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牛润花  张俊  于银梅  郭素红  吕晓春 《全科护理》2023,(19):2682-2684+2736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留置时选择区域穿刺法(zone insertion method, ZIM)绿区穿刺置管联合置管后5F维护原则对降低PICC留置期间相关并发症的效果。方法:选取山西省汾阳医院2021年1月—2022年1月进行PICC置管术及导管维护的520例住院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置管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256例(2021年1月—2021年6月)和观察组264例(2021年7月—2022年1月)。对照组采用常规区域穿刺联合常规维护原则,观察组采用ZIM绿区穿刺置管联合5F维护原则,比较两组病人PICC置管后1周、置管后4周、置管后12周、计划性拔管时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病人对PICC护理专项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置管后不同时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01);PICC护理专项满意度评价中服务态度、服务技能、服务质量、服务效果得分,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ZIM绿区穿刺置管联合5F维护原则可降低PICC留置期间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PICC护理专项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王丽华 《护理研究》2013,27(9):807-808
[目的]探讨超薄型美皮康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留置PICC病人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60例。实验组在PICC置管后沿穿刺静脉方向,在穿刺点上方5cm~10cm处平行覆盖10cm×10cm超薄型美皮康;对照组置管后在穿刺局部透明贴膜固定,进行常规护理。两组病例均连续观察2周,采用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静脉炎分级标准评估。[结果]实验组病人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机械性静脉炎是PICC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超薄型美皮康可减少其发生率,使病人易于接受PICC,同时可以减轻病人的痛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集束化策略在减少血液科血小板低下病人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点渗血的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年6月—2014年5月90例血小板低下并置入PICC病人设为对照组,将2014年6月—2015年6月血小板低下并置入PICC病人110例设为集束化组。对照组实施PICC常规护理措施,集束化组采取包括人员培训、置管前评估、采用超声引导结合改良塞丁格技术进行肘上穿刺、置管后用吸收性明胶海绵压迫止血、每日评估观察穿刺点、置管后规范维护、做好健康教育、经管医生全程参与等一系列集束化护理措施。比较两组渗血的持续时间和渗血程度。[结果]集束化组发生渗血的持续时间和渗血程度明显小于对照组。[结论]集束化干预措施可以减少血液科血小板低下病人PICC穿刺点渗血的持续时间和渗血程度。  相似文献   

4.
刘友花  彭莉贞  曾嫔嫔  熊艳 《全科护理》2012,10(19):1818-1819
[目的]探讨一对一视频指导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院外维护中的应用。[方法]将78例妇科恶性肿瘤病人携带PICC出院病人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采用一对一QQ视频指导方式进行PICC院外维护,对照组38例采用常规PICC院外维护。比较两组病人置管并发症发生情况和PICC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病人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ICC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一对一QQ视频指导方式进行PICC院外维护,可减少PICC导管并发症的发生、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高龄病人常规阻断颈内静脉与未阻断颈内静脉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到颈内静脉的差异。[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病人在置管过程中使用B超探头阻断颈内静脉,观察组置管过程中不阻断颈内静脉。两组置管后均采取B超探查联合生理盐水脉冲式冲管判断是否发生颈内静脉异位。观察两组病人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到颈内静脉的发生率、置管时间、置管后X线检查PICC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率。[结果]观察组PICC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为5.6%,低于对照组的10%。观察组置管时间25.5min±6.96min,低于对照组的35.5min±3.15min。置管后两组X线检查PICC尖端位置正确率为100%。[结论]老年高龄病人PICC置管过程中可以不常规阻断颈内静脉,且可缩短置管时间。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改进换药方法,加强白血病病人PICC置管后的维护,降低和避免导管感染的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方法]将已行PICC置管的病人分为两组,常规组(传统方法换药)62例,改良组(改良后的换药方法换药)70例。比较两组病人导管感染的发生率,管留置时间。[结果]改良组导管感染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常规组。[结论]改进后的换药方法提高了病人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观察B超引导下,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病人的静脉用药、换药频次、外周血白细胞监测及导管相关并发症等,探索延长病人留管时间的筛选标准,确定拔管时机及延长留管的护理注意事项,为PICC导管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2012年8月—2014年8月肿瘤科、甲乳外科、特需科、神经外科随机抽取各100例病人在B超引导下行上臂PICC置管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病人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置留内外长度以及置管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B超引导下行PICC置管病人400例,其中395例病人B超引导下PICC置管穿刺一次成功,占98.75%。