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19例梗死相关动脉为优势左回旋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表现,总结其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9月至2005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资料,25例急性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梗死相关动脉为优势左回旋支,选取其中发病12h内有12或18导联心电图记录的19例,分析其发病时心电图表现及特征。结果19例患者中2例表现为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冠脉造影证实血管已再通,血流正常。17例表现为下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5例合并后壁ST段抬高,2例V4RST段抬高,14例V4RST段压低。12例ST段抬高(STIII↑>STII↑)和ST段压低(STaVL↓>STI↓)同时出现。12例aVR导联ST段压低。19例中3例合并有完全性房室阻滞,1例合并高度房室阻滞。结论梗死相关动脉为优势左回旋支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图形特点类似右冠脉闭塞的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III↑>STII↑,STaVL↓>STI↓,两者很难鉴别,下壁、后壁ST段抬高而RV4和STaVR压低可能是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对梗死相关动脉(IRA)定位的价值。方法分析76例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心电图改变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①梗死相关动脉多为右冠状动脉(RCA),其次为左回旋支(LCX),分别为56例(73.7%)、20例(26.3%)。②患者心电图STⅢ↑/STⅡ↑>1、STaVL↓/STI↓>1对判断梗死相关动脉在RCA敏感性分别为87.5%、96.4%,特异性分别为85.0%、85.0%。STV3↓/STⅢ↑>1.2对判断梗死相关动脉为LCX的特异性为94.6%。③心电图STaVF↑+STV2↓>0对于判断梗死相关动脉为RCA的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0.0%、95.8%。④心电图V1~V3导联ST段压低之和与下壁导联ST段抬高之和的比值ST(V1~V3)↓/ST(inf)↑≤0.5对于判断相关动脉为RCA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8.6%、91.7%。⑤心电图STV3↓/STⅢ↑≤0与心电图STV1↑预测梗死动脉在RCA近端的敏感性分别为54.5%、86.4%,特异性分别为29.4%、88.2%。结论心电图STⅢ↑/STⅡ↑>1、STaVL↓/STI↓>1,STV3↓/STⅢ↑>1.2,STaVR↓≥0.05 mV预测IRA为RCA或LCX特异性较高;STV1↑预测IRA为RCA近段的敏感性、特异性较高;而STV3↓/STⅢ↑≤0预测RCA近段闭塞结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梗死相关动脉(IRA)为第一对角支的心电图特点,试图发现其规律为临床医师提供准确快捷的诊断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01至2014-06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STEMI患者IRA为第一对角支(均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心电图资料28例,分析患者入院时心电图各导联ST段抬高、压低的情况及演变期q波或Q波的变化。结果:28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单支病变19例(67.9%),孤立性对角支病变为13(46.4%)。28例患者从发病至心电图出现急性心肌梗死图形的时间大约为240(252±71)min。28例患者均有aVL导联ST段抬高;27例(96.4%)有I导联ST段抬高,其中15例(55.6%)患者ST段抬高介于0.5~1.0 mm;胸前导联ST段抬高的导联依次为:V2导联21例(75.0%)、V3导联16例(57.1%)、V1导联12例(42.9%)。ST段压低最明显的Ⅲ导联28例(100%),其次为a VF导联27例(96.4%)、Ⅱ导联22例(78.6%)。演变期q波或Q波形成最多的是a VL导联22例(88.0%),其次为V2导联10例(40.0%)、V3导联9例(36.0%),Ⅰ导联7例(28.0%)。结论:IRA为第一对角支的心电图图形表现为a VL和Ⅰ导联ST段抬高,但ST段抬高幅度近一半不到1.0 mm是其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心电图(ECG)ST在不同导联的改变对梗死部位相关动脉(IRA)的诊断价值。方法 将21例AMI的早期ECG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①胸前导联ST段抬高是左前降支(LAD)梗死最常见的表现。STaVL和/或V1-4抬高诊断的敏感怀均为83%,特异性分别为100%、93%,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83%。②STⅡ/Ⅲ〉1,ST1等电线+V1-2压低  相似文献   

5.
