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 毫秒
1.
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在当代中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间必须要搞清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的关系。探索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理论创新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石,传播机制多样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媒介,重视国民教育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方素芬 《科技信息》2009,(36):I0154-I0155
马克思主义妇女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经历了出现、传播、确立和创新四个阶级,对中国的革命事业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本文阐述了党的几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对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相似文献   

3.
传播学研究的核心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传播学、大众传播学、群体传播学皆产生于此,而对日常生活中时尚现象的传播研究仍尚付阙如。本文将从传播的内涵及传播学发展的历史着手,探讨"时尚传播"作为传播学研究分支的理论基础与内涵,进而指出,时尚传播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门横跨多种学科的交叉学科。在当下传播学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具有鲜明工科和艺术特色的武汉纺织大学既要融入传播学研究的"主流",更要结合自身优势努力创设"时尚传播"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深入的要求和表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研究,要重视胡乔木同志论中共党史研究和撰写工作的意见。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的本质属性和特点。要始终坚持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要力求科学地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发展的历史。要力求科学地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整体发展的历史。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国外马克思主义等的综合研究。坚持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马克思主义与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关系。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回答关系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命运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的过程中,存在着"四化"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化中国、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化。在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选择了一条沿着"马克思主义化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化"的逻辑进路,表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摹写——建构——运用的过程。其实质是理论——实践——理论——实践的逻辑发展过程。这条与"实践——理论——实践"道路相悖的道路选择既有符合中国社会实际的方面,但也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李大钊,作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为中国马克思主义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该文通过对李大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以政治、经济、文化三个层面对李大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行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潍坊学院学报》2017,(1):115-116
<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与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基本要求和逻辑必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历史证明,作为无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理论,它必须在一定时代、一定民族文化以及一定历史条件下才能充分彰显理论本身的力量。中国近代历史既是一部共产党领导下的民族解放和革命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发展史。因此马克思主义和传统文化关系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重要内容。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文化相结合并真正开始大  相似文献   

8.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一个科学、严整的理论体系.从整体上研究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必要性是深化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需要,是充分发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作用的需要;其可能性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两个理论成果具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具有解放、发展生产力的共同目标,具有人民利益的共同的价值观.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体系结构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基础、主题、理论基石和其他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体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实践的发展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相似文献   

9.
六届六中全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和作用。它的召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原则由酝酿到提出的重要转折;会议确定了新形势下的政治、军事、组织路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原则的成熟运用;进一步巩固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领导地位,确立了理论学习和创新的指导原则,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命题。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还是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都可以堪称是中国共产党人独特的重大理论创新和理论贡献。就其逻辑基础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都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实质上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够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做简单处理。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代化关系的探讨,不能够忽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核心价值的阐释,这是其中国化与时代化两者关系统一的逻辑旨归。  相似文献   

11.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延安时期无疑是一个加速时期。不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被明确提出,而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也于此时期正式确立。正确的思想路线、历史经验与严峻现实、毛泽东领导地位的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形成、中国化的时代思潮分别是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加速机制的内在驱动、客观诉求、政治保障、人才支撑和契合语境。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党的领导集体科学解读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邓小平同志紧紧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主题,在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过程中成功地实现了科学诠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性实践超越和实质性实践超越,从而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当前国内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其研究论域主要集中在: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贡献、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贡献、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某一理论主题或具体观点的中国化、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等方面。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有待更深入地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新民主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理论成果已经构成了一个具有独立形态的马克思主义——中国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任务已经基本完成。“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但标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民族化”,而且标示着马克思主义“当代化”、“时代化”,还标明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本质属性,因而是一个恰当的、具有开放性的、并且能够经受住时代主题变换之考验而不失生命力的学科名称。  相似文献   

15.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本质要求,十八大再次重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这一战略任务。中国早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就开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产生了诸如阐述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与工农阶级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分析中国实际问题的好经验;也有大众化的传播主体比较局限、理论具有不完整性、渠道单一的不足。这给予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须重视并创新大众传播方式、促进理论内容的大众化、用通俗的形式普及马克思主义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理论进程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作为统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哲学理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回答了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新的认识视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18.
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应适应时代特点和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创新教学思想,变“灌输”为“沟通”,创新教学方法,变“注入”为“交流”,建构一套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实际的对话式教学和比较式教学的教学机制和模式,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学生所关注的问题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和解决好学生心目中的疑难问题,这是提高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也是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学生心目中地位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至1920年代中期,马克思主义理论介入中国尚处于初级阶段。这一阶段,日本充当了引介马克思主义的主渠道,中国从日本大量引进日译马克思主义著作,汲取日本学者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日本引入,使唯物史观和大量带有日本色彩史学术语移植到中国,李大钊、李达等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解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构建,在此背景下最终促成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萌发。  相似文献   

20.
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大众化,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思想宣传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要使马克思主义真正为广大群众理解、接受、掌握并运用,在解读、宣传、普及马克思主义过程中,语言艺术魅力的运用至关重要。马克思主义的语言艺术魅力集中表现为:科学性与人民性紧密结合的向心力,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说服力,民族性与时代性高度统一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