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临床前药物安全评价毒性病理学靶器官毒性的检查和评价要结合大体病理学、组织病理学及临床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全面考虑、逐步分析,并使用国际统一推荐的诊断术语及诊断标准,避免主观、不确切的诊断。简要介绍了临床前药物安全评价毒性病理学靶器官毒性检查的基本原则,大体病理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毒性病理学诊断方法、程序及注意事项,诊断术语及诊断标准的国际统一,临床病理学参数分析,解剖病理学与临床病理学数据结合一致性分析等内容,以期为我国临床前药物安全评价毒性病理学靶器官毒性检查及评价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2.
药物毒性病理学是药物毒性检测的关键环节。传统的形态病理学为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但其主观性突出,只能定性而无法准确定量,故已无法满足人们对药物安全性评价高标准的需求。为更深入地研究分析药物毒性损害和病变,一些能够从不同水平反映毒理学效应终点的新技术、新方法已应用到药物毒性病理学研究中。这些新技术有免疫组织化学、原位杂交、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技术、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流式细胞术、毒理芯片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等。它们不仅弥补了传统形态病理学的局限和不足,而且拓宽了毒性病理学的研究思路,必将促使药物毒性病理学飞跃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毒性病理学是从形态学的角度阐明药物毒性造成的组织损伤,包括药物损伤类型、作用部位、病变程度和预后等基本问题,为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研究提供客观准确的数据支持。因此,毒性病理学在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其数据或结论常常决定了许多药物研发项目的终止或继续。从毒性病理学的特点、规范性管理、病理学新技术的发展(包括原位杂交、激光扫描细胞技术、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等),以及毒性病理学发展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4.
抗体偶联药物(ADC)是由抗体、有效载荷(细胞毒性小分子化合物)和连接子组成的新型特异性抗肿瘤药物。ADC具有高特异性和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但其安全性受到抗体特异性、连接子稳定性和有效载荷性质等因素的影响。ADC的剂量限制性毒性主要与有效载荷有关,且在临床和非临床研究中具有很好的相关性。ADC的毒性机制包括靶向毒性和脱靶毒性,靶向毒性主要由靶点的表达决定,脱靶毒性则由偶联不稳定和非特异性摄取等因素引起。简要概述ADC的毒性机制,重点介绍ADC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毒性病理学检查关注点,以期为我国ADC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毒性病理学是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全切片数字扫描切片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AI)已经广泛应用于药物安全性评价领域,也包括病理学的各个方面,如诊断病理学、兽医诊断学、病理学研究、监管毒理学和病理学初级阅片及同行评议等。AI病理学平台的应用逐渐影响精准医学和个性化医学的未来发展。然而,与其他重要的科学技术进步一样,AI在毒性病理学领域的实施和应用也面临巨大的挑战。通过简要综述数字病理学的发展、算法类型、AI在毒性病理学中的应用概况、AI的监管环境等,以期为AI在毒性病理学中的研究发展及广泛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药物毒性病理学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药物毒性病理学的学科定义、组成和发展的关注要点以及生物技术药物的毒性病理学评价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归纳和概括性介绍,为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神经病理学评价是药物非临床发育神经毒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金标准,本文从发育神经毒性神经病理学评价的实验动物设计、优选的动物年龄、神经系统解剖和组织处理、以及病理结果的解释方面概述了标准化的发育神经毒性神经病理学评价原则和方法。介绍了药物非临床发育神经毒性研究神经病理学评价相关国际指导原则要求,为减少我国和其它国家及地区间实验程序的差异,为我国从事药物非临床发育神经毒性研究的病理学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8.
毒性病理学是一门综合了病理学和毒理学两门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有毒物质的潜在作用。准确诊断病变和报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将继续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发挥关键作用。此外,毒性病理学评价必须结合其他相关数据进行,例如临床观察、体质量变化、临床病理学结果、以及代谢和药动学数据。简要介绍了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基本要素、组织病理学的特点、组织病理学诊断注意事项、病理学数据分析和报告病理学结果的要点,以期为中国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性病理学组织病理学检查及病理学数据分析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9.
