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社会对护理的需求量持续增加,人们对护理的要求不断提高.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主力军,护士必须集专业技术和人文关怀于一身.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在进行大量的体力、脑力劳动同时,还要付出较多的情绪劳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到护士的身心健康对保障临床护理质量、稳定护理队伍的重要性.该文在对护士情绪劳动概念、...  相似文献   

2.
目的 :调查医养结合老年科护士情绪劳动的现状,并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护士情绪劳动的差异,为护理管理者正确引导和管理护士情绪劳动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使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护士情绪劳动量表对安徽省某三级甲等医院医养结合老年科102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老年科护士情绪劳动总体得分为(3.49±0.07)分,处于中等水平;其中,3个维度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深层扮演(5.06±0.62)分,情绪表达要求(3.77±0.10)分,表层扮演(3.08±0.10)分。不同年龄、护龄、婚姻状况、学历以及月收入的护士在情绪劳动部分维度上得分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老年科护士情绪劳动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深层扮演表现程度最高。建议护理管理者加强对老年科护士尤其是低年资护士的情绪劳动培训。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情绪劳动教育对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患者对护士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方法用科室小讲课、记录情绪日记、小组讨论的方法,对急诊科护士进行情绪劳动教育,使用情绪劳动量表、护士职业倦怠量表、工作满意度量表在情绪劳动教育前后对护士进行重复调查,并使用科室自编的护理满意度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结果经过情绪劳动教育,急诊科护士表层行为策略的使用频率减少,深层行为的使用频率增加;护士的情绪倦怠感降低,个人成就感增强;工作满意度总体无明显变化,但人际关系得到提升;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高。结论情绪劳动教育有助于减轻护士职业倦怠感,提升人际关系,提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护士情绪劳动和工作压力反应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采用护士情绪劳动量表、工作压力反应量表及工作满意度量表对沈阳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28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结果护士情绪劳动总均分为(3.89±0.73)分,护士工作压力反应总均分为(2.48±0.73)分,工作满意度总均分为(3.58±0.74)分,工作压力反应的生理反应和心理反应以及情绪劳动的表层扮演对护士工作满意度有负面影响。结论护士情绪劳动和工作压力反应对其工作满意度有影响,需引起护理管理者关注。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神经外科护士情绪劳动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护士情绪劳动量表对不同等级医院神经外科35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收回有效问卷320份,有效率为91.4%。护士情绪劳动能力标准化得分为54.8分,呈中等水平。护士情绪劳动能力受年龄、护龄、婚姻状况、聘用形式和职称因素的影响(F/t分别为13.28,9.57,6.85,2.34,5.24;P均〈0.05)。绪论神经外科护士情绪劳动能力受多方面的影响,护理管理者要对青年未婚和在编护士进行重点情绪干预,加强护理人员情绪劳动教育,从而改善护患关系,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护士人员资质过剩、心理契约破裂与情绪劳动的现状及其相关性,为管理者制订改善护士情绪劳动的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2022年5-6月,方便抽样法选取江苏省3所医院887名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护士情绪劳动量表、护士心理契约调查问卷和资质过剩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 护士情绪劳动、心理契约破裂、资质过剩总分依次为(50.50±10.09)、(46.82±14.04)、(23.10±6.09)分;资质过剩、心理契约破裂与情绪劳动中表层扮演、情绪表达要求呈正相关;资质过剩、心理契约破裂与情绪劳动中深层扮演呈负相关(均P<0.01)。心理契约破裂在资质过剩与表层扮演、情绪表达要求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效应值分别为0.158,0.129;在资质过剩与深层扮演中起完全中介作用,效应值为-0.119。结论 护士情绪劳动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情绪劳动与资质过剩、心理契约破裂呈正相关,管理者可从降低护士资质过剩和心理契约破裂的视角出发,制订有效策略改善护士情绪劳动能力,促进护理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心理脱离在急诊科护士情绪劳动与工作投入间的中介效应,为提高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提供新思路。方法 2019年1月-3月对安徽省20所公立医院284名急诊科护士以心理脱离量表、情绪劳动量表、工作投入量表为研究工具进行问卷调查,采用Amos23.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安徽省急诊科护士心理脱离、情绪劳动、工作投入水平并探讨三者间关系。结果急诊科护士心理脱离、情绪劳动、工作投入得分分别为(7.98±3.19)分、(53.05±11.30)分、(62.62±19.30)分。心理脱离、情绪劳动与工作投入三者之间两两均呈正相关(P<0.05)。结构方程模型拟合度良好,心理脱离在急诊科护士情绪劳动与工作投入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β=0.054)。结论情绪劳动中的深层扮演与情绪表达要求维度和心理脱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提升急诊科护士工作投入水平,心理脱离在急诊科护士情绪劳动与工作投入中起部分中介效应。护理管理者可通过情绪劳动培训提高急诊科护士的心理脱离水平,以促进其工作投入。  相似文献   

