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晚明造园名匠张南垣以其独特的造园风格,引领了以吴中为中心的江南文人造园的新风尚,张南垣与其子一同形成的张氏造园风格对晚明乃至清代的园林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越地文人祁彪佳在建造寓园的后期,延请张南垣之子张轶凡为其改造寓园,并将此事记录在日记之中。这是如今发现的有关张氏在越中造园实践活动的唯一文献记载。在此以寓园为例,探究张氏造园之法对越中园林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张轶凡为造园大师张南垣之子,其事迹仅见于《祁彪佳日记》。祁氏在日记中对与张轶凡的交往及其在寓园的改造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张轶凡改造寓园对于了解和研究张氏叠山造园的内容、风格、工期,及张氏风格在越中的传播有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研究案例,从实例角度总结并印证张氏叠山造园的特点、内容与工期,并对张氏叠山造园风格在越中的传播和发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3.
肖雨晴 《中国园林》2023,39(4):139-144
山阴祁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藏书家和藏书理论家,其藏书楼澹生堂在中华藏书史上极负盛名,受到周恩来总理的重视。密园是祁氏营建的越中名园,澹生堂等藏书建筑便位于其中。在对文献材料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密园的营造过程,基于对《密园前后记》内容的梳理,得到具有空间关系和景点类型的示意平面,结合地方研究与文献材料,对密园的位置和范围进行了初步推测,形成相对完善的密园复原平面图,并在此基础上对祁承?造园思想、密园造园意匠与特点进行简析。密园是晚明越中园林的营造范本,其营建见证了越中园亭由少转多、由朴转奢、由简转繁的过程,在晚明江南尤其是越中造园风格转变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坐隐园选址于安徽休宁,为徽商、戏曲家、版刻家汪廷讷所有,是晚明文人园林的典型代表。《环翠堂园景图》作为研究坐隐园的唯一图像史料,完整描绘了其全盛时期的园景风貌,为探析园林环境营造、解读文士生活风尚提供了重要依据。文章以《环翠堂园景图》为研究对象,从山水环境描绘、园林生活展示、人物形象刻画、园景命名隐喻四方面入手,探讨晚明文人造园特点及渴望摆脱世俗烦扰又不愿割舍世情的矛盾心态。对于解读晚明文人造园思想,丰富古代徽州园林研究成果等具有重要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5.
乐志齐阳阳 《园林》2019,(12):22-27
明代中后期是江南园林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已有研究指出,文徵明的文氏家族和由商入仕的徐氏家族的造园活动具有家族特征,说明造园主体的家族文化、身份认同对家族成员的造园活动有一致的影响。本文选取与文氏家族同时期的王氏家族,通过对其家族关系和造园活动及风格的梳理,发现家族园林具有明显脉络和延续性主题,但在身份突变的代际间,会在局部景点发生重大变化。另一方面,短期内由身份变化引起的意识或观念突破,不足以在整体上改变园林风格。家族园林的相对一致以近似的祖居环境、际遇身份和个人追求为前提,并通过园主人格追求影响家族造园风格变化。  相似文献   

6.
云光落茗杯:晚明文人尚茶之风对园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向频  刘源源 《中国园林》2012,28(4):101-104
瀹茗作为晚明江南文人闲雅园居生活的重要内容,对文人园林的物质空间、园居活动及精神意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大量涌现的晚明茶书、文人小品及日记为据,概述了江南文人的尚茶之风和造园情况,着重分析文人园林中专设茶寮、书斋茶寮、厅堂亭榭等饮茶空间的经营布置和不同品茗环境的营造选择,总结晚明文人茶艺与茶道"清""雅""趣""隐"的内涵,并论述了文人茶道与园林精神意趣的渗透和共通之处,揭示茶饮与园林之间的深层联系。  相似文献   