置管后发生并发症如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相关感染等,应立即拔管。[结论]B超引导下PICC置管,置管成功率高,有效的保护病人血管,留置时间长,本次观察最长置管时间为387d。置管后出现静脉炎、导管阻塞、导管相关感染等应立即拔管,采取必要的处理措施,保护病人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治疗间歇期病人应用改良导管维护流程预防PICC导管发热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2年4月住院治疗的60例PICC置管病人,按照穿刺登记号的单双号分成两组,实验组采用改良的导管维护方法,即在常规导管维护的开始阶段增加回抽导管内液体和反流血液的操作;对照组采用常规导管维护方法维护,观察两组发热反应发生率。[结果]实验组发热反应发生率(0.6%)明显低于对照组(2.6%,P<0.05)。[结论]对PICC置管病人治疗间歇期及住院治疗首日运用先回抽再冲管的方法能有效降低发热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改进换药方法,加强白血病病人PICC置管后的维护,降低和避免导管感染的发生率,延长导管留置时间.[方法]将已行PICC置管的病人分为两组,常规组(传统方法换药)62例,改良组(改良后的换药方法换药)70例.比较两组病人导管感染的发生率,管留置时间.[结果]改良组导管感染率明显低于常规组;导管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常规组.[结论]改进后的换药方法提高了病人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病人发生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情况及相关因素,并制定对策。[方法]回顾性调查2013年11月—2014年7月我院2142例 PICC 置管病人 CRBSI 发生率及其原因。[结果]2142例病人中确诊CRBSI 24例,发生率为1.12%,其中操作中同一部位反复穿刺(针尖未拔出,在皮下探索式穿刺≥3次)5例,留置时间大于30 d 17例,经肘关节下静脉留置22例,病人带管出院(可能与病人依从性差、当地维护不规范等有关)23例。[结论]熟练的置管技术、满足治疗情况下较短的留置时间、经上臂置管、完整的宣教内容、病人良好的依从性及规范的维护都是降低 CRBSI 发生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线下线上混合式教学模式(O2O教学模式)在护士PICC维护技能培训中的应用。方法:分别对2016年和2017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900余名一线护士进行PICC维护技能培训,对照组(2016年)采取传统培训法,试验组(2017年)实施O2O培训模式。两组各随机抽考180名护士。结果:试验组PICC维护技能得分为(94.75±2.58)分,明显高于对照组(89.57±6.43)分(t=2.06,P<0.05);试验组年度随机PICC导管固定总规范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3.98%vs 85.03%,χ^2=20.55,P<0.005);且2017年PICC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2016年(18.39%vs 30.85%,χ^2=25.58,P<0.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O2O教学模式对护士进行PICC维护技能培训,不但有效保证了培训质量,提高了PICC维护规范率,减少了并发症,且具有成本低、方便、快捷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乳腺癌患者术后PICC感染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1~6月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患者作为对照组;2014年7~12月乳腺癌术后置管患者作为实验组。通过品管圈活动对实验组进行指导维护,对两组PICC置管患者的感染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通过品管圈活动感染率为4.65%,低于对照组(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26, P<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在降低乳腺癌患者术后PICC感染率中效果显著,进一步加强了护理人员的无菌观念,规范了更换PICC贴膜流程,提高了护理人员整体素质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微信平台的护理干预对PICC置管肿瘤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并发症及自我管理能力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我院肿瘤一区65例PICC置管恶性肿瘤化疗患者为对照组,选取同时期肿瘤二区65例化疗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给予PICC置管患者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微信平台管理,比较2组导管维护依从率、导管维护知识知晓率、自我管理能力、生活质量及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导管维护依从率、导管维护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χ2=6.307,P=0.012;χ2=6.759,P=0.009);观察组导管相关知识、导管监测行为、心理信念及自我管理总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物质生活、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导管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5.876,P=0.015)。 结论 基于微信平台护理管理能有效提高PICC置管患者导管维护知识及导管维护能力,从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改良固定法在留置PICC导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在我科留置PICC导管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199例和实验组20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固定方法,实验组采用改良导管固定方法,比较2组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导管移位或脱出、穿刺口渗血、穿刺口局部感染或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χ2=40.178,P<0.001;χ2= 49.414,P<0.001;χ2=29.456,P<0.001)。