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陈广兴  许晓嫦 《钢铁》2022,57(7):146-153
 为探索原始组织形态对15CrMoR钢时效过程低温冲击性能的影响,明确15CrMoR钢具有高时效冲击性能稳定性的原始组织形态,通过控制奥氏体化后的冷却方式获得了15CrMoR钢的3种原始组织,使用OM、SEM、EPMA和EBSD等材料结构表征方法和低温冲击测试研究了15CrMoR钢的显微组织和时效态低温冲击性能。结果表明,15CrMoR钢奥氏体化后分别以炉冷、空冷和风冷的方式冷却至室温,分别获得了粗大铁素体+片状珠光体组织、铁素体+退化珠光体组织和粒状贝氏体组织。片状珠光体组织中碳化物主要呈层片状,退化珠光体中的碳化物主要呈断续短杆状和颗粒状,粒状贝氏体中的富碳M-A岛主要沿晶界分布。3种原始组织形态的15CrMoR钢在循环时效过程中均发生了晶界碳化物析出和长大,导致低温冲击性能不断恶化。当晶界碳化物呈链状分布时,15CrMoR钢的低温冲击性能较差。粗大的铁素体+片状珠光体组织晶界面积较少,导致晶界碳化物容易呈链状分布;粒状贝氏体中主要沿晶界分布的富碳M-A岛也容易导致晶界碳化物呈链状分布。因此,原始组织为铁素体+退化珠光体的15CrMoR钢在循环时效过程中具有较好的冲击性能稳定性,经历6次循环时效后,-10 ℃平均冲击吸收功仍高达196 J;而原始组织为铁素体+片状珠光体和原始组织为粒状珠光体的15CrMoR钢,经历4次循环时效后,晶界处已形成呈链状分布的碳化物,-10 ℃平均冲击吸收功均仅为18 J。  相似文献   

2.
用TEM和HRTEM观察分析了贝氏体钢中贝氏体铁素体组织的精细结构和高分辨像。确定了多元微合金空冷贝氏体钢中贝氏体铁素体组织为细小弥散分布,且形状多样。其超亚单元尺度仅几个纳米。贝氏体铁素体条束由多个亚片条组成。HRTEM像显示最小亚片条宽度仅几个纳米,多个亚片条宽度平均值约为7.0 nm。观察结果显示,贝氏体铁素体亚片条间呈现小角度晶界排列,两亚片条间的界面并不光滑,存在台阶,其高度仅几个纳米,亚片条间界面有断续排列的原子无序区,宽度1~2 nm,长度2~3 nm。贝氏体铁素体α与残余奥氏体γ'HRTEM像显示,两者存在K-S取向关系。FFT图像变换显示出的原子图像更为清晰。α区有刃型位错存在,α/γ'界面有几个至十几个无序区原子层,尺寸为2~3 nm,在γ'区也发现有原子排列不规则区。  相似文献   

3.
采用热膨胀法并结合金相组织分析及硬度变化来测定12Cr2Mo1R钢变形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温度,研究了钢的相变规律,结果表明,12Cr2Mo1R钢未变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冷却速度<0.27 ℃/s时,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珠光体;在0.27~8.4 ℃/s之间时,组织为贝氏体;>8.4 ℃/s时,组织为马氏体+贝氏体。变形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冷却速度<5 ℃/s时,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在5~20 ℃/s之间时,主要为贝氏体组织;>20 ℃/s时,得到的组织为马氏体+贝氏体。形变加速了奥氏体连续相变,使连续冷却相变温度提高。钢中Cr、Mo等合金元素,提高了过冷奥氏体的稳定性,使连续转变过程中出现了亚稳奥氏体区,提高了贝氏体的淬透性。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颗粒粒度不同的气体雾化W9Mo3Cr4V高速钢粉末的组织、形貌及结构.结果表明:粉末由铁素体和奥氏体基体和分布在周围的MC及M2C型碳化物组成,基体组织为等轴晶及树枝晶,碳化物在空间上呈连续网状或树枝状分布;粉末中相的含量与粉末粒度相关,随高速钢粉末粒度减小,组织中的铁素体和MC型碳化物含量增加,奥氏体和M2C型碳化物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5.
采用金相法研究了经950℃奥氏体化的0.41C-1.OCr-0.23Mo(42rMo)钢在550~380℃盐浴等温处理时贝氏体组织转变。观察结果表明,42CrMo钢550~510。c等温处理的组织为无碳贝氏体(粗大条片状贝氏体铁素体 残留奥氏体组成的整合组织) 马氏体,470℃等温处理为羽毛状上贝氏体 黑色针状下贝氏体 马氏体组织,380℃为黑色针状下贝氏体 马氏体组织;上贝氏体在奥氏体晶界形核,随等温处理的温度降低,下贝氏体在奥氏体晶内形核。  相似文献   

