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应用心肌组织多普勒成像(TDI)技术结合M型超声、脉冲多普勒及心尖搏动图测定房室环运动速度及幅度、跨瓣血流速度及压力变化,评价心房颤动(房颤)复律后心房功能的恢复及心房顿抑的发生.方法正常对照组20例,为窦性心律的正常健康者,男11例,女9例,平均年龄(51±6)岁.复律成功的房颤患者34例,男18例,女16例,平均年龄(51±12)岁,于复律后1小时、1天、1周及1个月行心脏超声检查.采用TDI技术测量房室环游离壁舒张晚期即心房收缩期心肌组织运动峰速(Am),舒张早期即心室主动舒张期心肌组织运动峰速(Em)并计算Am/Em值;M型超声测量房室环游离壁舒张晚期心肌最大运动幅度(DAD),舒张早期心肌最大运动幅度(DED)并计算DAD/DED值;脉冲多普勒测量A峰血流速度、E峰血流速度并计算A/E值;心尖搏动图记录心房收缩压力波.心房顿抑定义为Am、A峰及DAD波均为零,且心尖搏动图a波消失.结果复律后左右心房功能均低于正常(P<0.05),左右心房功能均随时间逐渐恢复,至复律后1周右房功能基本恢复正常,复律后1个月左房功能恢复正常.心房顿抑的发生率在左房复律后1h时为20.6%,1天为11.76%,1周6.5%;右房则在复律后1小时和1天均为14.7%,1周3.2%,1个月时左右心房均无心房顿抑.结论房颤复律后左右心房功能均低于正常,且均有心房顿抑发生.左房功能恢复正常晚于右房.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心肌组织多谱勒技术 (TDI)结合 M型超声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AIWMI)患者右心室整体功能。方法 正常对照组 2 0例 ,AIWMI2 0例 ,在标准心尖四腔心切面 ,采用 M超记录三尖瓣环右心室游离壁处运动曲线 ,测量右心室收缩期、舒张早期与晚期最大运动幅度 (SD、DED、DAD)及其平均速度 (SV、DEV、DAV ) ,求出舒张早期和舒张晚期最大运动幅度比值 (DED/ DAD)。应用 TDI技术测量上述各期峰值运动速度 (Sm、Em和 Am ) ,求出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 (Em)和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 (Am )的比值 (Em / Am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AIWMI组 SD、DED、SV、DEV、DED/ DAD均显著降低 ,Sm、Em及 Em/ Am比值也显著降低。结论  TDI可以评价心肌梗死后右心室整体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心肌组织多普勒技术结合M型超声心动图,评价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及其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对右心室长轴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首次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28例,分为单纯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8例(Ⅰ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右心室心肌梗死10例(Ⅱ组),另选健康体检者20例(Ⅲ组)。在标准心尖四腔心切面二维图像指引下,应用M型超声记录右心房室环右心室游离壁及中心纤维支架处运动曲线,测量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最大运动幅度(SD,DED,DAD)及收缩期、舒张早期、舒张晚期平均运动速度(SMV,DEMV,DAMV),计算DED/DAD比值。心肌组织多普勒记录该处运动速度曲线,测量上述各期最大运动速度(Sm、Em、Am)及Em/Am比值。结果与Ⅲ组比较,Ⅰ组和Ⅱ组右心房室环右心室游离壁处SD、DED、DED/DAD、SMV、DEMV、Sm及Em均明显下降。DAD、DAMV、Am虽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无论是否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均可影响右心室长轴功能,导致右心室整体功能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复律后心房超声检查及血浆脑利钠肽(BNP)的检测,探讨心房顿抑与BNP的关系。方法:将76例房颤患者分为阵发性房颤组(40例)和持续性房颤组(36例),另入选对照组患者20例。在房颤复律后2h、1d、1周和1个月时经胸壁超声心动图(TTE)检查测定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峰)和心房充盈分数(AFF),以A峰<50cm/s作为心房顿抑的标准,并测定上述时间点及复律前血浆BNP。结果:阵发性房颤组复律后2h心房顿抑的发生率为45.0%,复律后A峰和AFF至1周时恢复正常;持续性房颤组复律后2h左房顿抑的发生率为61.6%,A峰和AFF至1个月时恢复正常。2组复律后1d和1周时BNP与A峰有显著的相关性,在房颤复律后1d和1周时仍然存在心房顿抑的患者BNP显著高于无顿抑发生的患者(P<0.01),心房顿抑消失后,BNP迅速下降。结论:房颤复律后1d和1周时血浆BNP水平与跨二尖瓣A峰有相关性,较高的血浆BNP可能提示心房顿抑的持续存在,有助于了解左心房功能恢复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联合应用多项超声心动图指标观察长期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或药物控制心室率治疗的心功能变化,并对不同治疗方法进行评价。方法选取接受导管射频消融治疗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20例(射频消融组)及接受药物控制心室率治疗长期持续性房颤患者25例(药物控制组)。于治疗前采集房颤患者二尖瓣血流彩色M型图像、组织多普勒运动曲线及左心房应变曲线,测定舒张早期左心室内血流传播速度(VP)、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峰值速度(Em)、收缩期侧壁运动峰值速度(Vs)及左心房应变峰值速度等指标,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重复检测上述指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术后6个月VP、Em、Vs及左心房应变峰值速度明显升高(P<0.05,P<0.01)。