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王松 《临床荟萃》2000,15(6):285-287
雌、孕激素主要来源于卵巢及肾上腺皮质。雌激素主要包括雌二醇 (E2 )、雌酮及其代谢产物雌三醇 ,其中雌二醇的活性最强 ,雌三醇仅有部分作用。体内雌、孕激素水平的高低 ,主要受丘脑垂体卵巢轴的调节 ,而此轴受大脑皮层功能的调节 ,特别是边缘皮质系统的调节。近年来 ,雌、孕激素与神经系统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文就雌、孕激素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综述如下。1 偏头痛关于血清孕酮水平 ,根据Sommerville研究[1] ,在孕酮下降期即月经前期 ,给月经性偏头痛患者注射孕酮 ,以防止血清孕酮下降 ,结果只能使月经延迟 ,偏…  相似文献   

2.
张家文 《华西医学》1991,6(3):323-325
在乳腺癌病人,通过测定癌组织中的雌孕激素受体含量来选择治疗方案及推测预后已为世所公认,而乳腺和子宫具有某些共同性。近年来对子宫内膜癌组织中雌孕激素受体的研究表明,雌孕激素受体与该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治疗选择及预后也有密切关系。一、癌变前后宫内膜组织的受体含量变化文献报道所有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均含有雌孕激素受体,但各家报道的受体含量变化很大;受体含量均随着宫内膜组织分化程度的降低而降低,而长期处于雌激素作用下的内膜组织其受体含量均较高。在正常子宫内膜,雌孕激素受体的含量随着月经周期而  相似文献   

3.
方茜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0):1328-1330
目的:分析健康妇女月经不同时期乳腺超声影像特点,进而探讨其与血清雌、孕激素水平的关系,以期为行性激素补充治疗(HRT )妇女的乳腺检测提供参考。方法自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在攀枝花市妇幼保健院征集正常月经且无乳腺疾病的健康女性98例,确定其黄体期与晚卵泡期,通过乳腺超声检测,观察月经不同时期乳腺体层厚度和导管宽度及与雌、孕激素水平的关系,乳腺腺体声像图改变与雌二醇与孕酮的关系,乳房胀疼与乳腺结构改变以及雌、孕激素水平的关系。结果在月经不同时期,乳腺体层厚度与导管宽度有周期性变化,与黄体期比较,晚卵泡期的乳腺体层厚度与雌二醇水平均减少,而导管宽度则增加,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酮值则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在98例健康女性之中,乳腺腺体结构改变者有43例(43.88%),与乳腺结构改变者比较,乳腺结构未改变者黄体期的雌二醇、孕酮值均明显降低,雌二醇/孕酮则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卵泡期的雌二醇、雌二醇/孕酮明显降低,孕酮值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超声检查中20例乳腺增生样改变者均存在明显的乳房胀疼,26例无乳房胀疼者中有8例(30.77%)存在乳腺结构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与乳房胀疼者比较,未有乳房胀疼者黄体期的雌二醇、孕酮值均明显降低,雌二醇/孕酮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卵泡期的雌二醇、雌二醇/孕酮明显降低,孕酮值则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随着月经周期的变化,乳腺腺体声像图表现亦随之变化,乳房胀疼与乳腺腺体结构改变相关;而乳腺腺体结构改变和乳房胀疼与黄体期雌、孕激素水  相似文献   

4.
关于人类分娩动因的研究仍是近年来学者们孜孜不倦探讨的课题。自1967年Jensen等在乳腺癌细胞浆内发现了雌激素受体(ER),1973年Terenius等在乳腺癌细胞浆内又发现了孕激素受体(PR)以来,ER,PR水平的检测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70年代以来,雌,孕激素的测定已广泛应用于妇科肿瘤的检测和预后。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正常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的雌,孕激素水平的检测也多见文献报道。但对妊娠期子宫肌组织雌,孕激素水平与分娩发动关系的研究报道却较少见,雌,孕激素水平的变化是否通过其相应受体含量的变化而与分娩发动有关亦未明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坤泰联合雌孕激素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60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雌孕激素治疗,观察组30例给予坤泰联合雌孕激素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2组治疗前后血清雌二醇及促卵泡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6.67%比70.00%,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血清雌二醇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促卵泡激素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雌二醇及促卵泡激素水平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坤泰联合雌孕激素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能有效改善围绝经期症状及体征,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6.
