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 FR2)基因rs2981582、rs1219648和 rs2420946位点基因多态性与青海地区藏族乳腺癌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收集青海地区210例藏族乳腺癌患者及230例藏族体检健康女性的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 ,以Taqman‐MGB探针PCR法及测序方法对两组标本的FGFR2基因 rs2981582、rs1219648和rs2420946位点进行统计分型,分析其与青海地区藏族乳腺癌发病风险的关系。结果藏族乳腺癌患者rs 2981582位点CC、CT、T T频率分别为40.48%、39.05%、20.47%,健康对照组为36.09%、48.69%、15.22%,藏族乳腺癌患者rs1219648位点GG、AG、AA频率分别为24.76%、26.19%、49.05%,健康对照组为23.91%、47.39%、28.70%,藏族乳腺癌患者rs2420946位点CC、CT、T T频率分别为29.05%、45.24%、25.71%,健康对照组为30.87%、51.74%、17.39%。两组rs2981582和 rs2420946各基因型位点基因型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存在于 rs1219648位点的AA基因型其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GG基因型比较,AA基因型携带的女性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增加[OR=1.65,95% CI=(1.01,2.69)]。结论 FGFR2 rs1219648 AA基因型与青海地区藏族女性乳腺癌发病风险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基因rs1219648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青海地区回族女性乳腺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利用TaqMan-MGB探针法对青海地区110例回族女性乳腺癌病例和110例正常回族女性对照进行FGFR2基因rs1219648位点基因型检测,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该位点不同基因型与乳腺癌易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  FGFR2基因rs1219648位点基因型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FGFR2基因rs1219648位点A >G改变可以显著的增加青海地区回族女性人群乳腺癌易感性。其中,在校正初潮年龄、是否绝经、乳腺良性疾病史和乳腺癌家族史因素后,该位点A >G的改变仍可以显著增加该地区回族女性人群乳腺癌患病风险(■AG-GG/AA= 2.37,95%CI:1.18,4.73)。结论  FGFR2基因rs1219648位点A >G改变可显著增加青海地区回族女性乳腺癌的患病风险,预期可以作为该地区女性乳腺癌易感性的重要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FGFR2 rs2981582多态性与青海藏族人群乳腺癌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35例青海地区藏族乳腺癌患者和35例青海地区藏族健康人外周血,提取其DNA,用PCR和DHPLC方法对FGFR2基因rs2981582位点进行检测,分析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青海藏族乳腺癌患者和正常人群中的分布,探讨其与青海藏族人群乳腺癌的相关性.结果 FGFR2基因rs2981582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研究组和对照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携带T等位基因者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OR=2.5,95%CI=1.285-5.015).结论 FGFR2 rs2981582多态性可能与青海藏族人群乳腺癌存在相关性,且携带T等位基因者乳腺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骨桥蛋白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 rs11728697和 rs9138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型在广西壮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对比其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人群间的分布差异。方法利用 SNaPshot SNP 分型技术检测150例广西壮族骨桥蛋白基因 SNP 位点 rs11728697和 rs9138的基因型,对比国际人类基因组单倍型图谱计划(HapMap)上4个人群(欧洲人群、非洲人群、日本人群和中国北京人群)的 SNP 分型数据,分析5个人群的骨桥蛋白基因 SNP 位点 rs11728697和 rs9138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差异。结果在广西壮族人群中,骨桥蛋白基因 rs11728697位点的 CC 基因型最常见,约为42.7%;C 等位基因的频率最高,约为62.7%。 rs9138位点的 CA 基因型最常见,约为51.3%;C 等位基因的频率最高,约为63.0%。