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8 毫秒
1.
脑出血后凝血酶与脑水肿关系及水蛭粉的疗效   总被引:14,自引:14,他引:14  
目的 探讨凝血酶在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机制中的作用以及水蛭粉治疗脑水肿的疗效。方法 分别制作大鼠自体全血、凝血酶、肝素抗凝血、生理盐水及假手术脑血肿模型 ,观察不同时间血肿周围脑组织含水量 ,Na+ 、K+ 含量的变化以及病理改变 ;并观察水蛭粉 (2 5 0mg/kg口服 ,每天 2次 ,治疗 5d)治疗脑水肿的疗效。结果 大鼠脑内注射全血或凝血酶后 ,脑组织的含水量、电解质含量的变化相一致 ;在 2 4h时 ,脑水含量、Na+ 含量较其它 3组高 ,而K+ 含量则较低 (P <0 0 5 )。水蛭粉治疗后脑水含量、Na+ 、Ca2 + 含量较对照组降低 ,而K+ 含量升高 (P <0 0 5 )。结论 凝血酶可能在脑出血后脑水肿形成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水蛭粉对大鼠全血和凝血酶导致脑水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
早期应用疏血通对急性脑出血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嘉锋  郭峰  杨华  赤保民 《临床荟萃》2006,21(23):1736-1737
临床对脑出血的内科治疗主要为脱水降颅压、维持生命体征的平稳及防治各种并发症。近年来,活血化瘀药物对脑出血的治疗作用亦为人们所重视,但对其应用时机尚有不同意见。我们观察了早期应用疏血通注射液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水蛭注射液对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白鼠颈总动脉-颈外静脉血流旁路法,进行水垤注射液抗血栓形成实验,并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水蛭注射液有明显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并有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的作用。结论水蛭注射液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水蛭注射液抗血栓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探讨水蛭注射液对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采用大白鼠颈总动脉-颈外静脉血流旁路法,进行水蛭注射液抗血栓形成实验,并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水蛭注射液有明显抑制血栓形成的作用,并有降低血小板聚集性和粘附性的作用。结论:水蛭注射液具有抗血栓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铁螯合剂对大鼠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后脑水肿的治疗作用。方法:利用大鼠自体血注入大脑一侧的尾状核建立脑出血实验动物模型,随机将动物分为3组:实验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观察各组大鼠给药前后神经缺失症状并进行动物行为学评分;处死大鼠,测定血肿周围脑组织的水含量、钠离子含量、铁离子含量及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含量。结果:去铁敏治疗后ICH大鼠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得到明显改善,脑水含量和钠离子含量明显降低,血肿周围局部脑组织铁、MDA的含量明显降低,SOD的活性明显提高。结论:铁螯合剂———去铁敏通过螯合铁离子能明显改善ICH大鼠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减轻ICH脑水肿形成。铁螯合剂可能是治疗ICH脑水肿潜在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6.
γ-羟基丁酸对脑出血的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γ-羟基丁酸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出血后脑水肿的影响。方法 60例脑出血病例随机分为γ-羟基丁酸组及对照组,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脑出血常规治疗。γ-羟基丁酸组采用γ-羟基丁酸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2周,应用欧洲卒中评分评价临床神经功能情况,利用CT测卒中灶体积。结果 γ-羟基丁酸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出血灶周围脑水肿体积明显减小。结论 γ-羟基丁酸治疗脑出血有效,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力和丙二醛浓度变化,探讨其氧化损害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3一09/2004-01在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与免疫研究室进行。80只SD大鼠单纯随机分为脑出血组和假手术组。每组分为手术前、术后6,12,24,48,72,96,120h等8个时点,每个时点5只大鼠。采用立体定向自体血注人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观察各组术前及术后各时点血肿周围脑组织SOD活力和丙二醛浓度及脑含水量变化。结果:脑出血组术后各时点SOD活力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lt;0.05),而术后各时间点丙二醛浓度为[分别为(1.73&;#177;0.15),(1.64&;#177;0.22),(4.92&;#177;0.30),(4.96&;#177;0.47),(4.44&;#177;0.32),(4.29&;#177;0.33)和(2.16&;#177;0.28)μmol/L,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分别为(O.92&;#177;0.10),(0.85&;#177;0.10),(0.91&;#177;0.12),(1.18&;#177;0.13),(1.05&;#177;0.15),(0.87&;#177;0.24)和(1.11&;#177;0.14)μmol/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11.863,15.601,362.221,120.272,168.950,182.187,27.452,P&;lt;0,001)。