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发生后出现的以情绪低落、活动机能减退、思维迟滞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情感障碍性疾病,大约1/3患者在2年内会发展为卒中后抑郁症。PSD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社会活动、卒中后恢复,并增加患者死亡率和残疾率,早诊断、早治疗对PSD患者卒中恢复至关重要。本文对卒中后抑郁各种治疗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萍  周志明 《医学综述》2007,13(17):1315-1317
睡眠障碍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可对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造成不利的影响。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临床表现形式主要有失眠、过度睡眠、日间过度倦睡症。其发生与解剖、神经递质、社会心理等多个因素有关。卒中后睡眠障碍的治疗不单使用中枢神经兴奋药物、镇静药物、抗抑郁药,更需要心理、康复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3.
徐隽莹  肖艳 《基层医学论坛》2010,14(31):990-991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抑郁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相互关系,并指导临床治疗。方法对190例有明显脑卒中后抑郁的患者,在入院后不同时段进行情感评定,并对情感障碍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190例患者中有134例(70.53%)患者在卒中后1周内出现应激性情绪反应;在卒中后2周有110例出现医院焦虑抑郁情绪,占全部入组抑郁障碍患者的57.9%;在卒中后第3周有44例伴有明显精神运动性抑郁障碍,占全部入组抑郁障碍患者的23.16%.结论脑卒中后抑郁可能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临床治疗中需对患者的抑郁特征进行个性分析后再采取相应的治疗,能促进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文献报道,卒中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是无卒中者的6~9倍,卒中后12个月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最大,且可持续到数年之后。认知功能障碍对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甚至可超过对躯体功能障碍的影响。认知障碍不但影响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影响脑卒中的全面康复。笔者对伴有认知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还少丹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并与单纯康复治疗患者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商丘市中心医院2014年7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108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35例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设为治疗组,73例无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设为对照组。统计两组年龄、性别、心衰、高血压、心肌梗死、房颤、烟酒史、脑卒中史及糖尿病等资料,并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治疗组房颤、高血压、烟酒史、大病灶、病灶位于基底节、脑卒中史及糖尿病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脑卒中病史、大病灶、病灶位于基底节、高血压及糖尿病为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引起,其中脑卒中病史、大病灶、病灶位于基底节、高血压及糖尿病为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病理生理及生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卒中后抑郁是指卒中后继发的抑郁症 ,它不但是一种情感障碍 ,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影响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认知功能损害恢复、增加卒中后病死率及自杀率的潜在危险因素 ,并长期影响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 ,因而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重视。现就目前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病理生理及生物治疗现状进行综述。1 发生率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与研究采用的诊断标准、病例来源及卒中后的不同阶段有关 ,故对其的报道各不相同。Kim等通过对 14 8例门诊脑卒中患者随机、双盲、安慰 对照研究 ,以DSM III R为标准 ,卒中 4个月内发生抑郁障碍的为 18% […  相似文献   

7.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神经精神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睡眠障碍、食欲减退、悲观厌世,甚至产生自杀倾向等.其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康复,增加病死率和卒中复发风险,降低患者回归社会的比例,并且PSD患者的病死率高于无抑郁卒中患者的 3.5~10倍,PSD患者11.3%有自杀念头[1].卒中后抑郁不仅是卒中的并发症之一,同时也是脑血管意外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急性脑卒中是老年多发病,睡眠障碍为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临床常忽视它的存在,后者与神经精神和神经感知障碍有关,影响患者的功能康复、日常活动和生活质量,我院2008年1—12月收治40例急性脑卒中合并睡眠障碍患者,采用个体化综合治疗,取得明显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脑卒中后情感障碍较常见,其中抑郁障碍是脑卒中后情感障碍的常见类型之一。卒中患者由于抑郁而出现注意力、学习和执行功能损害,不利于患者肢体功能残疾和认知损害的恢复,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目前已越来越受到医学界的关注。总结近年关于卒中后抑郁的研究,对了解卒中后抑郁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影响因素、诊断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脑卒中后病人易出现焦虑、抑郁等症状,卒中后抑郁障碍是指卒中发生后病人除神经功能缺损外,同时还出现情绪低落,自卑自责,兴趣减退等情绪障碍,也有学者称之为卒中后抑郁状态或卒中后抑郁症。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发病率较高,据我国近年的统计表明,脑卒中在死因地位中居第二位,幸存者中约3/4不同程度丧失劳动能力,重度致残率占40%以上。而脑卒中后抑郁障碍对病人的康复有明显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住院时间延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脑卒中急性期睡眠障碍的发生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总结180例脑卒中患者中36例发生睡眠障碍,分析其与性别及卒中部位关系,并对比地西泮与右佐匹克隆治疗疗效。结果:脑卒中急性期睡眠障碍发生率为20.0%,男性发生率为11.9%,女性为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脑卒中急性期睡眠障碍的发生率与卒中部位有关,其在大脑皮层下卒中者发生率较皮层卒中者及小脑卒中者发生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生与很多因素相关,了解病人的睡眠状况也有助于评估脑卒中病人的预后,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管理模式下治疗脑卒中与单纯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86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卒中单元管理模式下治疗,通过量表评分方法进行比较,观察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情况及继发性残疾、卒中后抑郁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卒中单元管理模式下对脑卒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药物治疗(P<0.01),治疗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平衡功能的恢复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卒中单元管理模式是目前治疗脑卒中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56例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眠(60.71%)、过度睡眠(21.43%)和睡眠周期紊乱(17.86%);失眠患者中入睡困难 占28.57%,早醒占17.86%,睡眠维持障碍占17.86%;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中25%伴有精神症状。缺血性卒中与出血性卒中患者的睡眠障碍类型分布不同(P<0.05),缺血性卒中以失眠为主(76.67%),出血性卒中以失眠(42.31%)和过度睡眠(38.46%)两种类型为主。结论:脑卒中患者存在显著的睡眠障碍,临床表现与卒中性质有关,应予以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4.
