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开鲁盆地晚中生代地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许坤  李瑜 《地层学杂志》1995,19(2):88-95
根据200余口钻井资料,运用了生物地层学、岩石地层学、磁性地层学等方法,建立了开鲁盆地晚中生代地层层序及其与邻区地层的对比关系。早白垩世为盆地断陷期,发育了含热河生物群地层,包括义县组、九佛堂组、沙海组、阜新组;中晚白垩世为盆地坳陷期,发育含松花江生物群与明水生物群地层,包括泉头组—青山口组、姚家组、嫩江组、四方台组、明水组。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所发现的大连市郊丁家岭地区晚中生代断陷盆地的地层进行了划分,对其生成时期、构造环境进行了区域性对比,提出盆地内沉积属于白垩纪断陷堆积层。由此,对大连地区晚中生代以来的深部构造背景、构造演化、古地理环境、新构造运动等问题提出了新的讨论意见。  相似文献   

3.
辽西地区中生代盆地构造演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杨庚  郭华  刘立 《铀矿地质》2001,17(6):332-340
辽西地区为华北地台北缘阴山-燕山造山带的东延部分,中生代发育火山-碎屑岩沉积盆地。盆地地质分析表明,该区在早白垩世早期之前发育的沉积盆地为挤压型盆地,早白垩世中期以后属伸展断陷盆地。根据沉积-构造分析,该区中生代盆地构造演化可划分为5个构造演化阶段;(1)早三叠世--早侏罗世;(2)早侏罗世-中侏罗世;(3)中侏罗世-晚侏罗世;(4)早白垩世早期;(5)早白垩世中期-晚白垩世。  相似文献   

4.
滇黔桂地区晚古生代至三叠纪层序地层序列及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梅冥相  李仲远 《现代地质》2004,18(4):555-563
志留纪末期的加里东运动使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基本上连接成一个统一的华南板块,在这个较为稳定的构造背景下,从晚古生代至三叠纪滇黔桂地区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的盆地演变过程,形成了一个复杂而有序的层序地层序列。晚古生界可以划分为25个三级沉积层序,三叠系大致可以划分为10个三级沉积层序;35个三级沉积层序又大致可以归并为8个二级构造层序。从三级沉积层序到二级构造层序的归并,代表了滇黔桂地区从晚古生代的“滇黔桂盆地”演化为早、中三叠世的“南盘江盆地”、最后在晚三叠世早期结束海相沉积历史的沉积学和地层学响应过程,为在层序地层学框架内理解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提供了一个较为典型的实例。  相似文献   

5.
措勤盆地的主要形成、发育期为中生代。由于受南、北两条特提斯构造带的影响 ,盆地内东西向构造岩相分带比较明显 ,并与一定的沉积环境相对应 ,即由海相 -三角洲相 -滨滩相 -台地相 -陆相沉积。晚中生代措勤盆地的地层说明了盆地的演化经历了从沉陷—稳定—隆起的构造旋回过程 ,从而反映了从裂谷—洋盆—残余海封闭及断陷盆地发育的沉积历史。在盆地内 ,川巴—色林错地区发育了一套具有一定生油条件、富含有机质的残留海盆沉积 ,同时 ,该地区在白垩纪又经历了海进—海退旋回 ,这为该区储油盖层的形成和配置提供了优越的沉积条件。因此该区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6.
桂西南晚古生代深水相地层序列及沉积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右江盆地晚古生代沉积由浅水陆棚、地台边缘—斜坡、孤立碳酸盐岩台地和深水盆地4种主要的沉积类型组成,自北向南呈现由浅到深的规律性分布。深水区地层以含锰粘土岩、硅质岩、滑塌角砾灰岩和普遍发育玄武岩为重要特征,与盆地边缘差别显著。以斜坡相区生物地层控制良好的层序地层和重要事件为桥梁,建立了深水区地层序列、主要的海平面变化旋回及其与不同相区的年代地层对比关系。深水区岩浆活动可识别D1晚期—D2早期、D3晚期—C1早期、C2中期—P1早期以及P3—T1早期4个幕式活跃期;以洋岛型玄武岩(OIB)为主,滇—桂—越边境地区具洋岛—洋脊型(MORB)过渡特征。枕状玄武岩主要集中在C1早期、C2中期—P1早期和T1早期三个时段,其中C2—P1玄武岩厚度最大、分布最广。研究表明右江盆地是晚古生代发育于扬子与印支地块间的小洋盆,属东特提斯多岛洋的一部分。其沉积演化经历了浅水陆表海盆地(D1)、深水裂谷盆地(D2—D3)、扩张洋盆(C1—P2)、收缩洋盆(P3—T2早期)、残余盆地(T2晚期—T3早期)五个阶段。盆地西南缘可能属印支地块的北部边缘,而盆地北部属扬子地块的西南缘。  相似文献   