6.
通过调控微观组织形貌及各相组织配比,进一步优化超高强复相钢的综合力学性能,并采用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PMA)、透射电镜(TEM)等表征手段,研究其强塑性提升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820℃的(γ+α)临界区温度退火工艺条件下,显微组织由约37%铁素体、49%贝氏体以及14%残余奥氏体(体积分数)组成,其中铁素体组织以再结晶铁素体和先共析铁素体两种形态存在;贝氏体呈块状;残余奥氏体呈不规则颗粒状,主要分布在铁素体晶界处或铁素体与贝氏体相界面间,其晶粒大小与其周围“贫碳区”BCC晶粒尺寸大致成正比。在910℃奥氏体单相区退火时,显微组织由约19%先共析铁素体、61%板条束状贝氏体型铁素体以及厚度在60~130 nm范围的20%片层状残余奥氏体组成,其中贝氏体铁素体以再结晶γ晶粒作为相变的块状基准单元且呈不同位向分布;大角度晶界所占比例达85.4%;基体中V(C,N)第二相粒子为相间析出,析出粒子直径为3~9 nm,平均列间距约31 nm,对材料的强度贡献计算值约为281 MPa。超高强复相钢的综合力学性能与其微观形貌特征、晶体结构和晶体取向、第二相析出粒子、高密度位错以及残余奥氏...  相似文献   

7.
铬对C-Si-Mn-Nb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相变规律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比较C-Si-Mn-Nb和C-Si-Mn-Cr-Nb两种实验钢热变形后的CCT曲线,分析了合金元素Cr对铁素体贝氏体双相钢连续冷却过程相变规律和组织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Cr可轻微抑制实验钢的铁索体转变,细化铁素体晶粒,但对铁素体显微硬度没有影响.在铁素体转变量很少或未转变的情况下,Cr可增强亚稳奥氏体的稳定性和淬透性,细化贝氏体产物中的铁素体板条和MA岛,提高贝氏体的显微硬度.  相似文献   

8.
赵佳莉  张福成  于宝东  刘辉 《钢铁》2017,52(1):71-80
 对一种新型70Si3MnCrMo钢进行了等温和连续冷却贝氏体相变热处理。利用拉伸和冲击试验研究试验钢的力学行为,利用XRD、SEM和TEM等方法对试验钢进行了相组成分析和微观组织形貌观察。研究结果表明,试验钢经等温贝氏体相变,其最佳综合力学性能出现在200 ℃回火,强塑积为26.4 GPa·%。经连续冷却贝氏体相变,其最佳综合力学性能出现在300 ℃回火,强塑积达到28.6 GPa·%。回火温度较低的情况下,热处理后的组织为由贝氏体铁素体和残余奥氏体组成的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这种无碳化物贝氏体由超细贝氏体铁素体板条而获得超高强度,由一定量的高碳残余奥氏体来保证较高的塑性和韧性。试验钢经连续冷却贝氏体相变,其贝氏体铁素体板条中出现了超细亚单元,并且残余奥氏体呈薄膜状和小块状两种形态分布于贝氏体铁素体板条之间,这两种形态残余奥氏体的稳定性不同。拉伸试样在变形过程中残余奥氏体持续发生TRIP效应,直至全部残余奥氏体都发生转变生成应变诱发马氏体,从而使钢得到更好的强、塑性配合,表现出十分优异的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9.
宋义全 《特殊钢》2001,22(5):16-18
0.1C-1.5Si-1.5Mn-0.4Cr钢获得了0.06C-1.3Si-0.9Mm-0.4Cr-0.35Mo型热轧双相钢(F+M)的相变动力学,即在CCT曲线上出现了温度间隔为100℃的奥氏体亚稳区。随冷速的降低,Si-Mn-Cr钢的组织中多边形铁素体量增多,贝氏体量减少,当冷速减小到0.5℃/s时,组织中出现针状马氏体。  相似文献   

10.
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与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清辉  杨军  张涛 《鞍钢技术》2003,(3):30-31,34
研究了无碳化物贝氏体的组织与机械性能。结果表明,在低碳贝氏体钢基础上,通过加入一定量的硅元素,利用其在贝氏体组织转变过程中抑制碳化物析出作用,得到由非等轴铁素体加马氏体和残余奥氏体(M—A)岛或由板条状铁素体及其板条间残余奥氏体(Ar)膜组成的无碳化物贝氏体组织,既具有高强度、高硬度,又具有较高的低温冲击韧性。  相似文献   

11.
Combined with the calculation of Jmatpro software and a large number of trial production, the new type of high temperature resistant stainless bearing steel 6Cr15Mo4VN was developed. DSC analyzer, optical microscope and EPMA were used to study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6Cr15Mo4VN nitrogen- containing bearing ste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icrostructure of quenched- tempered sample is tempered martensite + carbide + residual austenite, which primary carbide is zonal distribution with an acceptable size, fine carbide is uniformly distributed in martensite matrix. The steel gets lower hardness after annealing and becomes very hard after quenching- tempering, which shows excellent properties for bearing. In 40 mass% nitric acid solution, almost no corrosion occurs. In 10 mass% hydrochloric acid solution, the corrosion resistance property is superior to 9Cr18Mo and 7Cr14MoN.  相似文献   