脑出血组术后各时点含水量与SOD活力呈负相关(r=-0.626,P&;lt;0.001),与丙二醛浓度呈正相关(r=0.648,P&;lt;0.001)。结论:脑出血大鼠血肿周边脑组织有明显的氧化损伤,此损伤可能导致脑出血后脑水肿发生或加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疏血通注射液(主要成分水蛭素)对高血压性脑出血(血肿)吸收、血肿周围低密度区改变的影响.方法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58例.治疗组于发病第8天起,每天给予疏血通注射液4 ml,连用14 d.两组均于发病第14、21天行头颅CT检查测量血肿体积、血肿周围低密度区改变.结果 治疗组第14、21天血肿体积和血肿周围低密度区明显缩小(P<0.01).结论 疏血通注射液能促进出血吸收、缩小血肿周围低密度区,而且安全;非凝血功能障碍性脑出血稳定后可尽早应用.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出血的血脑屏障改变与自由基关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国标 《临床医学》1998,18(9):41-42
1 材料和方法 动物分组:Wistar雄性大鼠,体重260±26g,1%戊巴比妥钠40mg/kg腹腔麻醉。随机分手术组,假手术组,正常对照组。脑出血模型制作方法参照Masuda等方法。大鼠分别在4h、12h、24h、48h、72h、120h断头处死,取出血侧兰染脑组织和对侧相应部位脑组织,测EB含量;取出血侧和对侧相应部位脑组织测LPO含量;取双侧半球测脑含水量。 脑含水量测定:采用干燥法测脑含水量,脑含水量(%)=湿重-干重)/湿重×100。脑伊文氏蓝(EB)含量测定:用分析天平精确称取标本的湿重,投入试管中分别加入3ml甲酰胺,加盖后于45℃的  相似文献   

10.
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出血是临床常见重症。近年来,对其治疗方法虽有效多进展,但病死率仍高,作者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地塞米松)为主对高血压脑出血所致脑水肿进行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就激素用量,疗程与疗效关系进行初步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病例系我院内科1985年1月至1989年4月住院病例,共135例,其中男性79例,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七叶皂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脑出血患者的效果。方法将梁平县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神经内科收治的120例脑出血患者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保守疗法,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七叶皂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4d后与治疗前脑水肿体积、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化表(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变化,比较治疗7d后与治疗前血清氧化亚氮(NO)、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差值。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脑水肿体积、NIHSS评分、BI评分及血清NO、TNF‐α、IL‐6水平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为(4.75±2.21)mL、(6.25±2.21)分、(35.29±21.79)分、(4.33±1.15)pg/mL、(4.64±1.73)pg/mL、(8.33±4.17)pg/mL;对照组治疗后脑水肿体积、NIHSS评分、BI评分及血清NO、TNF‐α、IL‐6水平与治疗前的差值分别为(7.11±3.09)mL、(7.85±2.69)分、(32.87±20.34)分、(8.02±4.54)pg/mL、(5.76±2.78)pg/mL、(20.11±10.29)pg/m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七叶皂苷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出血效果明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葛根素对脑出血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立体定向胶原酶尾状核注射法制备动物模型.检测脑出血大鼠脑系数、脑含水量、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葛根素组的脑系数[(82.9±3.6)×10-4比(86.1±3.3)×10-4]和脑含水量(78.75%±0.57%比79.99%±0.67%)均有显著下降(P均<0.01),脑组织MDA含量明显降低[(54.8±6.7)nmol/g比(70.-)nmol/g活性显著提高[(2.324±0.090)kNU/g(1)kNU/g<0.01.结论:葛根素对大鼠脑出血后的脑水肿及脂质过氧化损伤和自由基损伤有对抗作用.  相似文献   

13.
微创钻颅脑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脑出血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微创钻颅脑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方法对 5 8例急性重症脑出血患者 (治疗组 )行微创钻颅脑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 ,分别于入院 2、4周时按统一标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并与 5 3例行常规内科保守治疗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6 7.2 4 % ,病死率 18.87% ,与对照组相比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微创钻颅脑内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治疗急性重症脑出血 ,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常规内科保守治疗。  相似文献   

14.