7.
汪新文  刘友元 《现代地质》1997,11(4):434-443
摘  要  东北地区前中生代构造演化可大致分为如下阶段:(1) 中、新元古代阶段;(2) 早古 生代加里东阶段;(3) 泥盆纪—早石炭世早华力西阶段;(4) 晚石炭世—三叠纪晚华力西—印 支阶段。多旋回构造演化使该区形成由多期褶皱带和多中间或边缘地块组成的 “镶嵌构造 区”‚并为晚中生代大型含油气盆地的发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韦一  张宗言  何卫红  吴年文  杨兵 《地球科学》2014,39(8):1065-1078
以地层分区为单位对上扬子地区中生代沉积建造进行了详细分析, 对盆地原型进行了初步划分, 建立了中生代上扬子陆块沉积盆地时空分布格架.结合年代地层和生物地层划分对比、生物古地理、岩相古地理和构造演化规律的综合分析, 对上扬子地区中生代3个阶段的盆地演化过程进行生动刻画, 并以此为依据分析了盆地形成演化的大地构造环境.早三叠世上扬子陆块受印支造山运动的影响不断抬升, 海相盆地水体变浅, 形成一系列混积陆表海、台盆-台地构造相; 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上扬子西缘与其西侧的特提斯域地块或多岛弧盆增生体发生碰撞拼合, 且华南陆块与华北陆块的碰撞拼合, 使上扬子陆块西南缘、西缘和北缘发育了前陆盆地和周缘前陆盆地, 与此同时雪峰隆起进入造山过程; 中侏罗世之后, 由于受古太平洋板块向西对亚洲大陆的俯冲, 上扬子陆块进入了以陆内造山作用为主的新的构造阶段, 以雪峰山为界, 东部发育一系列断陷-坳陷盆地, 西侧则发育陆内大型压陷盆地.   相似文献   

9.
中国中生代沉积盆地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综合分析中生代早-中三叠世、晚三叠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白垩纪3个时段中国沉积盆地分布、充填序列、岩相古地理和构造古地理的基础上, 建立了中国中生代沉积盆地的时空演化, 并探讨了中国中生代沉积盆地的时空演化与中生代构造运动的响应关系, 认为: (1)随着亚洲洋俯冲消亡及天山-兴蒙造山系形成, 中国北方地区总体处于古亚洲洋消亡以后, 陆块汇聚碰撞背景, 西北地区盆山格局基本定型, 南部古特提斯洋的双向俯冲消减, 在北羌塘-三江多岛弧盆系中的一系列弧后洋盆相继俯冲消亡; (2)晚三叠世的"印支运动"使古亚洲陆最终固结并向外增生, 中国己经基本形成了南海北陆的分布格局, 绝大部分地区进入陆内演化阶段.印支期以后, 华南中部上隆, 隔开了西部的古地中海域和东部的古太平洋海域; (3)中侏罗世以来, 在古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影响下, 整个中国东部卷入滨太平洋构造域, 西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形成.中国东北大部分地区为弧内裂陷(火山沉积)盆地; 华北-阿拉善陆块东西分化, 中西部主要发育压陷盆地或断陷盆地或坳陷盆地, 东部则形成与古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陆缘岩浆弧弧内裂陷盆地; 华南则以雪峰山为界, 东部广泛发育与陆缘岩浆弧演化相关的弧内裂陷盆地, 西侧则发育陆内大型压陷盆地、断陷盆地或断坳盆地.中国西南则仍然为多岛洋弧盆系格局.   相似文献   

