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安全电子时间戳系统的设计方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军  吴贵臣  翁亮 《通信学报》2003,24(2):64-70
在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系统中,机要电子文档、重要商业合同与电子交易等都需要安全、准确、权威的统一时间,因些有必要在电子数据信息流中加入时间标识,即时间戳。本文主要分析了安全电子时间戳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及应注意的一些因素,并结合我国实际给出了一种电子时间戳系统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2.
杨永 《电子技术》2012,(5):18-19,17
时间戳机构对原始文件信息、签名参数、签名时间等信息进行数字签名产生时间戳,以证明原始文件在签名时间之前已经存在。在书面合同中,文件签署的日期和签名均是十分重要的防止文件被伪造和篡改的关键性内容。在电子商务交易文件中,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信息。而且只有可信时间戳才具有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3.
抽象事件的时间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宏  孙永强 《电子学报》1999,27(11):44-46,52
调试分布式应用系统要比调试顺序程序困难得多,原因之一是分布式应用系统要比顺序程序复杂得多,为了处理分布式应用系统的复杂性,提出了对分布式应用系统的事件进行抽象的高度方法,这种方法让用户有从不同的层次观察分布式应用系统的行为,对分布式应用系统调试和抽象时,抽象事件(事件集)之间的先于关系起着重要作用。而逻辑时钟用来一事件间的先于关系,本文给出了一种由事件的时间戳计算抽象事件(事件集)时间戳的方法,这  相似文献   

4.
朱彦  施勇  薛质 《信息技术》2009,(11):147-150
随着近年来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在商家对商家(B2B)的电子商务中,由于资金数额较大,故电子支票支付的安全措施不能有任何疏漏。基于PKI技术中时间戳的工作原理,针对电子支票支付模型在安全性上没有解决的问题深入研究,着重阐述和分析了在利用了时间戳技术前后该模型系统的安全性,同时对时间戳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加以论证。  相似文献   

5.
时间精度问题对实时控制系统中协同作业至关重要。针对控制系统中分布式系统中各传感器节点的时钟在物理上具有分散性致使实时性差从而导致系统部分功能故障的问题,基于IEEE1588协议,分析了时间同步实现的模型方法,制作了基于DP83640的分布式时间同步系统。该系统构建了以太网协议栈,实现了在以太网物理层的时间戳标记功能以及PTP协议帧的发送和接收的功能。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通过软硬件双重时间戳标记,可消除在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上组帧的时间延时问题,实现2纳秒以内的时钟同步,极大地提升时间同步的精度,可广泛应用于对时钟精度要求较高的场合。  相似文献   

6.
“百城千屏”传播系统在面向大屏终端传输节目流的同时,使用异构网络额外传输一路节目伴音,通过在大屏传输流中携带时间戳来实现视音频同步。本文重点阐述了“百城千屏”传播系统中时间戳携带方式及检测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测量编码器延时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在面向IPTV的使用与推广中,终端设备--电视机顶盒内嵌播放器的设计至为关键,在通常的设计中流媒体播放器是将视音频数据包中的时间戳互相比较,以决定视音频帧何时应该被解码播放,在采用这种机制的播放器中视音频流相互依赖.为了避免视音频流之间的相互依赖,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将系统时间与视音频时间戳各自相比较的同步机制,在实际使用中证实,通过采用该机制,流媒体播放器达到了精确的无依赖的同步.  相似文献   

8.
在高速长距离刚中带宽不能有效利用,窗口扩大选项和时间戳选项对此TCP问题能进行改进。主要基于TCP协议中的窗口扩大选项和时间戳选项,对服务器的优化配置进行研究,并基于工程服务器测试的方法,对两选项的关闭和开启进行了测试。研究结果表明,窗口扩大选项对传输性能有显著影响;时间戳选项对Unix的影响要大于Linux,并且,Linux系统处理窗口扩大选项方面也比FreeBSD较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黄华明  黄荣  周杰 《通讯世界》2017,(4):252-253
本文介绍了基于IEEEl588V2的精确时钟同步协议(PTP)系统中,为解决内部时间戳跨时钟域处理的实时性及硬件对时戳跨时钟域处理的复杂性而提出的一种设计方案.该方法不仅能够在不同时钟域间实时传递时间戳信息,而且在实现上减少设计的硬件资源消耗、降低成本.  相似文献   

10.
在网络监控系统中,实时流媒体传输已经广泛使用,其中音视频同步是一个关键的问题。由于在数据传输中使用RTP协议,如果能有效使用RTP包中的时间信息,音视频同步问题将会大大简化。根据做网络监控系统软件的经验,充分利用RTP协议中的时间戳,提出参考时间,缓存设计及音视频同步算法,并进行编程。  相似文献   

11.
以太网传输对时钟同步精度的要求很高,不同时钟域的切换和数据位宽变换等因素会导致精确时钟协议帧中的时间戳抖动幅度过大,严重影响时钟同步的性能.针对这一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可以消除时间戳抖动来提高时间戳精度的方法——均匀包络速率刻画,通过刻画均匀的数据包络来保证以太网传输数据分布的均匀性,从而消除时间戳抖动,达到时钟精确同...  相似文献   

