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晓慧 《当代医学》2012,(27):91-9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危险因素,为临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将北京市西城区展览路医院2009年2月~2011年3月收治的150例CHD患者根据年龄段不同分为中青年组55例及老年组95例,对比分析各组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血管病家族史、脂质异常及肥胖等引起CHD的危险因素,采用Judkins法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用直径法判断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结果两组CHD危险因素情况比较,中青年患者危险因素与吸烟、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有密切关系,老年组CHD危险因素与高血压、糖尿病有关.两组CHD病变特点情况比较,中青年组CHD病变以单支病变为主,以左前降支受累为主,各支冠状动脉发病比例较老年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老年CHD患者以双支及三支病变为主,侧支循环形成较中青年组良好.两组CHD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比较,中青年组以中、重度为主,老年组以重度为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吸烟、家族史、高血压、糖尿病有重要关系,及时预防并控制基础疾病对降低CHD发生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老年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临床特点。方法:对65例老年(〉60岁)和51例中青年(〈40岁)冠心病住院患者的临床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危险因素中老年组高血压明显高于中青年组(P〈0.01);但中青年组家族史和吸烟因素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5或P〈0.01);两组高血脂症、糖尿病因素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病变血管的支数以双支和多支病变为主(75.4%),中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66.7%)。老年组病变血管狭窄程度以中、重度为主,共占92.3%,而中青年组占60.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阳性率为93.8%,中青年阳性率仅为70.6%,两组阳性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是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其冠脉病变以双支、多支、中重度病变多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55岁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危险因素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 I)特点。方法: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中青年组(≤55岁,152例)和老年组(≥75岁,109例),比较2组间发病的危险因素、PC I治疗特点及术后严重并发症情况,评价2组间PC I治疗疗效。结果:中青年组冠心病患者中男性、有阳性家族史、吸烟、高脂血症者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冠心病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检出率高于中青年组(P〈0.01)。冠脉造影结果显示:中青年组患者以单支病变为主,且多为局限性狭窄,明显多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患者三支血管病变、弥漫性狭窄病变、钙化病变明显多于中青年组(P〈0.01);双支血管病变2组间无统计学意义。2组间支架置入情况相比,中青年患者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数少于老年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手术成功率及严重并发症(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吸烟、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是中青年冠心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以单支血管病变居多,三支血管病变少见,弥漫性狭窄、钙化病变亦少见。中青年组冠心病患者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数少于老年组。  相似文献   

4.
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冠心病(CHD)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275例CHD患者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45岁)17例,中年组(45~60岁)83例,普通老年组(60~75岁)138例和高龄老年组(≥75岁)37例,对4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血生化指标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4组比较,随年龄增长吸烟比例逐渐降低(P<0.05),而高血压患病率逐渐升高(P<0.01);随年龄增长血尿酸水平逐渐升高(P<0.01)。CAG结果比较,青年组和中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而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以多支病变较多;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左回旋支(LCX)和右冠状动脉(RCA)病变所占比例均明显多于青年组和中年组(P<0.05,P<0.01);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ACC/AHA(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病协会)积分和弥漫长病变所占比例明显高于中年组(P<0.01)。结论不同年龄段冠心病患者有不同的临床和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不同年龄人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冠心病防治措施;不同年龄人群冠脉病变血管部位不同,普通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LCX和RCA病变所占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青年和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其危险因素,以提高防治水平。