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5 毫秒
1.
郑敏苏仁斌  张桂川 《功能材料》2007,38(A09):3527-3529
以廉价无机盐为原料,纳米碳黑作为模板,采用模板法制备了小粒径、窄分布的无团聚纳米金红石TiO2粉体,并用激光粒度分析仪、X射线衍射仅、透射电镜(TEM)、紫外分光光度计等手段对纳米TiO2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纳米TiO2粉体对纤维素织物的抗紫外线整理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模板法所制备的TiO2粉体粒度小(17.56nm)、分布均匀、分散稳定性好;平均粒径为30nm左右的纳米TiO2整理后的纤维素织物抗紫外线效果明显提高。模板碳黑在前驱体的制备以及热处理转相过程中发挥了良好的阻团聚作用。  相似文献   

2.
纳米TiO2光催化剂的电化学法制备及其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有机电解-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纳米TiO2光催化剂,通过XRD、TEM、TG-DTA、激光粒度分析法等对纳米TiO2的结构相变、表面形貌、颗粒大小等进行了表征.实验表明:当热处理温度低于350℃时,TiO2的晶相结构均为锐钛型,颗粒大小在25nm以下,样品的比表面积大于65m2*g-1;热处理温度为400℃时,TiO2的晶相结构出现锐钛型和金红石型混合相,颗粒大小在35nm以下,样品比表面积为46.43m2*g-1,实验制备的粉体样品属于纳米级水平;实验测试了各焙烧温度下粉体样品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3.
纳米TiO2粉体的制备及其表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了纳米TiO2粉体,并对其热性能、相结构、颗粒大小和分布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TiO2干凝胶粉经300℃煅烧后已有锐钛矿相出现,经550℃煅烧后有金红石相出现,完全相转变的温度约为600℃,纳米TiO2粉体的颗粒尺寸随煅烧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采用溶胶,凝胶技术制备的干凝胶粉经400℃煅烧后可获得团聚轻、颗粒大小分布比较均匀、颗粒尺寸约为15nm的球状TiO2粉体,  相似文献   

4.
分散剂聚合度对纳米氧化铝粉体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顾峰  沈悦  徐超  夏义本  张建成 《功能材料》2005,36(2):318-320
以不同聚合度的聚乙二醇(PEG)为分散剂,采用沉淀法制备氢氧化铝胶体,胶体经 800~1100℃高温煅烧得到纳米氧化铝粉体。对粉体进行了颗粒分布、XRD谱、HRTEM形貌及电子衍射等分析。结果表明分散剂(PEG)的聚合度对纳米氧化铝的粒度分布有着重要的影响。当用 PEG2000 作分散剂时制备出的粉体颗粒细而均匀,平均粒径为 25nm,无明显团聚与颗粒长大现象;经 1000℃/2h煅烧已完全转化为α Al2O3。文章对不同聚合度的分散剂的分散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纳米Ti0.8Cr0.2OxNy粉体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沉淀法制备的纳米TiO2/Cr2O3复合粉体为原料,采用氨解法在800℃、氮化8h制备了纳米Ti0.8Cr0.2OxNy粉体.对纳米TiO2/Cr2O3复合粉体和合成的氧氮化物粉体用俄歇电子能谱(AES)、氮吸附比表面积(BET)、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等方法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沉淀法可以制备出组成均匀的纳米TiO2/Cr2O3复合粉体,该复合粉体在800℃氮化8h可得到粒度为20~30nm的纯立方相Ti0.8Cr0.2OxNy纳米粉体,其比表面积达46.74m^2/g.  相似文献   

6.
以钛酸丁酯为前驱物,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四氟硼酸盐为模板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及微波干燥法制备了纳米TiO2光催化剂。通过XRD、SEM及BET对光催化剂进行结构表征,以甲基橙溶液为模拟污染物,太阳光为光源,评价了其光催化活性,考察了模板剂及微波干燥条件对纳米TiO2光催化剂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离子液体作为模板剂,微波干燥条件下制备的TiO2光催化剂活性明显高于普通溶胶-凝胶法制备的TiO2光催化剂,光照3h甲基橙溶液降解率可达到95%。  相似文献   

