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刑事政策是指国家基于预防犯罪、控制犯罪以保障自由、维护秩序、实现正义的目的而制定、实施的准则、策略、方针、计划以及具体措施的总称."<'[1]>刑事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变的.刑事政策模式的选择必须与社会实际发展状况相适应.  相似文献   

2.
当前,受各种社会因素影响,抢劫、抢夺、盗窃案件在人民法院所受理刑事案件中的比例居高不下."两抢一盗"案件既侵犯了人民群众的财产安全,又危害到人身安全,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严厉打击"两抢一盗"犯罪势在必行.中央政法委从战略高度出发,作出的打击"两抢一盗"犯罪专项斗争,是具有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的全局性决策.打击"两抢一盗"犯罪,要从重从快,突出一个"严"字,打出声威,打出成效.但在审判时,并非要一味适用重刑.只有切实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才能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3.
国家·社会本位型刑事政策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和现实国情,契合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是我国当前刑事政策改革和发展的理性选择.在国家·社会本位型刑事政策模式中,公民参与既是犯罪治理的客观必要,也是刑事政策科学化的需要,更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权利要求.我国目前刑事政策实践中的公民参与,无论在参与的范围还是参与的程度等方面,都存在明显不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完善我国刑事政策中的公民参与,需要在社会基础构建、意识培养、制度建设等方面做出努力.  相似文献   

4.
环境刑法是行政刑法的分支,具有行政刑法的双重属性.言其双重性,一是指行为人破坏环境的行为既触犯了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又触犯了刑事法律;二是指破坏环境的行为既应受到行政处罚,又应受到刑事制裁.不论是行政处罚,还是刑事制裁,均需要从4个要件,即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来综合考虑行为人的行为.由此,环境犯罪的主观方面就出现了叠加的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行政法上对于行为违法性认知的主观状态,第二个层次是刑法上对于危害后果认知的主观状态.研究环境犯罪主观方面的意义在于对行为人的犯罪行为做出适当的处罚.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化进程的速度越来越快,环境问题已变成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头等大事.然而我国刑法在处罚环境违法行为的作用较为有限,国外早已对环境犯罪危险犯有了比较完备的刑事立法.因此,完善我国环境犯罪立法形态,可以更好地保护环境,实现环境刑事立法和环境刑事司法之目的.  相似文献   

6.
随着未成年犯罪问题的突出,对其使用监禁刑惩罚的弊端日益凸显.本文从未成年犯自身特点,国家对未成年犯的刑事政策,国内外成功经验等方面阐述了对未成年人推行社区矫正的必要性,多方面及完善三方面问题论述对未成年人推行社区矫正的认识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行为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是犯罪的基本特征.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指犯罪对国家和人民利益所造成的危害.犯罪的本质特征在于它危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危害了社会主义社会.如果某种行为根本不可能对社会造成危害,刑法就没有必要把它规定为犯罪,也不会对它进行惩罚.某种行为虽然具有一定的社会危害性,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也不认为是犯罪.由此可见,没有社会危害性,就没有犯罪;社会危害性没有达到相当的程度,也不构成犯罪.因此,犯罪的社会危害性是质和量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行贿直接诱发受贿,是腐败产生的温床,严查行贿犯罪是当前我国遏制腐败的必然要求.从实体法上解决查处行贿犯罪面临的"瓶颈"问题是刑法本身的社会性、刑事程序的僵化性、配套法律的欠缺性和国际条约的普适性之必然选择.为此,我们应该围绕严查的标准和需求,检视现行实体法存在的诸多不足,在此基础上,从罪与刑两个方面共同着力,既要严密法网,扩大行为犯罪化,加大追诉力度,又要疏缓刑罚,实现犯罪轻刑化,增加侦破几率,以此切实达到严查行贿犯罪之目的.  相似文献   

9.
为了提高诉讼效率,我国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增设了简易程序,其目的是对司法实践中存在的部分事实清楚、情节简单、犯罪轻微的刑事案件采取简便方式进行审理.这样既可以使案件繁简分流,有利于及时惩罚犯罪分子,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又可有针对性地解决了庭审质量和效率不高等问题,有利于强化庭审功能,确保司法公正.本文旨在对刑事简易程序的价值、价值之间的关系作初步探析,并从立法方面进一步剖析刑事简易程序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0.
犯罪概念是对犯罪的本质性认识,所包含的社会危害性特征揭示了特定行为的罪质,但传统理论没有分析不同犯罪特征之间的关系.实际上,犯罪行为的刑事违法性从刑事法律上表明了该行为的社会危害性,是一种质的对应;应受刑罚处罚性则揭示了行为之社会危害性在刑事法上的量.因此,刑事违法性与应受刑罚处罚性分别从质和量上时应于社会危害性.这一点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传统犯罪构成也具有内在的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