与药物控制组比较,射频消融组各指标差值△VP、△Em、△Vs及△左心房应变峰值速度升高更明显(P<0.05,P<0.01)。结论应用导管射频消融及单纯药物控制心室率治疗长期持续性房颤均能提高患者的左心室收缩、舒张功能及左心房功能,但前者改善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胺碘酮对特发性房颤心房重构逆转作用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胺碘酮对特发性房颤的治疗及对逆转心房心肌重构的作用。方法 :选择 1998- 0 6~ 2 0 0 0 - 0 7住院的特发性房颤患者 (除外房颤持续时间小于 6月和阵发性房颤间隔小于 1月 ,每次持续时间少于 48h者 ) 94例。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 32例 ,普罗帕酮治疗组 32例及安慰剂组 30例。治疗前后行心电图、心脏超声、肝、肾功及甲状腺功能检查。出院后嘱患者 1,3,6 ,12月复查上述项目 1次。结果 :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组 ,均可使特发性房颤复律 ,但胺碘酮组较普罗帕酮组复律时间稍长 (约 1周 ) ,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中 ,胺碘酮优于普罗帕酮组 ,12月后转复成功率分别为 81%和 5 6 % ,与安慰剂组自动复律 2 0 % (6 / 30 )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 1)。随访 1,3,6 ,12月胺碘酮组左心房直径缩小 ,左心室舒张早期经二尖瓣血流的最高值 (E峰值 )和左心房收缩时经二尖瓣血流的最大值 (A峰值 )、E/ A增大。1,3,6 ,12月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 ,普罗帕酮组上述指标有所改善 ,但差异不显著 (P>0 .0 5 ) ,安慰剂组则无变化。结论 :胺碘酮对特发性房颤复律及对逆转心房心肌重构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组织速度成像技术评价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临床应用。方法66例糖尿病患者分为单纯糖尿病组(DM组,36例)与糖尿病合并左室肥厚组(DM LVH组,30例)两组,设正常健康人38名为对照组。应用组织速度成像技术于二尖瓣环与侧壁交界处测量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Em)与舒张晚期峰值运动速度(Am);应用常规超声心动图脉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二尖瓣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E)、舒张晚期血流速度(A);计算Em/Am、E/A和E/Em比值。结果①两组糖尿病患者Em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DM LVH组Em又显著低于DM组(P<0.05);②两组糖尿病患者的E/A≤1与Em/Am≤1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且各组应用组织速度成像方法检出率明显高于应用常规脉冲多普勒方法(P<0.01);③两组糖尿病患者E/Em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而DM LVH组E/Em又显著高于DM组(P<0.01)。结论组织速度成像技术通过测量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可以评价糖尿病患者的左室舒张功能,结合传统脉冲多普勒测量二尖瓣口血流速度,可以提高评价糖尿病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显像技术评价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右室舒张功能。方法:应用脉冲多普勒测量35例心功能(NYHA)Ⅲ~Ⅳ级CHF患者(CHF组)和40例健康人(对照组)舒张早期三尖瓣血流峰值速度(E),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并计算E/A;应用脉冲组织多普勒测量三尖瓣隔叶及前叶瓣环处舒张早期峰值速度(Em)、舒张晚期峰值速度(Am),Em/Am,等容舒张时间及E/Em值;并对2种检测方法和各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CHF组Em/Am均<1,Em降低,等容舒张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1),E/Em增高,对照组Em/Am>1;CHF组的A及Am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组织多普勒显像能够反映CHF患者右室舒张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心房顿抑     
1965年Logan WF.等首次报道心房颤动(房颤)复律后左房机械功能异常,其后将房颤和房扑恢复窦性心律时出现一过性的左心房和左心耳机械功能的异常称为心房顿抑。尽管已经恢复窦性心律,但由于发生心房顿抑,左心房和左心耳内血流速度仍然缓慢,这与复律后血栓栓塞事件的增加有关。心房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观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复律前后左房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房颤患者20例,按心脏复律的方式分为直流电复律组7例,药物复律组13例,分别于复律前、复律后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个月时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房内径和容积,记录二尖瓣血流频谱A峰流速(VA)、A峰速度时间积分(A-VTI)、心房充盈分数(AFF)和左房射血力(LAEF)。