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院对5例老年巨大复发腹股沟疝采用阔筋膜移植修补疝后壁,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5例男性,年龄63~78岁.本组病例距首次手术半年至5年,一例已行过2次疝修补术.术后随访半年至3年疝无复发.手术方法:切除原手术瘢痕,切开腹外斜肌腱膜.于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1cm(即内环部位)外侧1~2cm处分开腹内斜肌及腹横肌.见腹膜前脂肪后在该平面向内侧游离.过内环后即将疝囊及精索一并游离.切开疝囊,回纳疝内容物,以蚊式钳提起内环后唇上下缘腹膜作重迭U形缝合.于其浅面再作一内荷包缝合,切会多余疝囊壁.根据腹壁缺损面积于同侧大腿外侧中下段取相应大小的阔筋膜一块,置于精索后.先将筋膜片内侧缝合固定于耻骨结节.在筋膜片外上方剪一缺日容精索通过,缺口处互相交叉并结节缝合数针.筋膜片下缘缝合于腹股沟韧带,外侧及上缘与腹内斜肌及腹横肌深面作U形缝合固定,再将腹内斜肌、腹横肌下缘在筋膜片前面与腹股沟韧带缝合,最后逐层  相似文献   

2.
正研究表明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可以成功阻滞腹部的外周疼痛信号的传导,有效缓解疼痛,超声技术的辅助使这一技术得以定形[1]。现将TAP阻滞用于术后镇痛的相关问题综述如下。TAP阻滞的解剖学基础腹部前外侧的肌肉由外及里依次为腹外斜肌、腹内斜肌、腹横肌,肌肉之间为筋膜层;腹内斜肌与腹横肌之间的平  相似文献   

3.
McVay法修补腹股沟疝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腹股沟疝修补术已经历了100多年发展,手术方法亦很多。现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及多年从事McVay法修补术的体会,谈以下几个问题。一、腹股沟区解剖与McVay法众所周知,腹股沟疝修补术是建立在熟悉局部解剖的前题上的。透彻了解腹股沟区解剖,对完成和评价McVay法修补术具有重要意义:①腹横筋膜。在腹腔之外有一层包绕腹膜的筋膜,亦称腹内筋膜。它们之间为腹膜外脂肪和疏松结缔组织。在腹股沟区的腹横肌深面向下止于耻骨韧带,形成较坚强的腹股沟管后壁,由于腹横筋膜是防止腹股沟疝发生的主要屏障,所以疝发生后,腹横筋膜首当其冲,故…  相似文献   

4.
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是腹膜前间隙手术,可将腹横筋膜(TF)和腹膜组成的间隙理解为单层TF和多层次腹膜前筋膜(PPF)所构成的筋膜间平面.PPF将腹膜前间隙分为壁平面和脏平面.中央区域分离应在壁平面操作,过浅或过深有损伤腹壁下血管或膀胱的风险.壁平面是TEP的“神圣”平面,但在斜疝区域时,为了分离疝囊和保护精...  相似文献   

5.
含肋间神经前皮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手部较大面积的皮肤缺损 ,最常用的修复方法为远位带蒂皮瓣覆盖创面 ,特别是腹部带蒂皮瓣。而腹部带蒂皮瓣无感觉 ,不能满足手部功能的较高要求。我们于 1 995年 6月~ 1 996年 7月 ,应用肋间神经前皮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 6例 ,效果满意 ,报告如下。1 应用解剖第 7~ 1 2肋间神经本干走行于腹内和腹横肌之间后穿过腹直肌鞘后壁 ,于腹直肌和腹直肌鞘后壁之间 ,再向前进入腹直肌并支配该肌 ,其终末部穿过腹直肌和腹直肌鞘前壁成为前皮支 ,再分为较小的内侧支和较粗的外侧支 ,分布于前腹壁正中线附近的皮下组织和皮肤 [1] 。2 临床资料本…  相似文献   