12.
无线传感网络时间同步和同步采集预同步后,采用物理初始化相对(Physical time,Initialize time,Relative time,PIR)时间分离法,以及时间戳和数据包序号相结合的数据包结构,并对时间信息建立柔性优化模型。该同步采集方法可获取准确的时间信息,具有适用高频采集和低功耗的特点,保障了结构健康监测中同步采集时间信息和场域诊断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平方剩余定理的会议密钥分配方案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基于平方剩余定理的会议密钥分配方案。在该方案中,会议密钥是以广播方式发送的,任何人不能冒充会议主席来分发会议密钥。另外,它还能利用时间标志抵抗重播攻击,而且对密钥发送者能进行鉴别。本方案所需计算量比原来的一些方案小。  相似文献   

14.
数据传输安全是很多分布式系统通信时都要面对的问题。本文将通信时所传输的信息分为两类:认证信息和数据信息。对于认证信息,通过综合运用时间戳、转换函数和MD5,使得其每次唯一,有效避免重放攻击;对于数据信息,将数据信息进行压缩、计算MD5,并加密,从而保证了数据信息的机密性和完整性;并通过“数据序号”增加了通信中的可审计性。最后给出了一个实用的数据通信接口原型。  相似文献   

15.
黄盛  卓越  金鑫  文安  任智  武杨  黄希凯 《电讯技术》2016,56(5):538-543
为解决IEEE 1588 v2单步模式时间同步算法中存在的时间戳不精确和同步报文丢失时误差增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更精确的时间同步算法———自动校时的 IEEE1588 v2时间同步算法( ACTS)。当同步报文丢失时,ACTS算法使用时间偏差的历史均值自动进行校时,并采用时间戳补偿的新机制提高同步精度,从而降低偏差和延时误差,减小了同步误差。仿真结果表明:与IEEE 1588 v2单步模式时间同步算法相比,在同步报文未丢失和丢失的情况下, ACTS的同步误差均值分别至少降低了90.2%和89%。所提算法对于提高IEEE 1588 v2单步模式的时间精度具有促进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易胜蓝 《电讯技术》2012,52(5):800-803
在分析IEEE 1588精确时间同步协议(PTP)原理的基础上,设计了包括最佳主时钟算 法和PTP协议的时钟同步模型。针对嵌入式Linux操作系统,提出了在Linux的网络驱动层 通过在收发以太网帧时完成时间戳的接收和添加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该方法能够达 到10 μs量级的同步精度,较好地实现了时钟同步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概述了紫外压印的原理及其优点,并通过对紫外压印模版特殊性的分析,提出了两种紫外压印模版的制作。用反应离子刻蚀法制作了玻璃模版,用浇灌法制作了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模版,最后给出了实验过程和结果。实验表明,用反应离子刻蚀法可以制作出具有100 nm特征尺寸、图形的深度为50 nm的玻璃模版,而且通过控制刻蚀时间可以得到需要的图形深度。用浇灌法可以制作出具有100 nm特征尺寸、图形深度为145 nm的聚合物模版。  相似文献   

18.
杨传顺  彦廷江 《电讯技术》2011,51(11):84-88
在基于网络的测量与控制系统中,对分散节点间的时钟同步有很高的要求.IEEE 1588标准的精确时钟协议为测控系统的时钟同步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途径.分析了精确时钟协议实现的原理和算法,针对测控系统中对时钟同步精度的需求,研究了系统内选择最优主时钟的算法和实现,以及硬件辅助检测时间戳的方法和应用.最后以以太网为例,对设计...  相似文献   

19.
In nanoscale stamp fabrication, the overheads of time, cost and patterning area are soaring. Furthermore, the lifetime of a stamp is affected by the process conditions, particularly the number of times, resist parameters, pressure, and temperature. The fabrication of cylindrical stamps is also rather difficult with some nanoscale patterns. However, if a cylindrical stamp can be fabricated with a nanoscale pattern, improvements can possibly be made with regard to the size of the area, the minimization of costs, and the protection of the master stamp. This paper proposes a process of fabricating a cylindrical double-layered stamp with two different properties. The stamps are verified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a roller-type ultraviolet-nanoimprint lithographical process on the ANT-6R developed by the Korea Institute of Machinery and Materials.  相似文献   

20.
《Microelectronic Engineering》2007,84(5-8):940-944
Many defects may appear during a NanoImprint process. Some of them are clearly related to the stamp or polymer surface properties, or the stamp pattern symmetry breakdown. The so-called capillary bridges appear in non printed areas and are related to capillary forces between the stamp surface and the polymer. One important issue i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ir growth with respect to mold-polymer distance. A specific stamp, with cavity depths ranging from 12 to 224 nm, has been designed to control the capillary bridge growth. The resulting capillary bridges were characterized as a function of the cavity depth, printing temperature, resist thickness and printing time. Results show that capillary bridge number is strongly influenced by cavity depth and in a less extent by temperature. It appeared that no defects were induced for polymer-stamp gaps higher than 80 nm. Printing time effect has been also characterized and induced a change in the capillary bridge shap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