8.
顾桐语 《护理研究》2015,(10):1166-1169
<正>护理工作具有压力大、风险高、强度高、时间不稳定等特征,优质护理服务要求护士具有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专业的护理知识、熟练的技术操作,面对近年来我国日益紧张的医患关系,护士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自我情绪管理。护士情绪是主导护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1]。Hochschild[2]首次提出了情绪劳动(emotional labor,也有译作情绪工作)的概念:为创造一个公众看得见的面部或身体的表现而对自身感受进  相似文献   

9.
护士情绪劳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近20年来,情绪劳动是西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对于服务行业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工作中,不仅需要护士用专业的护理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术为患者解决生理问题,同时,还要时刻关注自己的情绪,因为护理是一项情绪劳动密集的行业.  相似文献   

10.
“光明思维”在护理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结合工作实际,阐述医院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的心理状况.将"光明思维"引入护理管理工作中,增强护理团队凝聚力,保持护士身心健康,减轻劳动强度,尊重护士的劳动价值,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保障护士的良性情绪.  相似文献   

11.
张敏  张琴  付莉 《全科护理》2022,20(5):691-694
目的:探讨儿科护士情绪劳动影响因素,并确定护理管理策略。方法:选取某市三级甲等医院2020年1月—2021年6月在职的140名儿科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情绪劳动量表、情绪智力量表、职业倦怠量表、工作满意度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经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儿科护士情绪劳动影响因素,确定护理管理策略。结果:儿科护士情绪劳动量表评分为(5.02±0.34)分,其中低水平48人,中等水平46人,高水平46人;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儿科护士情绪劳动影响因素有年龄、工作年限、聘用形式、相关培训经历、科室关怀、月夜班次数、情绪智力、职业倦怠、工作满意度(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儿科护士情绪劳动的独立影响因素有工作年限<5年、无相关培训经历、科室关怀缺失、情绪智力低水平、重度职业倦怠、对工作不满意(P<0.05)。结论:儿科护士情绪劳动水平相对偏高,且其影响因素复杂,临床需加强对护士的关怀,积极开展管理活动,以改善其情绪劳动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三级甲等医院护士情绪劳动的调查,了解临床一线护士情绪劳动的现状,分析人口学特征对情绪劳动的影响.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护士情绪量表对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280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临床一线护士情绪劳动现状,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护士在情绪劳动中采用的表现策略依次为深层扮演(3.91±0.67)分,情绪表达要求(3.15±0.76)分和表层扮演(2.87± 0.65)分.通过差异检验,发现情绪劳动表现策略得分在不同年龄、婚姻状况、任职方式、工作年限、职称的护士中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20~29岁、合同制护士是护理队伍中比重最大的群体(62.0%、65.3%),她们对职业要求有一定认识,但在情绪自我调控中尚不能达到自我感受与组织要求相一致,从而导致情绪竭耗增加的情况,因此,要关注年轻、合同制护士情绪表达策略,积极调整负性情绪,是护士和管理者都应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王志宁  杨辉 《全科护理》2012,10(12):1136-1137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理工作中的情绪劳动特点,并分析其影响,以引起护理管理者对情绪劳动的重视并予以有效管理。[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太原市7所三级医院的195名急诊科护士进行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情绪劳动总得分率为66.28%,在情绪劳动6维度中,情绪表现的频繁性、情绪表现的多样性相对其他维度较高,得分率分别为72.00%、69.95%,深层行为、表层行为和情绪表现强度居中,得分率分别为67.35%、67.15%、57.03%,交往持续时间得分率最低为50.87%。