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文应用Go-S试验对有肠道症状的135名患者进行大肠癌筛查,男性74例,女性61例,平均年龄39.7岁.筛查结果:大肠癌、大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Go-S试验阳性率分别为86.30%、76.50%及72.70%。大肠癌与任性结肠炎其Go-S阳性率统计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肠癌与大肠息肉间无明显差异(P>0.05)。直肠癌4例,其Go-S试验皆为阳性。直肠以上癌18例,Go-S阳性5例。尽管有假阳性,Go-S试验仍不大为一种方便、敏感性比较高的大肠癌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2.
本文应用Go-S试验对肠道症状的135名患者进行大肠癌筛查,男性74例,女性61例,平均年龄39.7岁,筛查结果:大肠癌、大肠息肉、溃疡性肠炎Go-S试验阳性率分别为86.30%、76.50%及72.70%。大肠癌与慢性结肠炎其Go-S阳性率统计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肠癌与大肠息肉间无显著差异(P〉0.05)。直肠癌4例,其Go-S试验皆为阳性,直肠以上癌18例,Go-S阳性5例。  相似文献   

3.
本文应用 MC_s 抗人大肠癌单克隆抗体,通过 ABC 免疫组化方法,对51例大肠癌、60例大肠息肉、16例慢性炎症性大肠粘膜及20例正常大肠粘膜标本进行 MC_5抗原表达研究,显示大肠癌中 MC_5抗原表达的阳性率为100%;大肠腺瘤中的阳性率为70.73%,且阳性率随腺瘤异型程度的增加而上升;而在炎性及正常粘膜中,MC_s 抗原均未见阳性表达。结果表明 MC_s抗原在大肠正常粘膜、腺瘤和癌肿中有着呈递增趋势阳性表达,支持在肠粘膜正常-异型增生-癌变序列变化理论,证实 MC_s 抗原是一个具有很高特异性和敏感性的大肠癌肿瘤标志物  相似文献   

4.
大肠癌中P21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鑫  聂绍发  徐晓  钱坤 《九江医学》2003,18(2):63-65
目的:通过检测P21基因表达,以探讨其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与大肠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对大肠癌组织(20例)、癌切缘组织(20例)、大肠腺瘤(10例)、炎性息肉(20例)、炎性溃疡(10例)、血吸虫病(6例)及正常大肠粘膜组织(10例)同步检测P21基因蛋白。结果:P21蛋白除了正常大肠粘膜中无阳性表达外,在癌组织、癌切缘组织、腺瘤、炎性息肉、炎性溃疡及血吸虫病肠粘膜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60.00%、10.00%、40.00%、15.00%、10.00%、16.67%。癌组织阳性率与其他组织阳性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P21阳性表达与大肠癌病变部位、患者的年龄和DUKE’S分期均无关(P>0.05),但高、中分化腺癌合并后阳性率与低分化及粘液腺癌合并后阳性率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21基因表达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大肠腺瘤-癌序列中抗凋亡基因Survivin的表达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目的:研究大肠癌发生过程中不同病理阶段(增生性息肉、腺瘤和腺癌)抗凋亡基因Survivin的表达情况。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12例正常大肠黏膜、6例增生性息肉、22例腺瘤和32例腺癌的石蜡标本中Survivin表达情况。结果:Survivin在正常大肠黏膜无1例表达,在增生性息肉、腺瘤和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6.7%(1/6)、77.3%(17/22)和68.8%(22/32);大肠腺癌组和大肠腺瘤组中Survivin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大肠黏膜组和增生性息肉组(P<0.05);大肠腺瘤组Survivin表达高于大肠癌组(P<0.05)。结论:Survivin基因在大多数大肠腺瘤和腺癌中表达;Survivin的过度表达是大肠上皮癌变过程的早期事件之一。  相似文献   

6.
对205例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其病因依次为大肠癌(84例)、慢性结肠炎(46例)、大肠息肉(38例)、溃疡性结肠炎(19例)、克隆氏病(1例)、肠血管畸形等病变(16例);未发现病变者(11例)。确诊率94.6%。大肠癌与大肠息肉均以左半结肠多见,其发生率分别为79.8%和73.7%。11例息肉癌变,12例大肠癌同时合并有息肉。为防止息肉恶变,对老年人大肠息肉应尽早行电凝切除术  相似文献   

