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我国于1974年开始将核径迹探测技术应用于铀矿勘探,其中α径迹测量是寻找深部隐伏铀矿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对氡浓度大小、探杯尺寸、杯内表面放射性沉积物以及杯内底面固体放射性元素等对α径迹测量结果的影响进行了理论研究,建立了α径迹测量中不同装置结构及不同放射性元素对α径迹密度影响的理论公式,为该方法应用于铀矿勘探以及环境氡浓度测量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同时结合实验对比测量,进一步对理论公式进行验证,α径迹测量结果与理论计算所得结果吻合较好.研究结果表明:探测器上α径迹主要来源于氡,探杯尺寸不应小于氡致α径迹的最大有效探测尺寸.此外,放射性沉积物放出的α射线对测量结果有重要积极贡献,在铀矿勘探中,从提高探测灵敏度和减小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角度来看,其影响越大越好.在大多数测量装置尺寸下,探杯内底面以下的固态α放射性元素对径迹密度影响较小或无影响,实际测量时可将其忽略.  相似文献   

2.
α径迹(track)测量是利用透明薄膜(或电影胶片)为探测器。探测薄片埋设在土层中进行照射,经过21天的积累周期,将薄片蚀刻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读数。α径迹量的计数以径迹密度i(个数/mm~2)表示。 根据α径迹探测技术原理。1980年初,我们在山东成武布点开展了土层中的α径迹前兆观测。多年来该点α径迹密度变化对发生在一定区域内的一些中强地震有较好的异常显示。  相似文献   

3.
随着地震科技的发展,观测仪器需要不断地更新。近年来对土壤中氧气的测量研究应用越来越广泛。虽然测土氡的方法很多,但在地震系统α径迹法还在普遍的应用。径迹法存在着较多的不足,如埋片的时间长、片子小、取片后还要经过化学方法处理——蚀刻,  相似文献   

4.
用裂变径迹法研究断层活动年龄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裂变径迹年代测定是研究断层活动年龄的新方法,它基于磷灰石中裂变径迹的退火效应。本文报导了取自郯庐断裂带等地区12个磷灰石和一个榍石的裂变径迹年龄,结果表明,在断裂带中磷灰石裂变径迹的退火效应非常明显,效应随离断层带的距离增加而减弱。结合断层带的活动特点和原岩的年龄,对断层带中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的解释及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宋一峰 《地震地质》1990,12(1):12-14
前言 α径迹观测是利用透明薄膜(或35mm电影胶片)为探测器,埋设在土层中进行野外照射,积累周期为21天。探测薄片经化学药剂蚀剂后在显微镜下观察读数。α径迹量的计数以径迹密度j(个数/毫米2)表示。 应用α径迹探测技术进行地震预报和探索,国际上最早开始于七十年代初,1975年山东、兰州等地震  相似文献   

6.
1980年初,在有关单位的指导下,我们开展了α固体径迹观测,结果表明,地震前α径迹数有较明显的变化。 我们用国产醋酸纤维(35毫米电影胶片)作为探测器,累积时间为20天,间隔一大埋设一个探测器,共布设20个探测器。探测薄片经蚀刻后在显微镜下观  相似文献   

7.
叙述了用醋酸纤维胶片做α径迹测氡探测片的实验方法、结果。指出醋酸纤维探测片的本底值不会影响土氡观测结果,不同厚度的醋酸纤维探测片接受α粒子照射的灵敏度基本上相同,醋酸纤维探测片作为α径迹法测定土氡浓度的探测材料,最佳的化学蚀刻液配方是30g氢氧化纳+5g高锰酸钾4+100ml水,蚀刻液温度为60℃,蚀刻时间为45min。  相似文献   

8.
裂变径迹年龄在断裂构造形迹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通过对苏州金山浜花岗岩岩体中北北东向断裂带取样,选矿及对其重矿物——磷灰石分别进行化学蚀刻和热中子辐射,采用白云母外探测器法分别进行自发裂变径迹与诱发裂变径迹的观察、统计及裂变径迹年龄的计算。认为该岩体形成年代是侏罗-白垩纪,而断层破裂形迹的地质事件是晚第三纪中新世。说明运用裂变径迹的方法来研究活断层的测年工作是可取的  相似文献   

9.
实验研究表明,不同厚度的醋酸纤维探测经铀α面源照射蝗,其径迹密度与照射时间有很好的相关性;探测片的本底值不会影响其观测结果;径迹的镜下特征与不同照射角度下的特征径迹变化,是照射角度愈接近直角,圆形特征径迹越多,其它形状的径迹越少;在同一观测孔中探测片采用垂直与平行和悬吊三种方式照射,探测到的氡浓度含量相同,观测工线基本吻合;探测片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蚀刻其径迹大小不同,目前我省统一使用的醋酸纤维探测  相似文献   