方法将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96例,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40例(≤50岁)和老年组56例(≥60岁)。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测量体重、调查既往史、测定空腹血糖、血脂等生化指标、同期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比较初发症状、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并发症及危险因素等发面的差异。结果中青年组男性、吸烟、饮酒、家族史及具有典型心绞痛症状的患者均高于老年组;高血压、糖尿病低于老年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高脂血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冠状动脉病变中青年组单支病变多,而老年组多支病变多,且狭窄程度较重;并发症以老年组较多。结论临床上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多有不健康生活方式、起病急、症状典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多、近期预后好的临床特点。男性、吸烟、饮酒、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等是其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绝经期前后女性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选取186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女性CHD患者,分为绝经前组、绝经后组,回顾性分析其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CHD家族史(P<0.01)、血尿酸水平升高(P<0.05)、吸烟(P<0.05)是绝经期前女性CHD的主要危险因素,而高血压(P<0.01)、糖尿病(P<0.01)则是绝经期后女性CHD的主要危险因素,绝经期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浓度高于绝经期后(P<0.05),绝经期后血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浓度高于绝经期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绝经前期女性CHD患者冠脉病变往往以单支病变为主(P<0.01),前降支是主要受累血管(P<0.05),而绝经期后以2~3支冠脉病变为主(P<0.05)。结论:绝经期前后女性CHD患者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有不同特点,既要综合干预多种危险因素,也要有针对性的干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中青年人和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特点及病因.方法 将86例确诊为AMI的住院患者按年龄分为≤45岁35例(中青年组)和≥6O岁51例(老年组),收集其性别结构、基础病变、临床特点、危险因素及诱因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中青年组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及阳性家族史的发生率与老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吸烟、合并糖尿病、过度劳累、暴饮暴食与情绪异常,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中青年组女性患病7例(占19.95%),老年组女性患病21例(占41.16%),两组发病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中青年组非典型胸痛、心功能Ⅲ级以上、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死亡率明显少于老年组,两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或P<0.01);中青年组的梗死部位前壁与下壁多于老年组,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前壁+下壁及无Q性心梗少于老年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中青年人AMI临床特点和危险因素与老年人群不同,防治重心不一样,青年人应广泛开展健康教育,积极改善生活方式,从而有利于减少心梗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艳玲  黄从新  王风 《广西医学》2006,28(4):505-507
目的探讨女性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表现、危险因素与男性的差异.方法对我院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造影的34例女性患者和105例男性患者资料进行比较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狭窄程度及危险因素.结果冠状动脉病变女性单支病变占44.1%,累及血管最多为左前降支79.4%(P<0.05),男性冠状动脉3支病变占38.1%(P<0.05);高血压病、糖尿病、家族史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女性血脂增高以高胆固醇为主,男性以高甘油三酯为主;女性组超过3个以上危险因素者占35.3%,男性组占66.7%,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女性冠心病以单支病变多见,左前降支是最易累及的血管,绝经是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青年心肌梗死人群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及冠脉病变与老年患者的不同特点。方法随机入选1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40岁(共60例),年龄≥60岁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80例。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同时进行冠脉造影确定冠脉病变。结果青年心肌梗死组大量吸烟、酗酒、冠心病家病史、肥胖明显多于老年组(P<0.001),男性明显多于女性(P<0.01)。老年心肌梗死组糖尿病,高血压病多(P<0.05)。青年组多单支病变(P<0.001)。老年组多为多支病变(P<0.001)且多侧支循环。