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面神经远端血管压迫对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面肌痉挛患者,通过监测面神经侧方扩散反应(LsR)的方式对患者的手术过程进行监测,对32例经单纯面神经根出脑干区减压后仍伴有LSR的患者行面神经蛛网膜下腔段全长(面神经远端)探查,并对探查发现的15例存在面神经远端血管压迫现象的患者行充分减压,观察其测结果及手术疗效。结果术后15例伴有面神经远端血管压迫现象的患者中,13例患者LSR消失,2例患者仍伴有LSR现象;且术后12例患者的面肌痉挛症状彻底消失,3例患者的面肌痉挛症状有所减轻。术后随访1年,患者面肌痉挛症状均彻底消失,且无一例患者复发。术后5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现象。结论面神经远端血管压迫对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效果有着较大的影响,以检测结果为依据给予其减压治疗则能有效的降低术后延迟治愈的发生率,同时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临床资料.术前常规行CT或MRI检查排除继发性病因.术中确认责任血管,将其推离面神经出脑干处.术中采用实时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监测.结果 全部病例术中均发现有明确的压迫血管,责任血管中小脑前下动脉占53.3%.全部病例随访3~6月,总有效率为96.7%.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严重而肌痉挛的首选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方法和效果.方法 收集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8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和总结手术方法和效果.采用乳突后发际内小切口,小骨窗入颅,寻找和判断责任血管,将责任血管从面神经出脑干区分离,置入Teflon棉絮减压.术后记录手术效果和并发症,出院后进行电话随访.结果 责任血管为迂曲的小脑前下动脉或小脑后下动脉,8例患者术后面肌痉挛立即消失,随访至术后3个月,遗有轻度耳鸣、听力下降1例,轻度眩晕1例,无面肌痉挛复发.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治愈率高,创伤小,远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于黎明 《北方药学》2011,8(6):64-65
目的: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HFS)的方法以及临床效果。方法:对95例面肌痉挛患者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结果:95例患者中有89例面部抽搐症状消失,经半年的观察及回访其余6例症状减轻,目前尚无复发病例。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选取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2006年1月-2013年06月采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HFS病例92例,现在对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经6个月至7年随访,抽搐完全消失77例,术后明显减轻7例,部分减轻6例,手术无效2例,无复发。并发症主要包括听力障碍5例,面瘫13例,耳鸣4例,声音嘶哑1例,脑脊液漏2例,无死亡和致残病例发生。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是面肌痉挛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娴熟的显微外科技术及桥小脑角区局部解剖知识、术中面神经根部的显露、正确识别责任血管、减压棉片的大小及放置的位置等是确保手术疗效及减少并发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林容 《福建医药杂志》2009,31(2):150-151
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是指一侧面神经所支配的肌群不自主、阵发性、无痛性抽搐为特征的慢性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面肌痉挛为面神经出脑干后受责任血管(即压迫面神经致临床症状的血管)长期慢性压迫刺激,面神经过度兴奋所致。显微血管减压术(MVD)是手术治疗原发性HFS的首选方案,有效率为87.5%~99.3%^[1]。同时,手术减少了损伤,不切断神经,保留了神经的完整性和生理功能,较少遗留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现将我院自2007年2月-2008年6月对11例原发性面肌痉挛病人实施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方法和效果,如何提高MVD在临床治疗方面的效果并且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06~2011-06 124例面肌痉挛(HFS)接受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病原因、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结果:124例患者术中均发现面神经根部有血管压迫,术中发现责任血管与小脑前下动脉(AICA)相关占68.5%(85例),小脑后下动脉(PICA)占18.6%(23例),椎动脉(VA)占9.6%(12例),复合型压迫占3.3%(4例)。83例患者术后面肌痉挛即停止,延迟治愈43例。本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特别是神经血管压迫征的安全有效治疗方法,MVD具有并发症少创伤小,治愈率高复发率低等优势。术者熟练操作技术和对术中蛛网膜的剥离、颅脑神经根部的暴露程度、压迫血管的鉴别及放置减压材料的大小和角度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以及减少并发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药实践》2017,(7):488-491
目的:评估枕下乙状窦后锁孔经小脑桥脑裂入路治疗面肌痉挛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讨改良后的手术切口、骨瓣设计和打开桥脑裂上、下支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9年2月—2016年1月采用该入路手术治疗的148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48例均发现责任血管压迫,其中136例完全减压,12例未完全减压;术后痉挛消失134例,明显减轻14例;听力下降1例,面部轻瘫3例,脑脊漏1例。结论:该入路治疗面肌痉挛,有利于显露面神经全程,特别是面神经入脑干区,有利于责任血管的探查、减压及减轻面、听神经的牵拉,可提高治愈率、降低复发率。改良的手术切口、骨瓣符合手术要求,可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来79例面肌痉挛患者,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分析发病原因、术后疗效和并发症。结果面肌痉挛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血管压迫面神经出脑干区,产生的机械性搏动刺激所致。术中发现责任血管与小脑前下动脉(AreA)相关占68.4%(54例),复合血管压迫者占36.7%(29例),微血管减压术后总有效率为100%。术后并发症常见的有头痛、耳鸣,较严重的有患侧面肌瘫痪、听力下降,多可在6个月后逐渐恢复。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不同术式治疗面肌痉挛的效果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永菊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3):169-170