7.
T抗原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T抗原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用半乳糖氧化酶法对大肠癌、大肠息肉在内的128例病人和100例正常对照者的直肠粘液标本T抗原检测。结果:大肠癌病人的T抗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其敏感性为86.3%,特异性为880%。大肠息肉病人T抗原阴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T抗原检测是一种早期、特异、灵敏的大肠癌筛选方法,也可试用于癌前病变监测。  相似文献   

8.
为验证潜血试验对人群大肠癌普查的筛检效果,在对4337例年龄在35岁以上的人群进行潜血试验的同时,作了全乙状结肠镜和部分全结肠镜检查。结果表明,肠镜病变检出率在非筛选人群为10.1%,在筛选人群中方13.3%,共查出大肠癌10例(含早期大肠癌5例),腺瘤167例,非腺瘤息肉131例,慢性肠炎171例。1%联苯胺试验阳性率为6.0%,检出60%大肠癌及3.9%腺瘤;免疫双扩试验阳性率为3.4%,检出40%大肠癌及2.0%腺瘤;SPA免疫潜血试验阳性率为14.7%,检出80%大肠癌(包括3例早期癌)及42.2%腺瘤。结果提示,潜血试验确能检出一些包括早期大肠癌在内的肠道肿瘤病变,尤以SPA免疫潜血试验敏感性最强。虽然潜血试验存在一定的漏检率(1%联苯胺为40%,免疫双扩为60%,SPA法为20%),但鉴于该法简易、经济,作为大规模大肠癌普查筛检.仍不失为一种值得推广的积极措施。  相似文献   

9.
大肠息肉系指生长于大肠黏膜而隆起于黏膜表面的病变,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与大肠癌关系密切。有报道指出,增生性息肉的病人发生腺瘤的几率高于无增生性息肉病人2倍以上[1],更有多例在大的增生性息肉中发现不典型增生性改变[2]。结肠镜普查并及时摘除大肠息肉,可使大肠癌的死亡率降低90%以上[3]。  相似文献   

10.
作者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大肠癌,移行粘膜,大肠息肉及胎儿大肠进行MC_3标记观察,阳性率分别为:大肠癌95.38%,移行粘膜47.00%,胎儿大肠70.83%,家族性息肉65.08%,绒毛状腺癌69.23%,管状腺瘤42,00%,幼年性息肉37.50%。另外,阳性率随息肉增生级别增高而递增。结果提示,MC_3可作为大肠息肉癌变倾向的检测指标。移行粘膜存在有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1.
大肠癌是我国目前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大肠息肉与大肠癌的发生有密切关系,深入探讨大肠息肉的病理学本质有着重要意义。大肠息肉发病率高低不一,自1.8%至17.2%(Ortmarger及Connelly等),Rider等用直肠镜及X线摄片检查7,487例,其大肠息肉的发病率为5.35%。我科  相似文献   

12.
ras癌基因产物P~(21)在大肠息肉和大肠癌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ras癌基因产物P21蛋白的单克隆抗体,通过LSAB染色方法,对32例大肠癌和17例大肠息肉作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大肠癌的P2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为53.1%,而在大肠息肉中仅见1例有P21的弱阳性表达。二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提示ras癌基因产物P21蛋白的检测对区分肠道良恶性病变有显著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T抗原检测在大肠息肉筛选检查和溃疡性结肠炎恶变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用半乳糖氧化酶法对111例大肠息肉病人,24例有大肠息肉病史,原有息肉已摘除,目前无新生息肉病人,28例溃结活动期病人,22例溃结缓解期病人及100例正常人的直肠粘液作T抗原检测。结果 大肠息肉病人的T抗原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息肉病史者的T抗原检测阳性率明显低于有息肉病人,而与对照组相似,同时T抗原检测阳性率随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血清TSGF、CEA、Ca-199在大肠癌、大肠息肉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部分大肠癌、大肠腺瘤样息肉患者、对照组同时进行TSGF、CEA、Ca-99检测,进行分析。结果:肠癌患者血清中CEA、Ca-199阳性率绝对高于对照组和大肠腺瘤组(P=0),当TSGF≥64μl/ml为阳性时,大肠癌和大肠腺瘤样息肉组阳性率差别无显著性(P=0.498),大肠癌和对照组差别有显著性(P=0.01)。当设定TSGF≥72μl/ml为阳性时,大肠癌和大肠腺瘤样息肉组阳性率差别有显著性(P=0.034)。大肠癌和大肠腺瘤样息肉组TSGF的血清含量差别无显著性(P=0.054),而大肠癌和对照组之间差别有显著性(P=0.001)。结论:TSGF的血清含量可能随着大肠腺瘤样息肉发展或复发逐渐升高,应定期复查这部分患者血清TSGF,以了解是否复发或有早期癌变。  相似文献   