结论大量吸烟、酗酒、冠心病家族史、肥胖是青年心肌梗死患者突出的危险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和遗传因素促使冠脉病变提早形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45岁以下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发病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147例患者分为稳定心绞痛(9例)不稳定心绞痛(52例)和心肌梗死(86例)3组,对比并分析其冠状动脉病变的范围和程度,分析心肌梗死的临床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对应关系以及危险因素的评价.结果中青年冠心病患者大量吸烟史为其最为常见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损伤以左前降支单支病变最多占63.6%,冠状动脉重度狭窄者多占72.8%,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有13例CAG无明显狭窄占8.8%,4例系变异型心绞痛,9例系急性心肌梗死.结论中青年CHD患者吸烟为其最为重要的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病变以左前降支单支受累为主,狭窄程度重,部分患者CAG正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用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研究冠心病 (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询问 60例CHD的危险因素并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检测血压、空腹和餐后 2h血糖、总胆固醇 (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和甘油三脂 (TG)及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结果 CHD合并糖尿病 (CHD +DM)组 1 8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 (72 .2 % )高于CHD组 (33 .3 % ,P <0 .0 5) ,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82 .8± 1 5 .0 % )高于CHD组 (62± 1 6 .8% ,P <0 .0 5) ,CHD +DM组冠脉单支病变的发生率 (2 3 .1 % )明显低于CHD组 (51 .7% ,P <0 .0 5)。CHD合并血脂异常 34例冠状动脉狭窄程度 (73 .5± 1 2 .4 % )高于CHD组 (52 .6± 1 6 .8% ,P <0 .0 5)。单支病变与多支病变的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 >0 .0 5)。结论 CHD合并DM、血脂异常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率高 ,提示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冠心病危险因素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心病危险因素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总结连续194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人,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单支病变组[58例,男31例、女27例,年龄(59.9±9.77)岁]和多支病变组[136例,男91例、女45例,年龄(60.9±11.7)岁],分析其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吸烟及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病人在是否有吸烟史、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与单支病变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有吸烟史的冠心病病人其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更为严重、完全闭塞的血管更多(P<0.05)。结论:冠心病多支病变和完全闭塞病变的发生在有吸烟史的患者中多见。在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的患者中,多支病变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合并糖尿病(DM)的男女冠心病(CHD)患者危险因素及病变特点,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选择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合并DM的CHD患者88例。男48例,女4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支架植入资料。结果:1男性组吸烟(79.2%)及具有三个以上危险因素者(83.3%)明显高于女性组;高血压、家族史、高脂血症无显著性差异。2男性组前降支病变显著高于女性组(77.1%VS40.0%,P<0.01);女性组右冠状动脉病变显著高于男性组(80.0%VS50.0%,P<0.05);3女性组直径2.5~2.75mm血管的病变长度(mm)显著长于男性组(32.0±2.4VS19.4±8.7,P<0.01),女性组在前降支及右冠状动脉植入的支架的长度(mm)显著长于男性组(28.0±5.8VS21.2±4.3,23.7±9.5VS17.2±5.6,P<0.01)。结论:吸烟是伴有DM的男性CHD患者重要危险因素,DM在老年女性CHD患者中发挥重要作用。女性CHD患者主要累及较小的冠状动脉且病变弥漫。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方法:将148例CHD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n=52)、普通老年组(年龄60~74岁,n=74)和高龄老年组(年龄>74岁,n=22),对三组患者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及CAG结果进行分析,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中青年组高血压并发率低于高龄老年组(P<0.05)。中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而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以多支病变较多(P<0.05),高龄老年组右冠状动脉病变高于中青年组(P<0.05),三组ACC/AHA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老年组和高龄老年组弥漫长病变多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CHD有不同的临床和CAG特点,不同年龄人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CHD防治措施,对合理防治冠状动脉病变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方法: 将48例年龄 ≤ 4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列为青年组,50例年龄> 40岁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列为中老年组,比较并分析2组冠心病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结果: 青年组患者男性心肌梗死发生率为97.97%,高于中老年组的82.00%(P < 0.05);青年组患者高血压发生率为19.00%,明显低于中老年组的60.00%(P < 0.01);青年组无"三高"(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比例(67.00%)患者高于中老年组(30.00%)(P < 0.01)。