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踏跳中的摆动力量和速度,在跳跃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如果与其它部分(躯干和起跳腿)配合的好,就能保证运动员在快速的起跳中表现出必要的协调和动作自然性。  相似文献   

2.
男子跳马前手翻空翻类高难动作的上板及踏跳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使用美国产PHOTOSONICS高速摄影系统,拍摄了11届亚运会男子跳马成功试跳动作。通过“万胜”影片自动解析系统解析平滑,获得了一批较全面的人体运动学指标,从定量和定性角度对该类动作的主要技术环节及其参数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探讨,并较详细地分析了影响技术完成的主要参数间的相互关系。研究表明:以较大助跑速度上板是这类高难动作的基本要求;并且,在整个踏跳过程中呈现出髋、膝角一直持续增大的特点;以较小上板角、较大髋角上板更有利于踏跳;踏跳过程中获得的身体翻转角速度主要由撞板时强大的反作用力形成的力偶矩产生。  相似文献   

3.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观察统计、调查访问,分析了女子跳马踺子类动作的发展前景,重点研究了该类动作的踏跳和推手的技术特点,对进一步发展该类动作技术,提高我国女子跳马的技术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论篮球运动员下肢纵跳力量的训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理学角度阐述了纵跳力的生理机制和影响因素,提出纵跳力量训练应遵循的原则,介绍了几种重要而常见的纵跳力训练的方法和注意事项,并指出训练中的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力量训练方法,为科学训练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同助跑步数对男子跳远运动员跳跃距离、踏跳时间、踏跳指数、身体前旋角速度等踏跳动作运动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募集12名男子跳远运动员,采取不同助跑步数 (6—16步) 完成踏跳动作,利用高速摄像机测量助跑与踏跳时身体重心速度,并计算出相应参数。结果:①随着助跑步数的增加,跳跃距离增加,踏跳时间缩短;②长助跑 (12—16步)与短助跑 (6—10步)跳跃距离比与助跑速度比之间未存在显著性相关关系 (p>0.05),而与踏跳时间比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 (p<0.05);③相比于短助跑,长助跑踏跳指数显著减小,踏跳时垂直速度相当,水平速度损失量也显著大于短助跑 (p<0.05);④ 踏跳时间比与踏跳角度变化量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 (p< 0.05),而与平均前旋角速度比之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 (p<0.05);⑤长距离助跑过程中水平速度损失量与身体平均前旋角速度间存在显著性负相关 (p<0.05),下肢蹬伸速度与踏跳指数之间存在显著性正相关 (p<0.05)。结论:在6—16步范围内,随助跑步数增加,助跑速度增加,但与跳跃距离增加未存在相关关系;在进行长距离助跑时,缩短踏跳时间,减少水平速度损失的同时提高垂直速度,能够有效提高跳跃距离;在踏跳过程中减小身体前旋的角度可以有效缩短踏跳用时,提高下肢蹬伸速度可获得较大垂直速度。  相似文献   

6.
对自行车运动员在骑行过程中踏蹬动作的生物力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踏蹬是骑行过程中的唯一动力因素,直接影响自行车运动速度。目前在我国自行车竞赛中表现出踏蹬技术、技术形态相差较大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而在整体技术上没有系统的理论研究,缺乏生物力学依据。导致在训练过程中反映出教练员没有规范的标准化准确概念作指导,造成运动员,动作不一,一些运动员动作实效性较差,对运动员发展提高产生较大障碍。本文旨从运动生物力学角度,结合理论力学原理针对运动员在骑行过程中踏蹬动作进行理论研究与实践分析,为教练员指导训练、技术动作的规范及标准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通过跳远教学改革,忽略起跳板这一扼制学生快速助跑与起跳协调配合的因素,更新教育观念,转变学习方式,使竞技运动项目"生活化"(如设置各种情境———游戏、竞赛、循环练习等),通过情节化、游戏化、竞赛化、简化等多种手段,使教学富有乐趣;通过教学改革,将竞技运动项目的教学转变为突出健身属性的教学,使之更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最终成为健身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8.
肌力系数的物理意义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肌肉力量系数 (肌力系数 )这一概念 ,并用标度理论分析了这一概念的物理意义。肌力系数为一力量指标 ,它只与肌肉的力量素质有关 ,与身高、体重无关。用肌肉力量系数来评价不同个体间的力量素质具有较强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9.
振动训练对小轮车运动员下肢肌群肌力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轮车是一项以无氧供能为主的泥地竞速运动,对运动员的肌肉最大力量、爆发力及无氧耐力等素质有很高的要求,而振动训练能够提高肌肉最大力量及爆发力水平已被国内外研究者证实.本研究将小轮车运动员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在振动台上完成与对照组内容相同的力量训练计划.实验前后应用等速肌力测试系统及三维测力台对两组运动员下肢肌群的峰值力矩、耐力疲劳指数及爆发力水平进行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组膝关节屈、伸肌群峰值力矩均有增长,但伸肌组间变化不明显,而屈肌组问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在5种评定方法下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侧别差异。方法:采用26名健康男性作为受试者,每名受试者进行5种评定方法下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评定,对5种评定方法下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的相关指标进行分析,利用相关分析对所采集的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数据进行分析。结果:5种评定方法在进行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评定时均具有有效性,其中单腿前跳对称指数和单腿纵跳对称指数在评定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时呈显著性正相关,向心/向心180°/s时膝关节屈肌力量对称指数和伸肌力量对称指数呈显著性负相关,单腿纵跳对称指数和向心/向心180°/s时膝关节屈肌力量对称指数呈显著性负相关,其余两两指标之间均未表现出相关性。结论:在进行下肢优势侧和非优势侧划分时,使用不同的评定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划分结果,因此在进行下肢优势侧与非优势侧对运动影响方面的研究时要合理的选择评定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为探寻反应力量对跳远成绩的影响因素,本文以20名男子跳远专项运动员为实验对象,进行不同下落高度的单腿跳深的测力台实验。将采集、处理后的数据与跳远成绩进行的相关分析,实验结果显示:运动员的适宜下落高度(R=0.742,P0.05)、适宜下落高度的F/体重/AB(R=0.788,P0.01)与跳远成绩呈显著性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力量素质练习作为提高运动员身体素质和运动成绩的重要手段之一 ,历来被教练员们所重视。传统的力量素质练习方法都是围绕着提高肌肉的收缩力而进行的 ,而作为肌肉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在收缩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弹性成分”却没有引起人们的足够认识。采用对比训练实验的方法证明 :在力量练习过程中重视并加强肌肉中弹性成分的练习 ,对运动成绩有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这说明力量素质练习还存在着未开发的领域。  相似文献   

