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鉴于江淮丘陵塘坝灌区作物种植结构优化调整问题的复杂性与重要性,依托肥东八斗灌溉试验站试验成果,通过塘坝灌区降雨径流模拟,进行农田灌溉水量平衡分析,构建了塘坝灌区多目标多变量作物种植结构优化调整模型,并运用加速遗传算法进行模型求解,优化确定了研究区现状 9. 32万 m3 /km2 塘坝容量下合理的作物种植比例,具体为: 就午季作物水稻而言,降雨频率为 P≥90% 时,适宜种植比例为 0. 11; 降雨频率为 75% ≤P < 90% 时,适宜种植比例为 0. 21; 降雨频率为 50% ≤P <75% 时,适宜种植比例为 0. 36; 降雨频率为 20%≤P <50%时,适宜种植比例为 0. 54; 降雨频率为 P <20% 时,适宜种植比例为 0. 65。研究成果可为江淮丘陵塘坝灌区种植结构调整与灌溉制度的制定提供科技支撑,具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和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以1993年益民灌区作物种植模式为例,采用线性规划方法对灌区作物优化种植模式进行了研究。本方法具有模型简单,便于计算,经济效益高的特点。政府部门可根据优化种植模式指导农民种植,从宏观上进行调控,需大幅度调整传统的种植结构,种植业要适应市场,以市场促进农业的良性发展。根据市场行情,只需对模型中参数加以修正,即可得到翌年优化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3.
在对降水量、供需水关系、Palmer等3个农业干旱评价指标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选取Palmer指标,建立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农业灌区的干旱评估模型,并评估了各灌区的农业干旱等级。结果表明:整个中线受水区大型灌区,年内季节性干旱都以发生冬旱和春旱的频次最高;河北省的漳滏河、石津灌区和河南省的漳南灌区是干旱易发地,发生干旱的频次均大于70%;灌区全年干旱历时一般为90~150 d,冬旱、秋旱主要影响冬小麦的产量。确定南水北调中线应当优先补水给河北省的漳滏河、石津、沙河和唐河,以及河南省的漳南、武嘉、韩董庄、南小堤、渠村和人民胜利渠等10个重点灌区。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系统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分析了南水北调工程调水区和受水区的特点及其在跨流域水资源优化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沿线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系统的工程和空问范围等角度,系统分析了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水资源系统的构成及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水资源系统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研究内容和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以期对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水资源优化配置的研究和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灌区作物种植结构遥感监测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卫星图像对青铜峡灌区进行了2004年作物种植结构遥感监测,获得了各类主栽作物的种植面积及其空间分布。监测结果与统计结果比较接近,说明遥感手段是可行和有效的。在此基础上,结合历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了青铜峡灌区近年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特征及灌区水资源供给状况,认为水资源是决定灌区作物种植结构的制约性因素,作物种植结构调整应成为灌区主要农业节水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7.
南水北调排洪渡槽由于受地形限制,进出口布置比较复杂.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应急供水工程排洪渡槽设计,对进出口渐变段(喇叭口)布置、排洪渡槽纵坡确定和槽身多纵梁、多侧墙结构型式的适用条件等分析,为同类建筑物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渠道线路长,建筑物数量大、类型多,进行水头优化分配对于节省工程投资,合理的进行总干渠工程布置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优化计算,提出了总干渠水头优化分配方案,确定了3个渠段之间的水头分配值以及各段内分段渠道和各个建筑物的水头分配值,并对方案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
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工程影响地表水灌区恢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总干渠沿线穿过许多地表水灌区,根据设计大纲确定的恢复原则,在主体工程中共设置了渠渠交叉建筑物29座.尽管设置了渠渠交叉建筑物,但由于对一些小型渠道以及渠道穿越总干渠后如何与原渠系沟通等问题未能完全落实,相应造成了个别灌区灌溉功能未全部恢复的情况,给群众生产造成了一定影响,使得在工程实施过程中又要花费许多精力去解决.通过京石段灌区恢复的实际,从恢复原则、方案确定等方面提出地表水灌区恢复的处理措施和工作思路,为后续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处理地表水灌区恢复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兰河涵洞式渡槽结构安全可靠,对其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通过计算分析确定在不同工况下涵洞式渡槽关键部位的应力和变形,指出:应把满槽工况作为控制工况;正常运用情况下,渡槽底板(涵洞顶板)跨中、涵洞洞壁与渡槽底板相交处的上表面及涵洞薄边洞壁外侧上部贴角处中间的拉应力较大,相对而言是涵洞式渡槽整个结构的高应力区。  相似文献   