15.
余月华  董志敏  翟惠虹  赵进  杨晓梅 《宁夏医学杂志》2012,34(11):1082-1084,1068
目的检测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V-raf)致癌同源体B1(BRAF)在正常大肠组织、大肠增生性息肉、大肠腺瘤及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S-P法)检测50例大肠癌组织、30例大肠腺瘤组织、10例大肠增生性息肉组织、1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BRAF的表达。结果 BRAF在正常大肠、大肠增生性息肉、大肠腺瘤及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0、40.00%、56.67%和78.00%,与大肠癌组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RAF的表达与组织学分级有关(P<0.05),而与大肠癌患者的发病年龄、性别、民族、肿瘤大小、临床分期、血清CEA、血清CA-199、有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无关(P>0.05)。结论 BRAF在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与大肠癌组织分化程度有关,提示其与大肠癌的恶性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mRNA在大肠癌和大肠息肉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原位杂交法.[结果]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mRNA阳性表达率在大肠癌中为67%(27/40),在移行区为40%(16/40),在大肠息肉中为36%(8/22),与正常区的5%(2/40)相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但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mRNA阳性表达与大肠癌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和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基因mRNA阳性表达部位在细胞浆内.[结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的过度表达与大肠癌和大肠息肉的生物学行为有一定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对205例老年人下消化道出血的病人进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其病因依次为大肠癌、慢性结肠炎、大肠息肉、溃疡性结肠炎、克隆氏病、肠血管畸形等病变;未发现病 和73.诊率94.6%。大肠癌与大肠息肉均在左半结肠多见,其发生率分别为79.8%生73.7%。  相似文献   

18.
全结肠镜诊断大肠肿瘤1 593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肖天利  王振华  李向红 《重庆医学》2003,32(9):1164-1165
目的 评价全结肠镜对大肠腺瘤性息肉及大肠癌的诊断价值以及大肠腺瘤性息肉摘除术对预防大肠癌发生的作用。方法 统计1990~2002年我院消化内镜室检出的大肠腺瘤性息肉及大肠癌。结果 10750例全结肠镜检查中,成功插入回盲部10568例,成功率为98.3%,检出大肠腺瘤性息肉965例,检出率为8.9%,大肠癌628例,检出率5.8%。结论 全结肠镜检查是发现大肠腺瘤性息肉及大肠癌的最佳方法。而大肠腺瘤性息肉摘除术可减少大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细胞外大抗原(large externla antigen,LEA)和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在大肠癌,大肠非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双抗夹心ELISA技术,将单克隆抗体ND-1和抗CEA抗体分别对不同分化的大肠癌与大肠非癌患者血清进行LEA和CEA的检测。结果:LEA的阳性率在高、中分化大肠癌为91%和84%,与低分化大肠癌的1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大肠腺瘤的63%与炎性息肉的7%也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CEA的阳性率在大肠腺瘤与炎性息肉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高分化癌的72%与低分癌的26%之间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LEA是一种很有潜力的肿瘤相关抗原,可作为高、中分化大肠癌及大肠腺瘤患者有病变的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EGFR及K-ras蛋白在大肠息肉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大肠息肉及大肠癌组织EGFR和K-ras的蛋白表达。总结大肠息肉组中EGFR和K-ras蛋白表达与临床参数的关系,并分析两种蛋白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大肠腺瘤性息肉及大肠癌组的EGFR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4.29%与62.61%,均高于大肠非腺瘤性息肉组的32.00%(P<0.05);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的K-ras蛋白阳性表达率为78.57%,高于大肠非腺瘤性息肉及大肠癌组的36.00%及46.09%(P<0.05)。两种蛋白表达在组织学分型方面比较有差异(P<0.05),而在性别、年龄、息肉数量及部位方面比较无差异。在大肠息肉中EGFR与K-ras蛋白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44,P<0.005)。结论 EGFR及K-ras蛋白在大肠腺瘤性息肉中有一定表达;二者的表达升高可能与大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恶性转化有一定关系;二者在大肠息肉的发生发展中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