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索血清硒水平与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指标以及腰椎和髋部骨密度之间相关性。方法检测156例正常骨密度和162例骨质疏松症的血清硒、25-羟基维生素D、PTH、骨钙素、PINP、CTX和NTX/Cr等指标水平。腰椎和股骨颈的BMD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探索了血清硒水平与骨密度的关系。结果骨质疏松症女性的血清硒水平低于正常骨密度的女性(P0.05)。在骨质疏松症妇女中,血清硒水平与年龄、绝经年限、BMI、PTH、骨钙素、PINP、CTX和NTX/Cr水平呈负相关,与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呈正相关。在正常骨密度组,血清硒水平与这些参数均未发现明显的相关性。调整年龄和BMI后,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与血清硒及25-羟基维生素D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绝经年限、PTH、骨钙素、PINP、CTX和NTX/Cr呈负相关。对年龄和BMI进行调整后,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确定BMD的预测因子,血清硒和PINP、CTX是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的显著预测因子。结论绝经后女性患者血清硒水平降低与腰椎和股骨颈骨密度降低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患者血清白介素31(IL-31)水平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相关性.方法 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对80例OP患者(50~75岁)和90例健康对照者(50~75岁)进行腰椎和股骨颈BMD检测.血清...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绝经后女性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绝经后女性患者151例。根据骨密度T值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83例)、骨量低下组(47例)和骨量正常组(21例),比较三组患者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差异,并对各项指标与BMD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骨质疏松组甲状旁腺素(PTH)、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P1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显著高于骨量低下组和骨量正常组(P0. 05),骨量低下组显著高于骨量正常组(P0. 05)。骨质疏松组体质量指数(bone mass index,BMI)、25(OH) D_3显著低于骨量低下组和骨量正常组(P0. 05),骨量低下组显著低于骨量正常组(P0. 05)。血钙、血磷、骨钙素(BGP)、血清的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在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 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PTH、P1NP、β-CTX与骨密度呈负相关(r=-0. 538,-0. 520,-0. 462,P 0. 05),25(OH) D_3与骨密度呈正相关(r=0. 517,P0. 05),血钙、血磷、BALP、BGP与骨密度无相关性(P0. 05)。结论血清25(OH) D_3、PTH、P1NP、β-CTX与骨密度存在显著相关性,骨代谢生化指标监测有助于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参数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了解E2和IL-6在骨质疏松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绝经后妇女120例,绝经后有骨质疏松60例(OP组),绝经后无骨质疏松60例(NOP组),另外选择绝经前妇女60例为对照组。对180名妇女雌二醇(E2)、骨密度(BMD)、白细胞介素-6(IL-6)、血清总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尿羟脯氨酸肌酐比值(尿Hoc/Cr)、尿钙肌酐比值(尿Ca/Cr)等指标进行了测定。结果 绝经后妇女骨形成指标BGP及ALT明显高于对照组妇女,其中ALP在OP组和NOP组间有差异,而BGP在OP组和NOP组间无差异;绝经后妇女骨吸收指标尿HOP/Cr及尿Ca/Cr明显高于对照组妇女,OP组尿HOP/Cr及尿Ca/Cr又明显高于NOP组;绝经后妇女的血清E2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绝经前妇女),OP组又明显低于NOP组;绝经后妇女血清IL-6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妇女,而OP组又明显高于NOP组。结论 本研究证明E2、IL-6与骨质疏松关系密切,雌激素水平的下降,IL-6分泌增多,是导致骨吸收加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社会,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明显升高。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危害来自骨质疏松性骨折,绝经后女性尤其多见。由于脊柱独特的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特点,骨质疏松患者更易发生椎体骨折。骨密度测量是诊断骨质疏松的金标准。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相关文献,探讨腰椎体骨密度检测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意义,发现: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患者的BMD水平比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但无脊椎骨折者明显减少;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BMD水平越低,其发生椎体骨折的风险越高;有椎体骨折史的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BMD水平与发生再次椎体骨折的风险呈负相关。药物干预通常可明显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BMD水平,同时还可减少椎体骨折的发生。尚存在一些不足:腰椎骨密度可能出现假性增高;需进一步探讨预测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骨密度阈值;药物干预的研究中BMD水平与椎体骨折发生的相关性并没有得到深入研究;缺少大规模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流行病学,现有研究也大都存在病例收集方法不规范、样本量小、年龄分布存在差异等不足。对绝经后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的深入研究需要多学科共同协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研究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7年05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内科住院的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385名。搜集其基本资料、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等。