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塔里木盆地东部白垩纪地层划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塔里木盆地东部白垩系划分为下白垩统卡普沙良群、巴什基奇克组及上白垩统古城组。依据地面剖面、井下地层、古生物资料研究,卡普沙良群时代为早白垩世早、中期,库车坳陷以南覆盖区的钻井剖面原划为中、上侏罗统的层位均属于卡普沙良群;巴什基奇克组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古城组为作者新建,根据介形类、轮藻化石组合将其时代定为晚白垩世晚期  相似文献   

2.
六十年代初,斯行健、周志炎(1962)曾将中国中生代植物划分为五个不同时代的植物群,即: 5.被子植物群(早白垩世晚期至晚白垩世) 4.茹伏德蕨—拟金粉蕨(Ruffordia—Onychiopsis)植物群(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早期) 3.锥蕨—拟刺葵(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早侏罗世至中侏罗世) 2.网叶蕨—格子蕨(Dictyophyllum—Clathropteris)植物群[晚三迭世(晚期?)至早侏罗世] 1.拟丹尼蕨—贝尔瑙蕨(Danaeopsis—Bernouillia)植物群(晚三迭世早期至晚期)  相似文献   

3.
基于气田低压分布特征研究,从构造演化、沉积特征、地层流体性质等方面深入剖析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低压形成的主控因素。苏里格气田气藏压力主要为低压且受埋深影响较大,气藏顶底板发育多层欠压实泥岩,具有很好的物性和压力封闭条件,地层水特征亦反映气藏封闭条件好。苏里格气田地层压力经历了晚三叠世—早侏罗世正常压力状态、中侏罗世—晚侏罗世压力整体上升、早白垩世压力持续增大并达到最高及早白垩世晚期以来气藏压力逐渐降低的演化过程,最终形成低压。早白垩世晚期以来的构造抬升剥蚀作用导致苏里格气田储集层孔隙反弹增大和孔隙流体降温收缩,从而使得气藏压力降低,分别降低了0.673 MPa和原始地层压力的23.08%。苏里格气藏低压的形成是沉积配置、构造演化及油气成藏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图4参25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中新生代微体化石丰富,介形态分布尤其广泛,其中Cetacella,Cypridea,Austrocypris,Hemicyprinotus,Cyprideis和Ilyocypris inermis是晚侏罗世以来各相关层位的标准化石。这些化石的绝灭或发生均很迅速。在区域或全球范围内均可对比,因此认为具有生物事件地层学意义。特别是晚更新世晚期I.inermis及其介形类动物群的演化与全球末次冰期事件的关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松辽盆地白垩系嫩江组中除含丰富的介形类化石外,还含有丰富的叶肢介、瓣鳃类、腹足类、植物、轮藻、孢粉以及爬行动物、鱼化石等。因此,以某一门类化石为根据曾对其地质时代作过详细论述(表1)。多数研究者主张将该组归于晚白垩世,少数主张归于早白垩世,而介形类工作者,多数主张归于早白垩世。我们认为嫩江组的地质时代划为晚白垩世早期为宜,其理由为(表2):(1)含有一定数量的晚白垩世标志化石 Talicypridea=Cristocypridea。  相似文献   

6.
巴西桑托斯盆地卢拉油田(原名图皮油田)盐下地层层序、热史、圈闭演化史等分析表明,卢拉油田的烃源岩为中裂谷层序与上裂谷层序的湖相页岩,储层则以坳陷层序的碳酸盐岩为主;圈闭类型为受尼欧克姆—巴雷姆期裂谷作用形成的地垒所控制的岩性—构造复合圈闭,其形成演化经历了早白垩世尼欧克姆—巴雷姆的裂谷早期、裂谷中期、裂谷晚期、早阿普特的坳陷期、晚阿普特的蒸发岩发育期,以及早白垩世阿尔布以来的油藏圈闭充注期等6个演化阶段;其成藏特征表现为盐下深层晚期中等成熟成藏。认为广泛分布的厚层盐岩(约2000m)及其高热导率的功效极大地延缓了盐下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扩展了盐下勘探的深度范围;同时,地垒—地层型油气聚集带成为桑托斯盆地乃至整个巴西东部海上盆地盐下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7.
伊盟隆起东胜地区热演化史与多种能源矿产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伊盟隆起东胜地区在古生代和中生代早期,地温梯度低,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低,中生代晚期地温梯度增高,地温梯度可达每百米3.3℃。伊盟隆起东胜地区在中生代晚期发生的构造热事件,以及后期的持续抬升是热流体运动活跃时期,并使该区石炭-二叠系、三叠系及侏罗系的煤化作用主要发生在中侏罗-早白垩世,早白垩世是古生代煤系地层的主要生气期,从早白垩世至今为煤成气的主要运移与破坏时期,也是东胜砂岩铀矿主要的成矿时期。通过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裂变径迹等资料对区内构造演化及生烃史的分析,由于伊盟隆起东胜地区石炭-二叠系及侏罗系煤系地层尚处于低成熟或未熟演化阶段,促使铀矿富集的还原剂-油气只能来自伊盟隆起以南成熟度较高地区的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  相似文献   