12.
采用Formastor-FⅡ全自动相变仪实现不同冷却速度,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45CrMoV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的组织转变规律以及回火温度对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度的变慢,45CrMoV钢的组织由马氏体变为马氏体、先共析铁素体、下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的混合物。冷却速度进一步变慢,先共析铁素体数量增多,下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总量减少,材料硬度不断下降;45CrMoV钢中的粒状贝氏体为岛状、颗粒状,也有不规则形状,下贝氏体铁素体板条比低碳钢和超低碳钢中的板条更宽,分布更分散,板条形态不规则;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45CrMoV钢中的渗碳体由细针状变为细条状,最后长大为椭球状,材料强度下降,韧性上升。  相似文献   

13.
降低高碳铬轴承钢中的网状、带状碳化物等不利因素,有利于提高轴承钢的综合性能。G8Cr15是新纳入到国家标准中的轴承钢,通过系列试验,对比传统GCr15轴承钢和新的G8Cr15轴承钢的各项性能。结果表明,与GCr15轴承钢相比,G8Cr15轴承钢生成网状碳化物和带状碳化物的能力极低,同时具有更高的淬透性、良好的冲击性能和耐磨性。经工业生产验证,G8Cr15可替代GCr15用于生产轴承零件,且不易产生网状碳化物。  相似文献   

14.
莱钢特钢事业部采用热装铁水+废钢→100 t电炉冶炼→LF精炼→VD真空脱气→连铸(Φ500 mm)→入坑缓冷→加热→Φ1350×1+Φ950×4+Φ800×2轧制→入坑缓冷→精整的工艺流程生产Φ120 mm GCr15Si Mn轴承钢,通过优化冶炼工艺、保护浇注、弱二冷、控制加热、大压缩比轧制等措施,开发的GCr15Si Mn轴承钢成分均匀,纯净度高,氧含量控制在(9~10)×10-6,碳化物带状级别均在1.5以下,液析0.5级,各项指标完全达到技术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5.
 采用热膨胀法测定6种不同成分低碳贝氏体钢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CCT曲线表明,加入微量硼能使含钒低碳贝氏体钢在大于03℃/s的冷速下获得贝氏体组织,而V-N微合金化的低碳贝氏体获得全贝氏体的临界冷速要高于V-B钢,且贝氏体转变的开始温度也要较V-B钢高20℃左右。在含钒、氮低碳贝氏体钢中加入钼、铬将会促进钢的贝氏体相变,但钼的作用要优于铬;钼、铬的加入可使含钒、氮低碳贝氏体钢的贝氏体转变温度降低至少30℃,且贝氏体组织得到了细化,钢的维氏硬度也提高了HV10~30。  相似文献   

16.
Effect of Rare Earth on Thermal Shock Resistance of Steel 9Cr2Mo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Rareearthelementshavebeenaddedintohotrollersteel.REelementscanimprovether malfatigue[1] ,lowfrequencyfatigue[2 ] ,plas ticityandtoughness[3] ,refineausteniticgrainsize[4] andmodifyinclusions[5 ] ofhotrollersteel 6 0CrMnMo .Steel 9Cr2Moisatraditionalcoldrollersteel.When…  相似文献   

17.
刘永长  谢业万 《特殊钢》1995,16(4):29-33
研制的GCr18Mo新型轴承钢的淬透性为GCr15SiMn轴承钢的2.0 ̄2.5倍,新钢种轴承的使用寿命为GCr15SiMn钢的1.8 ̄5.4倍。  相似文献   

18.
摘要:通过测定4Cr5Mo2V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的相变膨胀曲线,得到其过冷奥氏体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及Ac1、Ac3和Ms点温度。结合各相变点和Thermal-Calc分析结果,利用原位观察研究了4Cr5Mo2V钢在升温、保温和降温过程中的组织和及升温过程中碳化物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4Cr5Mo2V钢的相变点温度分别是:Ac1为820℃,Ac3为855℃,Ms为275℃;升温过程中,Cr23C6先于VC溶解,并在表面产生浮凸和空洞;保温过程中,晶粒长大机制为旧晶界迁移,并使得晶粒发生吞并和长大;连续冷却过程中,4Cr5Mo2V钢马氏体形的生成是以先形成的板条为基准逐步形成彼此平行的板条而构成板条束,或者是先形成的板条可以触发产生另一方向(60°或120°)的板条马氏体,构成多边形等具有几何形状的组织特征。  相似文献   

19.
聚氯乙烯(PVC)在脱氯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HCl气体,而HCl具有很强的腐蚀性.对3种奥氏体不锈钢(00Cr17Ni14Mo3(316L)、0Cr18Ni9Ti(321)、1Cr18Ni9(302))进行抗HCl气体腐蚀实验,并对试样进行扫描电镜(SEM)和能谱(EDS)分析.结果表明:不锈钢316L的抗HCl气体的腐蚀性能最好,在本研究条件下,不锈钢316L最适合用来作PVC脱氯反应器的内衬.  相似文献   

20.
对GCr15轴承钢的预变形上贝氏体组织形态以及不同形变量的预变形上贝氏体组织对球化退火质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最佳的球化退火工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