骨桥蛋白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男女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广西壮族人群骨桥蛋白基因 rs11728697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欧洲人群、日本人群和非洲人群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中国北京人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广西壮族人群骨桥蛋白基因 rs9138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与欧洲人群和非洲人群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日本人群和中国北京人群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桥蛋白基因 SNP 位点 rs11728697和 rs9138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广西壮族人群中的分布频率与不同国家或地区人群相比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可能是导致某些疾病在不同国家或地区间发病率和临床表现存在差异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广西壮族人群白细胞介素-27( IL-27)基因rs181206 C/T位点的分布特点及其与不同地区和种族人群的差异。方法采用单碱基延伸的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168例广西壮族人IL-27 rs181206C/T多态性,并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 HapMap)公布的中国北京人、日本人、非洲人和意大利人的 rs181206C/T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结果168例广西壮族人中,检出rs181206C/T位点有3种基因型,分别为CC、CT和TT。 IL-27基因rs181206C/T位点最常见的基因型是TT(75.1%),最常见的等位基因型是 T(85.7%)。男性及女性间 IL-27基因rs181206多态性位点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广西壮族人IL-27 rs181206C/T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与北京人、日本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意大利人、非洲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IL-27基因rs181206 C/T位点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广西壮族人群中的分布与其他种族和地区人群相比有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铂类药物敏感性与ERCC1和BAG-1基因多态性间的关联性。方法随机选取接受铂类药物化疗的NSCLC患者100例,采用PCR—RFLP法和Logistic回归模型检测和分析患者ERCC1和BAG~1位点多态性及其与铂类药物敏感性的关联性。结果ERCC1位点基因型频率分为CC、TF和CT型分别占61.0%、7.0%和32.0%;CC型患者对铂类药物敏感性是T基因携带者的2.523倍,达到显著(P〈0.05);BAG-1位点基因型频率CC、TT和CT型分别占77.0%、2.0%和21.0%,CC型患者对铂类药物敏感性是T基因携带者的2.738倍,达到显著(P〈0.05)。结论ERCC1和BAG—1基因多态性可能与NSCLC患者对铂类药物敏感性存在关联性,CC基因型可能对铂类药物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质膜 Ca2+-ATP 酶异构体2(PMCA2)基因的多态性与突发性耳聋的关系。方法采用分组研究的方法,对164名受检者进行调查和听力测试,按听力学评价的结果将其分为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的突发性耳聋组(n=82)和听力正常组(n=82);用 PCR 和等位基因特意扩增法检测 PMCA2基因上 rs2289274和 rs6790640两个单核苷酸位点的多态性。结果在突发性耳聋组中,rs2289274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AA 55.8%,AG 17.4%,GG 26.8%,等位基因频率 A 64.5%和 G 35.5%。在听力正常组中,rs2289274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AA 26.8%,AG 28.0%,GG 45.2%,等位基因频率 A 41.1%和 G 58.9%。在突发性耳聋组中,rs6790640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CC 18.3%,CT 35.4%,TT 46.3%,等位基因频率 C 36.3%和 T 63.7%。在听力正常患者组中,rs6790640位点基因型频率分别为 CC 2.4%,CT 63.4%,TT 34.1%,等位基因频率 C 34.1%和 G 65.9%。两位点的基因型分布及其等位基因频率在突发性耳聋组和听力正常患者组之间部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MCA2基因 rs2289274和 rs6790640两个单核苷酸位点的多态性可能是突发性耳聋的遗传易感性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FGFR2)基因rs2981579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汉族女性乳腺癌患病风险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抽取321例汉族女性乳腺癌患者和330名健康女性对照组外周血,抽提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检测反应(PCR-LDR)检测FGFR2 rs2981579基因多态性,比较基因型分布和患病风险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rs2981579低频等位基因频率在病例组和对照组分别为46.9%和46.3%。以CC基因型为参照,CT或TT基因型没有显著提高乳腺癌的患病风险,其中携带CT基因型患病风险为OR=0.972,95%CI:0.648~1.458;携带TT基因型患病风险为OR=1.042,95%CI:0.668~1.626。rs2981579单核苷酸多态性与发病年龄、淋巴结转移、雌孕激素受体状态等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结论 FGFR2基因rs2981579多态性不是中国汉族女性乳腺癌患病风险因子和预后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9.
