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无凹模冲孔     
图1是我厂的两种铜制产品,在它们的侧壁上都有两个相对的长圆孔。为了冲制这对孔,我们采用了无凹模冲孔的方法,效果良好。模具结构如图2所示。除模柄1和底板9之外,上下模的固定板、凸模、导向结构、弹压板等都相同,不同之处就是在下弹压板6上装有定位装  相似文献   

2.
我厂主要生产CW 6140型车床,其主要部件床头箱、溜板箱、走刀箱的孔,是在三台组合镗床卧式镗模上,采用钻、扩、铰等更换刀具的方法加工(图1)。由于采用更换刀具的方式加工,减少了专用设备,但也出现了铰刀各刃部容易损坏;铰刀导向往与模具导向衬套必须保持0.02~0.03毫米的动配合间隙。从而引起产品孔径不易掌握等问题。为此,对卧式镗模精铰  相似文献   

3.
吴迎春  姚进 《机械》2006,33(10):17-18,25
介绍了单管夹级进模的排样设计和模具结构,及其凸模、凹模、凸模固定板.卸料板.导正销等主要零件的设计及制造,采用该方法设计制造的模具结构简单、可靠,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基于修正的Archard理论,采用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对螺旋锥齿轮热锻成形的模具磨损进行了模拟仿真,分别从齿模齿顶的过渡圆弧半径、模具热处理硬度、模具的预热温度以及锻造成形速度四个方面对模具易磨损位置的磨损量进行计算,采用正交试验优化设计方法分析各工艺因素对模具寿命的影响规律,确定最优的工艺参数进行锻造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提出的预测模具寿命的方法估算的模具寿命与试验结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以DSM公司的PP+EPDM汽车门内板为参数进行模具加工工艺分析,选择合理注塑机校核关键参数,分析模具的总体结构,包括凸模与凹模等主要工作零部件的设计,型腔壁厚和底板的计算,浇注系统、脱模机构、冷却系统和导柱与导套的设计等,并利用AutoCAD软件完成了模具的总体装配图。  相似文献   

6.
以汽车转向螺杆的杯-杆件温热挤压凹模为例,通过对温挤压成形工序的分析,得到影响温挤压凹模磨损寿命的4个主要因素,即凹模入口处圆角大小、模具初始硬度、模具初始温度、摩擦因子。设计四因素四水平标准正交实验表,通过Deform-3D数值模拟软件,基于Archard磨损理论进行温挤压凹模型腔磨损正交试验。以凹模磨损量最小为目标获得凹模模具的最优四因素组合,并得出在温挤压内孔工序中模具初始硬度对凹模磨损影响最大,对实际生产中模具材料的选择和热处理有一定指导作用。在最优参数组合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得到凹模在温挤内孔中稳定阶段的磨损量,并预测出模具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7.
模具寿命是冷挤压生产的关键,它和冷挤压工艺的拟定、模具设计及模具加工得是否正确、合理有关,忽视任何一方面都会显著地降低模具寿命。而模具最容易损坏的就是凸模、凹模、顶杆这几部分。冷挤压模具的主要失效形式有四种:磨损、塑性变形、疲劳破坏和断裂。 1.磨损:这是指模具因磨损,生产出的挤压件尺寸超差,而使模具报  相似文献   

8.
以薄壁六角螺母工位四冷镦下冲头模具为例,基于Archard磨损模型采用DEFORM-3D软件对下冲头磨损进行分析。选取冲压速度、摩擦因子、模芯圆角、初始模具硬度4个主要影响因素,以降低模具磨损量为目标设计4因素5水平的正交试验。结果表明,冲压速度对该下冲头磨损影响最为显著,然后依次为摩擦因子、模具硬度、模芯圆角。通过极差和方差分析法,对4个因素进行优化,得出最优组合工艺参数,并验证了采用优化参数可大幅降低模具的磨损量,延长下冲头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9.
四、消失模模具CAD 通常对于自动化大批量生产的消失模铸造工艺而言,消失模模具包括发泡成形制模模具、模片胶合用胶印板模具、模片胶合时用于夹持和吸附模片的靠模模具及其工装附件。我们以9#模片的发泡成形制模模具、1#、2#模片的胶合部件和1#、2#模片组件与3#~9#模片组件进行胶合时所需胶印板及靠模板为例,来说明消失模铸造工艺的成形特点。  相似文献   

10.
以汽车转向螺杆的杯-杆件温热挤压凹模为例,通过对温挤压成形工序的分析,得到影响温挤压凹模磨损寿命的4个主要因素,即凹模入口处圆角大小、模具初始硬度、模具初始温度、摩擦因子。设计四因素四水平标准正交实验表,通过Deform 3D数值模拟软件,基于Archard磨损理论进行温挤压凹模型腔磨损正交试验。以凹模磨损量最小为目标获得凹模模具的最优四因素组合,并得出在温挤压内孔工序中模具初始硬度对凹模磨损影响最大,对实际生产中模具材料的选择和热处理有一定指导作用。在最优参数组合下,通过数值模拟计算得到凹模在温挤内孔中稳定阶段的磨损量,并预测出模具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1.
以汽车转向螺杆类杯-杆件的温挤压凹模为例进行模具磨损分析及其寿命预测。以影响温挤压凹模磨损的4个主要因素,即凹模入口处圆角大小、模具初始硬度、模具初始温度、摩擦因子作为工艺参数,并分别选取4个不同水平值,确定四因素四水平的32组温挤压凹模磨损试验方案,通过Deform-3D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以不同影响因素和对应模具的磨损量为样本训练BP神经网络,建立4个主要因素与凹模磨损量之间的映射关系,以温挤压凹模磨损量为目标函数,通过遗传算法对4个影响因素进行组合优化,使凹模磨损量最小、寿命最长。  相似文献   