7.
何思娴  薛晓飞 《风景园林》2023,30(1):126-134
【目的】约园是常州现存清代私家园林中面积最大者,今仅山水格局保存较完整。当前针对约园的复原研究涵盖的时间范围跨度较大,且对其各时期园林景象的描述较为杂糅。【方法】基于对可获得史料的对比考证以及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整合辨析,以首任园主赵起所居约园为研究对象,补充赵起亲友及其他约园亲历者的文章作为指导依据。【结果】细化讨论了约园构园初期的空间布局,探讨赵起约园复原方案的其他可能性。以此为基石,重点分析赵起约园的掇山置石与理水,总结山水方面的造园特点。赵起约园造园风格整体反映了清中后期江南造园的时代特色,园林空间呈现多组团、多视点的特点。作为功能复合的傍宅空间,约园同时满足了园主日常读书会友活动与追寻山水林泉之乐的需求。“岛山置水”的独特山水组织方式以及分离观赏的掇山与置石,受到晚明后“画意掇山”观念变迁的影响,兼顾了园林游观的动静体验。【结论】常州约园研究是对苏州、扬州等焦点江南城市以外晚清文人园林的山水范式与营园特色进行还原与分析的一次探索,丰富了对传统江南文人园林的共性与个性的认识,为晚清江南园林研究以及后续其他常州园林复原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陈昱珊 《风景园林》2017,24(4):122-128
研究了晚明时期王世贞地位、生平、人生经历,分析其个人品性与主观欲求,对比研究了其早年园林作品离薋园和晚年弇山园,通过分析二者在造园初意、建造过程、总体布局、空间序列、细节特点等方面的相同和不同,总结王世贞造园实践的风格特点,探究其与人物生平经历之间的内在联系,总结王世贞作为园主人在园林建造中的地位和贡献,最终归纳这些造园实践所体现出的王世贞园林思想中山水观、建筑观、园林观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闽南极具地域特色的造园文化是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泉州西湖公园桃花岛造园实践为例,通过文献回溯和案例研究,探究闽南园林的特点并分析时代发展过程中由于服务对象、功能要求、用地规模和建造技术改变而引起造园方面的变化。泉州西湖公园桃花岛园林的建设力求回应这种变化,营建地域文化特色显著、时代特征强烈的闽南园林,并试图反思造园文化中传承与发展、造园与养园之关系,总结实践中的不足,以期为之后的造园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明末文人造园家米万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万钟是晚明著名的书法家、绘画家、造园家。本文力图从米万钟的文人修为入手,分析其书法、绘画中所表达的感情、性格、爱好,提炼出与文人园有关的元素、情绪。并以这些诗词图赋作为研究史料,对其三座私园的历史变迁、景点布局、园林特色与园林活动等方面进行解读,并总结分析米万钟的造园特点与园林思想。米万钟的私园是其进行文人活动的重要场所,而其文人修为成为其营造园林的指导思想,米万钟的造园活动正是古代文人营造文人园的典范,其造园思想也为古代文化遗产涂抹了重要一笔。  相似文献   

11.
晚明时期的旅游活动极为兴盛,许多文人发展出了自己的“游道”思想并渗透到当时的园林营造中。其中地理学家王士性的游道思想与造园艺术的结合尤为独特。本文通过文献资料对白鸥庄进行了复原,分析其营造内容,总结其“集锦式”园林的空间特征与内涵,挖掘其造园手法与王士性独特旅游经历及观念的关联。  相似文献   

12.
段诗乐  林箐 《中国园林》2021,37(3):130-135
宁夏镇城(明代银川市旧称)位于古老的引黄灌区宁夏平原的中部,渠湖串联的区域水系为造园带来便利。聚焦于此,通过史料考证和位置复原,再现了镇城主要园林的空间分布,并系统研究其造园特征与园林风格。研究表明,宁夏镇城园林具有湖渠立园、环水塑景、水系多样与意境悠远的特征;园林风格集地域风景、贵族、文人和生产特质于一体,这与历史环境有关。填补了明代西北园林史研究的空白,挖掘了银川地区古典园林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公元3世纪时,西方世界就出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到了13世纪末,人文主义在意大利复苏并带来了一场科学与艺术的革命。意大利园林艺术正是在这一浪潮中逐渐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不仅受到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还受到社会力量的影响。从新兴资产阶级中脱颖而出的美第奇家族对这种风格的产生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1931年在佛罗伦萨举行的第一届意大利花园展览中称"美第奇家族对园林艺术作出了最大的贡献"。从人文主义和美第奇家族的角度出发,分析家族中对意大利园林发展产生重要作用的人物,解读美第奇园林的人文背景、象征意义及演变过程,归纳总结美第奇园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明代中晚期文人求仙问道之风繁盛,园林不可避免地受到文人崇道的影响,并成为"人世之外,别辟幻境"的理想之所。以明代正德至崇祯年间的江南社会和吴中文人集团崇道治园为背景,以弇山园为例,从王世贞的崇道际遇出发,探索弇山园道学渊源及表达,结合文人小品及园记总结道学在文人造园中的映射和实践,解读明代中晚期江南士绅崇道对私家园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9,(3)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background of the leisure boom among the literati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from the aspects of politics, economy, ideolog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and elaborated the leisure styles of the literati in terms of enjoying a sightseeing tour, sampling wine and tea, appreciating and collecting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works, favoring theatergoing, indulging in dallying with prostitutes, practicing meditation, and building gardens, and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their leisure styles on the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art, drama, literary creation, garden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society at that time. It is hoped that this paper can provid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social politics, economy, ideology and cultur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urrent leisure tourism.  相似文献   

