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组(观察组)与瑞芬太尼复合异氟烷组(对照组)各40例。静脉麻醉诱导插管后,观察组静脉泵入瑞芬太尼0.25~1μg/(kg·min)和丙泊酚50~75μg/(kg·min)维持麻醉;对照组泵入瑞芬太尼0.25~1μg/(kg·min)复合吸入异氟烷1.5%~2.5%维持麻醉。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后生命体征、血流动力学、麻醉恢复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血流动力学指标、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用于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具有麻醉起效快、可控性强、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后苏醒早、意识恢复快和无躁动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正>三叉神经痛(TN)常累及三叉神经的第二、三分支。85%以上的TN患者是由于三叉神经根存在血管压迫所致。目前三叉神经微血管减压术(MVD)被认为是治疗TN最有效的方法。2009年3月—2012年10月我科经MVD治疗单侧TN患者43例,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严重的面部发作性、疼痛性疾病,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与三叉神经根受血管压迫有关,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可获得较好疗效。2002年7月-2009年7月,我们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65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老年面肌痉挛患者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共收治年龄在60岁及以上的面肌痉挛患者147例,均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分析临床疗效。结果137例患者施行了微血管减压术,手术过程中均发现有责任血管压迫面神经REZ区域,其中,治愈126例,缓解20例,无效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3~35月,平均28.65月,治愈138例,缓解7例,无效1例,复发1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一种治疗老年面肌痉挛安全可靠的手段,但需要完善术前检查,仔细评估,是否手术治疗需要权衡风险-效益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neuralgia,TN)是常见的脑神经功能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无征兆的突发性、剧烈性疼痛。文献报道称,TN患病率约182/10万人,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微血管压迫导致三叉神经痛是得到医学界一致认可的一种假说。微血管减压手术(MVD)是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三叉神经痛手术疗法.90%左右的患者术后可在长期缓解或消除疼痛的基础上,保留面部正常感觉,但其引起的面部麻木、复视等并发症同样明显。本研究旨在对三叉神经痛患者神经压迫程度、手术减压疗效等因素进一步展开分析,以更好地明确手术适应证、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韩永梅  辛熠 《西南军医》2012,14(1):171-172
三叉神经痛是一种较常见且典型的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的特点是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单侧或双侧出现反复发作性短暂而剧烈的疼痛,常呈刀割样或烧灼样,也有的呈针刺样或闪电样,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或数十分钟不等。在面部、牙龈或颊粘膜处有扳机点,触及扳机点时可诱发疼痛发作。多于刷牙、洗脸、张口及进食酸辣等刺激性食物时好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2006年12月—2009年12月我院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23例的临床疗效。结果术后2个月评价疗效,痊愈17例,显效5例,进步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颅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选择性面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周围性面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选择性面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周围性面瘫的方法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2001年间采用连续性面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周围性面瘫103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103例患者中术后随访93例,依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恢复评分标准评定,Ⅰ级恢复71例,Ⅱ级恢复14例,Ⅲ级恢复5例,Ⅳ级恢复2例,Ⅴ级恢复1例,其中Ⅰ-Ⅱ级恢复者占随访人数的91.4%。结论:选择性面神经减压术治疗外伤性周围性面瘫是一种更为简便、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围手术期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方法:对647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病患者在局麻下经乙状窦后入路行三叉神经根微血管减压手术,术后常规及对症治疗。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手术,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结论:发现和正确处理围手术期的各种异常情况,可最大限度降低手术风险及复发率,减少并发症,达到“零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是指在三叉神经分布区内闪电样反复发作的剧痛,而不伴三叉神经功能破坏的症状,又称痛性抽搐。微血管压迫是TN的主要原因,因此,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TN的主要方法。我科2007—2009年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TN76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总结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并对手术进行部分改进。方法 选择2012-02至2015-12在武警北京总队医院采取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76例,针对术中部分患者出现显露不良的情况,对手术探查入路及并发症的预防方法进行改良。结果 76例中,治愈65例,缓解11例。缓解的11例中,恢复性治疗1个月后,8例疼痛消失,3例无效。手术总有效率为96%。在所有患者术后随访中无神经功能缺失症状,未发生明显的并发症。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有效方法,通过手术方法的改进有利于提高手术治疗的有效率,并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23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采用乳突后发际内小切口,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全程解剖三叉神经颅内段,寻找责任血管,将其从三叉神经入脑干区(REZ)分离,植入Teflon垫棉。