13.
运用实验的方法初步考察了肌肉的快、慢肌纤维对人体基本能力及动作结构的生物力学特征影响。在进行单个环节及全身最简单的运动时 ,快、慢肌纤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动作的力及速度方面。但在进行较复杂的全身基本运动时 ,快、慢肌纤维才显出对动作结构的生物力学特征方面的影响。说明快肌纤维多者 ,对完成复杂动作更有利。另外 ,实验结果也提示我们 ,水平越高的运动员 ,快肌纤维对完成运动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4.
跳跃运动起跳时的摆腿技术特点及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跳跃起跳时的摆腿技术特点与作用分析,得出:跳跃起跳时,摆动腿在体后作折叠向前摆动过程中,摆动腿的整个环节重心作水平方向加速向前运动;在起跳腿蹬伸时所产生的垂直分力等于人体重力时相才需要摆动腿制动,达到减小人体作垂直方向运动的阻力,提高人体作垂直方向惯性运动的高度。  相似文献   

15.
跳远运动员起跳阶段起跳腿工作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文献资料法、运动学测试法、对比分析法,对两组(14名)不同水平的跳远运动员起跳腿各关节工作性质及能力进行对比研究,并对起跳阶段运动员身体重心运动(时间、速度、空间)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显示:跳远起跳阶段髋关节工作为先等长收缩再离心收缩,不是缓冲外界负荷的主要关节;不同水平运动员膝、踝关节缓冲、蹬伸工作能力呈显著性差异,踝关节对提高重心垂直速度的贡献不显著;运动员水平越高蹬伸时间指数、水平速度转变率越高,重心轨迹曲线越平滑。  相似文献   

16.
纵跳理论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运用文献分析与逻辑归纳等研究方法,针对目前纵跳理论研究中的若干重要命题进行分析,探讨了纵跳动作时相划分的原则与方法、动作协调性的表现形式、能量转化的机制以及影响纵跳效果的各种生物力学因素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7.
功是能量转移与转化的量度。两物体间彼此做功时,彼此做功之和等于负值时,表明体系的机械能不守恒,计算表明,它等于机械能与其它形式能量的转化量。  相似文献   

18.
通过录像研究、资料查阅、数理分析等方法,依据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分析了撑竿跳高过程中的能量来源与转化, 总结出助跑、起跳、团身展体、引体推竿这四个过程是动能获得的根源;在整个跳跃过程中,一部分能量被损耗,另一部分转化为身体重心腾至最高点时的势能和过竿时的水平动能, 并提出:加强能量来源与减少能量损失是获得较高腾高的根本方法.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通过分析短距离速滑运动员弯道单步周期腿部肌电特征,探讨弯道单步周期腿部肌肉动作和协调模式,发现腿部力量训练可能存在的问题。方法:采集运动员第一弯道2-6连续5次单步周期肌电图,原始肌电图进行全波整流处理,再进行均化处理。结论:1)单步周期收腿阶段大小腿折叠可能是由蹬伸动作的后效应引起的随势动作,踝关节在右单步周期收腿阶段背屈,落腿阶段拓屈,左单步周期收腿阶段和落腿阶段前期背屈,落腿阶段后期拓屈;2)左单步周期重心转移阶段腓肠肌表现出与胫骨前肌共激活,蹬冰阶段胫骨前肌表现出与腓肠肌共激活,但激活程度逐渐降低,直至消失。蹬冰期股四头肌和股后肌群表现共激活协调模式,左单步周期协调性更高;3)在实践训练过程中对胫骨前肌、股直肌和臀大肌存在认识不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太极拳内劲形成过程中,是从柔练开始,达到经络的疏通,并通过经络功能的开发,使人体能够具备更多蓄积能量的途径,并提供了形成内劲所需的信息能量,特别是利用了经络系统对信息的敏感度,开发了内劲的节能功能。最后明确太极拳内劲的实质是太极拳对人体功能态的一种提高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