6.
旁中线切口腹膜外途径肾输尿管膀胱袖状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自1993年5月,采用旁中线切口腹膜外途径肾输尿管膀胱袖状切除术治疗肾盂癌7例、输尿管癌4例,效果满意。1.临床资料:本组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24~68岁,平均46岁;血尿6个月~2年;肾盂癌7例,左肾5例,右肾2例;输尿管癌4例,左输尿管中段2例,下段1例,右输尿管上段1例;合并输尿管结石1例;合并肾积水3例。2.手术方法:患者平卧位,在患侧距中线15cm,自剑突下至耻骨联合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腹直肌鞘前壁。自中线向外分离腹直肌并牵向外侧。在鞘后壁半环线下纵行剪开腹横筋膜,在其深面,腹膜外脂肪的浅面向外分离壁层腹膜并将其推向中线,进…  相似文献   

7.
肾周腹膜后隙腔镜下解剖特征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目的 研究腹腔镜下肾周腹膜后晾解剖学特点,为腹腔镜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行腹腔镜肾输尿管手术241例,通过手术录像和照片分析术中所见解剖学结构及结构间相立关系。结果 腹腔镜下可清晰观察到侧锥筋膜和融合筋膜。侧锥筋膜由腰方肌筋膜向前延伸而成,被覆于肾筋膜后叶浅面,在侧腹膜返折处向前延续为腹横筋膜;融合筋膜位于肾筋膜前叶前方,向外侧延伸并消失于侧腹膜反折前方的腹膜外组织中。肾筋膜前叶与融合筋膜之间、肾筋膜后叶与侧锥筋膜之间、腰方肌与腰大肌前方均为无血管平面。结肠外缘、腹膜和融合筋膜组成结肠外侧三角,融合筋膜、肾筋膜和侧锥筋膜形成一无血管三角区。结论 通过无血管平面的解剖学入路,可以提高手术安全性,减少出血和副损伤。建立腹腔镜下整体解剖学概念,可为手术规范的建立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腹横肌平面(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TAP)阻滞,又称腹横筋膜阻滞[1],最早由Rafi等[2]于2001年进行描述,提出该区域麻醉技术主要对前腹壁的皮肤、肌肉和壁层腹膜有镇痛效果。随着超声技术的临床应用,腹横肌平面阻滞的方法经历了多次补充和修改。发展历程为传统的体表标志法(又称双层突破法或腰三角法)、超声引导侧入路法  相似文献   

9.
局限于腹膜后的脓肿临床上少见,其诊断不象腹腔脓肿那样容易,病程多较长,常延误诊断和引流不当,并发症和死亡率均高。为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我们复习了近年来有关文献资料,综述如下。腹膜后间隙的解剖腹膜后间隙是位于后腹膜与腹横筋膜间的潜在间隙,其范围自横膈至盆底和腰方肌外侧缘与腹膜壁层之间。因腰大肌和腰方肌位于腹横筋膜后,也属腹膜后范围。1983年Simons将腹膜后间隙分为:(1)腹膜后前间隙(前肾旁间隙),起自后腹膜壁层至前肾筋膜,其上为增厚的肝上脂肪层,下方开放,内有消化道腹膜外部分,如升、降结肠,十二指肠袢及胰腺;  相似文献   

10.
腹股沟区为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缘、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缘的水平线和腹股沟韧带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其层次与腹壁结构虽相同,但较薄弱,此因:①腹外斜肌在本区只有一层腱膜而无强有力的肌组织;②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下缘和腹股沟韧带的内侧部之间留有间隙;③腹股沟管内有精索或子宫园韧带通过。  相似文献   