8.
库车孢型体Kuqaia研究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库车孢型体Kuqaia是一类表面纹饰类似于动物贝壳或腹足类口盖的疑源类化石,它以地质分布时限短、分布范围广、易于识别而广泛应用于地层划分、对比中。过去普遍认为其分布层位相当局限,新疆地区仅限于塔里木盆地侏罗系阳霞组、康苏组、杨叶组(下部)、准噶尔盆地侏罗系三工河组及井下相当层位,时代大致属于早侏罗世晚期或中晚期。最新研究成果证明:Kuqaia始现于早侏罗世早期,繁盛于早侏罗世晚期或中晚期,可延续分布至中侏罗世。  相似文献   

9.
报导了首次发现于二连盆地西部白音查干凹陷井下剖面赛汉塔拉组的轮藻化石4属8种,包括Atopochara restricta,Mesochara symmetrica,M.stipitata,Aclistochara mundula,A.daerqiensis sp.nov.,A.caii,A.subquadrularia,Obtusochara maedleri。其中建立新种1个。根据轮藻化石的特征、地质分布以及现生轮藻化石的生境分析,说明化石赋存的地层的时代为早白垩世阿普第晚期—阿尔必期,很可能属阿普第晚期,沉积环境为较宁静的河湾等浅水,为区内油气勘探中赛汉塔拉组地层划分与对比以及沉积环境分析提供了古生物学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河南汝阳等地区大量微体古生物样品分析,首次在原“蟒川组”发现大量保存完好的孢粉化石。通过对化石组合特征进行记述和对重要化石地质时代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该孢粉类群及其含量变化的组合特征与松辽盆地登楼库组、河南周口商水组孢粉化石特征相似,确定其时代为早白垩世Aptain期。孢粉学研究丰富了汝阳地区的地层古生物内容,为厘定赋存巨型蜥脚类恐龙动物群的地层时代提供了孢粉学证据。  相似文献   

11.
松辽盆地三站地区营城组孢粉化石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提出松辽盆地营城组自下而上应划发为3段,即中基性火山岩及含煤碎屑岩段、酸性火山岩段、含煤碎屑岩及中基性火山岩段。其中酸性火山岩段中的流岩是区域地层划分对比的标志岩性。首次在松辽盆地三站地区深层中发现孢粉化石,其孢粉组合特征可与松辽盆地东南缘九台地区、冯部北安地区营城组孢粉组合对比。孢粉组合中出现了Appendisisporites sp.、Aequitriradites sp.、Pilosisporites sp.、Klukisporites sp.等早白垩世特有或在早白垩世繁盛的分子,特别是Cicatricosisporites australiensis (Balme)Potonie的含量高达31.8%,以及没有出现原始被子类花粉这一特征,可将三站地区营城组时代进一步确定为早白垩世中期(大致相当巴列姆期)。据孢粉化石所属母体植物的生态特征,推测该区营城组沉积时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但南方干旱气候对本地区也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中部油气成藏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车-莫古隆起形成演化控制了盆地中部中生界油气成藏与演化:中晚侏罗世油气较大规模充注,形成了早期“车-莫古油气聚集带”,侏罗纪末期地层抬升剥蚀,部分油藏遭受破坏;早白垩世末-古近纪油气大规模充注,形成了中期“车-莫古油气聚集带”,是中央坳陷带侏罗系和白垩系原生油气藏的主要成藏期;新近纪以来,“车-莫古油气聚集带”的最赞破坏和中央坳陷带现今油气分布面貌的最终形成;总体而言,早期(J2~E)隆起背景控制中央坳陷带中生界的油气富集,晚期(N~)构造调整决定该区现今的油气分布。车-莫古隆起及两翼油气资源丰富,尤其是其南翼中上侏罗统剥蚀区,是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13.
有机包裹体的岩石学、热力学特征以及组成成分的对比分析表明,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二段储层中的包裹体可划分为4个期次,分别形成于三叠纪末到沙溪庙期、晚侏罗世中-晚期到早白垩世早期、早白垩世至喜山期前及喜山期后,代表了4次油气的充注过程。应用流体包裹体的分析资料,可获得包裹体被捕获时的古高程、密度、压力等基础数据。依照这些数据可求得古流体势,使用这一方法计算了川西北地区须家河组二段的古流体场,结果表明,燕山期区域流体场明显经历了变动-调整-再变动-再调整的历史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将古生物中的孢粉热变指数、沉积有机质类型和井中油气化探技术中的酸解烃甲烷/重烃值,通过两种不同学科、不同研究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共同对松辽盆地南部DB-6井的晚白垩世烃源岩类型进行油气评价。据孢粉热变指数和有机质类型的分析研究认为:明水组、四方台组、嫩江组二段和青山口组成熟好,有机质类型也好,有利于生油;嫩江组四―五段成熟好,但有机质类型较差,较利于生气;姚家组成熟度高,有机质类型也差,较利于生气。据井中油气化探资料,应用酸解烃的甲烷/重烃值,对烃源岩类型和生烃性质判别,其结论与孢粉颜色指数和有机质类型所得结论大致相同,嫩江组二段及青山口组为较好的烃源岩。  相似文献   

