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体表超声经胸骨上窝主动脉弓长轴切面在心外科经胸微创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经胸骨上窝主动脉弓长轴切面观测40例单纯PDA患者的类型、大小及分流情况,指导术者选择合适的封堵器并引导封堵术全过程。 结果PDA管型17例,漏斗型23例;长度5~19mm,主动脉端内径5~19mm,肺动脉端内径3.5~15mm;封堵器大小6~22mm;6例术后即刻显示少量分流,4例术后1周复查见少量分流。 结论胸骨上窝主动脉弓长轴切面具有不干扰外科操作和全程监控的特点,在引导心外科经胸微创PDA封堵术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方法和可行性。方法33例行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的动脉导管未闭患者,术前均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胸骨左缘第2肋间作长1.5~2.5cm切口,显露肺动脉并于肺动脉前壁缝荷包,在食管超声心动图引导下,置人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结果封堵成功32例,失败1例中转开胸手术;术后随访1~31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经胸微创封堵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创伤小、效果好、操作简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3.
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PDA)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据我国1963年1085例先天性心脏病分析,PDA发生率为21.1%,仅次于房间隔缺损,居第二位。以往主要通过外科手术治疗,损伤重,恢复慢,疤痕影响美观,且常伴有并发症。1997年,Amplatzer封堵器的应用,使国内外将非开胸法关闭PDA作为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自 1998年 11月至 2 0 0 2年 3月我科采用新型栓子实施动脉导管未闭 (PDA)封堵术 2 0 0例。现重点总结 2 0 0例PDA封堵围手术期观察和护理的经验体会。1 临床资料共 2 0 0例 ,男 6 2例 ,女 138例 ;年龄 5个月~ 6 8岁 ,其中≤ 10岁 113例 ,>10岁 87例。研究对象为 :经严格体检、心电图、X线胸片和超声心动图确诊单纯PDA患者。2 方法和结果2 .1 方法  (1)≤ 10岁用氯胺酮全麻 ,必要时用地西泮辅助 ,>10岁用利多卡因局麻 ;(2 )心电监测和备好血流动力学监测仪及血气分析仪 ;(3)采用Seldinger穿刺股静脉和股动脉并置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临床特征,并评价其经导管封堵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19例40岁以上PDA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经导管封堵治疗结果,并与76例年轻患者(≤40岁)比较。结果:中老年组肺动脉高压、心功能Ⅲ-Ⅳ级发生率高于年轻组(分别为84.2%vs50.0%,P<0.05和31.6%vs7.9%,P<0.05)。19例中老年人PDA患者,18例经导管封堵成功,成功率与年轻组无显著差异(94.7%vs94.7%,P>0.05),无1例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封堵后15~30min复查主动脉弓降部造影,13例无残余分流,6例微量到少量分流;封堵后肺动脉收缩压峰值与封堵前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32±12mmHgvs.49±28mm-Hg,P<0.05)。18例封堵成功的患者,术后6个月超声心动图显示主-肺动脉水平均无残余分流,肺动脉收缩压峰值进一步下降至26±4mmHg。结论;中老年人PDA患者肺动脉高压发生率高,心功能差,经导管封堵中老年人PDA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检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最佳途径,研究其对封堵术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采用经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及胸骨上窝切面超声显示PDA,对18例行经皮心导管PDA封堵术患者的术前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血管造影比较.结果经胸骨旁大动脉短轴切面及胸骨上窝切面超声对PDA的显示率均为100%,大动脉短轴切面、胸骨上窝切面及血管造影检出漏斗型PDA分别为(2/18)、(8/18)和(8/18),大动脉短轴切面检出率低于胸骨上窝切面(χ2=4.984 6,P=0.025 6);以上切面及血管造影显示PDA最窄处内径分别为(4.63±2.73) mm、(6.49±2.29) mm及(6.87±1.90) mm.结论应用经胸骨上窝切面探测PDA,对其分型及长度、内径测值相对准确,与血管造影结果一致性好,有利于指导临床PDA封堵术.  相似文献   