孙志强  何玲  谭大为  詹云  赵静  郑方 《重庆医学》2015,(36):5087-5091
目的:探讨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蛋白酪氨酸磷酸酶非受体型22(PTPN22)基因 rs2476601、rs3811021和 rs2488457共3个位点的基因多态性。方法收集贵阳医学院附属白云医院和贵阳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科共100例 ITP 患者(ITP 组)和100例健康体检人群(对照组)的外周血,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 PT-PN22基因+1858位点(rs2476601)和3′UTR 区 rs3811021位点,序列特异性引物聚合酶链反应(PCR-SSP)检测启动子-1123位点(rs2488457)的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TP 患者与对照组 PTPN22基因+1858位点均为 C 等位基因,未检测到 T 等位基因,无单核苷酸多态性(R620W)存在。 PTPN22基因 rs3811021位点 TT 、CT 、CC 共3个基因型在 ITP患者中的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686,P=0.158)。 T 等位基因、C 等位基因在两组人群中的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828,P=0.093)。 PTPN22基因-1123位点(rs2488457)GG 、GC 、CC 3种基因型在 ITP 中的频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02,P =0.406)。 C 等位基因和 G 等位基因在两组人群中的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3,P=0.954)。按性别因素分别比较 ITP 患者与对照者 rs3811021和 rs2488457两个 SNP 位点的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证实 ITP 组和对照组女性人群中3种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男性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贵州汉族人群不存在 PTPN22基因 rs2476601的单核苷多态性;存在 rs3811021和 rs2488457位点的单核苷多态性,但无性别差异,且与 ITP 的发病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索BIRC5基因-31G>C(rs9904341)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联.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新发女性乳腺癌患者709例和749例健康对照,提取研究对象外周血细胞基因组DNA,通过聚合酶链反应-连接酶反应(PCR-LDR)对rs9904341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31G>C(rs9904341)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的关联.结果 病例组中GG、GC、CC基因型分布分别为191(26.9%)、354(49.9%)、164(23.1%);对照组中GG、GC、CC基因型分布分别为184(24.6%)、382(51.0%)、183(24.4%).基因型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566).基于共显性、显性、隐性、等位基因模型,rs9904341位点与乳腺癌易感性均无显著性关联(P>0.05).在>50岁年龄组和已绝经女性人群,显性模型中显性基因者(GC+CC)相比于GG基因型者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降低,效应值分别为:校正OR =0.61,95% CI=0.38 ~0.96,P=0.031以及校正OR=0.63,95% CI=0.42 ~0.95,P=0.029.结论 BIRC5基因-31G> C(rs9904341)位点多态性与乳腺癌易感性无显著关联,在>50岁年龄组和已绝经女性人群中,C等位基因携带者(CG+CC)较GG基因型者患乳腺癌易感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研究PSCA基因多态性与青海地区藏族胃癌遗传易感性.方法 收集60例藏族胃癌患者与60例健康人群的外周血标本,提取基因组DNA,采用dHPLC方法进行PSCA基因rs2976392位点分型.结果 PSCA基因rs2976392位点3种基因型G/A、A/A、G/G在胃癌病例组中的频率分别为51.67%、8.33...  相似文献   

12.
青海地区中医体质类型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青海地区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状况,为青海地区开展中医体质研究提供可借鉴的依据。方法对青海地区的自然人群采用实地调研与问卷调查结合的形式开展研究。结果493例调查者中,中医体质类型的分布情况:平和质131例(26.6%)、气虚质60例(12.2%)、阳虚质70例(14.2%)、阴虚质51例(10.3%)、痰湿质47例(9.5%)、湿热质42例(8.5%)、瘀血质50例(10.1%)、气郁质27例(5.5%)、特禀质15例(3.0%)。结论阳虚质、气虚质、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依次位居偏颇体质的前五位,并有随着海拔的升高,阴虚质、瘀血质、痰湿质呈现增高的趋势。说明青海地区中医体质类型分布有一定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检测PLCE1 rs2274223基因在青海汉、藏族胃癌患者与健康对照者中的分布,初步探讨其多态性与汉、藏族胃癌的相关性.方法 提取青海汉、藏族胃癌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外周血DNA,采用dHPLC法行PLCE1 rs2274223基因位点分型.并行相关分析.结果 汉族胃癌组PLCE1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2274223的基因型(AA,AG,GG)频率分别为53.33%、42.50%、4.17%,对照组为56.67%、38.33%、5.00%,两组间各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藏族胃癌组PLCE1 rs2274223基因的基因型(AA,AG,GG)频率分别为50.00%、40.83%、9.17%,对照组为60.83%、36.67%、2.50%,两组间AA、AG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GG基因型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A、AG型比较,携带GG基因型者胃癌发生的危险性增加(OR=3.936,95%CI=1.069-14.485).