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银川市太阳总辐射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桑建人  刘玉兰  林莉 《气象科技》2006,34(4):421-425
对银川市1961~2004年的实测太阳总辐射资料分析表明,银川市的太阳总辐射40年来呈逐渐减少的趋势。方差分析表明,银川市的太阳总辐射突变点出现在1980年,此前银川处于相对偏多的时段,此后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有一次明显波动,但总体上呈下降趋势,银川处于相对偏少的时段,突变后比突变前平均年总辐射量减少了295.41 MJ/(m2.a)。银川市各月总辐射减少幅度不同,9月减少幅度最大,4月减少幅度最小。日照时数的变化趋势与太阳总辐射的变化趋势一致。分析其对气候的影响可知,银川市总辐射和年平均气温、夏季降水量呈负相关,与年蒸发量呈正相关,呈线性趋势。若总辐射减少100 MJ/(m2.a),年平均气温将升高0.15℃,5~9月降水量将增加6 mm,蒸发量将减少18 mm。  相似文献   

2.
格尔木辐射站是青海省唯一的太阳辐射观测一级站,地处柴达木盆地,太阳总辐射及地表反射辐射均较强.1993—2011年19 a的观测结果表明:反射辐射时总量的变化规律与总辐射时总量同步,只是量值比较小,总辐射瞬时最大值为1 596 W/m2,反射辐射瞬时最大值为383 W/m2;总辐射日总量、反射辐射日总量的年变化曲线呈不规则的正弦波曲线变化过程,两者变化趋势完全一致;总辐射日总量、反射辐射日总量的年变化、年际变化与日照时数相同,说明日照时数是太阳总辐射、反射辐射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总辐射日总量、反射辐射日总量均是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反射比是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反射比分布主要与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有关,反射比的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和状态,地面被积雪覆盖时,各时及日反射比值明显大于晴天和土壤潮湿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南宁太阳总辐射长期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南宁气象站1961-2009年太阳辐射观测资料,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近49年来太阳辐射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9年来年太阳总辐射呈弱下降趋势,下降突变点为1964年,线性下降速率为28.9 (MJ/m2) /10a,其中下降主要发生在1961-1992年,1993年后显著增加;春、秋和冬季太阳总辐射变化趋势和全年相似,夏季则呈弱增加趋势。分析表明,总云量和表征气溶胶多少的能见度是影响太阳总辐射变化的主要气象因子。  相似文献   

4.
基于成都市1991至2020 年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气温、蒸发、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采用线性趋势、Maan-KendaⅡ等方法研究太阳辐射的年、月、日变化特征,以及太阳总辐射的变化对气温、蒸发等气候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总辐射、直接辐射逐年增多趋势明显,线性倾向率分别为29.69、20.25 MJ·m-2/a;太阳总辐射2010 年出现突变,突变年后较突变年前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增多497.22 MJ·m-2。散射系数呈逐年减小趋势,线性倾向率为每10 年减少0.6。太阳总辐射与气温、蒸发、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太阳总辐射每增加10 MJ·m-2/a,年平均气温升高0.006℃,日照时数增加1.7 h,蒸发量增大1.2 mm。对太阳辐射增加的原因分析,人类活动造成的气溶胶含量减少可能是太阳辐射增加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5.
利用南靖站1981~2010年的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蒸发量,采用回归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方法对南靖县近30a的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1~2010年南靖县气温以0.32℃/10a呈显著上升趋势,气温在1997年前后发生突变.降水量以-33.4mm/10a呈减少趋势,但减少趋势并不显著.日照时数以21.7h/10a呈增加趋势,但整体上升趋势也不显著.蒸发量以134.2mm/10a趋势显著增加,在1995年左右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6.
利用1961-2010年杭州站太阳总辐射、日照、降水、云量、水汽压和视程障碍日数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突变检测和相关分析等方法,研究了近50 a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的变化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近50 a杭州年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均呈减少趋势,以日照时数下降更明显,其突变年份分别发生在1975和1971年;年太阳总辐射下降主要出现在1961-1992年,1993-2010年呈波动变化,1993年以后未出现明显“变亮期”,而年日照时数在上述两个时段都表现为显著下降趋势,至21世纪00年代降到最低.夏、秋、冬3季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趋势变化与年变化基本一致,春季两者在1961-1992年均呈下降趋势,1993年后存在较明显的“变亮期”.降水量、低云量和轻雾日的增加是造成杭州年及夏、秋、冬3季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减少的主要原因,春季太阳总辐射的增加则主要与降水量、雨日、总云量和低云量减少关系密切,此外,霾日数变化对日照时数的影响也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7.
利用东南极高原熊猫-1自动气象站2011年2月—2012年1月观测的辐射资料和相关资料,对辐射分量和辐射平衡的季节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夏季是东南极高原获得太阳能的主要时段,总辐射通量夏季平均为365.0 W/m2,总量达到2752.1 MJ/m2,占全年总辐射量的58%。各个季节均能出现总辐射瞬时值大于大气顶水平总辐射,春季发生频率最高,冬季最小,总辐射平均日变化呈单峰型。大气长波辐射除夏季外,日变化不明显。冰雪面长波辐射除冬季外,各季节平均日变化呈明显的单峰单谷型。净辐射12月和1月为很小的正值,其他月份为负值。年平均净辐射为 -8.7 W/m2,表明地表相对于大气为冷源。该站的辐射平衡特征与其他南极内陆高原站相似,雪面具有强烈的辐射冷却效应,导致净辐射绝对值都小于下降风区。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地区太阳辐射时空演变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利用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等资料,获得了计算黄土高原地区日太阳总辐射的统一公式,并进而计算和分析了该区39个站点1961~2000年共40年的月、季、年太阳总辐射的时间序列和空间趋势特征.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黄土高原地区年太阳总辐射均值呈明显减少趋势,全区平均每10年减少81.7 MJ·m-2.夏季和冬季太阳辐射减少趋势尤为明显,春秋季下降趋势较微弱;年太阳总辐射仅在陕北、晋北和陇东等个别台站呈微弱增加趋势,其余大部分地区均呈减少趋势,其中山西大部、内蒙南部和河南北部减少趋势最明显.  相似文献   