11.
为验证沁河倒虹吸管身抗震的安全性,采用二维倒虹吸管道-土体模型、三维倒虹吸管道-土体模型,在场地饱水时对倒虹吸管身的动力反应、结构与土体位移以及管身接缝处最大相对位移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显示:在Ⅶ度地震波作用下倒虹吸预应力混凝土管身结构应力满足承载能力要求,管身接头最大相对位移很小,管节间纵向变形缝能够满足轴向变形要求,采取的管身周边液化砂处理措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对沧州市南水北调供水分区、供水方式、供水投资进展、供水水工建造物进行了详细介绍,从管理体制、调度方法、调度理念等方面提出水量优化配置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赵丹 《黑龙江水利科技》2022,(5):99-100+105
文章对锦西灌区土壤适应性分析、水源分析、地形条件分析、作物对气候的适应性分析、从投入产出等方面分析。根据锦西灌区水土资源、地形地势、灌排工程总体布置、土壤质地、农民的意愿等综合情况,灌区范围内水旱田比例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4.
通过测算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土地利用结构熵和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关系,分析了水源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化特征,指出水源区土地利用结构在2012年以前稳定性较高,但是2012年以后因丹江口水库蓄水而对水源区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一定影响,导致水源区土地利用结构稳定性偏弱;水源区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主要表现为水域、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耕地、林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空间位置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与林地、林地与草地、草地与水域之间空间位置的变换;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水源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指出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生活和土地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为其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景泰灌区平衡用水与种植结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扬程灌区,作物种植结构与水量供给互为制约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作物种植向高产、优质、高效益方向发展,最终实现社会保障体系和市场调解体系,经济效益最大;而水资源最大可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水,与供水量达到极限时,种植结构趋于稳定,此时经济效益最佳。自发调解此过程,需要较长时间,但在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应用系统工程原理,找出种植结构最优化方案,预测和实现此方案,都将成为可能,以此为目的进行研究,为领导、决策者和生产者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以扶余灌区经济效益、节水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标的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模型,提出了灌区种植结构的不同调整方案。模型建立后,采用模糊折中规划方法将多目标函数转化成单目标函数,运用MATLAB软件进行求解。结果表明,该灌区在优先考虑灌溉成本兼顾其他目标时,旱田与水田的种植面积比例为1.53∶1,旱田全部种植玉米;优先考虑节水效益兼顾其他目标时,灌区全部种植玉米;优先考虑生态效益兼顾其他目标时,旱田与水田的种植面积比例为1.48∶1,玉米与大豆的种植面积比例为0.99∶1。  相似文献   

17.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北京段)由多处建筑物和地下PCCP输水管道组成,承担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向北京输水任务,工程的安全运行对保障北京城市供水起着重要的作用。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北京段)变形监测网的建立可以获得工程的空间位置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判断工程的稳定状况,及时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并采取有效措施,同时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验证数据。  相似文献   

18.
19.
基于水资源利用的红寺堡灌区作物种植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优化配置红寺堡灌区的作物种植结构,在分析灌区现状作物种植结构的基础上,采用单目标模型的形式,结合多目标模型的思想,建立了基于水资源利用的作物种植结构优化模型,并计算了灌区2008年和2015年在灌溉保证率为75%的最优作物种植结构。结果表明:在总种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优化后小麦、玉米、薯豆类、葡萄、油葵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有所减少,拱棚蔬菜、甘草等作物的种植面积有所增加。2008年和2015年红寺堡灌区优化后较现状种植结构不仅可以分别节约水量1 617.4万m3和1 821.7万m3,而且可以分别增加农业收益9 577万元和11 281.1万元。  相似文献   

20.
为了加强好水川流域农业水资源管理,优化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作物种植结构,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根据该流域的自然、社会、经济等条件,建立了作物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多层次决策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基于模糊多目标优化理论建立了该流域作物种植结构的优化模型,对该流域主要作物结构优化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流域内小麦、玉米、豌豆、胡麻、土豆5种主要作物的最优种植面积为337.33、318.80、71.87、189.87、308.80 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