10.
断层土壤氡观测方法的综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对比有关土氡观测的稳定性及观测结果的映震能力,在原北川县政府断层气观测场地内建立了三组综合观测孔,进行RaA法,氡管仪法和α径迹蚀刻法测试实验。同时增加对地面空气中氡含量的测量,以便对比实验效果以确定几种方法的可信度。对连续17个月三种方法的观测数据进行分析,测试的数据曲线同步性很好,年变规律清楚,观测资料与附近地震发生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1.
线性震中迁移交汇法和强震位置预报机理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保燕  刘耀炜 《地震》2000,20(1):17-26
由短期、长距离、线性震中迁移线交汇得到的稳定交汇区进行强震地点预报方法称为线性震中迁移交汇法。存在由源向场的迁移、由场向源的迁移及过源迁移3种多类型。这3种迁移的总特征是在未来震源区和其附近形成稳定的交汇区。着重讨论“交汇法”的物理基础,并用实例进行证明。  相似文献   

12.
地震现场工作队应急演练策划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主要对地震现场工作队应急演练的策划内容进行了探讨,包括对演练的科目、场所、规模及演练方案等方面的策划。地震现场工作队的演练策划所涉及的演练流程、演练内容、演练策略、演练评价及演练追踪等方面也做了相应的阐述。  相似文献   

13.
The different ways in which minerals and external detectors respond to chemical etching are outlined. While it is prossible that the distribution of angles of inclination of fission tracks in some materials can be determined from the measurement of the aspect ratios of the etch pits this cannot be done using mica detectors. A method of measuring the distribution of angles of inclination in mica detectors based on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areas of fission track entry holes is proposed. The results of two experiments are presented, and a means of correcting the number of tracks lost during etching is described.  相似文献   

14.
王炜  陆远忠 《地震学报》1991,13(3):328-337
本文将专家系统技术中的 MYCIN 不精确推理方法推广应用到地震学方法的综合预报中,给出了一套确定各类可信度,对异常证据进行相关改正及其计算发震综合信度的方法.并据此利用华北地区1966年以来的18次震例在各阶段的地震学异常进行了检验,求出相应的发震综合信度.最后对应用中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2007年甘肃测震台网记录到M_L>3.0的地震43次,本文选取了其中17例,利用垂直向PG波初动波形进行了地震矩张量反演,给出了最佳双力偶解,并对一些地震发震背景和发震机理进行了分析讨论.对地震机理研究及未来地震预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首先分析了不同类型火山地震的波形,提出了相应的震源模型.然后发展了计算层状介质理论地震图的部分分离变量—有限差分方法,其最重要的环节是引用了吸收边界条件,使计算工作得以简化.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火山地震的理论地震图计算.最后,本文给出了计算实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在线估计对象DARMA参数模型,引入一步超前最小预测方差控制,实现了对参考地震波的渐近无差跟踪.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控制精度较高,在线估计参数能迅速收敛,并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该方法能一次性模拟地震波,克服了传统地震波形再现需要多次迭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现行无量纲地震前兆信息的提取和表示方法:归一化、相对变化量、比值、从属函数、相关系数和斜率等方法。详细地讨论了无量震前兆参数的地震前兆特性及其年变化、日变化、随机变化和趋势性变化的形态特征。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丽江井数字化地下水温观测资料进行的初步研究,发现该井在川滇地区发生的多次中强以上地震前有短临异常,异常形态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日潮差变化和温度阶升;第二类是震前水温出现大幅降温;第三类为震前出现水温固体潮汐形态畸变和多次温度突跳。丽江井数字化水温震前的短临异常特征对做好未来地震的短临跟踪及地震预测有着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2021年2月13日日本福岛县发生了M7.3级地震,造成了大量铁路基础设施破坏。介绍了铁路系统在此次地震中的震害和应急修复情况,总结了震害的典型特征及启示。通过与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进行比较,从土木结构和电气设施两方面对铁路系统震害特点进行了分析,从抗震韧性角度讨论了此次地震应急修复方法与策略,总结了日本铁路设施抗震的经验和对我国铁路设施抗震的启示。分析表明:支柱折断、支柱开裂倾斜、架空电线拉断和定位设施损坏为铁路电气设施常见震害;土木结构方面,随着地震强度的增大,可能伴有轨道变形、挡块开裂、梁端破坏、横系梁开裂甚至墩柱损伤的发生。从震害现象的比较中,可以看出东日本大地震以来的维修加固措施是有成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