9.
公主岭市近50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公主岭市气象观测站1961-2010年50年的降水、气温、蒸发量资料,对近50年来公主岭市的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呈波动增加的趋势,各季气温变化与年变化趋势相同,以冬季的增暖最为明显,进入21世纪的头10年是1960年代以来最暖的10年;年降水量呈减少的趋势,其中夏季和秋季降水量与年变化趋势相同,而春季和冬季降水量则略有增加,暴雨日数增加;年蒸发量呈增加的趋势,夏季、秋季、冬季蒸发量均呈增加的趋势,只有春季蒸发量呈减少的趋势;随着夏季和秋季降水的减少,而蒸发量的增加,夏旱和秋旱将越来越明显。  相似文献   

10.
近50年乌鲁木齐市太阳能资源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新疆乌鲁木齐地区9个气象站1961-2010年的逐日日照时数资料和乌鲁木齐站逐日太阳总辐射资料,在使用气候学方法估算出各站逐月太阳总辐射的基础上,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和Mann Kendall检测对全市冬、春、夏、秋四季和年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变化趋势以及突变特征进行分析,应用混合插值法,在ArcGis平台上完成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的四季和年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及其突变前后变化量的精细化分布式模拟.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春、夏、秋季和年的日照时数及太阳总辐射总体呈现“平原多,山区少”的空间分布格局,冬季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呈现“山区多,平原少”的分布特点.近50年来,乌鲁木齐市春、夏季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变化趋势不显著,但秋、冬季和年的日照时数及太阳总辐射呈显著的减少趋势,并于1981和1991年分别发生了突变性的减少,突变前后秋、冬季和年日照时数、太阳总辐射的变化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减少幅度的空间分布总体呈现“平原多,山区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global agricultur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ased on predicted changes in the magnitude and distribution of global precipitation, temperature and river flow under the IPCC SRES A1B and A2 scenarios, this study assesses the potential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and CO2 fertilization on global agriculture. The analysis uses the new version of the GTAP-W model, which distinguishes between rainfed and irrigated agriculture and implements water as an explicit factor of production for irrigated agriculture. Future climate change is likely to modify regional water endowments and soil moisture. As a consequence, the distribution of harvested land will change, modifying produc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pattern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a partial analysis of the main factors through which climate change will affect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provide a false appreciation of the nature of changes likely to occur. Our results show that global food production, welfare and GDP fall in the two time periods and SRES scenarios. Higher food prices are expected. No matter which SRES scenario is preferred, we find that the expected losses in welfare are significant. These losses are slightly larger under the SRES A2 scenario for the 2020s and under the SRES A1B scenario for the 2050s. The results show that national welfare is influenced both by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and climate-induced changes in competitiveness.  相似文献   