雌、孕激素对去势雌大鼠血清NO、心肌NOS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测单纯补充雌激素、孕激素和雌孕激素联合治疗对去卵巢雌大鼠 (去势大鼠 )血清一氧化氮 (NO)和心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 ,探讨雌激素保护绝经后妇女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雌二醇 (E2 )和孕酮 (P)水平 ,用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NO和心肌NOS活性。结果血清E2 水平和E2 /P比值与血清NO水平和心肌NOS活性正相关。去势雌鼠16周后 ,随着血清E2 /P水平和E2 /P比值的下降 ,血清NO水平和心肌NOS活性降低 ;单纯补充孕激素和联合使用雌孕激素时 ,E2 /P比值低 ,血清NO水平和心肌NOS活性低 ;单纯补充雌激素可提高血清NO水平和心肌NOS活性。结论雌激素保护女性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NOS活性 ,增加NO释放量或合成量的作用有关 ,孕激素可能削弱雌激素的作用 ;雌激素水平下降和雌孕激素比例失衡可能都是绝经后妇女冠心病发病率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测单纯补充雌激素、孕激素和雌孕激素联合治疗对去卵巢雌大鼠(去势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和心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探讨雌激素保护绝经后妇女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雌二醇(E2)和孕酮(P)水平,用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NO和心肌NOS活性.结果血清E2水平和E2/P比值与血清NO水平和心肌NOS活性正相关.去势雌鼠16周后,随着血清E2/P水平和E2/P比值的下降,血清NO水平和心肌NOS活性降低;单纯补充孕激素和联合使用雌孕激素时,E2/P比值低,血清NO水平和心肌NOS活性低;单纯补充雌激素可提高血清NO水平和心肌NOS活性.结论雌激素保护女性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NOS活性,增加NO释放量或合成量的作用有关,孕激素可能削弱雌激素的作用;雌激素水平下降和雌孕激素比例失衡可能都是绝经后妇女冠心病发病率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测单纯补充雌激素,孕激素和雌孕激素联合治疗对去卵巢雌大鼠(去势大鼠)血清一氧化氮(NO0和心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影响,探讨雌激素保护绝经后妇女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各组血清雌二醇(E2)和孕酮(P)水平,用化学比色法测定血清NO和心肌NOS活性。[结果]血清E2水平和E2/P比值与血清NO水平和心肌NOS活性正相关,去势雌鼠16周后,随着血清E2/P水平和E2/P比值的下降,血清NO水平和心肌NOS活性降低;单纯补充孕激素和联合使用5雌孕激素时,E2/P比值低,血清NO水平和心肌NOS活性低;单纯补充雌激素可提高血清NO水平和心肌NOS活性。[结论]雌激素保护女性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NOS活性,增加NO释放量或合成量的作用有关,孕激素可能削弱雌激素的作用;雌激素水平下降和雌孕激素比例失衡可能都是绝经后妇女冠心病发病率升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背景: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过程中,由于超促排卵,使多个卵泡发育,血清中的孕酮、雌二醇水平明显高于自然月经周期水平,其是否会导致卵子质量、子宫内膜接受性等发生变化,从而降低种植率和妊娠率,在国内外仍存在争议.目的:探讨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日血清雌孕激素及其比值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治疗的218名不孕患者的资料,根据注射入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日的血清雌二醇水平分为3组:雌二醇<3000 ng/L组、3000 ng/L≤雌二醇<5000 ng/L组和雌二醇≥5 000 ng/L组;根据孕酮水平分为3组:孕酮≤0.9 ng/L组、0.9 ng/L<孕酮≤3 ng/L组和孕酮>3 ng/L组;根据孕酮/雌二醇比值分为2组:孕酮/雌二醇≤1组和孕酮/雌二醇>1组,回顾性分析其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结果与结论:随着雌二醇水平和孕酮/雌二醇比值的升高,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孕酮水平升高到3 ng/L,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显著下降(P<0.01).结果表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日血清高孕酮水平对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种植率和临床妊娠率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于宏  续哲莉 《中国实验诊断学》2007,11(11):1478-1481
目的 探讨雌、孕激素受体在女性乳腺癌与各种增生性病变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取2006年2月至2007年2月中日联谊医院乳腺甲状腺外科手术后经病理科诊断证实的病例,乳腺增生性疾病52例(40人),乳腺癌52例(49人).其中普通型增生10例,轻度非典型增生12例,中度非典型增生9例,重度非典型增生21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52例.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ER、PR的表达.结果 在乳腺普通型增生、轻、中、重度非典型增生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ER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30.00%、41.67%、44.44%、61.90%和69.23%,PR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0.00%、25.00%、44.44%、52.38%和55.77%,ER阳性和/或PR阳性率分别为30.00%、41.67%、55.56%、66.67%、69.23%,仅普通型增生与乳腺癌组织中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1)乳腺普通型增生与乳腺癌组织无明显联系.其余三种非典型增生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与乳腺癌组织差异不显著,且其相关性由轻、中、重度逐级递增.(2)ER、PR表达强度的逐级递增及单细胞中强阳性( )率的逐级增高表明这一过程与雌激素过刺激有关,因此对乳腺增生性疾病行ER、PR检测有利于早期发现乳腺癌,根据ER、PR检测结果判断病变向乳腺癌发展的风险性.(3)在ER和/或PR阳性的乳腺增生性疾病患者中可以考虑应用内分泌治疗.  相似文献   

11.
