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原发性脑淋巴瘤十分少见,占原发性脑肿瘤的1%~3%[1],这主要与脑实质内无淋巴组织有关,且绝大多数来自B淋巴细胞,可见于免疫功能缺陷及正常人群。脑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复杂,临床表现无特异性,传统MRI检出误诊率高[2]。本文回顾分析19例原发性脑淋巴瘤的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氢质子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的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结构影像学(计算机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和功能影像学(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单光子发射体层摄影和功能磁共振技术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双相障碍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探讨了双相障碍发病相关的脑功能区及其改变。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失眠(PI)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其神经病理学机制尚不明确。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rs-fMRI)是研究PI神经病理学机制的有力手段之一。本文从局部脑区和脑网络2个层面,总结了目前PI患者rs-f MRI的相关研究,为进一步探索PI的神经病理学机制提供理论基础和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4.
医学磁共振应用技术包括磁共振成像(MRI)和功能磁共振(functional MRI,fMRI),后者包括磁共振波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灌注加权成像(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和皮层激发功能定位成像等。胶质瘤是一类起源于神经上皮组织的肿瘤,在颅内各类型肿瘤中发病率为第一位。目前还没有一种临床和组织学标记物能评价其病理分  相似文献   

5.
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MRI诊断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合并乳酸血症和卒中样发作的线粒体脑肌病(MELAS)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经临床病理证实的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共6例,回顾性分析其MRI和磁共振波谱(MRS)资料。结果脑MRI检查,MELAS表现为大脑半球各叶大小不等片状病灶;病变位于脑皮质区,病灶的分布与脑血供分布不一致;自旋回波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扩散加权成像(DWI)呈高信号。MRS分析显示病灶区见典型的乳酸盐峰,N-乙酰天门冬氨酸盐,肌酸值正常或略降低。扩散张量成像(DTI)显示病灶区脑皮质下白质纤维束破坏、中断、稀少。结论MELAS型线粒体脑肌病的病变形态、分布具有特征性,常规MRI与DWI、DTI及MRS等磁共振技术,对MELAS的定性诊断具有很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由严重肝脏疾病引起,主要表现为以神经精神障碍为主的代谢紊乱性综合征。目前,HE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其中氨中毒学说是HE发病的常见原因,故降低血氨浓度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1]。本文对我院诊治的20例严重肝病所致肝性脑病患者采用门冬氨酸鸟氨酸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脑静脉血栓(cerebral venous thrombosis,CVT)是一类累及脑静脉及静脉窦的少见卒 中,临床诊断困难,延误诊断易导致不良预后。神经影像是早期诊断CVT的关键。颅脑磁共振成像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联合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是 临床最常用、最敏感的影像诊断技术。颅脑MRI的T1、T2、T2 *序列可发现CVT导致的继发脑实质损害 (间接征象)或静脉部位的血栓信号(直接征象),再进一步通过MRV显示的静脉血栓信号(直接征 象)证实诊断,若仍不能做出诊断,可考虑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 以明确诊断。CVT的影像诊断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陷阱或误区,掌握一定的脑静脉解剖及变异的知识 对快速准确做出CVT的诊断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的MR征象及磁共振脑静脉系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的技术方法。方法4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男2例,女2例,年龄32~51岁,全部经常规MRI及MRV检查,2例患者行增强扫描,全部患者经DSA检查证实。结果4例患者平扫SE序列均可见静脉窦内正常流空信号消失,代之以异常等或高信号。出血性脑梗死3例;广泛脑肿胀及脑水肿1例。MR增强可见静脉窦异常低信号或闭塞;对比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contrast enhanced magna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CE-MRV)见受累静脉窦腔内血流信号不规则或信号完全消失。结论MRI结合3D-CE-MRA是诊断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摘要】
目的 探讨儿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发病的危险因素、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诊治方法。
方法 对2003年1月至2011年6月在北京天坛医院儿科及神经内科就诊的12例儿童脑静脉窦血栓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所有患儿均表现出颅高压症状。鼻窦炎(7例,58.3%)可能为儿童CVST主要发病病因。颅脑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MRV)显示最常见的受累静脉窦为乙状窦和横窦(各11例,占97.1%)。经降颅压、抗凝及对症支持治疗,8例痊愈,4例遗留神经功能缺损。
结论 CVST患儿常以颅高压症状就诊,感染为儿童CVST的最主要危险因素,神经影像学检查能为确诊提供依据,及时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袁强  陈芹  周东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26):5117-5121
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研究中的应用发展迅速。磁共振成像结构影像学主要介绍了磁共振成像线性和面积测量、磁共振成像体积测量和磁共振容积再现三方面,其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异常脑结构的分布,以及特征性结构内侧颞叶,尤其是海马,杏仁核,以及内嗅皮质在结构在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治疗中的作用。磁共振成像功能影像学主要包括了功能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及扩散张量成像等新技术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早期脑功能改变中的应用。随着这些研究的进展突破,磁共振成像影像技术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及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脑梗塞的磁共振弥散成像表现,非比较弥散成像技术与传统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如MRT1WI、T2WI及FLAIR序列)在急性期脑梗塞诊断方面的差别,阐明弥散成像诊断急性期脑梗塞的优越性。