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攀  裴圣 《中国科技博览》2012,(24):498-498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产量巨大且成分复杂,如何对它进行合理利用已越来越受人们关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既是污染物又是一种资源,只有将污泥的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相结合才是污泥处理的最佳出路。文章系统地概述了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的现状和趋势,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并指出污泥稳定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目前污泥处理、处置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污泥特性的再认识、原有技术路线的反思,提出以无害化为主、在坚持"安全、环保"的原则下,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是我国今后污泥处理与处置的新思路。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污泥焚烧技术,分析了污泥焚烧需解决的问题,指出污泥混合焚烧是其合理的处置途径。  相似文献   

3.
董海洁 《硅谷》2010,(4):199-199
通过对丽水市下属九县市区污水处理设施的全面调查,分析近年来污水处理设施污泥的年产生量及处置方法,建议深化污泥的无害化处置工作,加强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阐述对污泥这一固废处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4.
剩余污泥制活性炭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鲍国臣  李芬  艾恒雨 《材料导报》2012,26(13):150-154
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处理不当会对环境造成很大的污染。综述了国内外制备污泥活性炭的技术,根据其在废水、废气治理中的研究现状,讨论了对废水中的重金属、高浓度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吸附效果,并阐述了对废气中的含硫化合物的去除情况。为了实现废物资源化和达到以废治废的目的,提出了将污水厂的剩余污泥用于制备污泥活性炭吸附污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气体的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5.
污水厂在处理污水的同时会产生大量的剩余污泥,未经稳定处理的污泥将对环境产生严重的二次污染。根据世界各国污泥处理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我国相关政策的导向,污泥资源化是未来污泥处理的主流。文中介绍了国内外污泥资源化技术的发展近况,对现有的污泥资源化技术进行了分类,以期为今后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与污染防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污泥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市政污水处理厂在处理污水的同时会产生大量污泥,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污泥制备吸附剂因能使其稳定化而展现出特殊前景。利用市政污泥制备活性炭,不仅可以实现污泥的资源化利用,而且可以生产用途广泛的廉价吸附材料,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引起国内外研究者的高度关注和深入研究。综述了国内外污泥活性炭的制备研究进展及其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研究现状,综合分析了污泥活性炭对废水中污染物的吸附效果。  相似文献   

7.
污水厂脱水污泥制吸附剂及脱除H2S效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芬  张彦平  杨莹  雷涛  鲍国臣 《功能材料》2012,43(15):2071-2074
采用热解炭化法制备了一系列污泥吸附剂,优化制备工艺,利用扫描电镜(SEM)、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等技术对污泥吸附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脱除H2S效能。结果表明,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和固液比等因素均对污泥吸附剂的碘吸附值产生影响。当活化温度为550℃、活化时间为2.0h、固液比为1∶2时所制备材料(SA)的碘吸附值最高,为493.12mg/g;制备的SA具有较好的脱除H2S效能,能满足精脱硫的要求,当空速为4600h-1时,SA的除臭时间可达48min;此外SA中含有的多种金属元素,平均孔径为3.4nm,这些性质均有利于H2S的吸附脱除。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污泥产量的持续增加,污泥减量化越来越受到重视.阐述了膜分离技术在减少剩余污泥产量及污泥浓缩和消化处理中的应用机制,总结了各种用于污泥减量化的膜分离技术的研究进展和优缺点,最后指出了膜分离技术在污泥减量化中应用的研究重点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以工程实例为基础,就sbr工艺在化工污水处理运行过程可能遇到的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判断,给出相应对策。为sbr工艺的操作运行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张钦 《中国科技博览》2013,(19):287-287
在活性污泥法处理废水的工艺过程中,为了使活性污泥处理系统的净化功能保持稳定,必须使系统中曝气池内的污泥浓度保持平衡,所以,每日必须从系统中排出一定数量的剩余污泥,而每日排出的剩余污泥,在量上应该等于每日增长的污泥量。同时,为了保证活性污泥处于健康高效的处理状态,还需要对系统进行一定数量的污泥回流,回流比R随取决与混合液污泥浓度(X)和回流污泥浓度(Xr),而)(r值又与SVI有关。则可以推算出SVI值和)渲而变化的回流污泥浓度值,并据此可以推出污泥回流比R篮。  相似文献   