分析左房内径、容积变化与左房收缩功能的关系。应用心房肌超声组织定征技术在左房后壁心肌和心包处测量背向散射积分值(IBS)及背向散射积分周期变异幅度(CVIB)评价心肌组织的声学特征。结果房颤时所有患者均存在左房扩大,而恢复窦性心律后直流电复律组和药物复律组的左房上下径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恢复窦性心律后第1天、第3天直流电复律与药物复律组比较,左房最大和最小容积显著增大(P<0.05或0.01),VA、A-VTI、AFF和LAEF明显降低。房颤时左房心肌标化IBS较健康对照组增大,而CVIB则降低(P均<0.01),直流电复律组恢复窦性心律后第1天、第3天左房心肌标化IBS及CVIB与房颤时比较无差异(P>0.05),而药物复律组左房IBS%与房颤时和直流电复律组比较显著降低,CVIB则显著增大。恢复窦性心律后第7天、第1个月时,两组左房IBS%与房颤时比较均显著降低,CVIB显著增大(P均<0.01),两组无差异。结论两种复律方式成功复律后随时间推移均可改善房颤患者的左房结构重构和功能。  相似文献   

11.
心房重构--未来心房颤动防治的新靶点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心房重构是心房颤动 (Af)发生和自我持续的核心环节 ,包括电重构、收缩功能重构和结构重构三种形式。以Af作为靶点可能是将来Af治疗的根本性策略。本文综述了该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2.
选择体表心电图表现为短阵心房扑动 (简称房扑 )的阵发性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病例 ,结合心内电生理标测和导管射频消融大静脉肌袖电隔离的结果 ,探讨短阵房扑与心脏大静脉肌袖和房颤的关系。 2 3例阵发性房颤 ,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表现为短阵发作的房扑的患者入选本研究 ,2 3例中有 17例进行了心内电生理标测 ,有 14例标测到短阵房扑和房颤 ,其中单纯短阵房扑发作 8例 ,短阵房扑触发房颤 6例 ,均提示短阵房扑为起源于大静脉肌袖的快速电活动所驱动 ,其中肺静脉 10根 ,上腔静脉 4根 ,均进行了相关肌袖的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治疗 ,成功 13例。结论 :短阵房扑的发生机理是大静脉肌袖的快速电活动所驱动 ,这种机制与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短阵房扑可能是房颤由肌袖电活动触发的特征性心电图表现 ,导管射频消融电隔离是治疗这一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是人类最为常见的快速型心律失常,而心房电重构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心房电重构的机制进行了许多先进的研究,认为心房电重构主要是由离子通道重构引起,同时也可能和心房肌钙超载、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及其他有关。本文对此机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消融术中规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消融与持续性心房颤动远期复发率的相关性。方法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出现规律性房性心动过速患者81例分为房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组和房性心动过速消融失败组,比较两组患者心房颤动远期复发率。结果 49例房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组15例(30.61%)心房颤动复发,32例房性心动过速消融失败组12例(38.40%)复发,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组与失败组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术后复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融持续性心房颤动消融术中出现的规律性房性心动过速,可降低持续性心房颤动的远期复发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房纤维化的药物预防对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8年3月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行首次射频导管消融术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12例。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记录患者术后预防心房纤维化的药物类型和剂量,根据随访1年的结果将患者分为术后复发组(n=19)和未复发组(n=83)。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和服用药物的差异,采用SPSS 22数据分析判断心房纤维化的药物预防对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影响。结果房颤患者消融术后复发组与未复发组的性别、年龄、房颤类型、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疾病、hs-CRP、e GFR、SCr、U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复发组的房颤初发年龄、房颤病史及NT-pro BNP水平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 <0. 05)。药物预防心房纤维化可减少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的1年复发率(P=0. 015),较长的房颤病史是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率与房颤初发年龄、房颤病史和NT-proBNP水平相关,药物预防心房纤维化可降低房颤患者射频导管消融术后的1年复发率。  相似文献   

16.