7.
超声模板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模板法结合共沸蒸馏和水热法处理前驱体成功制备出了纳米CeO2颗粒,通过TEM、XRD、FT-IR、UV-Vis等分析方法对产物形貌、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研究了模板剂的性质、模板剂的用量、共沸蒸馏和水热处理对纳米CeO2颗粒形态、尺寸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OP-10和SDBS比较,CTAB最适合应用于制备纳米CeO2颗粒。当模板剂用量为n(CTAB)∶n(Ce(NO3)3.6H2O)=1∶2,制备出粒径约为6.1nm的球形纳米CeO2;共沸蒸馏能有效去除前驱体中的模板剂和吸附水,丁氧基的取代吸附及其空间位阻作用有利于制得分散性好、粒度分布均匀、粒径约为1.5~2.2nm的纳米CeO2颗粒;水热处理改善了纳米CeO2颗粒的晶化度,避免了高温焙烧过程时硬团聚体的生成,颗粒尺寸为2.5~3.8nm;纳米CeO2颗粒具有良好的可见光透过和优异的紫外光吸收性能。  相似文献   

8.
以锐钛矿型纳米TiO2粉体为前驱体,KOH溶液为水热介质,采用水热法成功地制备出TiO2纳米管.研究了水热条件及后处理过程对TiO2纳米管形貌、晶型结构的影响,并对TiO2纳米管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经140℃水处理24h、酸洗干燥、400℃恒温煅烧2h后,可得到多层中空、两端开口的锐钛矿型TiO2纳米管.  相似文献   

9.
朱刚强  苗鸿雁  谈国强  仇越秀 《材料导报》2005,19(Z1):147-149,154
以Bi(NO3)3·5H2O、Ti(OC4H9)4、KOH为原料,研究和分析了水热条件下纳米K0.5Bi0.5TiO3(KBT)粉体和影响KBT晶体生长与形成的各个影响因素,并利用XRD、TEM、ED等分析方法对所得粉体的晶相、微观形貌、分散性等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180℃,保温时间为24h,KOH浓度为4~12mol/L时能制备出纯净的、结晶完整、分散性良好、钙钛矿型的纳米K0.5Bi0.5TiO3晶体,其颗粒尺寸为15~75nm.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Ag/TiO2纳米颗粒的光催化降解作用,采用聚合凝胶工艺路线,以钛酸四丁酯为前驱体,硝酸银为银源,通过向反应体系引入鳌合剂醋酸、表面改性剂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S)以及还原剂甲醛等添加剂,制备出TiO2粉体及Ag/TiO2纳米复合粉体。利用FT-IR、XRD、TG-DTA、TEM和UV-Vis-NIR等手段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经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改性的TiO2颗粒掺Ag后分散性得到改善,粒径约1 nm的Ag颗粒较均匀地分布在10~15 nm TiO2颗粒上;可见光的利用和锐钛矿热稳定性都得到提高;Ag/TiO2纳米颗粒在光照下对甲基橙具有良好的光催化降解效果。  相似文献   

11.
微混合沉淀技术制备纳米TiO2颗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Ti(SO4)2为分散相,NH4HCO3为连续相,通过膜分散实现液液的微混合沉淀,从而制备纳米TiO2晶体颗粒、分别研究了两种反应物浓度和流量对制备的TiO2颗粒的影响,并利用XRD和TEM分别对所得颗粒的晶型和形态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制得的颗粒具有球形度高,粒径小,分布范围窄,且为锐钛矿结构的特点.TiO2的晶粒粒度和颗粒粒径随Ti(SO4)2和NH4HCO3浓度的上升,先有所上升再下降;随Ti(SO4)2流量的上升而下降;随NH4HCO3流量的上升而上升.微混合沉淀技术是一种很好的控制颗粒粒径、且连续化沉淀制备TiO2超细颗粒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双微乳液法在制备纳米级光催化剂的应用,以TiCl4和NH3.H2O为原料,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正丁醇-环己烷-水微乳体系制备Fe3+掺杂纳米TiO2,对粉末的晶体结构进行X射线衍射表征,并以其对p-甲酚的降解考察其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在较小的掺杂量时,Fe3+掺杂量的提高可以提高TiO2的光催化活性,进一步提高掺杂量将引起光催化活性的降低;掺杂Fe3+可导致纳米TiO2的粒径减小;Fe3+的半径较小以及Fe2O3的熔点较低均有利于TiO2从锐钛矿向金红石的相变;当Fe3+掺杂摩尔分数为0.06%,煅烧温度为550℃时,纳米TiO2的光催化活性最高,此时形成TiO2的锐钛矿和金红石相的混晶;乳液中含水量也会影响晶相的组成和粒径大小,随着含水量增加产物中出现了一定比例的金红石相。  相似文献   