11.
腹膜后间隙位于腹后壁,介于壁层腹膜与腹内筋膜之间,上起自膈肌,下至骶骨岬续于盆壁腹膜后间隙,两侧达腋后线而连于腹膜下筋膜间隙.间隙的前界为壁层腹膜、右肝裸区、十二指肠大部、升结肠以及直肠的腹膜后部分,间隙的后界为腰大肌、腰方肌.肠系膜根部两层腹膜之间,可看作是腹膜后间隙的延续部分.间隙内含有大量的疏松结缔组织,临床利用这一特点进行腹膜后充气造影术,以及位于腹膜后间隙器官的手术常采用腰腹部斜切口于腹膜外进行.腹膜后间隙的器官及组织结构还有肾、肾上腺、输尿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腹腔镜全腹膜外疝修补术(TEP)精索壁化正确的外科操作平面。方法:回顾分析为63例成人男性患者行TEP的临床资料,复习、再认识精索壁化的解剖学特点及意义。结果:手术均获成功,并发症少;腹横筋膜表面有网状或树枝状的微小血管分布;腹直肌后鞘连续性覆盖在腹膜下筋膜浅层表面;输精管及生殖血管位于腹膜下筋膜深浅层之间,腹膜与输精管、生殖血管表面的筋膜之间有天然的间隙,腹膜及腹膜下筋膜深层表面均有呈网状或树枝状的微小血管。结论:精索壁化的外科平面在腹膜与腹膜下筋膜深层之间;辨认这些重要的解剖标志——腹膜及筋膜结构表面的微小血管,以其为导向,可进行精准的外科操作,是TEP成功、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并描述男性泌尿生殖层的层面解剖学形态,探讨该层面在结直肠手术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层面解剖学方法解剖10具男性尸体躯干与20具盆腔标本,系统地描述泌尿生殖层的解剖形态,并与相应腹腔镜下解剖结构相比较。结果 男性泌尿生殖层为泌尿生殖筋膜包被,整体结构可分3段--腹段、盆段和精索段。泌尿生殖层腹段头侧由泌尿生殖筋膜紧密愈着于膈下筋膜,外侧与腹横筋膜间形成侧锥筋膜,其腹侧为原始体腔膜形成的后腹膜以及后腹膜与腹内脏器固有筋膜形成的融合筋膜,背侧为腰肌筋膜;腹段在肠系膜下动脉以下,形成位于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前方的独立层面,在盆腔入口处延续为位于中央的盆段和位于两侧的精索段。精索段外侧界为精索血管,内侧界为输尿管,前界为输精管,外被泌尿生殖筋膜,形似三角,经由内环外出至腹股沟管,延伸至睾丸。盆段入盆后包绕在直肠周围下行,直肠后方的泌尿生殖层约在骶4椎体前方融汇于直肠固有筋膜,其内走行腹下神经;直肠侧方泌尿生殖层内为下腹下神经丛以及输尿管、输精管走行,泌尿生殖筋膜脏层覆盖其内侧表面,行向直肠前方,终于精囊腺-前列腺交界,泌尿生殖筋膜壁层覆盖于下腹下神经、输尿管背侧及外侧,下行与膀胱固有筋膜融汇。结论 泌尿生殖层各段构成结肠、直肠周围毗邻层面,该解剖结构对于结直肠手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叠瓦式腹横筋膜重建治疗腹股沟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显水  何敬振 《腹部外科》2003,16(6):379-379
我院自 1 996年 4月至 2 0 0 1年 9月采用叠瓦式腹横筋膜重建方法治疗成人腹股沟疝 1 38例 ,效果满意。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共 1 38例 ,全部为男性。其中 ,腹股沟斜疝1 1 2例 ,直疝 1 9例 ,复发疝 7例。年龄 1 8~ 76岁 ,平均年龄 4 4.5岁。随访时间 1~ 5年。常规腹股沟区斜切口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 ,顺纤维走向剪开腹外斜肌腱膜 ,并将其深面稍加游离。注意保护髂腹下神经和髂腹股沟神经 ,向外上方拉开腹内斜肌、腹横肌的弓状缘 ,提起提睾肌包绕的精索和疝囊 ,用手指钝性将其自腹横筋膜分离 ,随即穿一纱条牵引。在内环外上方切开提睾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弓状线切开技术在变异弓状线病例腹腔镜全腹膜外腹股沟疝修补术(TEP)应用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8月广东医科大学茶山医院施行TEP的60例弓状线变异患者资料,在脐与耻骨联合连线中点人为切开腹直肌后鞘及其后面的腹横筋膜创建一条人工弓状线,并对其后面的腹膜前间隙进分离。影像记录弓状线的形态和手术步骤。 结果低位弓状线50例(83.3%),位于脐下8~12 cm,表现为不完整的腹直肌后鞘,向下呈逐渐变薄、变少的散在纤维。无弓状线10例(16.7%),有完整的腹直肌后鞘并一直延伸至耻骨。以人工弓状线为界分为两个层面,前面的是腹直肌后间隙,后面是腹膜前间隙,位于腹横筋膜(含有后鞘)与腹膜前筋膜浅层之间,是TEP理想的分离层面,沿此间隙向下分离与Retzius间隙相连,然后向外分离Bogros间隙。本组平均手术时间(130±15)min,术中腹膜损伤率8.3%(5/60)。术后发生血肿3例,血清肿2例,皮下气肿3例,无慢性疼痛病例。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无复发病例。 结论人工弓状线切开技术在低位和无弓状线患者的TEP手术中安全有效、简单可靠,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盆腹壁的内脏及其筋膜关系,为普外科腹腔镜腹膜前疝修补手术及腹腔镜结直肠癌根治术提供应用解剖指导。方法对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解剖教研室提供的10具尸体(男性9具,女性1具),按照腹腔镜手术的方式对腹股沟区腹膜前间隙以及结直肠周围间隙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肾前筋膜和肾后筋膜在外侧方向包绕精索血管和输精管并以生殖血管和侧锥筋膜为外侧边界,继续向下从内环向外穿出。该筋膜深浅2层共同向内下延续为骶前筋膜,并沿盆侧壁包绕精囊腺和前列腺;该筋膜在脐内侧襞处其浅层向膀胱后壁延伸,其深层向膀胱前壁方向延伸。腹横筋膜在腹壁下动脉两侧是延续的,并继续向腹前壁和腹后壁延伸。通过解离肾后筋膜延续至骶骨前方的筋膜,可将直肠、膀胱、前列腺、精囊腺等器官完整地从骶骨表面揭离。骶骨表面的筋膜与腹横筋膜延续。有骶神经从骶骨表面筋膜穿出,向盆侧壁与盆从汇合。结论 (1)存在1个独立的包绕肾脏、输尿管、输精管、精索血管、腹下神经、精囊腺、前列腺以及膀胱下部的泌尿生殖筋膜系统,生殖血管和侧椎筋膜是其外侧界限,并有一部分筋膜随着生殖血管和输精管穿出内环,左右两侧筋膜至少在髂血管分叉处以下是相互融合连续。(2)Bogros间隙和Retzius间隙是同一个间隙,可统称为腹盆壁内脏间隙。(3)泌尿生殖筋膜将直肠后方与骶骨表面筋膜之间的间隙分为直肠后间隙和骶前间隙。  相似文献   