超微结构病理学是药物非临床毒理学研究中毒性病理学评估的重要辅助工具。简要介绍了超微结构病理学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和关注点,并举例说明了透射电子显微镜等超微结构病理学技术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目前,超微结构病理学技术在药物非临床毒理研究中虽然使用率不高,却是非临床毒理学研究中毒性病理学评估的重要辅助工具,可用于对光学显微镜检查结果的进一步研究,以作为早期药物发现和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理学研究的有益补充。在使用超微结构病理学技术进行药物非临床毒理学研究时,应关注其使用的必要性、良好实验室规范(GLP)依从性、专业性、科学性和使用局限性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理学试验组织病理学数据在药物发现和开发过程中非常关键,是监管部门在实验动物中评估药物相关毒性及其对临床试验人类安全性影响所必需的。随着全切片图像、数字病理学和算法研究的进步,人工智能已广泛应用于人类临床医学实践。但机器学习,尤其是深度学习在非临床毒理学试验毒性病理学的进展比较缓慢。本文简要综述了毒性病理学在药物发现和开发中的作用、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方法概述、深度学习方法在毒性病理学中的应用以及在毒性病理学中应用深度学习方法所面临的挑战,以期为我国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毒理学试验组织病理学检查应用深度学习方法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1.
采用计算机化系统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是目前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研究的趋势,由此产生的计算机化系统安全性问题成为GLP机构以及行政管理监督部门关注的重点。作者从计算机化系统安全性的概念及范围、安全要素以及安全事件的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简要阐述,以期为我国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GLP机构中计算机化系统的广泛应用提供支持和帮助,从而促进我国药物研发以及安全性评价策略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2.
组织芯片(tissue microarray,TMA)也称组织微阵列,是将数十个甚至上千个微小组织标本整齐排列在一张载玻片上制成的高通量微阵列,是基因芯片的延伸和发展,可以同时进行多个标本的同一个指标的研究,具有体积小、耗材少、快速、含生物学信息量大等优点,该技术还可以与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CH)、荧光核酸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RNA原位杂交(RNA in situ hybridization,RNA-ISH)等技术相结合,在基因、转录和表达产物的不同表达分子水平进行研究。本文结合组织芯片技术的特点,对其在新药毒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Preclinical Research
The basic hemodynamic, electrophysiolog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of EGIS‐7229 (E‐7229)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with those of a pure “Class III“ antiarrhythmic drug (GLG‐V‐13) in conscious rabbits. Both compounds decreased heart rate dose‐dependently. 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was not influenced by E‐7229; however, GLG‐V‐13 produced a significant elevation on this parameter.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pressure was gradually increased by E‐7229, while GLG‐V‐13 induced more considerable elevation on that at intermediate doses. QT and QTcb were lengthened by both compounds; however, higher doses of E‐7229 resulted in shortening of the prolonged QT and QTcb. Ventricular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 (VERP) was significantly prolonged by either drug studied. Threshold doses to produce QT50%, QTmax, VERP50%, and VERPmax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for E‐7229 compared with GLG‐V‐13. Significantly higher doses were required for E‐7229 to induce arrhythmias. The safety ratio was comparable for both of the compounds. E‐7229 can exert multiple actions on cardiac ion channels with minimal influence on hemodynamic parameters and reduced proarrhytmic profile in our preclinical model.  相似文献   

14.
研发复方制剂旨在通过联合用药提高疗效和(或)降低单药的某些不良反应。因为药物间可能产生多种相互作用,如药动学、药效学、毒理学、化学的相互作用,所以复方制剂非临床安全性评价应重点关注单药间相互作用可能带来的安全性问题。本文根据FDA复方制剂非临床安全性评价指导原则草案,对复方制剂非临床安全性评价中的考虑要点如组方类型、可能的相互作用、附加实验研究等进行介绍,以期对我国复方制剂的非临床安全性研究和评价提供一些技术思路,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计算机化系统在药物临床前安全评价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直接或间接地用于试验数据的采集、处理、报告以及原始数据的存储等。但目前计算机化系统在我国药物临床前安全评价机构中应用尚未普及,或仅使用了计算机化系统部分模块功能。基于计算机化系统在我国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机构的应用现状,简要介绍计算机化系统验证的GLP法规要求、计算机化系统验证的流程、计算机化系统验证状态的保持、计算机化系统运行需注意的安全事项以及电子记录和电子签名等内容,以期为药物临床前安全评价机构开展并加快计算机化系统验证提供一定参考,进一步提高我国药物临床前安全评价机构计算机化系统的使用效率并与国际接轨。  相似文献   

16.