12.
下垫面改变导致局地气候变化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运用气柱内辐射,相变,对流间的平衡及地表能量平衡条件研究了由于地表状况改变,即植被退化所造成的局地气候变化,结果表明地表反射率的加大及地面热通量的变化造成中国北方降水量的减少和温度的增加。粗糙度的减少也能造成降水量减少和温度增加,这些结果与数值模拟一致。考虑平流作用以后,上述特征不变,但降水及温度改变量发生变化。在全球增暖背景下,降水减少和温度增加要更剧烈些。  相似文献   

13.
IPCC于2019年8月7日通过了《气候变化与土地特别报告》决策者摘要,报告第3章评估了气候变化与荒漠化的关系,取得了一些新认识,包括全球旱地(dryland)和荒漠化的范围、荒漠化过程与影响因素、荒漠化的检测与归因、荒漠化对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荒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未来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与风险,应对荒漠化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联系。在估计荒漠化变化、荒漠化变化检测与归因、荒漠化对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荒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反馈、应对荒漠化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联系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些评估结果对我国认识旱地和荒漠化范围的变化、影响荒漠化因素、荒漠化过程、荒漠化变化检测与归因,荒漠化对自然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荒漠化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未来气候变化对荒漠化的影响与风险,以及防治荒漠化与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方面等都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12—2015年在华北、珠三角和湖南湖北地区对企业管理人员进行的气候变化意识的问卷调查,构建了气候变化意识和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措施两个一级指数。通过对调查结果交叉列联表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企业管理人员的气候变化意识指数处于一般水平,并且受年龄、产业类型、企业类型的影响显著;企业应对气候变化措施指数也处于一般水平且不同企业水平差距较大,企业管理人员气候变化意识水平、未来预期和自主知识产权拥有量对其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女性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处于不利地位,也是应对气候变化中不可忽视的力量。国际社会已逐渐认识到在应对气候变化进程中纳入性别考虑的重要意义,性别议题在气候谈判中的主流化趋势明显,《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执行层面纳入性别考虑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以全球环境基金、绿色气候基金为代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资金机制已将性别政策纳入机构政策体系,并积极在项目层面推动性别政策的实施。虽然国际气候变化领域的性别主流化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存在女性参与气候变化决策的程度不足、减缓领域纳入性别考虑的程度不足等问题。目前中国气候变化领域对性别的关注不足,建议加强气候变化领域的性别问题研究,为履约工作提供支撑;在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体系中纳入性别考虑,加强与性别领域的沟通协作;加强气候变化相关机构性别主流化能力建设,明确职责安排;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内项目、“一带一路”项目和“南南合作”项目的性别主流化;切实加强中国女性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高女性对气候行动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16.
17.
18.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US returns to research investment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We examine this using a historical data set in a panel time-series econometric model of stat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The fitted model allows derivation of the rate of return to research investments and th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thereon. We find climate change is altering the rate of return to public agricultural research in a spatially heterogeneous manner. Increases in precipitation raise returns to research, while the impact of higher temperatures varies by region, are negative in Southern areas, particularly the Southern Plains, and positive in northern areas. We simulate the impact of projected climate change and find cases where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is reduced, for example in the Southern Plains. Finally, we consider the amount of research investment that is needed to adapt to overcome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Under the 2100 scenario, a 7–17 % increase in total US research investment is needed to adapt, but effects by region differ greatly—some requiring little changes and the Southern Plain requiring an increase as high as 57 %.  相似文献   

19.
20.
10~30 d时效的延伸期预报,作为无缝隙预报预测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连接着天气预报和短期气候预测。受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的影响,延伸期预报将面临更为重大的挑战。首先概述国内外延伸期预报现状,然后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分布特征、关键环流系统可预报性等方面的影响,发现气候变化将导致延伸期预报难度加大、需求更加旺盛,同时也更加突显延伸期预报在防灾减灾方面的作用。进一步展望延伸期预报将面临的新挑战以及未来业务发展的新动向,提出了适应气候变化的应对措施和建议,如大力发展数值预报模式、深入开展延伸期预报机理研究、大力发展动力—统计相结合的预报方法以及尝试多学科交叉协作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