脑卒中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等特点。而脑卒中后运动功能中平衡能力的丧失或减退表现得尤为突出,其对患者日常生活活动的自主性产生重要影响。脑卒中,中医学称之为“中风”。中医基础理论认为此病之病机,不外乎风、火、气、痰、虚、瘀六种。病性多本虚标实,上盛下虚,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痰瘀阻。而中风后平衡功能障碍,主因其髓海空虚,兼痰浊瘀血上扰而发病。本文对近年来针刺和(或)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平衡障碍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卒中单元治疗后再复发主要危险因素。方法:2006年1月至2007年6月,收治急性脑卒中患者225例,随机分为卒中单元组和非卒中单元组,进行相应的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危险因素和初发后二级预防执行情况及5年内复发率。结果:卒中单元及非卒中单元治疗的危险因素是一致的(P>0.05),但卒中单元二级预防执行较好,5年内卒中单元治疗后远期复发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防止脑卒中的复发主要是防治危险因素及严格执行二级预防。  相似文献   

16.
<正>脑卒中有较高的发病率与致残率,约70%~80%脑卒中患者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40%以上达到重度残疾~([1-2])。其中,平衡功能障碍是导致卒中后偏瘫患者无法步行的一大主要影响因素~([3])。因此,研究如何更大程度促进卒中后患者平衡功能的恢复,对降低脑卒中致残率有着重要意义。笔者运用焦氏头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抑郁21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卒中患者除有各种躯体症状外,还常伴发情感障碍,其中以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最多见,卒中后抑郁常常可以加重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直接影响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和生活质量。因此,对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利于患者躯体功能恢复,改善预后。为探讨其发生率、特点及相关因素,抗抑郁剂的合理应用,我们210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对其中出现卒中后抑郁的85例患者资料进行分析。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2002年9月~2005月8月在我院神经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患者排除既往有精神障碍史、意识障碍、认知功能障…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分析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相关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从2012年11月~2014年6月在我院确诊收治的7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无睡眠障碍,观察组患者有睡眠障碍,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阿森斯失眠量表,并作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性别、年龄、卒中部位等方面比较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在不同年龄段睡眠障碍患者的产生例数不同。其中,有4例患者小于50岁,8例患者在51~60岁之间,11例患者在61~70岁,12例患者大于70岁(P<0.05)。两组患者在卒中性质,既往病史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后患者的睡眠障碍临床相关因素主要有患者的年龄段、卒中性质、既往病史以及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等,与患者的性别以及卒中部位没有相关性,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要掌握影响脑卒中后患者睡眠障碍的因素,以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分析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相关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从2012年11月~2014年6月在我院确诊收治的7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患者无睡眠障碍,观察组患者有睡眠障碍,观察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阿森斯失眠量表,并作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性别、年龄、卒中部位等方面比较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在不同年龄段睡眠障碍患者的产生例数不同。其中,有4例患者小于50岁,8例患者在51~60岁之间,11例患者在61~70岁,12例患者大于70岁(P0.05)。两组患者在卒中性质,既往病史以及神经功能缺损等方面的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卒中后患者的睡眠障碍临床相关因素主要有患者的年龄段、卒中性质、既往病史以及神经功能的缺损程度等,与患者的性别以及卒中部位没有相关性,在脑卒中患者的治疗中要掌握影响脑卒中后患者睡眠障碍的因素,以采取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措施,改善患者睡眠质量,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是脑梗死后遗症状之一。研究表明,脑卒中后睡眠障碍不仅影响疾病预后,而且也是卒中再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在临床上人们往往关注患者的肢体功能、语言功能、认知功能、意识状态而往往忽视睡眠障碍对卒中患者的影响。文章从中西医角度对脑卒中后睡眠障碍的发病机制、治疗概况的相关研究进展做简要概述,同时对陕西省名中医韩祖成医师对该病论治经验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