血清胸苷激酶1水平在乳腺癌术后疗效评估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惠  罗燕玲 《检验医学》2011,26(2):79-81
目的探讨血清胸苷激酶1(TK1)水平对乳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IS-1型印迹免疫-增强发光检测系统检测100例乳腺癌患者、30例乳腺良性疾病、30例正常对照者血清TK1水平。比较乳腺癌患者不同病理参数下血清TK1水平的差异。分析血清TK1水平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关系。结果乳腺癌患者血清TK1水平均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疾病组和对照组(P〈0.05),且血清TK1水平与乳腺癌分期密切相关。在有淋巴结转移或术后2年复发的乳腺癌患者中,TK1水平明显升高(P〈0.05)。ER、PR双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术后血清TK1水平高于术前(P〈0.05),ER、PR双阴性的乳腺癌患者术前和术后1年的TK1水平无差异(P〉0.05),ER、PR双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术前血清TK1水平低于ER、PR双阴性患者(P〈0.05)。结论血清TK1可为乳腺癌预后判断及病情监测提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乳腺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及其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年9月-2012年9月乳腺癌患者105例,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PR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并分析其相互关系及与临床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ER、PR及C-erbB-2的阳性率分别为58.1%、49.5%、59.0%。ER表达与PR表达呈正相关(P〈0.05),ER、PR表达一致率与C-erbB-2表达呈负相关(P〈0.05)。ER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有相关性(P〈0.05),与年龄、月经初潮年龄、肿瘤大小、部位、临床分期、病理类型及癌旁组织病理学形态无关。PR表达及ER不同阳性强度表达与临床病理各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erbB.2在有淋巴结转移组中阳性表达率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P〈0.05)。结论ER、PR在乳腺癌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联合检测ER、PR对评估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效果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腺癌转移抑制因子(BRMS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相关性。方法提取组织总RNA将mRNA转录成cDNA,然后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FQ-PCR)检测乳腺组织BRMS1 mRNA表达,以BRMS1 mRNA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mRNA含量的比值表示BRMS1表达水平。免疫组化检测ER、PR。结果乳腺癌组织中BRMS1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癌旁组织(P〈0.01),也明显低于正常乳腺组织(P〈0.01),BRMS1低表达与临床病理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BRMS1在ER阳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高于在ER阴性组织中的表达(P〈0.05),BRMS1在PR阳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在PR阴性组织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组织中BRMS1的低表达与乳腺癌的发展与转移有关,BRMS1表达水平与ER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患者血清雌激素(E)、孕酮(P)水平以及子宫肌瘤组织和邻近正常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子宫肌瘤患者血清E、P水平。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子宫肌瘤组织和邻近正常肌组织中ER、PR的表达情况。结果在增生期和分泌期,子宫肌瘤患者血清E、P水平较正常育龄期妇女均略有上升,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子宫肌瘤和正常平滑肌组织中,ER阳性细胞数在增生期均多于分泌期(P〈0.01),PR阳性细胞数在分泌期均多于增生期(P〈0.01)。结论E、P大量结合于子宫肌瘤局部的ER、PR,使肌瘤局部呈现高激素状态,这可能是子宫肌瘤细胞不断增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清人乳腺珠蛋白(hMAM)水平与乳腺癌早期诊断和癌微转移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68例乳腺癌患者、40例其他癌症患者(前列腺癌、胃癌、卵巢癌、直肠癌各10例)、35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以及40名体检正常女性(正常对照组)血清hMAM水平并做比较。将68例乳腺癌患者按临床TNM分期、是否存在雌激素受体(ER)表达、是否有腋窝淋巴结转移以及是否绝经分别分组并做比较。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乳腺癌血清hMAM的Cut-off值。结果血清hMAM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5,即诊断乳腺癌的可信度为82.5%[95%可信区间(CI):72.6%~92.4%];当hMAM的Cutoff值为8.43 ng/mL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6.5%、82.9%。乳腺癌组血清hMAM水平及阳性率明显高于良性乳腺疾病组、其他癌症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而良性乳腺疾病组、其他癌症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和Ⅳ期乳腺癌患者的血清hMAM阳性率(55%、75%)明显高于Ⅰ和Ⅱ期患者(25%、40%,P0.05),但hMAM水平无差异(P0.05)。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患者血清hMAM阳性率(88%)明显高于无转移的患者(30%,P0.05),但hMAM水平无差异(P0.05)。不管乳腺癌患者血清中是否存在ER、原癌基因C-erb-2表达及是否绝经,其hMAM水平及阳性率均无差异(P0.05)。