13.
以四甲基氢氧化铵(TMAOH)为结构导向剂,钛酸四丁酯(Ti(OBu)4)为钛源,低温水浴处理,再经180℃下水热晶化制备纳米TiO2,采用FT-IR、XRD、TEM、UV—Vis等测试手段对其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并通过苯酚的光催化降解实验测试其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TiO2为锐钛矿相,结晶度高,所得TiO2粒子为纳米棒,界面清晰,规整度高,经紫外光照6h后,对苯酚的降解率可达62.3%,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掺杂铁的纳米二氧化钛的性质,以TiCl4为原料,在CTAB/正丁醇/环己烷/水组成的微乳液体系中制备了掺杂铁的TiO2纳米粉末。采用热分析仪(TG-DTA)、X射线衍射分析(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比表面分析仪(BET)等对粉体的结构、粒径大小、物相、形貌和比表面积等进行了表征。经600℃焙烧2h后,0.04%Fe3+-TiO2粉末为单一的锐钛型结构,其平均晶粒度约为16nm,比表面积达120.4m2.g-1,D101为16.1nm。由于在XRD图谱上未发现有新相的生成,因此,Fe3+经过焙烧渗入到了二氧化钛的晶格中,掺杂所引起的变化主要是由于Fe3+渗入TiO2晶格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氢氧焰燃烧法合成分散均匀、团聚程度低的纳米TiO2颗粒,采用离子型共聚物改性剂处理制备分散稳定、黏度低的纳米TiO2水性分散体系,借助X射线衍射、比表面积、红外光谱、透射电镜和zeta电位分析等手段,研究纳米TiO2颗粒的晶相、形貌、粒径分布及表面电荷。结果表明:燃烧嘴中心环氢气含量、分散剂用量及pH值对纳米TiO2团聚程度影响较大,当氢气流量控制在1.52 m3/h、水性体系分散剂的质量分数为7.5%、pH控制在8时,纳米TiO2分散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16.
用化学还原法制备了纳米Ag粉,并通过X射线衍射(XRD)、激光粒度分析仪(LPSA)、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测试手段对样品进行性能表征。在所选择的实验条件下制备了类球形分布、分散性好的Ag纳米颗粒,其粒径主要分布在5~50nm范围,平均粒径为16nm,晶体结构为fcc结构。经涂布检测,Ag纳米墨水制备的墨膜均匀致密,150℃回火后,银粒子烧结明显,有微孔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7.
化学还原法制备纳米银粉及性能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温反应条件下,通过化学还原的方法以双氧水还原银氨配离子,制备了Ag纳米粉,并利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样品的成分、形貌、晶体结构、粒度及其分布进行性能表征;用红外吸收光谱(FT-IR)对结构组成进行定性分析;采用热失重分析(TGA)和差示扫描量热分析(DSC)研究了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物相转变。结果表明:在所选择的实验条件下制备了类球形分布、分散性好的Ag纳米颗粒,其粒径主要分布在10 ̄50nm范围,平均粒径为26nm,晶体结构与相应的块体材料基本相同,为fcc结构,样品具有很强的吸附性。  相似文献   

18.
采用微乳法和溶胶-凝胶法相结合的方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通过改变制备参数可以将纳米二氧化钛的晶粒尺寸控制在6~30 nm之间。采用X射线衍射、透射电镜等表征手段,对不同的制备条件与晶粒尺寸的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在可见光下对亚甲基蓝水溶液的降解测试其光催化活性。结果表明:补充结论纳米二氧化钛具有良好的光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19.
以TiCl4为原料,采用高频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RF-PCVD)法制备了TiO2纳米微晶,考察了控制粒径大小及晶相转化的关键操作条件.借助XPS、TEM、XRD、BET等技术对颗粒的化学组成、形貌、晶相结构等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所得TiO2纳米微晶大部分为球形体颗粒,粒径30~50 nm,单分散性良好;颗粒中锐钛相和金红石相两相共存,结晶完整;金红石相含量在26.7%~53.6%之间可调.  相似文献   

20.
甲烷燃烧法合成纳米二氧化钛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甲烷为燃料、空气为氧化剂、TiC14为原料,采用燃烧法合成了纳米二氧化钛,利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对制备出的纳米TiO2颗粒产品的颗粒尺寸分布和物相组成进行了表征,通过调节甲烷、空气、载气的流量,并通过热电偶测量火焰温度,制备出不同操作工况下的纳米TiO2产品,讨论了工艺参数对颗粒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获得的纳米TiO2粒径主要分布在50~70nm,产品中大部分为锐钛矿相,含有少量的金红石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