17.
开放腹腔手术显著降低了腹腔间隙综合征等患者的病死率,但10%~25%的患者需要植皮形成计划性腹疝(PVH)。PVH为一种新的腹壁切口疝,其腹膜、筋膜和皮肤等被覆组织层均显著区别于传统切口疝;文中阐述了PVH腹壁重建的目的和策略,包括腹直肌-腹横肌-腹内斜肌复合肌瓣推徙和改良腹直肌推徙两种CST技术,推荐采用Biodesign补片,提出"开放式组织分离+生物补片完全腹腔内修补术"为PVH首选术式,还简要介绍了围术期处理的要点。  相似文献   

18.
我站于2004年4月至2007年3月期间共收治经腹输卵管结扎术后并发腹壁血肿患者8例,其中皮下血肿2例,筋膜下(腹直肌前)血肿2例,腹膜外(腹直肌后)血肿4例.年龄23~32岁,平均(27.3±1.95)岁.  相似文献   

19.
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cal space)是指后腹膜壁层与腹后壁腹横筋膜之间的一个三维间隙,范围上至膈肌,下至盆部腹膜外间隙(pelvic extraperitoneal space),两侧续腹膜外脂肪。肾筋膜是腹膜后间隙最主要的筋膜。1883年Zuckerkandl首次描述了肾后筋膜,但末注意到肾前筋膜的存在。1895年Gerota发现了肾前筋膜,同时将肾后筋膜命名为Zuckerkandl筋膜。  相似文献   

20.
腹股沟区为腹前壁下部由腹直肌外缘、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缘的水平线和腹股沟韧带所围成的三角形区域。其层次与腹壁结构虽相同,但较薄弱,此因:①腹外斜肌在本区只有一层腱膜而无强有力的肌组织;②腹内斜肌与腹横肌的下缘和腹股沟韧带的内侧部之间留有间隙;③腹股沟管内有精索或子宫园韧带通过。加之,当站立时此区所承受的腹压较大.因此.本区为疝的好发部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