A series of aryloxyaryl semicarbazones had been shown previously to possess significant anticonvulsant activity in the maximal electroshock screen in both rats and mice as well as in the subcutaneous pentylenetetrazol test in mice. One member of this series, namely 4‐(4′‐fluorophenoxy)benzaldehyde semicarbazone (Compound IV), was selected for detailed studies with a view to determining whether it should proceed to full‐scale preclinical evaluation; these results are reported herein. After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Compound IV afforded protection in the Frings audiogenic mouse test. In addition, it had activity in the rat corneal kindling screen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and in the rat hippocampal kindling screen after intraperitoneal administration, but it was virtually inactive in the amygdala kindling test in rats. When administered by the intravenous route to genetically susceptible epileptic chickens, Compound IV and eight analogs prevented convulsions induced by alternating strobe lights. Compound IV did not display proconvulsant properties when examined in the timed intravenous test in mice nor did this compound caus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liver weights, microsomal protein yields, and various hepatic enzymes after oral administration to rats.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Compound IV afforded little or no protection to mice who had received subcutaneously convulsive doses of bicuculline, picrotoxin, or strychnine. This compound did not elevate γ‐aminobutyric acid levels or inhibit γ‐aminobutyric acid uptake. Ion‐imaging and electrophysiological experiments suggested that the mode of action of this compound could be on calcium and sodium channels. In most of these experiments, Compound IV was superior to the widely used antiepileptic drug phenytoin. Drug Dev. Res. 46:112–125, 1999. © 1999 Wiley‐Liss, Inc.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标志物的研究成为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中发展最快的领域。同时,生物标志物的定义、可使用的验证以及广泛使用的有关问题也逐渐受到关注。就临床前药物安全性评价中相关的生物标志物验证的概念、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生物标志物验证的要求、药物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中已验证的生物标志物、生物标志物验证的过程以及未来面临的问题等进行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8.
非临床药物安全性评价为新药的研发发挥了重要作用。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新药研发指南M3(R2)是非临床药物安全性评价的方向性指导文献。正确的评价策略和相关毒理学研究应该一起综合考虑,以促进新药候选物高效、及时地向前发展,从而支持临床试验计划和市场登记进展。然而,随着发展成本增加和行业的竞争,毒性预测、动物模型和法规遵从性也是新药深入研发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因素。此外,ICH其他指导文献,例如ICH S6和ICH S9,也是给新药深入研发带来冲击力很大的指导文献。因此,深入理解所有这些文献的本质意义对从事新药安全评价人员来说是很重要的,增强综合使用各方面总体知识的能力将促进新药深入研发更快、更好地实施。  相似文献   

19.
贾公孚 《中国药事》1993,7(1):43-45
本文以临床用药实例说明药物新用促进药物开发。发现药理新作用或是病理方面的新发现均可推动药物新用和新药开发,中西药物的比较研究及药物相互作用研究亦可促进药物新用和开发,而从具有肯定疗效的方剂中开发新药亦是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儿童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主要是由成年动物和成人研究的安 全性资料支持儿童用药,但这并不足以能评估药物 对儿童人群特定发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影响,而且 有些影响难以在临床试验中或通过常规的上市后监 督来发现,因而需要进行幼年动物的非临床安全性 评价。本文参考FDA的相关指导原则,对幼年动物 安全性评价的一般性考虑、与临床研究对应的幼年 动物研究的时间安排、试验设计和评价等方面进行 讨论,以期为我国儿童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研究与 评价提供参考,为将来制定我国的相关指导原则积 累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