两民族间PLCE1 rs2274223的3种基因型(AA,AG,GG)频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本研究显示,两民族间PLCE1基因rs2274223的基因型(AA,AG,GG)分布频率不存在差异.PLCE1基因 rs2274223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与青海地区汉族人群胃癌易感性不存在相关性.携带GG基因型的青海地区藏族人群胃癌发病风险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53基因第72密码子(Arg72Pro)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青海地区胃癌及其胃癌发生部位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胃癌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外周血标本p53基因Arg72Pro多态性.结果 p53基因Arg72Pro 3种基因型Arg/Arg、Pro/Pro、Arg/Pro在胃癌组中的频率分别为21.86%、25.00%、53.14%,在对照组中分别为16.67%、31.94%、51.39%.等位基因Arg和等位基因Pro在胃癌中的频率分别为48.44%、51.56%,在对照组中分别为42.36%、57.64%.两组间基因型频率及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均无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59、0.32),p53基因型分布和胃癌发生的部位亦不具有相关性(P=0.74).结论 p53基因Arg72Pro多态性与青海地区胃癌易感性无明显相关,与胃癌发生部位也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青海省11975例恶性肿瘤统计分析及肿瘤构成状况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粗略了解青海省恶性肿瘤的流行特点及发病动态。方法对1974年~2005年间的三份统计资料共计25 093例恶性肿瘤进行综合统计分析和趋势检验。结果青海省恶性肿瘤住院病人比例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肿瘤排序:胃癌第1位,肺癌第2位,乳腺癌第3位,胃癌构成比例逐年下降,肺癌构成比例逐年上升,肿瘤死亡构成比中肺癌占第1位,肿瘤发病年龄高峰后移,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发病高峰年龄移至60~70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1.4~1.7:1。结论本资料粗略掌握了青海省恶性肿瘤的流行特点及发病动态,可作为青海省肿瘤防治研究工作的基础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GC法测定不同产地藏木香药材中异土木香内酯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青海不同产地藏木香药材中异土木香内酯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气相色谱法对藏木香的有效成分异土木香内酯进行含量测定,并进行了方法学研究。结杲异土木香内酯在0.2~1.0mg·m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回收率为98.89%,RSD为0.97%(n=6)。结论青海互助产藏木香中的异土木香内酯含量较高,互助产野生品略高于该地区的栽培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加速控制青海省麻疹发病率。方法 在全省部分地区开展麻疹疫苗(MV)初始强化免疫活动。结果 通过开展麻疹疫苗(MV)初始强化免疫活动,儿童麻疹血凝抑制抗体阳性率上升到100%,几何平均滴度(GMT)从1:1342.87增长到1:2514.46。结论 说明麻疹强化免疫效果明显,从而可有效控制我省麻疹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青海省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感染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明确我省中小学生肠道寄生虫病的分布流行现状,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卢戈氏碘液片法检查肠道原虫;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检查蠕虫卵;肛周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12岁以下儿童);试管滤纸培养法检查线虫幼虫。结果 调查20个县(市)32个调查点中的3485名中小学生,寄生虫总感染率为58.77%。男、女感染率分别为59.24%,蛲虫25.04%,鞭虫0.92%,结肠内阿米巴7.12%。蓝氏贾第鞭毛虫5.65%,溶组织内阿米巴0.52%,哈氏内阿米巴0.34%,微小内蜒阿米巴3.53%,布氏嗜碘阿米巴0.89%,人芽囊原3.07%。海东农业区学生感染最高(69.53%),青南牧区最低(37.40%)。感染2种以上寄生虫者占22.95%。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海地区丙型肝炎基因亚型与肝损伤、糖脂代谢相关性。方法收集149例抗-HCV、HCV-RNA均阳性的慢性丙肝患者血清,采用HCV-RNA荧光定量PCR法和反向免疫杂交法检测HCV-RNA载量和基因型,分析青海地区丙型肝炎基因亚型与肝损伤、糖脂代谢相关性。结果 149例检出1 b型61例、2 a型52例、3 b型18例、3 a型6例、6 a型0例、1 b/2 a型1例;性别以男性为主;年龄主要分布在30-60岁。1 b、2 a、3 b型丙肝患者CHOL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1 b、3 b型丙肝患者GLU含量高,和2 a型患者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青海地区人群中HCV的基因亚型以1 b和2 a型为主,混有少量3 b和3 a型。1 b、2 a和3 b型糖、脂代谢存在差异性,HCV感染后易合并糖尿病和高脂血症。  相似文献   

20.
分析60例急性心肌梗塞和30例对照者的心电图、二维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表明,非梗塞区室壁运动增强提示单支冠状动脉病变;运动降低提示多支冠脉病变;梗塞区室壁运动在1月内明显改善提示梗塞区相关动脉(IRA)再通和(或)良好的侧支循环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