达标所需时间短于MSII组(P〈0.01),平均胰岛素用量少于MSII组(P〈0.05),低血糖发生率低于MSII组(P〈0.05)。结论对于初诊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泵强化治疗有利于胰岛素β细胞功能恢复,优于常规2次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西格列汀对门冬胰岛素30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糖波动性的影响.方法 选择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门冬胰岛素30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三组:单纯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组(CSII组),阿卡波糖联合CSII组(CSII+ Aca组),西格列汀联合CSII组(CSII+ Sig组).每组各30例,强化治疗2周,最后3d行72 h动态血糖监测(CGMS),观察24 h内平均血糖(24 h MBG)、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1日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餐后血糖尖峰值(PGS)、餐后血糖达峰时间(△t)、餐后血糖漂移幅度(PPGE),餐后血糖漂移时间(T总).治疗结束时比较胰岛素用量之差(△胰岛素)、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率、血糖谱.结果 治疗2周后,CSII+ Sig组和CSII+ Aca组的日内血糖波动指标(24 h MBG、LAGE及MAGE)及餐后血糖波动指标(PGS≧△t、PPGE、T总)均显著低于CSII组(P<0.05);而CSII+ Sig组与CSII+ Aca组之间血糖波动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比较3组△胰岛素、低血糖发生率、血糖达标率,CSII+ Sig组均偏低(P<0.05).结论 短期CSII治疗联合应用西格列汀,其降糖效果不低于联合应用阿卡波糖,能平稳降糖,减轻该类患者全天血糖波动,有效减少△胰岛素,低血糖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那格列奈和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6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别予那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A组,46例)和阿卡波糖联合二甲双胍(B组,42例)治疗4个月,每2周调整一次药物剂量,治疗前后分别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和胰岛素释放试验,观察糖耐量、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B细胞分泌功能及葡萄糖处置指数(DI)的变化。结果治疗后,A组有6例恢复为正常糖耐量,13例恢复为糖耐量受损,B组有12例恢复为糖耐量受损;治疗后两组HOMA—IR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A组从8.6±1.2降至7.1±1.3,B组从8.6±1.7降至6.9±1.7(P〈0.05);治疗后A组早时相胰岛素分泌较B组明显恢复[(1.9±0.8)与(1.6±0.6)mU/mmol,P〈0.05];治疗后A组DI较B组明显改善(1.05±0.25与0.89±0.21,P〈0.05)。结论那格列奈联合二甲双胍可显著改善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早时相分泌功能和胰岛素抵抗,促进糖耐量恢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对初诊2型糖尿病(T2DM)血糖控制的效果。方法:对179例初诊T2DM患者进行CSII治疗3周。以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自身对照,分析比较血糖(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岛素(INS)C肽(C-P)的变化。停止治疗后0、3及8周分别重复监测上述指标。结果:纳入分析的159例患者应用CSII治疗前血糖控制均很差,平均空腹血糖(FPG)为(15.27±2.32)mmol•L-1,餐后血糖(PPG)为(22.18±3.43)mmol•L-1HbA1c为14.95%±2.42%。CSII治疗3周结束时,FPG、PPG和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分别为(5.52±1.30)mmol•L-1、(7.18±1.21)mmol•L-1和10.86%±1.33%(P<0.001或P<0.05)。患者不同程度地恢复了胰岛素(INS)分泌第一时相。在CSII治疗停止后3及8周,FPG、PPG和HbA1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01或P<0.05)。结论:初诊T2DM患者经CSII强化治疗3周有效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兰索拉唑能否缓解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口服二甲双胍引起的胃肠道不适,并探讨其对血糖、血清胃泌素(Gastrin)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51例患者分为兰索拉唑组(n=26)和对照组(n=25),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Gastrin、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肝肾功及尿酸(UA)的变化。结果 兰索拉唑组治疗后胃部不适症状明显减轻,有效缓解率95.0%,症状缓解时间(3.05±1.07)d;空腹胃泌素水平较治疗前升高[(158.26±11.85) vs (95.61±4.48)ng/L,P<0.05],治疗后FBG[(7.22±0.45) vs (7.70±0.29)mmol/L,P<0.05]和HbA1C[(7.28±0.76)% vs (7.85±0.05)%,P<0.05]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前后,兰索拉唑组FBG的变化[(1.16±0.62)vs (0.51±0.45)mmol/L,P<0.05]及HbA1C的变化[(0.64±0.50) vs (0.33±0.43) mmol/L,P<0.05]均较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回归分析显示,兰索拉唑组治疗后Gastrin升高与其HbA1C下降相关(r=-0.605,P<0.05)。结论 兰索拉唑可以改善二甲双胍引起的胃部不适并能降低T2DM患者血糖水平,其作用可能与Gastrin的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