根据T值将这些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233例)、骨量减少组(101例)和骨量正常组(51例),比较三组间骨代谢指标的变化,并对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与各项骨代谢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型前胶原氨基末端前肽(Type I procollagen N-terminal propeptide,P1NP)、骨钙素(bone Gla protein,BGP)在骨质疏松组显著高于骨量减少组、骨量正常组(P0.05);随着骨密度的降低,1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arboxyl terminal peptide,β-CTX)逐渐升高,骨质疏松组、骨量减少组与骨量正常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示P1NP、BGP、β-CTX与骨密度呈负相关,25(OH)D_3与骨密度呈现正相关。结论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伴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与骨代谢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有助于预测骨折风险并及时抗骨质疏松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绝经后女性股骨近端骨密度的变化规律与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性骨折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法国Medlink公司Osteocore 3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本地区417例绝经后女性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全髋进行骨密度测定。结果骨折组各年龄段、各部位的BMD均比非骨折组低( P<0.05)。随着年龄的增长,股骨近端骨量逐渐丢失,除了45~50组,其余各年龄段骨折组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非骨折组( P<0.05),骨密度值越低,骨折危险性越大。结论绝经后女性股骨近端骨密度与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风险呈明显负相关性,应该注意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OP)患者血清4D同型二聚体(SM4D)水平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和骨转换指标的关系.方法 通过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对257例POP患者和9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BMD测量.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循环骨桥蛋白(OPN)水平与骨转换和骨密度(BMD)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5年7月至2017年8月,共有287名绝经后妇女纳入本研究。分析血清OPN水平,核因子κB(NF-κB)配体受体激活剂(RANKL)和骨转换标志物。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BMD。结果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102名受试者(35.5%)被诊断为骨质疏松症,125名(43.6%)骨质减少,60名(20.9%)正常骨密度。骨质疏松组的OPN水平显著高于骨量减少组和正常组(均为P0.001)。OPN诊断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界值为10.2 ng/mL,敏感性为90.1%,特异性为56.8%,曲线下面积为0.949。血清OPN和骨质疏松症组中甲状旁腺激素(PTH),腰椎BMD和股骨颈骨密度呈负相关,与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I型的羧基端交联端肽胶原(CTX)和RANKL呈正相关。在多元回归分析中,腰椎骨密度,PTH和RANKL可以作为血清OPN水平的预测指标。结论 OPN血清水平与BMD呈负相关,与中国绝经后妇女骨转换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27 (interleukin-27, IL-27)水平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相关性及其对PMOP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1月到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骨伤科医院住院和门诊治疗的84例符合纳入标准的绝经后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骨密度T值将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67例)和非骨质疏松组(17例)。收集并测定患者血清中IL-6、TNF-α、IL-27蛋白水平和β胶原降解产物(β-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1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ropeptide of type Ⅰ procollagen,PINP)、血清骨钙素(osteocalcin,OC)的水平。比较两组受试者的基线数据及IL-6、TNF-α、IL-27、β-CTX、TPINP、OC的表达水平;分析IL-6、TNF-α、IL-27与年龄、骨转换指标的相关性;同时采用Logistics回归进行PMOP危险因素分析,在其基础上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IL-6、TNF-α对PMOP的预测效能。结果 ①两组受试者在身高、β-CTX、OC水平上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MOP组在体重、BMI方面均低于非骨质疏松症组,而在年龄、IL-6、TNF-α、IL-27、TPINP水平均高于非骨质疏松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中医证型间IL-6、TNF-α、IL-27蛋白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受试者的年龄与IL-27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值:0.263 P<0.05),IL-6和TNF-α水平与年龄无相关性;④受试者IL-6水平与TPINP水平呈正相关(r值:0.244 P:0.025),TNF-α、IL-27水平与骨代谢指标无相关性;⑤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体重、IL-6和TNF-α水平是PMOP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构建ROC曲线,显示IL-6与TNF-α对PMOP均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IL-6的AUC值、临界值、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884,5.038 pg/mL,88.2 %和77.6 %;TNF-α的AUC值、临界值、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0.843,7.593 pg/mL,76.5 %和76.1 %。结论 IL-27水平与年龄呈正相关,IL-6和TNF-α水平是PMOP的独立危险因素,若血清中IL-6含量大于 5.038 pg/mL或TNF-α含量大于7.593 pg/mL,则需警惕PMO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绝经后妇女血清催乳素水平与骨代谢指标及骨密度相关性。方法 161名健康的绝经后妇女参加了该横断面研究。获得空腹静脉血样用于骨代谢指标和激素水平的评估。人体测量参数包括体重指数(BMI)和腰臀比(WHR)。使用DXA检测股骨颈(FN)和腰椎(LS)部位的BMD。