10.
晚石炭世末期-三叠纪东澳大利亚的鲍恩-冈尼达-悉尼(Bowen- Gunnedah-Sydney)盆地系是位于拉克伦(Lachlan)褶皱带和新英格兰(New England)褶皱带之间的一个长条形的构造盆地。从北部的冈尼达(Gunnedah)到南部的巴特曼斯(Batemans)湾,悉尼盆地是鲍恩-冈尼达-悉尼盆地系南端的一个次级盆地。悉尼盆地的二叠系包括河流、三角洲、滨浅海沉积岩和火山岩地层。南悉尼盆地的西南部二叠系不整合覆盖于变形变质的拉克伦(Lachlan)褶皱带之上。二叠系由下部的塔拉特郎(Tallaterang)群、中部的肖尔黑文群(Shoalhaven Group)和上部的伊勒瓦拉煤系(Illawarra Coal Measures)组成。从晚石炭世末到中三叠世悉尼盆地经历了弧后扩张到典型的前陆盆地的不同阶段:弧后扩张阶段、被动热沉降阶段和挤压挠曲负载阶段。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东南缘中新生代变形史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资料解释和沉积相特征分析,构建了塔里木盆地东南缘地区地质大剖面。在平衡恢复的基础上,探讨了中新生代构造变形历史和盆地构造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塔里木盆地东南缘经历了三叠纪末逆冲推覆变形,早侏罗世伸展变形,晚白垩世晚期-古近纪早期挤压变形,古近纪弱伸展变形和中新世以来逆冲-走滑变形;而塔东南地区盆地构造演化则经历了早侏罗世伸展断陷盆地阶段,中侏罗世-晚白垩世早期坳陷盆地阶段,晚白垩世晚期-古近纪早期挤压-抬升-剥蚀阶段,古近纪弱伸展盆地阶段和中新世以来陆内走滑型挤压挠曲盆地阶段等五个阶段的演化。  相似文献   

12.
论浙江中生代晚期地层划分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7  
马武平 《地层学杂志》1994,18(2):91-101
中生代晚期,浙江先后形成了寿昌型、永康型和金衢型三种不同构造类型的盆地,三者呈叠加关系,其堆积物属于3个地质时期。在理顺其层序的基础上,通过对3个不同时期古生物群和同位素年龄资料的综合分析,认为衢江群(天台群)属于早白垩世晚期一晚白垩世;永康群属于早白垩世中晚期;建德群(磨石山群)属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如果采用130Ma作为侏罗-白垩系划界时标,其界线应划在横山组与寿昌组及相应的岩组之间。  相似文献   

13.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分布特征与油气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利用前人对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油气勘探成果的基础上,对最新处理的地震剖面和重磁反演剖面进行了精细解释和综合研究,结合海陆中生界对比结果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南部中生界分布广、厚度大,平均厚度可达6 000 m,而且具有“东厚西薄、南厚北薄”的特征。侏罗系主要分布在闽江和基隆凹陷,厚度分布稳定,w(TOC)平均值>1.0%;而白垩系在整个陆架盆地南部均有分布,具有向基隆凹陷加厚的趋势,w(TOC)平均值<1.0%。东海陆架盆地南部的基隆凹陷是下一步油气资源战略选区的首选目标,而台北低凸起很可能具有良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4.
The well LF35-1-1 in the eastern Pearl River Mouth basin (PRMB) of the 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revealed nnmetamorphosed Middle-Late Jurassic neritic-bathyal sediments and Cretaceous fluvial-lacustrine sediments.Three tectonic movements were identified in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late Early Cretaceous,and Late Cretaceous to Paleocene,respectively.The Late Jurassic marine facies mainly contain the hydrocarbon source and reservoir-seal assemblages,providing a main exploration target.  相似文献   