目的:探讨颅内显微血管减压术与颅内面神经干梳理术在面肌痉挛中的治疗效果,并将其对比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9月~2009年1月于本院治疗的面肌痉挛的2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颅内显微血管减压术组(对照组)15例和颅内面神经干梳理术组(观察组)14例,对照组采用颅内显做血管减压术进行治疗,而观察组则采用颅内面神经干梳理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经治疗后,笔者发现,观察组的效果要好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面肌痉挛的手术治疗方法中,颅内面神经干梳理术还是较为可取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探讨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微血管减压术在治疗面肌痉挛手术效果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2012年底收治的137例面肌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微血管减压术后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对患者进行随访调查,探讨术前、术后及中期对手术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无颅内感染或脑出血等重症并发症,主要并发症是听力障碍。同时术中有无穿通支、面神经受压方式、压迫面神经的位置以及面神经出脑干区表面压痕情况是影响手术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微血管减压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的有效方式,但术中尤其注意听力障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4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我科46例面肌痉挛患者诊疗经过及术后疗效、并发症等,总结经验。结果 46例患者中41例术后面肌痉挛立即停止,4例经进一步恢复后治愈,1例未愈,术后有效率97.8%,术后并发症包括面神经麻痹、手术切口皮下积液、耳鸣等总发生率8.7%。结论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面肌痉挛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患者61例。其中,三叉神经痛40例,舌咽神经痛3例,面肌痉挛18例。随访5-22个月。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有效率为95%,舌咽神经痛手术有效率100%,面肌痉挛患者为94.5%。术后发生轻度不良反应者9例(15.5%);发生较重并发症1例(1.7%),无死亡病例。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因血管压迫导致的相关脑神经疾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压迫型面肌痉挛的临床效果。 方法 收集我院 141 例经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面肌痉挛患者, 比较椎-基底动脉压迫型(28 例)与非椎-基底动脉压迫型(113 例)面肌痉挛患者的术后症状改善状况。 结果 平均随访(13.81 ±1.57) 个月 , 两类面肌痉挛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6.43% vs. 98.23%, P=0.49), 其术后延迟治愈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37.04% vs. 20.72%, χ2=1.38, P> 0.05)。 结论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压迫型面肌痉挛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周强  夏锡伟  张一  王强  陆军松  邵华明  唐科  周鹏  杨伊林 《江苏医药》2012,38(18):2190-2191
目的探讨微血管减压术(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5月-2012年2月采用MVD治疗36例原发性面肌痉挛的资料,术中确认责任血管并减压。结果术中发现有血管与面神经关系密切,其中16例小脑前下动脉,7例小脑后下动脉,2例椎动脉,8例复合压迫,2例静脉,1例无名小动脉。随访2-47个月,31例(86.1%)术后症状完全消失(其中有2例分别于术后1年、2年复发),2例(5.6%)部分缓解,3例(8.3%)无效。结论MVD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安全有效,良好的术中显露、责任血管的准确判断及有效减压、精细轻柔的操作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脑神经血管压迫综合征患者61例.其中,三叉神经痛40例,舌咽神经痛3例,面肌痉挛18例.随访5-22个月.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三叉神经痛患者手术有效率为95%,舌咽神经痛手术有效率100%,面肌痉挛患者为94.5%.术后发生轻度不良反应者9例(15.5%);发生较重并发症1例(1.7%),无死亡病例.结论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因血管压迫导致的相关脑神经疾病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中,三叉神经受血管压迫部位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接受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资料,37例中男14例,女23例,年龄42~73岁,平均为56.2岁,均接受微血管减压手术。结果术中所见三叉神经受压部位不同手术预后不同,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部入脑干处(REZ)患者,预后明显好于其他患者。结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术中见血管压迫三叉神经根部入脑干处,预示微血管减压术后可以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80例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及护理经验.方法:应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经乳突后入路实施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护理配合,结果:患者术后1~6天,均未出现明显的面肌痉挛,无脑脊液漏,伤口愈合良好.结论: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是目前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首选的方法.良好的手术体位和护理配合,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病因及显微血管减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1例,行微血管减压术80例,同时行感觉根部分切断术22例,感觉根部分切断术加蛛网膜粘连松解1例,术中均严密缝合硬膜,术后随访半年以上,分析治疗效果.结果 81例患者中,术中发现有血管压迫80例,蛛网膜粘连1例,术后1天疼痛完全消失70例,术后1周疼痛完全消失8例,另外3例延迟缓解,术后无颅内感染及皮下积液等并发症,平均随访15个月.结论 显微手术行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最佳方法,根据情况可同时行感觉根部分切断术,疗效好,安全可靠,应作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面肌痉挛应用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原发性面肌痉挛88例,所有患者均行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展开为期1年随访,治疗优良率为20.00%;面瘫发生率为10.23%,术侧听力减退发生率为13.64%。随着听力受损不断加剧,患者发生永久性听力减退的可能性越大;耳脑胶的应用对面肌症状消失有影响,同时可导致患者发生听力减退的几率增加。结论在面肌痉挛临床治疗中微血管减压术具有显著疗效,但可能发生听力障碍这一永久性并发症,在治疗中应慎用医用耳脑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