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61名绝经后妇女,平均年龄(59.7±6.1)岁,平均绝经时间为(8.0±1.3)岁,血清催乳素为(54.98±6.15)μg/L; Spearman相关分析卵巢体积与年龄、YSM、FSH、PTH、LH、OC和CTX呈正相关; BMI、LS BMD、FN BMD、雌二醇、睾酮和25羟基维生素D呈负相关,与其他混杂因素无关。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年龄、BMI、YSM、LS BMD、FN BMD、FSH、LH、雌二醇、OC和CTX是绝经后妇女催乳素升高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绝经后妇女催乳素升高和雌激素水平降低、骨密度下降和骨转换加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血浆凝溶胶蛋白(GSN)水平与中国人群的髋部骨密度(BMD)相关性。方法我院就诊的患者(55岁)为研究组(A组),按照是否患有骨质疏松症分为骨质疏松症组(OP组,BMD T评分≤-2.5)和BMD正常组(NBMD组,BMD T评分≥-1)两组;随后将所有女性患者分为小于70岁(B组)和大于70岁(C组)两组;检测血清指标和血浆GSN水平。结果 A组中,在总受试者(P=0.116)和男性及女性之间没有观察到血浆GSN水平的差异(P=0.977)。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B组和C组的血浆GSN与BMD之间呈现负相关性(r=-0.19,P=0.018)。BMD与PINP(r=-0.35,P=0.002)、年龄(r=-0.38,P0.001)和BMI(r=0.70,P0.001)显著相关。GSN与BMD呈显著的负相关(r=-0.26,P=0.033)。结论血浆GSN与中国绝经后妇女的髋部BMD密切相关,血浆GSN可能是骨质疏松症的潜在风险生物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神经肽Y(NPY)水平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纳入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绝经后妇女。测量血清钙、磷、白蛋白、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促甲状腺激素(thyrotropin,TSH)、25-OH维生素D和NPY浓度。根据骨密度检测结果将受试者分为3组,分别为BMD值:正常(n=66)、骨量减少(n=63)和骨质疏松症(n=63)。根据血清NPY水平,受试者也被分为3组:低NPY(n=30)、正常NPY(n=126)和高NPY(n=36)。结果骨密度正常、骨质疏松、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NPY、PTH和年龄水平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不同的NPY水平,各组腰椎、股骨总、股骨颈、转子、股骨转子间和Ward’s三角BMD值有显著差异(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NPY水平与患者年龄、BMI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与不同部位的BMD值之间均有显著负相关性(P<0.05)。结论血清NPY水平与患者年龄、体重指数或任何部位测量的BMD值之间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绝经后女性血清鸢尾素与骨密度和骨代谢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年龄大于45岁的绝经后女性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其绝经时间的长短分为绝经后早期组(绝经后10年内)和绝经后晚期组(绝经后10年以上);获取所有受试者的一般临床资料、血清学指标和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受试者血清鸢尾素和骨代谢指标;使用统计软件分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P1NP和β-CTX结果提示,患有骨质疏松症受试者的骨转换速度显著提高(P0. 05);高BMD的受试者年龄较大(P0. 05);此外,BMD高的受试者其体重和身高均高于BMD低的受试者。在具有高BMD的受试者中观察到了更高水平的血糖(P0. 05)。BMD较高的受试者,其鸢尾素水平也较高(P0. 05)。然而,在BMD不同的受试者中没有观察到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之间的差异(P0. 05)。据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血清鸢尾素水平与BMD和P1NP、β-CTX水平呈正相关,但与甘油三酯、血糖和总胆固醇不相关。结论绝经后妇女血清鸢尾素与骨密度和P1NP、β-CTX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合并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骨密度、骨代谢相关指标以及细胞因子水平的特点。方法纳入78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为OP组,7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合并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为OPA组,76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为KOA组。观察3组患者血清骨代谢指标骨钙素(BGP)、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异体(TRACP-5b)、骨碱性磷酸酶(BAP)及I型胶原交联C末端肽(CTX-1)水平;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以及左髋、正位腰椎1-4(L1~4)的骨密度情况。结果 OPA组血清BGP、TRACP-5b、BAP、BGP、CTX-1水平高于OP组(P0. 05),而KOA组低于OP组(P0. 05)。KOA组血清TGF-β1水平高于OP组(P0. 05),而血清IL-6、TNF-α及IL-10水平显著低于OP组(P0. 05); KOA组血清IL-6、TNF-α及IL-10水平高于OP组(P0. 05),而TGF-β1水平低于OP组(P0. 05)。OP组及OPA组L1-4及左髋部骨密度显著低于KOA组(P0. 05)。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合并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骨密度及骨代谢不同程度减低,而细胞因子水平升高,治疗时需要关注免疫异常。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绝经后妇女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与体脂含量及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对230名年龄在50~75岁之间健康的绝经后妇女进行横断面研究。通过双能X射线吸收仪测量受试者全身、腰椎、左侧股骨BMD及全身脂肪和肌肉含量。通过定量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量受试者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结果 与非骨质疏松症的女性相比,骨质疏松女性血清硬化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 <0.05)。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与体重和脂肪量呈正相关(P <0.05)。即使在校正年龄、绝经年龄、身高和体重之后,骨硬化蛋白水平与全身及各个部位的BMD均呈正相关(P <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与年龄、绝经年龄、脂肪量和肌肉量相比,血清骨硬化蛋白水平是全身和腰椎BMD最重要的决定因素(P <0.05)。年龄与血清硬化蛋白对髋部BMD的影响相似。结论 在绝经后妇女中,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血清硬化蛋白水平低于非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硬化蛋白与全身、腰椎、髋部的BMD和体脂含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