11.
方红莲  雷颉  邬容伟 《功能材料》2021,(2):2216-2220
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纳米氧化锌颗粒.利用XRD、红外光谱和SEM图谱对制备的纳米氧化锌的物相和形貌进行表征,在实验溶液中检测纳米氧化锌的溶解,通过SEM观察ZnO对污泥形态的影响,同时也研究ZnO对污泥硝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实验制备的六方纤锌矿ZnO粉末纯净,结晶性良好,而且ZnO颗粒为纳米颗粒且分散性良好.在实验溶...  相似文献   

12.
双频超声破解污泥实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宁宁  吴胜举 《声学技术》2010,29(2):176-179
使用20kHz和25kHz双频超声破解污泥装置,根据污泥滤液COD、NH3-N、TP的增量研究复频超声破解污泥的效果,并且详细探讨了影响复频超声破解污泥的影响因素(不同频率组合、不同作用方式、不同功率组合、不同时间组合)。实验结果表明双频超声更有利于污泥破解,为污泥破解方法的应用和今后进一步扩大其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索市政生活污水处理厂剩余活性污泥资源化方式,以市政污泥为原料,采用热解法制备污泥基生物炭(SBC),探究SBC最佳制备条件以及对多环芳烃萘的吸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SBC的最佳制备条件为污泥粒径0.25mm,升温速率2.5℃/min,热解温度800℃,停留时间1h,在该条件下市政污泥的产炭率、产油率和产气率分别为61.36%、15.55%和23.09%;SBC对萘的最佳吸附条件为转速200r/min,温度35℃,投加量0.4g,在该条件下萘的去除率可达85.06%;SBC对萘的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可以更好地描述SBC对萘的吸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BET比表面积分析表明,SBC表面粗糙,具有丰富的孔隙结构,能有效吸附废水中的萘。  相似文献   

14.
阜南县污水处理厂项目是国家列入淮河流域重点环境治污的项目,主要用于处理城市生活污水,项目规划分两期实施,项目批准规模为日处理能力2万吨,远期规划到2020年日处理能力4万吨。但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污水的处理量的增大,污泥量的增加,这种处理处置方式已不是长久之计,送到垃圾填埋厂处置也不科学又会造成二次污染。这给污水处理厂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本文就此进行了论述,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主要介绍我国污泥的处置与资源化现状和目前使用的技术。其中污泥处置技术主要包括:污泥的脱水,焚烧,填埋和厌氧消化等。污泥资源化技术主要包括:污泥农用,制建材,环保利用和热能利用等。其中陆地填埋和污泥农用是比较有发展前景的技术。  相似文献   

16.
环保水务行业涉及面广、应用灵活,其行业技术的发展历程可认为是与其他各类专业领域不断进行技术融合应用的过程;该文以污水处理技术活性污泥法处理工艺的活性污泥沉降比试验过程智能检测作为切入点,展示图像识别技术与活性污泥法污泥沉降比试验过程观测的融合应用的方法。并采用该文所提供的方法设计试验装置,对2个不同的污水处理厂的好氧池活性污泥性状进行试验,说明了该技术方案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万盛污泥项目是重庆市污泥处理示范项目,承担万盛区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深度处理的任务,是"好氧发酵+土地利用"技术路线的工程应用,对三峡库区污水处理厂探索剩余污泥实现"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的污泥处理处置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活性污泥是一个动态的微生态系统,其中不同种属的微生物对水温、pH值、曝气池混合液浓度(MLSS)、污泥沉降比、污泥负荷、污泥回流比、停留时间、溶解氧(DO)、气水比等参数的适应性各不相同。本文对影响活性污泥的主要要素及其作用机理,作一简略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煤掺混污泥燃烧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将生化处理污水经凝絮沉淀等方法产生的污泥与燃煤掺混后燃烧的方法,可以大大减少污泥存量,解决污泥占用存储场地的问题,同时也可以回收能量用于发电。试验结果显示随着污泥掺入煤中的比例小于2%时,对炉膛温度几乎没有影响;在污泥掺入比例不大于6%的情况下,飞灰和大渣中的可燃物的含量受污泥的掺混比例影响不大;同时SO2、NOX、HCl和HF的排放指标也能够满足国家标准;年节约用煤0.55%。  相似文献   

20.
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是城镇污水处理的重要环节,也是衡量污水处理成效的重要标准,污泥处置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介绍了污泥处理处置的一般原则,并结合某污水处理厂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