方法应用基于平面回波成像(EPI)的弥散成像技术,并结合传统MR成像技术(如MRT1WI、T2WI及FLAIR序列)分析17例脑缺血发作2小时至2天病人图像特点。结果弥散成像最早在梗塞发生2小时发现病灶,表现为缺血区的局限性高信号影,边界清楚。发病时间在6小时以内者共7例(41.18%),弥散成像均能清楚显示病灶,而传统MR成像技术本能显示;发作时间在6小时至2天者共10例(58.82%),弥散成像和传统MR成像技术均能显示病灶,其中7例(70.00%)弥散成像显示的范围要大于同层面T2WI像。结论弥散成像在检测和定位急性期脑梗塞方面较为敏感,这对于指导临床治疗和促进预后均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患病率逐年增加,现已成为老年人群中主要的致残原因,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迅速发展,尤其是功能影像学,如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blood oxygen level dependent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 magi ng,BLOD-fMRI)、磁共振波谱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灌注加权成像技术(perfusion weighted imaging,PWI)等,以其高分辨、非创伤性等优点对患者的脑功能进行评价,为血管性认知障碍早期识别、鉴别诊断及评估预后等方面提供了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不断发展的磁共振成像(MRI)新技术,如磁化传递成像(MTI)、扩散加权成像(DWI)、扩散张量成像(DTI)、磁共振波谱(MRS)、MR灌注成像(PWI)、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为多发性硬化(MS)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在MS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病程进展监测、疗效评估、病理机制及神经心理变化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脑结构、功能磁共振成像作为预测精神疾病疗效和预后的生物学指标正越来越多地在重度抑郁障碍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主要对近年来结构和功能磁共振成像在重度抑郁障碍治疗前后脑结构、功能的影像学变化以及在预测预后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 )形成患者磁共振成像与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联合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脑静脉窦血栓患者40例进行分析。诊断过程中,全体患者均接受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平扫,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检查12例,MRV检测6例,增强扫描22例。结果单一横窦受累6例,上矢状窦、乙状窦及横窦受累8例,单一乙状窦受累16例,横窦和上矢状窦联合受累10例。所有患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I)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均表现出信号改变。22例患者增强扫描显示脑静脉非正常强化,但静脉窦内部血栓未强化。M RV检查6例患者及DSA 12例患者的结果显示其受累静脉窦不明显、狭小、不规则,且出现侧支血管形成现象。结论 M RI与M RV联合诊断对于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具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血管性认知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包括从轻度认知功能受损到痴呆的各种程度的认知功能受损,伴随着脑结构和脑功能的变化。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诊断工具,可以无创地观察患者脑组织的变化。结合自动分割算法,对采集到的MRI数据进行分类,在识别血管性认知障碍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文对近年来MRI在诊断血管性认知障碍方面的研究进展和新技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 esonance i maging,MRI)特征与相应供 血区急性脑缺血病灶形态的关系。 方法 横断面研究,入组临床急性颈内动脉供血区缺血性卒中患者,排除心源性卒中,在发病一周 内行颈动脉磁共振管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MR-VWI)检查和常规MRI [包括 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和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检查,评估症状侧颈动脉斑块负荷和成分特征以及颅内外动脉管腔狭窄度,根据DWI上梗死灶 形态对急性脑缺血病灶形态和体积进行分析。 结果 共入选14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68例(48.6%)为2型糖尿病患者,多因素回归分析显 示2型糖尿病是症状侧颈动脉斑块富脂质核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比值比(odds ratio,OR)3.35,95% 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33~8.43];在兼具富脂质核斑块的患者中,2型糖尿病组颈内动脉 区域急性脑缺血病灶体积([ 15.45±8.97)ml vs(9.09±8.64)ml,P=0.011]和大穿支动脉梗死发生率 [34.0% vs 13.2%,P =0.024)]显著高于非糖尿病组。 结论 颈动脉供血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2型糖尿病与症状侧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斑块MRI特征, 尤其是富脂质核密切相关,且更易发生大穿支动脉的梗死,提示MR-VWI细致化分析结合糖尿病因素 有助于临床对缺血性卒中风险的分层和个体化诊治。  相似文献   

18.
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加强对PSD的识别,提高对PSD机制和诊断手段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对PSD的诊断和治疗水平。现就PSD磁共振影像学,包括磁共振波谱成像、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9.
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磁共振影像技术的发展,其不仅能提供清晰的组织对比图像和形态学诊断信息.而且可以对组织器官功能参数进行测量和成像。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是近年来在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功能磁共振成像方法,它利用人体内水分子在不同方向上自由运动所产生的信号改变成像,反映活体组织水分子扩散的信息,并能显示白质纤维束的走行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本文将对DTI的技术原理、临床应用研究等方面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20.
脑小血管病磁共振影像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是血管性痴呆最常见的病因,且约占 卒中病因的1/5。目前对cSVD的认识主要是通过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进 行,cSVD在MRI上的表现包括腔隙性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与腔隙灶、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血管周围间隙扩张(dilated Virchow-Robin space,dVRS)、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及脑萎缩。本文综述上述cSVD磁共振影像学表现定义、分级及推荐序列等的研究 概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