脑出血大鼠局部脑血流量和脑水分含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脑出血大鼠局部脑血流量(rCBF)变化规律及脑出血后继发性脑缺血与脑水肿的关系。方法:采用新鲜未肝素化自体动脉血注入大鼠尾状核建立脑出血模型,以氢清除法测定rCBF,以干湿重法测定脑水分含量,观察脑出血后24小时内两侧尾状核、丘脑和额叶皮质rCBF和脑各部位水分含量的变化。结果:脑出血后血肿周围脑组织rCBF迅速下降,出血4小时起脑水分含量明显增加,血肿远隔区同样受到影响。脑水肿区域与rCBF下降范围基本一致,但脑出血后24小时内脑水肿高峰期迟发于rCBF下降高峰期。结论:实验大鼠脑出血后存在广泛脑缺血和严重脑水肿;rCBF下降是脑水肿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于海娜  李艳华  刘刚 《临床荟萃》2012,27(17):1486-1487,149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脑出血后迟发性脑水肿(DCE)的相关危险因素,总结其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276例,分为迟发性脑水肿组(DCE组,31例)及非迟发性脑水肿组(非DCE组,24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高血压痛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出血量、出血部位.迟发性脑水肿患者采用白蛋白联合应用甘油果糖,呋塞米治疗.结果 DCE组患者有高血压病史者较非DCE多见,25(80.6%) vs 147(60.0%)(P<0.05),两组患者糖尿病史、高脂血症、出血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E组患者较非DCE组患者出血量大,(32.5±4.6) ml vs(22.3±2.8) ml(P<0.01),两组患者出血部位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E组患者28例病情好转,3例行手术治疗.结论 高血压痛史及出血量与迟发性脑水肿的发生相关,白蛋白联合应用甘油果糖,呋塞米治疗迟发性脑水肿疗效好,可以采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小板CD6 2p和CD4 2b的表达及其与脑水肿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脑出血患者血小板CD6 2p和CD4 2b的表达 ,并与脑水肿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脑出血患者血小板CD6 2p和CD4 2b的表达量与脑水肿体积有相关性 (rCD4 2b=- 0 4 89,P <0 0 5 ;rCD6 2p=0 6 4 6 ,P <0 0 1)。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现血小板活化现象 ,血小板的活化有可能是促进脑水肿形成的病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急性脑出血患者使用甘露醇降低颅内压期间采用无创监护方案的效果。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实施脑出血后水肿无创监护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甘露醇使用期间脑水肿发生率、严重程度及综合结局。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CT诊断与无创监测脑水肿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069,0.606;P>0.05);治疗第14天脑CT结果显示,观察组轻度水肿4例,中度1例,重度0例,对照组分别为2,12,0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023,P=0.043);观察组患者发生末梢神经功能缺损2例,颅内高压症状3例,深静脉血栓0例,消化道溃疡1例,感染2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320,4.812,6.667,9.017,5.455;P<0.05)。结论采用无创监护护理方案十分重要,能有效提高脑出血患者使用甘露醇期间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中青年脑出血患者的回顾性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中青年脑出血的最新流行病学特点,为中青年脑出血的进一步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2年1月2日-2007年12月31日636例资料完整的中青年脑出血急诊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所调查患者当中男女之比1.60∶1.00,男性多于女性;中青年脑出血最好发于53岁(占7.40%);中青年脑出血患者职业排在前4位的依次是无业、职员、农民和干部;中青年脑出血最主要的诱因为过度活动;中青年脑出血的初发症状主要为肢体过度活动障碍386例(60.69%),头晕、头痛384例(60.38%),恶心、呕吐325例(51.10%),意识障碍242例(38.05%),失语138例(21.70%);高血压史、吸烟饮酒史及家族史比例中年组高于青年组(P0.05);中青年脑出血病变部位主要是基底节区329例(51.73%),其次是脑叶148例(23.27%);转归情况中治愈或好转432例(67.92%),未愈或死亡204例(32.08%)。结论:积极预防脑出血的发生应该从早期健康教育,适当运动,尽早控制血压,及时治疗等开始。  相似文献   

19.
Mast cells (MCs) are perivascularly located resident cells of hematopoietic origin, recognized as effectors in inflammation and immunity. Their subendothelial location at the boundary between the intravascular and extravascular milieus, and their ability to rapidly respond to blood- and tissue-borne stimuli via release of potent vasodilatatory, proteolytic, fibrinolytic, and proinflammatory mediators, render MCs with a unique status to act in the first-line defense in various pathologies. We review experimental evidence suggesting a role for MCs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brain ischemia and hemorrhage. In new-born rats, MCs contributed to brain damage in hypoxic-ischemic insults. In experimental 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MCs regulated permeability of the blood-brain barrier, brain edema formation, and the intensity of local neutrophil infiltration. MCs were reported to play a role in the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mediated cerebral hemorrhages after experimental ischemic stroke, and to be involved in the expansion of hematoma and edema following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mportantly, the MC-stabilizing drug cromoglycate inhibited MC-mediated adverse effects on brain pathology and improved survival of experimental animals. This brings us to a position to consider MC stabilization as a novel initial adjuvant therapy in the prevention of brain injuries in hypoxia-ischemia in new-borns, as well as in ischemic stroke an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ad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