刘晓辉  陶贵周 《心脏杂志》2011,23(5):691-694
心电图(ECG)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诊断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伴随着AMI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广泛应用,依据ECG在AMI急性期判断梗死相关动脉(IRA)也越来越精确。但因下壁心肌供血动脉不同,使得IRA的确定有一定的难度;而对IRA及病变具体定位的判断,对病情评估、PCI风险评估与治疗策略的选择均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国内外对此进行了许多相关的研究,证实通过ECG不同导联ST段变化的特点,可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的IRA及定位做出较准确的推断。本文就AIMI ECG ST段变化的特点与IRA及病变定位的关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相关动脉与心电图表现之间的对应关系。方法对51例下壁AMI者的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与心电图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①当STⅢ↑〉STⅡ↑对,83.7%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RCA),当STⅢ↑〈STⅡ↑时,77.8%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回旋支(LCX)(P〈0.01);②当STⅢ↓〉STⅠ↓86.9%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而当STaVL↓〈STⅠ↓,80%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回旋支;③当STV3↓/STⅢ↑〉1.2,80%的梗死相关动脉为左回旋支,当STV3↓/STⅢ↑〈1.2,87.8%的梗死相关动脉为右冠状动脉。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相关动脉主要为右冠状动脉。比较STⅢ及STⅡ,STaVL和STⅠ,STv3和STⅢ三组ST的改变关系,有助于梗死相关动脉的判定。  相似文献   

7.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可以降低患者病死率、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是证据确凿、毫无疑问的.但在临床上大量患者因无条件或入院延迟等原因未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研究表明,这类患者IRA在梗死后24 h处于闭塞状态,在15 d仍有53%闭塞.这一人群的IRA在晚期(数天~数周)是否需要开通目前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8.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可以降低患者病死率、减少梗死面积、改善心功能,是证据确凿、毫无疑问的。但在临床上大量患者因无条件或入院延迟等原因未接受早期再灌注治疗。研究表明,这类患者IRA在梗死后24h处于闭塞状态,在15d仍有53%闭塞。这一人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多支病变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手术开通梗死相关动脉后,残余的非梗死相关动脉狭窄的介入治疗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现就如何评价非梗死相关动脉狭窄及如何选择最能从分期冠脉介入术中获益的患者等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心电图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判断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心电图(ECG)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判断的价值。方法筛选2002年7月~2004年7月我院心内科住院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60例,回顾性分析其症状发作后24小时内ECG改变。结果Ⅰ导联ST段抬高,ST段抬高Ⅲ导联>Ⅱ导联,导联V4RST段抬高≥0.5mm,V1和V2导联ST段抬高或压低,aVR导联ST段压低。5项标准可用于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的IRA,而aVR导联ST段压低为一项新的标准。结论aVR导联ST段压低为判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血管(IRA)的新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与临床资料完整的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83例,以及同期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09例,分别就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侧枝循环形成情况及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单支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少(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三支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90%的狭窄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但<90%的狭窄病变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少(P<0.05),而两组间血管100%闭塞情况相似(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Ⅱ级以上的侧枝循环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多见(P<0.05);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既往心绞痛与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多见(P<0.05),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较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明显要低(P<0.01),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致死性心律失常等严重急性并发症比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明显要少(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住院期间死亡率和随访3年的冠心病死亡率与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相似(P>0.05),而梗死后心绞痛比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组则明显增多(P<0.05)。结论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相对复杂,多支及严重狭窄病变多,发作前多已有缺血预适应,且侧枝循环多见,这是心肌梗死形成非ST段抬高的主要原因,也决定了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时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远期结果.方法 共873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接受PCI治疗,除住院期间死亡的11例患者,共随访862例.根据行PCI时间的不同,分为急诊PCI组、补救性PC1组及择期PCI组.随访记录患者出院后死亡、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及心绞痛情况.Cox回归模型分析各组患者发生不良事件的风险.结果 随访4.26 ~ 5.25年(平均随访4.93年),Cox回归分析显示择期PCI组死亡及心衰发生率明显高于急诊PCI组及补救性PCI组(P<0.05);年龄、吸烟、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数量及左心室射血分数与PCI预后密切相关.结论 年龄、吸烟、糖尿病、冠状动脉病变数量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多因素参与PCI预后,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及补救性PCI治疗较择期PCI治疗的远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部位呈“镜象“的心电图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意义,回顾性分析166例首次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心电图改变情况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发现,发生下壁急性心肌梗死时,伴有胸前导联V4-V6ST段压低者比不伴有ST段压低者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心律失常和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左室射血分数明显为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和多支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发生率也明显升高。发生前壁急性心肌梗死时,伴有下壁导联ST段压低者较无ST改变者梗死相关动脉左前降支近端病变的发生率明显升高,但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左室射血分数和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提示下壁急性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V4-V6ST段压低者下壁心肌梗死范围可能较大,或合并存在左前降支和多支冠状动脉的病变,且并发症较多;前壁急性心肌梗死伴下壁导联ST段压低者可能多为左前降支近端病变,早期再灌注治疗将有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半乳糖凝集素3(Gal-3)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且确诊为AMI的患者共31例,并收集30例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非冠心病患者作为对照组。采集入选病例一般临床资料,检测其血清Gal-3、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及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浓度,通过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评分,通过分析Gal-3水平及其与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高敏C反应蛋白和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间的相关性,探讨Gal-3与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结果 AMI患者血清Gal-3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Gal-3水平与高敏C反应蛋白、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Gal-3与AMI患者冠状动脉Gensin积分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 血清Gal-3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可反映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5.