16.
夏舒婷  严敏  李早  成庚  杨箫 《中国园林》2024,40(2):138-144
竹洲吴氏园亭是南宋文人吴儆的私家园林,位于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由于宋代徽州园林的遗存较少,个案研究有所局限,因而园林文献记载成为研究宋代徽州园林的重要来源。以吴儆所写园记《竹洲记》为引,结合县志、文集等历史资料,首先考证并推断吴氏园亭的位置;再结合园记中的园林记述,提炼建筑、植物等造园要素及园林活动信息;进而推衍吴氏园亭的空间布局,得出空间结构拓扑图;最后,总结竹洲吴氏园亭的功能、流线,分析造园特征,还原文人造园的思想与手法。研究表明,竹洲吴氏园亭是宋代徽州文人园林的代表,扩充了江南造园史中宋代园林的研究案例,丰富了徽州园林的研究内容,为徽州园林案例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清末广州中西交汇,景园营造新旧共存互动,推 动岭南园林的近代转型。其中,在繁荣的中西贸易和文化交 流,以及书院文化、士绅文化等的影响下,清末岭南形成了 以广州为中心、十三行行商为代表、官商士绅竞相造园的特 殊历史时期,其造园数量、规模、意匠等均在该时期达到岭 南古典园林发展的巅峰。这一时期也是岭南园林近代转型的 关键时期。在西方文化和清末洋务运动思想的影响下,广州 开始出现洋务花园、公园、市政绿化,以及校园绿地等新型 园林形式。这些具有公共性质的城市景致与新建私园一道广 泛分布在城墙以外,成为清末广州城市空间拓展与风景体系 形成的重要参与者。由于清末广州城外造景的繁荣,从时间 上开启了岭南园林的近代转型,在空间上使岭南园林的地域 性特征得以形成和辨识,其空间性与时间性界定了清末岭南 园林近代转型的物质及文化维度。梳理了清末广州具有代表 性的景园营造活动,在分析其动力机制的同时,探讨城外造 景之于岭南园林近代转型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陈意微  黄晓燕 《中国园林》2022,38(7):127-132
明末兴化府莆田县进士彭汝楠之私园“岸圃”为当时闽中地区首屈一指的名园,是“文献名邦”莆田在造园史上的骄人成就。此园在营造艺术上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具有重要的历史与艺术价值,然而目前尚未发现此园的营造艺术研究成果。通过研读明末拓本《岸圃大观》图记、《岸圃十二首》及莆田古地图等史料,采用图景互证、图像互证、图文互证的方法考证园林整体方位,推敲园林空间结构,辨析园景细节,作出园林平面复原图。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对岸圃的选址、造园过程、园林布局等方面的营造特点进行分析,从而对这一具有重要价值的明末福建园林作出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兔柴是晚明重臣张延登的山中别业,董其昌为作《兔柴记》。通过对文献、绘画等相关材料分析,认为随着城市的繁荣,晚明文人大多选择城市便利,但又不愿舍弃山林,获取山林意境因此成为造园目标;董其昌延续中唐以来文人园精神,却轻视具体做法,选择以画代园;张延登则在城中移山入园,试图使小黄山成为兔柴的替代与补偿,但其后的石峰改筑显然不知画脉,且偏离移山主题。董、张的不同选择显示晚明文人园林思想与做法的纷扰,但也预示、孕育出一种可能:移山与画意的结合。  相似文献   

20.
贾星星  张青萍 《中国园林》2021,37(4):133-138
"花屏"是明清园林中一项独特的造景细节,也是明清园林文化的重要体现。通过对大量明清园林的园记、园图等史料的考察,梳理了"花屏"的多样形式、功能和造景手法,并探析了这一造景形式的历史演变、审美变迁及其原因。分析了"花屏"经过从对西晋石崇"锦步障"和南宋"飞英会"的继承和延续,到明代"花屏"的兴起与流行,再到晚明文人对其审美情趣的转变,以及清代"花屏"的创新与发展这一历史演变,并阐述其对日韩园林造景的影响。通过该研究,可更加细致地认识明清园林发展中的特点和转变,也对古园复原研究、当代植物造景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