[结论]情绪劳动是急诊护理工作内容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具有频率高、持续时间短等特点和护士身心易受损等的潜在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护士情绪劳动负荷情绪耗竭与情绪管理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护士情绪劳动负荷、情绪耗竭及情绪管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抽取某院内科、外科、儿科、急诊科、重症监护病房护士102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情绪劳动量表、情绪耗竭量表、情绪管理量表,评估护士一般情况和情绪劳动负荷程度、情绪耗竭程度及情绪管理程度,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护士情绪劳动负荷(4.06&#177;0.58)分,情绪耗竭(3.51&#177;0.73)分,情绪管理(3.76&#177;0.61)分;情绪劳动负荷与情绪耗竭呈显著正相关(r=0.318,P=0.003),情绪劳动负荷与情绪管理呈显著负相关(r=-0.305,P=0.040),情绪管理与情绪耗竭呈显著负相关(r=-0.229,P=0.030)。结论护士情绪劳动负荷越高,情绪耗竭程度也越高;而情绪管理程度越高,情绪劳动负荷、情绪耗竭程度越低。工作中应重视提高护士情绪管理技巧,以降低护士情绪劳动负荷及减轻情绪耗竭程度,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护士组织承诺水平对其情绪劳动的影响.方法 对595名在岗护士进行组织承诺与情绪劳动的问卷调查,了解护士组织承诺水平和情绪劳动水平的现状,并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护士情绪劳动总均分为(3.56±0.68)分;组织承诺总均分为(3.06±0.43)分.护士情绪劳动与组织承诺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显示,控制人口学变量后,组织承诺可独立预测情绪劳动的25.9%,其进入回归方程的3个影响因素为感情承诺、规范承诺和理想承诺.结论 提高护士组织承诺水平是促使护士在情绪劳动中有效管理情绪,改善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管理者通过对影响护士情绪劳动的压力源进行干预所产生的效果。方法采用护士工作应激源量表对18名护士进行调查,对影响护士情绪劳动的各种压力源予以干预,使其在与患者互动的过程中与组织情绪表现协调,每月对护理投诉、患者满意度、各项质控指标进行考核,并与干预前进行比较。结果干预后各项护理质控指标合格率均较干预前上升,护理投诉仅为3例,患者满意度提高至99.23%,与干预前92.3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15.28,P〈0.01)。结论管理者通过对护士情绪劳动的干预、控制,将情绪劳动与科室文化建设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护理质量、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科护士情绪劳动管理的方法及其改善效果。方法:对31名急诊科护士进行情绪劳动管理,内容包括教育培训、改善可控性的客观条件等。在实施管理前、后运用情绪劳动量表对31名急诊科护士进行测试。结果:管理前,急诊科护士在护理工作中倾向于运用表层扮演,深层扮演运用较少;管理后,运用表层扮演减少,深层扮演增多,且管理前、后这两维度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情绪劳动的相关管理可以有效地改善急诊科护士的情绪劳动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山东省急诊科护士情绪劳动的现状,以期为护理管理者干预措施的提出提供现实依据。方法 2016年2月,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山东省10所综合医院急诊科护士276名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及情绪劳动量表对其进行调查。结果急诊科护士情绪劳动的表面表现、深层表现、自然表现得分分别为(3.56±1.23)、(3.57±1.09)、(4.43±1.31)分。不同年龄的护士在情绪劳动表现策略的3个维度上的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护龄、任职方式的急诊科护士在情绪劳动的表面表现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不同婚姻状况的急诊科护士在深层表现及自然表现上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急诊科护士在工作中最常采用的情绪劳动表现策略是自然表现,其次是深层表现,最后是表面表现,且低年资急诊科护士运用表面表现多于深层表现。护理管理者应关注年轻护士的情绪劳动状况,加大相关培训力度。  相似文献   

19.
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倡导以患者为中心,严格落实护士责任制,使护士切实履行对患者的专业照顾,需要护士在提供病情观察、治疗处置外,还要进行有效沟通和健康指导,提供全面的心理支持.护理工作模式的改变要求护士在为患者及家属服务时,不仅要付出体力、智力,而且还要付出情绪上的努力[1].近年来情绪劳动已经成为了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新领域,护理是一个情绪劳动密集的职业[2],作为护理管理者认识和研究护士情绪劳动,采用积极地应对措施,对于改善和降低护士的情绪耗竭、工作倦怠状态、减少护士离职率、稳定护理队伍、提高护士的自我效能,提升护理质量、保障患者安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雪  陆萍静  王霞 《护理研究》2014,(14):1676-1677
对护士情绪劳动及工作倦怠的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并提出优化情绪劳动和改善工作倦怠的策略,如加强低年资护士培训、管理者给予护士各级支持与鼓励、定期给予护士心理咨询与指导;为护士进行积极的情绪劳动、有效防止工作倦怠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