7.
实时三维超声诊断主动脉左室隧道并动脉导管未闭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2岁。发现心脏杂音1年,查体:血压14.0/4.9kPa.无发绀。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外,心前区可触盟连续性震颤,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36次/min.律齐.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Ⅳ级连续性机器样杂音。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43岁。胸闷、心悸8年余,加重10余天。体检:体温35.2℃,脉搏88次/min,血压105/85mmHg。无紫绀,听诊心率120次/min,心律不齐,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心尖部闻及3/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P2亢进,肝脾不肿大,双下肢水肿。心电图为快速性心房纤颤,右室高电压,左室高电压。胸片示肺纹理增多,肺门增大,肺动脉段突出3cm,右下肺动脉直径2.5cm,右室扩大。股动脉血氧饱和度93.9%,经胸超声心动图全心扩大,肺动脉增宽,降主动脉与主肺动脉起始部之间可见异常交通,宽约15mm,长约10mm,呈窗型,多普勒检查示分流以左向右为主,跨导管压差7mmHg,偶见微量右向左分流,压差0.6mmHg,  相似文献   

9.
1 病历摘要 患儿男,4岁,体重18kg。健康普查时超声检查发现“动脉导管未闭(PDA)”半月入院。入院查体:一般状况良好,胸骨左缘第2肋间可闻及Ⅰ级收缩期杂音,无震颤。超声检查发现直径1.2mm的细小PDA。心电图及X线胸片未见异常。入院第5天于全身麻醉下预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成功穿刺右股静、动脉,分别置入6F、5F动脉鞘管,送入5F猪尾导管于左侧位行主动脉弓降部造影,造影显示主动脉弓降部与肺动脉间有一长约10mm、直径0.6mm的细小管型PDA,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经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方法:19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者经导管用Rashkind伞进行封堵。超声检查示19例患者PDA均为管型,直径为3~8mm,平均4.6mm。心血管造影示PDA最窄处直径为平均4.69mm。3例患者用12mm封堵伞,16例患者用17mm封堵伞。术前、术后三天及术后一年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心腔大小变化。结果:1.术后仅1例出现封堵伞脱落,手术成功率为94.7%。术后三天复查,有3例存在残余分流,占15.8%,一年后复查仅1例有分流,占5.3%。2.术后心功能改善明显,术后三天左室内径即有显著的回缩,左房及肺动脉内径也有明显的减低。结论:经导管的动脉导管未闭的封堵术,是一种创伤小、疗效较高的有发展前途的非手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婴幼儿在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引导下仅经静脉途径行动脉导管未闭(PDA)介入封堵术的效果,探讨TTE在婴幼儿PDA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6岁以下行PDA介入封堵术的患儿110例,根据不同的介入封堵方法分为常规组(按传统方法建立股动静脉双通道)和实验组(仅建立静脉通道)。两组相比较,评价实验组手术效果。结果两组技术成功率100%,常规组和实验组即刻、术后10min残余分流率分别为4%vs 8.3%、2%vs 3.3%,术后1d、1个月、3个月未见残余分流发生;TTE测量的PDA直径分别为(10.3±2.7)mm(4~16mm)vs(9.8±2.4)mm(4~16mm),封堵器大小为(12.0±3.0)mm(8~18mm)vs(12.3±3.0)mm(8~18mm);两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组PDA造影测值为4~16mm,平均(11.1±2.9)mm,与该组TTE测值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组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明显小于常规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TTE引导下仅经静脉途径行PDA介入封堵术可行安全简便,在婴幼儿经皮行PDA介入封堵术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独立引导经股静脉途径封堵治疗儿童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价值。方法 收集25例接受TEE独立引导下经股静脉途径封堵治疗的PDA患儿(TEE组),并纳入接受X线引导下介入封堵治疗的70例PDA患儿(对照组),对比2组患儿一般资料、手术情况及随访资料,评估TEE引导下经股静脉途径封堵的疗效。结果 2组治疗效果均满意,封堵器位置均正常,周围无残余分流、无大血管梗阻。TEE组手术时间为28~61 min,对照组为28~62 min。组间患儿年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1、3及6个月,2组封堵器位置均正常、动脉水平无残余分流、无心律失常;均未见明显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 TEE用于独立引导经股静脉途径封堵治疗儿童PDA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患者女,46岁。出生后8个月诊断为“动脉导管未闭”,一直未进行治疗。1年前因活动后胸闷、喘憋2年,加重3d来我院就诊。体格检查:血压90/60mmHg(1mmHg=0.133kPa,下同),心界向左下扩大,心脏多个瓣膜听诊区间及Ⅲ/6级杂音。超声心动图示:动脉导管直径约12.4mm,肺动脉主干(内径62mm)及左右分支明显扩张。主肺动脉前壁根部至右肺动脉起始部可见线样中等回声飘动,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0岁,因劳力性胸闷,气促1月余来医院就诊。体检:一般情况尚好,无紫绀,胸骨左侧二、三肋间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粗糙杂音。超声检查:左室,左房增大,冠状静脉窦明显扩张,内径为13mm,房室间隔连续完整,各瓣膜回声正常。主肺动脉分叉处与降主动脉之间有一内径11mm的导管相连通(图1),CDFI:主肺动脉内可见分流血柱。血流速度为4.1  相似文献   