置入铜丝缠绕型支架制作猪急性心肌梗死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在猪冠状动脉内置入铜丝缠绕型支架制作急性心肌梗死模型的可行性,建立一种新的急性心肌梗死模型方法。方法16头中国实验用小型猪经股动脉穿刺,在前降支置入自制的铜丝缠绕型支架。1周内观察心肌肌钙蛋白I、心电图、心脏超声和冠状动脉造影。然后处死取出心脏,取目标冠状动脉和心肌,做病理学检查。结果16头小型猪均发生了心肌梗死。梗死发生后死亡2头,其中1头在术后8 h猝死,1头在术后1周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时死于麻醉中;其余14头均存活在1周以上,完成复查,总的成功率为87.5%。结论该模型制作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成本低、死亡率低、成功率高等诸多优点,可作为较好的实验研究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因素以及对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响。方法选取年龄≤45岁,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年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6例成为年轻组;同时,连续选取同时间段50例50~70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记录患者的临床病史、风险因素(吸烟史、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以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年轻组男性占91.7%,而对照组为72.0%;年轻组吸烟史占83.3%,家族史占47.2%,高胆固醇血症占44.4%,而对照组高血压占54.0%,糖尿病占42.0%,吸烟史占40.0%,高胆固醇血症占38.0%;年轻组罪犯血管在前降支占58.3%,右冠状动脉38.9%,回旋支为0,对照组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回旋支所占比例分别为56.0%、42.0%,22.0%;年轻组单支、双支、三支血管病变分别为63.9%、27.8%、8.3%,对照组为42.0%、40.0%、18.0%。年轻组单支血管病变者平均风险因素为1.64±0.40个,而多支血管病变者为2.78±0.56个。结论吸烟、家族史、高胆固醇血症是年轻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年轻患者以单支血管病变占多,没有发现以回旋支为罪犯血管,没有发现住院死亡;多支血管病变者较单支血管病变者有更多风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TIMI心肌灌注分级、单个导联ST段回落幅度、单个导联ST段最大偏移幅度和超声心动图四种方法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水平再灌注。方法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后采用TIMI心肌灌注分级、单个导联ST段回落幅度、单个导联ST段最大偏移幅度及随访1个月超声心动图观察室壁运动改善四种方法评价心肌灌注,并于术后7±2天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结果与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比较,TIMI心肌灌注分级敏感性为94.7,特异性为16.7,准确性为76.0;单个导联ST段回落幅度敏感性为89.5,特异性为83.3,准确性为88.0;单个导联ST段最大偏移幅度敏感性为84.2,特异性为83.3,准确性为84.0;超声心动图敏感性为78.9,特异性为83.3,准确性为80.0。心电图(单个导联ST段回落幅度、单个导联ST段最大偏移幅度)和超声心动图与核素检查存在一致性,且一致性良好;TIMI心肌灌注分级未显示与核素检查存在一致性。结论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可较好地评价急性心肌梗死后心肌组织再灌注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后,内源性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心肌梗死面积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发病12h内的STEMI患者163例,根据入院时血清EPO中位数19.6 IU/L进行分组,高EPO组83例,低EPO组80例,测定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及CK峰值、CK总累积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低EPO组患者CK峰值为(3.63±1.87)×103 U/L、CK总累积量为(107.5±82.3)×103 U?h/L、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率为22.9%(19/83),高EPO组患者CK峰值为(2.15±1.23)×103 U/L、CK总累积量为(68.1±50.4)×103 U?h/L、梗死前心绞痛发生率为40.0%(32/8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PO与CK总累积量(r=-0.503,P<0.001)和CK峰值(r=-0.441,P<0.001)均呈显著负相关;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血清EPO(OR=0.750,95% CI:0.606-0.928,P=0.008)是侧枝循环不良的独立预测因子;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EPO(β=-0.504,P=0.001)和梗死前心绞痛(β=0.269,P=0.030)是CK总累积量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 血清EPO水平与STEMI患者冠状动脉侧枝循环和心肌梗死面积密切相关,内源性EPO具有一定的心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探讨如何预防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方法对36例年龄<4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年龄>65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对比观察,从性别、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并发症及预后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以男性多见,为34例(94.4%),高脂血症19例(52.8%),发病前有明确的诱因26例(72.2%),典型的胸痛33例(91.7%),右心室和下壁心肌梗死10例(27.7%),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1例(86.1%),均明显高于老年组;冠状动脉造影病变血管以右冠状血管多见,以单支病变为主,很少累及主干,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并发症、心功能衰竭、肺部感染明显低于老年组(P<0.01)。结论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男性多见,有明确的危险因素和诱发因素,症状典型,以单支病变为主,并发症少,早期介入治疗预后好;规范青年人冠心病的二级预防,可防止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过早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后部分梗死相关动脉内呈“凝胶状”表现的未完全机化血栓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和介入治疗特点。方法 收集住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梗死相关动脉内呈“凝胶状”表现的未完全机化血栓病变的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探讨其规律特点。结果 6例患者入院前均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梗死相关动脉均为右冠状动脉。心肌梗死发病距冠状动脉造影时间为1~3周。影像学和介入治疗特点为:梗死相关动脉100%闭塞;导丝通过后仍为TIMI 0~1级血流;球囊扩张后血流改善不明显;支架置入后血流全部为TIMI 3级;吸栓和ⅡbⅢa受体拮抗剂效果差。结论 该类病变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内未完全机化的血栓病变,多发生在心肌梗死后1~3周,右冠状动脉多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