15.
羌塘盆地中部晚三叠世地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羌塘盆地中部以土门格拉断裂带为界,其西南部出露上三叠统土门格拉群,其 东北部出露上三叠统结扎群和鄂尔陇巴组,研究认为岩石基本特征大体一致,双壳类化石组 合反映地质时代都为诺利期;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土门格拉群为古盐度较低、氧化、干热 、弱碱性浅水环境,结扎群和鄂尔陇巴组为古盐度稍高、弱还原、温暖潮湿的较深水环境; 旋回地层研究表明区内经历了一次完整的二级相对海平面变化旋回(由四个三级旋回组成) ,海水进退规程南北一致。区内古地理格局具有西高东低、南浅北深(水深)的特点,沉积 自北东向南西超覆,层位逐渐抬高穿时;岩性、厚度、颜色和沉积相类型上的差异是统一沉 积背景下沉积物相变、穿时的结果。前人以土门格拉断裂带为界,将土门格拉群和结扎群分 置于两个地层大区(藏滇地层大区,华南地层大区)的认识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6.
济阳坳陷中生代盆地演化及其与新生代盆地叠合关系探讨   总被引:59,自引:2,他引:59  
济阳坳陷中生代盆地演化受控于欧亚构造域的板块拼接挤压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及其郯庐断裂活动两种动力学背景。早、中三叠世,作为华北大型内陆沉积盆地的一部分,沉积了近2000 m厚的地层;晚三叠世,主要受控于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挤压碰撞所产生的挤压应力场,处于抬升剥蚀状态,早、中三叠世沉积的地层几乎剥蚀殆尽,并开始发育多条NW向逆冲断层;早、中侏罗世是对晚三叠世挤压逆冲断层和褶皱所造成的本区地势高低起伏的一个截凸填凹、填平补齐的过程;晚侏罗世—白垩纪,受郯庐断裂左行走滑的影响,济阳坳陷区前期形成的NW向逆冲断层,发生构造反转,反向伸展,形成了一系列半地堑。控盆断层为NW向的中生代盆地,与控盆断层为NE(或NNE)向的新生代盆地里相干型叠合,可划分出中坳新拗、中坳新隆、中隆新坳、中隆新隆4种叠合单元类型,不同类型的叠合单元经历了不同的沉降史,具有不同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地区中生代地层剥蚀量及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首先利用地震层速度法、镜质组反射率法、声波时差法、地质外推法、磷灰石裂变径迹法等确定渤海湾盆地区中生界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的剥蚀量,恢复了其原始地层厚度,分析了中生代不同时期地层的分布状态,盆地性质和展部特点。认为渤海湾盆地区,三叠系沉积时期为大型内陆盆地,末期抬升遭受剥蚀。侏罗系和白垩系沉积时期为北西向展布的扭张型小盆地。进入新生代后,形成了一个受NNE、NE向断层控制的半地堑式复合盆地,叠置于中生代盆地之上。不同时代的地层由于不同的叠合方式形成了中坳新坳、中坳新隆、中隆新坳、中隆新隆4种叠合单元类型,不同类型的叠合单元经历了不同的沉降史,具有不同的石油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李伟  吴智平  周瑶琪 《地质论评》2005,51(5):507-516
在采用各种地层剥蚀量的计算方法对济阳坳陷中生代各主要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恢复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及地震资料,对中生代各主要构造层的原始地层厚度进行了恢复。以此为切入点,对济阳坳陷区中生代盆地原型进行了初步探讨,将其划分为5期盆地原型:早-中三叠世为一大型内陆坳陷盆地;晚三叠世整体挤压抬升剥蚀;早-中侏罗世为弱挤压背景下的山间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为受正断层控制的断陷盆地;晚白垩世为断陷后的坳陷盆地。  相似文献   

19.
北羌塘盆地晚中生代地层:早白垩世海相地层的发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羌塘盆地是否存在早白垩世海相沉积,以那底岗日地区主干剖面为依托,结合胜利河、托纳木、长蛇山等已初步判断为早白垩世的油页岩剖面为辅助剖面,采用古生物化石定年和同位素定年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胜利河-托纳木地区原初步定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海相地层时代作了进一步研究,结果表明,其时代为早白垩世。这些海相地层在胜利河-托纳木地区广泛分布,但岩性组合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胜利河-长蛇山地区为油页岩,厚度最大,向东逐渐变薄,过渡为页岩沉积,向西过渡为灰岩沉积。区域上该套地层对下伏油气藏的保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东海陆架盆地处于欧亚板块东南缘,其构造演化、动力学机制转换同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及印度-澳大利亚板块远程推挤效应有关。中生代以来,该盆地形成和演化过程受到古太平洋板块多期俯冲及多构造体系的叠加改造,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场复杂,盆地演化及动力学过程等一直是争论的焦点。本文利用最新调查资料,通过构造物理模拟实验、构造解析和平衡地质复原剖面等方法,结合区域构造背景,系统分析了东海陆架盆地中生代演化过程,探讨了其构造动力学转换过程。研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自中生代以来经历了晚三叠世前的被动大陆边缘和晚三叠世-中侏罗世活动大陆边缘挤压坳陷型盆地阶段,挤压应力来源于伊泽奈崎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的低角度俯冲;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活动陆缘伸展断陷型盆地阶段,应力来源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后撤导致的岩石圈减薄作用;古近纪为弧后伸展断陷型盆地阶段。同时认为东海陆架盆地古特提斯构造域向古太平洋构造域转换的时间应该发生在中三叠世末期,古太平洋板块低角度俯冲和俯冲后撤代表华南中生代深部地质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