17.
应用声学定量技术评价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犬心房功能。通过建立犬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 ,应用声学定量技术记录 8只犬起搏前 ,起搏 1,4 ,8周时停止起搏后的左右房容量 时间曲线 ,并计算相关指标。结果 :左房储存器容积在起搏过程中无明显改变 ;管道容积在起搏 8周后较起搏前及起搏 1周时显著增加 (P均 <0 .0 1) ;左房射血分数在起搏 1,4 ,8周时较起搏前显著下降 (P分别 <0 .0 1,<0 .0 1,<0 .0 0 1) ;左房心室收缩末期容积、快速排空末期容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心房排空容积在起搏 1周 ,4周时较起搏前增加 ,起搏 8周时较起搏前及起搏 1周时增加 ;峰值心房排空率在起搏 4周时下降 ,起搏 8周时较起搏前及起搏 1周时显著降低。右房储存器容积 ,管道容积在起搏过程中无明显变化 ;右房射血分数起搏 8周后较起搏前及起搏 1周时显著降低 (P分别 <0 .0 0 1,<0 .0 1) ;右房心室收缩末期容积 ,快速排空末期容积 ,心室舒张末期容积在起搏 4周时增加 ,起搏 8周时较起搏前及起搏 1周时增加 ;峰值心房排空率在起搏 8周时较起搏前及起搏 1周时下降。结论 :快速心房起搏使左、右房助力泵功能受损 ,左房管道功能增强 ,而对双房储存器功能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犬慢性快速心房起搏心房颤动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11  
报道犬慢性快速心房起搏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模型的建立方法。取杂种犬 13只 ,安置实验用埋藏式高频率心脏起搏器快速起搏 ( 3 70~ 4 0 0次 /分 )心房 8~ 10周。于起搏前及起搏 8~ 10周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心房程序电刺激和burst刺激。 10只犬完成实验。快速起搏前所有犬均未能用心房程序刺激诱发出持续性房颤 ( >15min) ,2只 ( 2 0 %)可用burst刺激诱发出非持续性房颤。起搏 8~ 10周后 ,3只 ( 3 0 %)犬不需诱发即出现房颤。 8只 ( 80 %)可经程序刺激诱发出持续性房颤 ,其平均持续时间为 5 3± 11min。 10只犬 ( 10 0 %)均可用burst刺激诱发出持续性房颤。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快速起搏后犬心房面积显著增大 (左房 :6.4± 1.3cm2 vs 11.1± 1.8cm2 ;右房 :4 .2± 1.1cm2 vs 7.8± 1.3cm2 ,P均 <0 .0 0 1)。结论 :犬慢性快速心房起搏房颤模型具有房颤诱发率高、持续时间长、重复性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INTRODUCTION There are two kinds of atrial flutter will meet during AF ablation. Left atrial flutter (LAFL) is a known complication of catheter-based therapie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AF). Linear catheter ablation may lead to instances of“gap”within the…  相似文献   

20.
观察房间隔起搏对阵发性心房颤动 (AF)患者最大P波时限 (Pmax)及P波离散度 (Pd)的影响 ,探悉房间隔起搏防治AF发作的电生理机制。对 2 1例阵发性AF患者和 2 6例室上性心动过速行射频消融术无阵发性AF患者 ,分别进行右心耳和房间隔起搏 ,比较不同部位起搏对阵发性AF和无阵发性AF患者的Pmax和Pd影响。结果 :阵发性AF患者较无阵发性AF患者Pmax和Pd值明显大 (分别为 1 35± 1 5vs 1 1 9± 1 4ms ,P <0 .0 5 ;36 .5± 9.2vs 1 9.7± 7.1ms ,P <0 .0 1 ) ;房间隔起搏使阵发性AF患者Pd、Pmax显著下降 (分别为 2 3 .4± 8vs 36 .5± 9.2ms ,1 2 0± 1 1vs1 35± 1 5ms,P均 <0 .0 5) ;右心耳起搏使无阵发性AF患者Pmax和Pd明显增加 (分别为 1 32± 1 2vs 1 1 9± 1 4ms,2 5 .5± 8.5vs 1 9.7± 7.1ms ,P均 <0 .0 5)。结论 :右心耳起搏能够使无阵发性AF患者Pmax和Pd值增加。房间隔起搏能够明显降低阵发性AF患者Pmax、Pd ,纠正房内或房间传导延缓 ,改善心房内电活动的各向异性 ,防治AF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