15.
微创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31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近年来 ,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已在各级医院广泛开展 ,不少医院已实现零病死率 ,手术方法也不断改进和提高 [1 ] ,但由于该解剖部位的特殊性 ,导管后壁无法直视下解剖 ,一旦破裂大出血 ,非常棘手。1997年 2月~ 1999年 4月 ,我们采用胸壁小切口 ,结扎线从胸降主动脉后方转移法 ,微创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术后随访无一例再通。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共 31例 ,男 13例 ,女 18例 ;年龄 8~ 2 9岁。2 0岁以上 16例。9例术中证实伴有动脉导管后壁不同程度的钙化。导管直径 0 .4~ 1.2 cm,其中 9例大于 0 .8cm。排除合并其它先天性心脏疾病。超…  相似文献   

16.
对超声心动图漏诊动脉导管未闭1例分析如下。 1病历摘要 男,46岁。因咳嗽、气喘、胸闷0.5a入院:查体:BP140/80mmHg,双下肢无水肿,口唇无发绀,心界向右扩大,HR103次/min,律齐,胸骨左缘第3肋问可闻及3/6级收缩期杂音。心电图:心动过速。胸部X线:肺充血,右心室、右心房增大。右肺中叶、左肺舌叶及下叶条索状病变,肺内透光度不均匀增强,肺气肿,肺大泡形成。临床诊断:室间隔缺损待排。  相似文献   

17.
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对施行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106例婴幼儿的护理,总结该术式的护理工作对治愈动脉导管未闭婴幼儿的重要性。方法:针对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前术后的护理,总结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本组106例中,104例封堵成功,2例行心外科手术,成功率达98%,经过术前、术后的仔细观察和精心的术后护理,106例患儿均痊愈出院,随访3个月~1年,无与护理及手术有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婴幼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难点是婴幼儿年龄小,不会诉说,要求工作人员精心、耐心、用心去观察病情。观察患儿的面色、心电、血压、体温、尿色、足背动脉搏动、下肢皮温及心脏杂音等变化,及时发现病情,做好护理工作,协助医生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8.
彩色超声对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应用彩超评价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的疗效。方法 2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患儿经导管用3种方法(弹簧圈法、蘑圈法、蘑菇伞法、海绵塞法)进行封堵。超声心动图检查示17例患儿PDA为管形,5例为漏斗形,直径为1.9~5.2mm,平均(3.5℃0.9)mm,6例采用蘑菇伞法,10例采用弹簧圈法,6例采用海绵塞法,分别于术前、术后3d、1月、半年复查超声心动图,观察大动脉水平有无分流及心脏大小变化  相似文献   

19.
经导管单纯静脉途径封堵动脉导管未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自1967年Porstman等[1]首次应用海绵塞法成功堵塞PDA,1998年Masura等[2]报道了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PDA以来,经导管介入治疗PDA因其方法安全、操作简便、封堵完全、适应证广等诸多优点,目前已成为PDA治疗的主要手段,几乎所有类  相似文献   

20.
经胸膜外结扎动脉导管未闭5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