15.
中国西北地区燕山期构造应力场特征与成盆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西北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区域构造应力场发现,大致以阿尔金断裂为界,东部和西部地区应力场状态不同。东部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区域构造应力场主压应力为北北东向;而西部地区主压应力以近南北向为主。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区域构造应力场在阿尔金断裂以东地区基本继承了前期应力场状态,阿尔金断裂以西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为北西向。这种应力场特征与上述阶段形成的盆地原型、盆地反转、构造变形相匹配。   相似文献   

16.
大庆外围盆地侏罗纪-早白垩世早期古气候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扩大勘探领域,运用古生物资料对大庆外围盆地的古气候进行了研究,外围盆地株罗纪-早白垩世早期发育的地层有早侏罗世海拉尔盆地的东宫组,中侏罗世三江盆地的绥滨断陷的绥滨组,晚侏罗世三江盆地的东荣组,虎林盆地的裴德组,七虎林组,早白垩世早期鸡西盆地,三江盆地的滴道组,城子河组、穆棱组,虎林盆地的下云山组,上云山组,在这些组中除晚株罗世东荣组,裴德组,七虎林组外,其它各组都产有比较丰富的孢粉化石,未发现孢粉化石的层位,依据植物化石,得出早株罗世东营组为潮湿的暖温带气候,中侏罗世绥滨组为潮湿的北亚热带气候,晚侏罗世为潮湿的暖温带气候,早白垩世早期滴道组,下云山组为潮湿的北亚热带气候,城子河组、上云山组为潮湿的中亚热带气候,穆棱组为潮湿的南亚热带气候。  相似文献   

17.
胶莱盆地莱阳凹陷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莱阳凹陷是白垩纪残留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在地震剖面解释和地面地质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将该凹陷的基本构造特征总结为:白垩系各群组充填差异明显,上下白垩纪之间存在明显的角度不整合,褶皱断裂构造发育。通过计算剥蚀量、编制构造演化剖面和综合地质分析,将莱阳凹陷的构造演化历史划分为莱阳期拉分断陷、青山期扩展断陷、青山期末挤压褶皱、王氏期再次拉分断陷和新生代抬升剥蚀5个阶段。早白垩世的构造演化提供了油气的形成条件,晚白垩世和新生代的构造活动则对油气藏进行了改造。   相似文献   

18.
作者首次提出苏皖地块是特提斯演化阶段一个独立的构造单元。基于火成岩及变质岩和古地磁的研究成果认为苏鲁洋在晚侏罗—早白垩世最终闭合,苏皖地块与华北克拉通碰撞而出现高原,因而中国东部燕山期高原性质上应属碰撞高原。文中还讨论了高原边缘的冲断-推覆带和其内部的复杂结构(包括沿主碰撞-剪切带发育的相对高峻地带和相对开阔的山间磨拉石盆地),认为该高原是规模宏伟的东亚燕山造山系中变形变质相对弱的部分。高原自早白垩世末起坍塌,晚白垩世是东亚燕山造山系的全面坍塌期,第三纪时燕山期高原已不复存在。   相似文献   

19.
内蒙额吉诺尔盆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额吉诺尔盆地,位于内蒙东部阿巴嘎旗以北,东经114°—117°,北纬44°—45°40′(图1)。盆地为一狭长的椭圆形,呈北东东向延伸,盆地的周缘属低山丘陵区,为古生界变质岩系组成,盆地内部地势平缓,露头较少。过去虽然有不少地质工作者来此进行过地质调查和研究,但所获资料零星。1977年以来我部在此进行了石油普查工作。我们对该区的五口普查井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和分析,在下白垩统的巴彦花组中获得了丰富的孢粉化石,本文对这些化石进行了系统的鉴定和描述。总结了两个孢粉组合,描述了1个新属和7个新种。通过对比确定巴彦花组为早白垩世。  相似文献   

20.
三水盆地白垩系的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三水盆地东南和西北两个地区是白垩纪沉积区。东南区有40多口井钻遇白垩系,发育较全,厚达3000多米;西北区有9口井钻遇白垩系,在石角一带地表出露良好,此区未见下统,上统很发育,厚达1000多米,不整合于晚古生界之上;两区之间为中央隆起区缺失白垩系。白垩系的层序是根据钻井资料建立的,自下而上划分为下白垩统白鹤洞组、上白垩统三水组和大塱山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