观察术后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中均发现明确的责任血管压迫三叉神经REZ区。23例中22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1例无效。3例术后发生术侧面部麻木。随访1个月~2年无疼痛复发。结论乙状窦后入路锁孔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安全且有效的方法,正确的手术方法是决定手术效果、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2015年9月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医院收治的224例创伤骨科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术后主诉情况分为疼痛组(n=89)与非疼痛组(n=135)。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式对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疼痛组患者平均年龄较低、女性、性格外向、高学历、心理状态不佳、体位不当,治疗过程中牵引、外固定等,医护人员对疼痛评估知识缺乏比例均显著高于非疼痛组(P0.05),但两组患者骨折部位及骨折原因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最终得出影响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性格、文化程度、心理状态、体位、治疗中的因素以及医护人员自身因素(P0.05)。结论影响创伤骨科患者术后疼痛相关因素较多,应注意对这些因素的密切观察,并采取相关处理措施,以改善患预后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氢吗啡酮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PCIA)用于面肌痉挛颅内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镇痛的疗效。方法选择77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Ⅰ~Ⅱ级择期面肌痉挛手术患者,心、肺、肝、肾、凝血功能未见异常,接受颅内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无镇痛药物滥用史。术中采用全静脉麻醉,术后将患者随机分组接受PCIA治疗。PCIA参数与分组:托烷司琼10 mg与氢吗啡酮10 mg溶于生理盐水共100 mL,PCIA参数为背景剂量0.1 mL/h、锁定时间5 min、极限量10 mL/h,按照单次量不同将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A、B 2组。A组单次剂量1 mL、B组单次剂量2 mL;观察患者术后24、48 h头痛、切口疼痛在静息、活动以及咳嗽时的视觉模拟评分、患者满意度、术后恶心呕吐(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PONV)、皮肤瘙痒、过度镇静等指标。结果与A组比较,B组术后24 h切口活动性疼痛减轻(P=0.048),其余疼痛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PONV、患者满意度、皮肤瘙痒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线性回归表明PONV与性别、晕动病史/既往PONV史有关。结论较大单次量氢吗啡酮镇痛作用更强且不增加术后恶心程度与呕吐次数,晕动病史/既往PONV史与性别是颅内显微血管减压术后PONV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用于下肢骨科术后静脉自控镇痛(PCIA)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06-2008年下肢骨科手术后使用PCIA的住院患者96例,随机分为4组(n=24)。A组:PCIA给予瑞芬太尼0.15μg·kg^-1·h^-1;B组:PCIA给予瑞芬太尼0.25μg·kg^-1·h^-1;C组:PCIA给予瑞芬太尼0.35μg·kg^-1·h^-1;D组:PCIA给予瑞芬太尼0.45μg·kg^-1·h^-1,各组均加曲马多500mg、地塞米松10mg,然后加生理盐水至100ml。比较4组镇痛效果,术后按压PCIA自控键的次数;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胸肌强直等不良反应。结果C、D组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PCIA按压次数与A、B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但D组发生恶心呕吐例数略多于C组。结论瑞芬太尼0.35μg·kg^-1·h^-1用于下肢骨科术后镇痛安全有效,而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地塞米松对支气管痉挛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Ⅰ-Ⅱ级、行双腔气管插管的开胸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A组)和实验组(B组),B组在诱导前5min静脉给予利多卡因、地塞米松。两组均用异丙酚、芬太尼、力月西、万歌唱松诱导,机械控制呼吸。术中监测气道峰压、血氧饱和度(SPO2)及双肺呼吸音,比较两组结果。结果:B超的气道峰压、呼气相哮鸣音的发生率、SPO2降至96.0%以下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A组(P〈0.01)结论:诱导前静脉给予利多卡因、地塞米松能有效地预防和改善支气管痉挛的发生,提高患者围术期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多卡因辅助麻醉在老年创伤性颈胸段脊髓损伤减压手术的应用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7年12月在湖北医药学院附属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诊治的创伤性颈胸段脊髓损伤老年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2例,女性36例;平均年龄(68.24±3.22)岁;道路交通伤41例,高处坠落伤21例,重物砸伤9例,运动损伤7例。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分为利多卡因组(利多卡因辅助麻醉)与右美托咪定组(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各39例,两组均给予减压手术治疗。记录、观察两组围手术期并发症情况、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术后日本骨科协会颈椎评分系统(JOA)评分、术后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水平及患者麻醉满意度。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与麻醉,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在麻醉前、术后1h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无显著波动(P>0.05)。术后3d利多卡因组中脊髓神经功能0级1例,Ⅰ级2例,Ⅱ级2例,Ⅲ级4例,Ⅳ级30例;右美托咪定组中分别为5、6、8、10与10例(P<0.05)。利多卡因组与右美托咪定组术后3个月的JOA评分均高于术后3d,利多卡因组高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两组术后14d的血清TNF-α、IL-6值低于术后1d,利多卡因组低于右美托咪定组(P<0.05)。术后14d利多卡因组与右美托咪定组的麻醉满意度分别为100.0%和84.6%(P<0.05)。结论利多卡因辅助麻醉应用于老年创伤性颈胸段脊髓损伤减压手术具有很好的安全性,能促进保护脊髓神经功能与改善颈椎功能,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具有很好的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8.