结论 改良导管固定法能有效减少PICC导管相关并发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外周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经皮置入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的最佳固定方法。方法将100例放置PICC与CVC的患者随机分成传统组和改进组各50例。传统组采用普通透明敷贴,改进组采用安舒妥Ⅳ3000敷贴固定导管。观察2组导管不同固定方法的效果。结果不同固定方法导致的局部感染,皮肤过敏,皮肤破溃,导管脱落,导管部分脱出,导管成角及不适感改进组明显优于传统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安舒妥Ⅳ3000敷贴固定PICC与CVC导管的改良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了导管的使用时间,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基于mHealth技术的延续护理在置入PICC癌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2020年2月—2021年3月选取山西省某三级甲等医院置入PICC并带管出院的癌症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延续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基于mHealth技术的延续护理。观察比较2组患者干预后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患者导管维护依从性、PICC自我管理能力、PICC专项护理服务满意度。结果 干预3个月末观察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因导管维护花费的时间和费用低于对照组(P<0.01);导管维护依从性、PICC自我管理能力、PICC专项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mHealth技术的延续护理可为置入PICC并带管出院的癌症患者提供及时安全、连续的居家护理,降低导管相关并发症,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PICC专项护理服务满意度,值得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改良Seldinger技术在晚期肿瘤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行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PICC置管术及传统PICC,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置管成功率为97.5%、传统PICC置管成功率为80.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135,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12.468、16.970、2.051,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Seldinger技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护士的工作效率,值得在临床中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 PICC置管在食管癌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高州人民医院胸外科250例需留置PICC行静脉化疗及静脉营养治疗的食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25例,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 PICC 置入法,对照组采用盲穿 PICC置入法。结果两组穿刺置管成功所用的时间比较,对照组平均时间(19.536依6.002) min,观察组平均时间(17.800依5.05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穿刺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置管时疼痛比对照组轻,观察组置管术后第1天、第3天渗血低于对照组( P<0.05);观察组置管期间静脉炎、静脉血栓、周围组织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 PICC 置入法可解决外周血管直视下无法直接穿刺置管的患者穿刺困难的问题,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可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在PICC置管及维护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5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分为观察组93例和对照组9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治疗依从性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发生静脉血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8%;对照组发生静脉炎6例,静脉血栓4例,导管相关感染3例,导管堵塞5例,导管破损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2.82%,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375,P<0.05)。观察组治疗依从率为98.92%,满意度为97.85%,高于对照组的82.61%和73.9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182,5.846;P<0.05)。结论对PICC置管患者置管及维护期间实施综合护理,能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及其满意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品管圈活动对PICC带管出院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效果.方法 选取2015年4~10月PICC带管出院患者86例由QCC小组进行管理作为观察组,2014年8月~2015年3月PICC带管出院患者78例由责任护士常规随访护理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出院期间导管维护依从性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实验组患者出院期间维护依从性提高(P<0.05),导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有效提高延伸护理服务质量,降低患者院外带管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