青年组以吸烟为唯一危险因素患者比例高达52.00%,而中老年组只有6.00%。青年组无"三高"无吸烟者其他危险因素:早发心血管家族史3例,多动脉栓塞(高凝状态)1例,2例不明。中老年组无"三高"无吸烟者其他危险因素:3例高龄(男> 55岁,女> 65岁),早发心血管家族史1例,1例不明。与中老年组比较,青年组患者单支冠状动脉病变率高(P < 0.01),多支冠状动脉病变率低(P < 0.01)。结论: 青年人心肌梗死大部分为男性,多无"三高"危险因素,吸烟常为唯一危险因素,无"三高"、无吸烟者常有早发心血管家族史。与中老年心肌梗死患者相比,青年人心肌梗死者冠状动脉单支病变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和非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差异。方法 312例初发AMI患者分为非老年组(年龄<60岁,n=124)和老年组(年龄≥60岁,n=188),比较分析两组间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并发症及冠脉病变的特点。结果非老年组绝大多数为男性(84.7%),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阳性及心理压力较大者比例、甘油三酯水平显著高于老年组,而高血压、糖尿病史在老年患者更为多见,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老年组冠脉病变以单支为主(56.1%vs 13.7%,P<0.05)、症状典型、并发症少、预后好,老年组冠脉病变以三支多见(53.4%vs 15.9%,P<0.05)、症状不典型、并发症多、病死率高(13.3%vs 4.0%,P<0.05)。结论老年与非老年AMI患者的危险因素及临床特点不同,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危险因素干预及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危险因素与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分析临床确诊为AMI的54例青年组(<45岁)及108例老年组患者(≥60岁)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病变等,并进行比较。结果诱发因素:青年组76%(41/54),老年组22.2%(24/108),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1)。青年组中危险因素依次为吸烟史、家庭史及高血脂症;冠状动脉造影显示: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很少累及左主干,两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结论戒烟、降低血脂、规范青年人冠心病的二级预防,有助于预防青年人AMI的过早发生。  相似文献   

18.
宋世飞 《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10):1162-1163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性别急性心肌梗死(AMI)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对10例青年组与90例老年组AMI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年组AMI均为男性,老年组女性占36.7%,两组间性别构成比存在明显差异(P<0.01)。青年组AMI有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占50%,吸烟占90%,均明显高于老年组(P<0.01)。老年组AMI有高血压占80%,并发糖尿病者占23.3%,均明显高于青年组(P<0.05和P<0.01),两组患者高血压级别及控制情况与AMI的发生密切相关。老年男性组吸烟者占87.7%。结论:男性、早发冠心病家族史、大量吸烟是青年AMI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有高血压、糖尿病等合并症是老年AMI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CAG)特点。方法:将240例CHD患者,根据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60岁,n=80)、老年组(年龄≥60岁,n=160),对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血生化指标及CAG结果进行分析,并经统计学处理。结果:中青年组高血压并发率低于老年组(P〈0.05)。中青年组以单支病变为主,而老年组以多支病变较多(P〈0.05),老年组右冠状动脉病变高于中青年组(P〈0.05),老年组弥漫长病变多于中青年组(P〈0.05)。结论:不同年龄组CHD有不同的临床和CAG特点,不同年龄人群应采取有针对性的CHD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青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危险因素及介入治疗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建建  赵献明 《微创医学》2007,2(5):399-401
目的分析中青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危险因素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情况,指导临床防治。方法对中青年组(<55岁)32例和老年组(≥70岁)31例ACS病人的危险因素及冠状动脉造影(CAG)、PCI、随访结果等进行分析。结果危险因素居首位的中青年组是吸烟(68.75%),老年组则为高血压史(74.19%)。中青年组吸烟、饮酒、高LCL-C血症患者较老年组多,有高血压、冠心病史的患者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狭窄病变中青年组前降支累及最多(81.25%),单支病变的比例较老年组(34.38%vs16.13%)高,但闭塞性、弥漫性病变例数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中青年组右冠状动脉病变达56.25%,多支病变(21.88%)较老年组(80.65%、48.39%)少,直接PCI的例数(31.25%vs9.68%)多,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术中、术后并发症及随访结果两组无显著差异。结论中青年ACS的主要危险因素与不良生活习惯相关,吸烟居首位;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和程度已与老年ACS患者差别不大,直接PCI安全且效果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