结论 hMAM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和是否有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检测乳腺癌高危人群血清hMAM水平有助于提高乳腺癌的早期诊断和癌微转移的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环氧化酶-2(COX-2)、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蛋白在乳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组织芯片技术,检测96例乳癌组织中COX-2、ER和PR蛋白的表达情况,同时检测25例乳腺腺病组织中COX-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乳癌组织中COX-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乳腺腺病的阳性表达率(χ2=24.84,P〈0.01)。乳癌组织中COX-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χ2=7.85,P〈0.01),与ER、PR蛋白阳性表达率相关(2χ=4.60、5.65,P〈0.05)。乳癌组织中ER与PR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相关(χ2=26.86,P〈0.01),PR蛋白阳性表达率与病人生存率显著相关(OR=0.74,P〈0.05)。结论 COX-2蛋白表达与乳癌病人的预后有关,而COX-2、PR蛋白是预测病人预后的关键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观察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原癌基因Her-2、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在乳腺癌伴神经内分泌分化(NED)中的表达及癌组织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探讨乳腺癌伴NED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 2005年10月至2010年10月本院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确诊病例90例,通过观测CgA和Sy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分为乳腺癌伴NED阳性和NED阴性两组.分析两组患者ER、PR、Her-2、Ki67的表达,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90例患者中NED阳性组33例,占36.67%.NED阳性组ER阳性和PR阳性表达分别为24例(占72.7%)、21例(占63.6%),明显高于阴性组(P<0.05).NED阳性组Her-2、Ki67阳性表达分别为37例(占64.91%)、15例(占45.5%),与NED阴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ED阳性组组织分级为Ⅰ级的患者比例为(21.21%),明显高于NED阴性组(7.02%,P<0.01).NED阳性组淋巴结转移≥1枚的为7例(21.2%),明显低于阴性组24例(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伴NED具有恶化程度低,组织分级高,淋巴结转移少的特点,与不伴NED的乳腺癌相比,其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MRI形态学表现与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erbB-2)和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相关性。方法对18例共20个癌灶(其中两例双乳均见癌灶)原发性乳腺癌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分析其MRI形态学表现。术后采用ElivisionTMplus免疫组化法对ER、PR、CerbB-2和Ki-67进行测定。结果 1)乳腺癌MRI形态学指标:18例20个癌灶中有边缘毛刺者14个(70%),有边缘强化征象12个(60%)有分叶征10个(50%);2)MRI形态学与免疫组化指标相关性:癌肿分叶征与Ki-67之间呈正相关(P=0.035);分叶征与ER、PR、CerbB-2无相关性;边缘毛刺及边缘强化与癌细胞ER、PR、CerbB-2及Ki-67无相关性。结论分叶征与Ki-67有显著相关性,表明具有分叶征的乳腺癌有更高的增殖活性;边缘强化及边缘毛刺对提示肿块的侵袭性、恶性程度及预后无关,对指导肿瘤的治疗无明确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雌、孕激素受体(ER、PR)在乳腺增生症、单发与多发(肿瘤个数≥2个)乳腺纤维腺瘤中的表达,探讨三者之间的差异性。方法 72例乳腺增生症,203例单发与170例多发乳腺纤维腺瘤光学显微镜下回顾性观察,并对肿瘤组织进行ER、PR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多发者中81例患者术后予以三苯氧胺治疗(治疗组)。结果①乳腺多发纤维腺瘤患者的雌激素受体的阳性表达率与单发纤维腺瘤患者及乳腺增生患者相比,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单发与多发纤维腺瘤PR阳性表达率及其高强度阳性表达率高于增生组(P0.05);③术后3年,170例多发乳腺纤维腺瘤中治疗组81例有4例复发,非治疗组89例有23例复发;203例单发者中13例复发(P0.05),多发非治疗组复发率显著高于多发治疗组和单发组(P0.05)。结论多发乳腺纤维腺瘤患者乳腺组织对雌激素敏感性较增生组和单发者更高,多发纤维腺瘤的复发率大于单发者,多发纤维腺瘤术后予以三苯氧胺治疗可以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亚型乳腺癌组织中Duffy抗原趋化因子受体(duffy antigen receptor for chemokines,DARC)的表达差异。方法: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乳腺癌临床组织标本300例,患者年龄28~80(53.74±11.37)岁,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DARC、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PR)、细胞角蛋白5(cytok-eratin5,CK5)、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人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epidermal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表达,并分析DARC在不同基因亚型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结果:38.60%基底细胞样乳腺癌组织中DARC呈高表达,46.15%HER2型乳腺癌组织中DARC呈高表达,76.92%腔内导管上皮A型乳腺癌组织中DARC呈高表达,55.68%腔内导管上皮B型乳腺癌组织中DARC呈高表达,63.16%类正常腺体型乳腺癌组织中DARC呈高表达。各组之间的DARC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基因亚型乳腺癌组织中DARC表达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