12.
以汽车转向螺杆类杯-杆件的温挤压凹模为例进行模具磨损分析及其寿命预测。以影响温挤压凹模磨损的4个主要因素,即凹模入口处圆角大小、模具初始硬度、模具初始温度、摩擦因子作为工艺参数,并分别选取4个不同水平值,确定四因素四水平的32组温挤压凹模磨损试验方案,通过Deform 3D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进行成形过程的数值模拟。以不同影响因素和对应模具的磨损量为样本训练BP神经网络,建立4个主要因素与凹模磨损量之间的映射关系,以温挤压凹模磨损量为目标函数,通过遗传算法对4个影响因素进行组合优化,使凹模磨损量最小、寿命最长。  相似文献   

13.
该项目是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新开发的“长安之星”SC6370微型客车的部分模具开发项目,主要包括前罩板外板、前罩板内板冲压模各三套和前罩板扣合模一套,共七套模具,见图1。  相似文献   

14.
娄志一 《轴承》1992,(2):29-31
根据浪形保持架成形过程和模具使用机理,采用数学分析方法,从几何关系上推导了浪形保持架成形模冲头和接头板中主要尺寸的计算公式。这种设计方法,由于成形冲头直径减小,冲头中心径增大,从而提高了成形模冲头接头板和卸料板的强度,改善了模具加工工艺性。这种采用解析计算的设计还便于计算机辅助模具设计。附图3幅。  相似文献   

15.
锻模磨损是热锻模失效的主要形式,对热锻模的磨损进行分析显得尤为重要.建立了基于磨损计算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轮毂热模锻成形过程进行热力耦合分析,实现了成形过程的仿真,得到了模具应力分布和模具磨损分布,预测了成形所需的载荷力;根据热锻模具在工作时的模膛磨损分布趋势,对热锻模型腔表面的关键部位的磨损进行观察,并对热锻模具的使用寿命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有限元模拟与磨损理论相结合的方式预测热锻模寿命,与实际使用状况相符,可以为实际的热锻模具设计及锻造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建立精冲模具磨损有限元分析模型,采用有限元软件Deform 3D 对常温下的精冲凸模磨损进行仿真分析,研究模具材料的硬度、毛坯与模具间摩擦因数和成型载荷等工艺参数对模具磨损的影响。结果表明:凸模边缘的磨损严重,而侧面的磨损量较小;最大磨损深度随着模具材料硬度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摩擦因数的增大而增大;反顶力也是影响对凸模磨损的重要因素,最大磨损深度随着反顶力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7.
基于修正Archard磨损理论的挤压模具磨损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基于修正的Archard磨损理论,应用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计算模具挤压成形阶段每个节点的瞬时温度、压力和速度场,以此计算锥形和弧形两种挤压模具型腔的磨损。计算结果表明:挤压模具磨损集中在入口,弧形凹模磨损较锥形凹模磨损大,但弧形凹模磨损均匀,模具寿命较高。磨损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较吻合,为预测模具寿命和优化模具型腔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我厂有个产品配件如图1所示。采用一套复合模具(见图2)完成了冲刺、翻孔及落料的全部冲压工序。 这套模具的固定板1、卸料板5和凹模4的结构及用材都同于普通的倒装复合模具。凸模2及凸凹模6用于冲刺和翻孔。凸模头部没有刃口,呈锥状。由于冲刺和翻边没有废料,所以凸凹模的内孔做成盲孔,以有益强度。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拉杆箱箱壳三维结构和材质的基础上,根据其结构特点和注塑成型性,设计采用箱壳全部在动模内成型的分型面,并基于一模一腔的模具结构,对箱壳全套模具的浇注系统、合模导向和定位机构、冷却系统、脱模推出机构、模架及材料进行重构和设计,选择并校核了注塑机,最后分析了模具的设计创新。试模结果表明:模具型腔和结构设计方案合理、简单,生产速率快,自动化程度高,能够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制件质量好,模具使用寿命长,适合企业大批量生产。  相似文献   

20.
采用稀土碳氮共渗及强韧化复合处理工艺提高热锻模寿命姜华, 建华,孙启德,王冶,吴吉乐本文通过对模具进行稀土碳氮共渗及强韧化复合处理来提高模具的抗塑变能力,耐磨性及热疲劳强度,从而有效地减缓模膛磨损、堆塌及冷热疲劳裂纹程度,提高锻模的使用寿命。1试验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