张晴  王立新  岳红丽  于芸 《武警医学》2020,31(2):136-138
 目的 探讨麻醉方法对烟雾病患者脑血管搭桥手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05至2016-03在天坛医院治疗的74例烟雾病患者,分为全静脉麻醉组(total intravenous anesthesia, T组)和吸入麻醉组(inhalation anesthesia, I组),全部患者择期行血管搭桥手术,术中实施全身麻醉,所有患者在术前及术后7 d分别接受简易精神状况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功能量表(MoCA)检测,评估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结果 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7 d MMSE评分各项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MoCA评分中记忆力一项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项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组患者之间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脑血管搭桥手术对患者早期记忆功能有明显改善;全静脉麻醉和吸入麻醉对脑血管搭桥手术术后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锁孔乙状窦后入路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方法、效果及并发症。方法对2008年9月-2009年5月收治的43例面肌痉挛患者行MVD,其中男13例,女30例,年龄32~65岁,平均47岁,病程6个月~9年。发病均为单侧,左侧24例,右侧19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乳突后发际内小切口,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探查桥小脑角,寻找并判断责任血管,在面神经根部出脑干区(REZ)分离责任血管,植入Teflon垫棉分隔并减压。观察术后效果和并发症,电话随访1~6个月。结果术中均发现明确的责任血管压迫REZ。43例中,39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3例症状明显减轻,1例无效。2例术后听力明显下降,其中1例1周后恢复,1例未恢复。随访1~6个月无面肌痉挛复发。结论锁孔乙状窦后入路MVD治疗面肌痉挛安全、有效。正确的手术方法是提高手术效果及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静吸复合磷酸肌酸钠麻醉下老年患者围术期脑氧饱和度(rSO2)与术后认知功能变化的关系,为临床麻醉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行择期腹部及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60例,ASA 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磷酸肌酸钠组1(C1组,气管插管开始后15min内静脉滴定1g磷酸肌酸钠)、磷酸肌酸钠组2(C2组,气管插管开始后15min内静脉滴定2g磷酸肌酸钠)和空白对照组(C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每组20例.麻醉前均不用术前药,入室后给予阿托品0.5mg,缓慢静注异丙酚、芬太尼、顺阿曲库铵快速诱导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维持呼气末CO2在正常范围,监测术中脑氧饱和度的变化.术中采用1MAC的七氟醚复合静脉泵注异丙酚6~8mg/(kg.min)和瑞芬太尼0.2~0.4μμg/(kg.min)维持麻醉,间断静注顺阿曲库铵0.07~0.10mg/kg维持肌松.应用简易智力状态检查(MMSE)、连线测试(Trailmaking Test)及凹槽拼板测试(Grooved Pegboard Test)评定3组患者术前24h及术后4、8、12、24h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及术前MMSE、连线测试、凹槽拼板测试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C2和C1组患者术后认知测试评分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3组患者脑氧饱和度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静吸复合麻醉中应用磷酸肌酸钠可降低老年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