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关节镜清理术联合中频电药物导入及康复训练治疗膝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4例KOA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2组患者均给予关节镜清理术治疗,并于术后辅以膝关节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中频电药物导入治疗。于治疗前、治疗4周、12周时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膝关节疼痛程度,采用Lequesne膝关节功能量表评定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 治疗4周时发现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1±1.1)分]、Lequesne评分[(65.9±10.3)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3.2±1.23)分]、Lequesne评分[(64.0±10.8)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但此时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及治疗结束6个月后,发现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7±0.8)分和(1.9±0.9)分]、Lequesne评分[分别为(81.3±10.9)分和(83.5±11.4)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8±1.4)分和(3.1±1.4)分]、Lequesne评分[分别为(72.9±12.1)分和(70.4±12.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观察组患者的改善幅度较显著,与对照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联合关节镜清理术、中频电药物导入及康复训练治疗KOA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缓解患者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在等速肌力训练基础上,向关节腔内注射富血小板血浆(PRP)或玻璃酸钠对膝骨性关节炎(KOA)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KOA患者分为PRP组和玻璃酸钠组,每组25例。PRP组采用5 ml自体PRP进行膝关节腔内注射,每2周1次,连续6周;玻璃酸钠组采用2 ml玻璃酸钠进行膝关节腔内注射,每周1次,连续6周。术后两组均进行等速肌力训练,每周3次,连续6周。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进行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OMAC)评估,采用Biodex System 4型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评价患侧膝关节屈、伸肌峰力矩(PT)、总功量(TW)和平均功率(AP)。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WOMAC疼痛、僵硬、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不同时间点的WOMAC疼痛、僵硬、关节评分均有所改善(P<0.05)。与玻璃酸钠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PRP组治疗3个月[(6.44±1.56)分]、6个月[(6.12±2.72)分]、12个月[(7.18±2.19)分]的WOMAC疼痛评分较低(P<0.05),PRP组治疗6个月[(2.11±1.07)分]、12个月[(2.55±0.77)分]的WOMAC僵硬评分较低(P<0.05),PRP组治疗6个月[(24.54±7.09)分]、12个月[(25.04±5.72)分]的WOMAC关节功能评分较低(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6周后、12个月时在角速度60°/s、90°/s下的屈肌、伸肌PT、TW、AP均有所改善(P<0.05)。与玻璃酸钠组治疗后同时间点、同指标比较,PRP组治疗12个月时在角速度60°/s、90°/s下的屈肌、伸肌PT、TW、AP较为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关节腔内注射自体PRP或玻璃酸钠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均能有效缓解KOA患者的膝关节疼痛及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但PRP疗效更显著,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治疗脑卒中后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CRPS)患者的疗效。 方法 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7月在我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后CRPS患者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治疗组接受rTMS结合肢体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肢体康复治疗和rTMS假刺激。治疗前、治疗4周及6周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Fugl-Meyer量表(FMA)、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量表对2组患者进行评定。 结果 2组患者治疗前VAS、FMA、AD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及6周后VAS评分显著较低(P<0.05)、FMA评分及ADL评分显著较高(P<0.05)。对照组治疗4周后及6周后VAS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4周后FMA评分、ADL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FMA评分、ADL评分显著高于组内治疗前(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4周后VAS评分[(4.35±1.6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31.95±10.96)分]及ADL评分[(53.45±12.83)分]及6周后VAS评分[(4.65±1.53)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FMA评分[(33.25±10.90)分]及ADL评分[(53.78±11.05)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rTMS对脑卒中后CRPS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和疼痛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非手术脊柱减压联合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减压组、注射组及联合组,4组患者均常规给予依托考昔、马栗种子提取物等药物治疗;减压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非手术脊柱减压治疗;注射组患者给予椎间孔注射治疗;联合组患者则给予非手术脊柱减压及椎间孔注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后2d、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分别观察各组患者疼痛、生活质量、腰椎功能障碍等改善情况。 结果 治疗前4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生活质量评估量表(QOL-SF36)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及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疾患量表(JO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发现减压组、注射组、联合组患者疼痛VAS、QOL-SF36、ODI、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5)。治疗后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联合组疼痛VAS评分[分别为(1.4±1.2)分、(1.3±1.2)分和(1.1±1.1)分]、QOL-SF36评分[分别为(104.1±19.5)分、(105.2±22.2)分和(106.3±22.1)分]、ODI评分[分别为(8.6±6.5)分、(8.3±6.6)分和(7.5±5.8)分]及JOA评分[分别为(6.9±4.4)分、(6.3±4.5)分和(6.0±4.3)分]均显著优于其他各组结果(P<0.05)。治疗后6个月时联合组疼痛VAS、QOL-SF36、ODI及JOA评分较治疗后1个月时无明显改变(P>0.05);治疗后12个月时联合组疼痛VAS、QOL-SF36、JOA评分较治疗后1个月时无明显变化(P>0.05)。 结论 非手术脊柱减压联合椎间孔注射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康复疗效,同时还具有疗效持久、安全性好、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P)伴腰背痛患者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12例PMOP腰背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6例。2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药物(碳酸钙D3片、阿法骨化醇软胶囊)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CSE训练。于入组时、治疗2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医院焦虑和抑郁量表(HADS)、美国产BIODEX型平衡测试仪、站立行走试验、美国产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2组患者疼痛、腰椎功能、心理状态、平衡能力、行走功能及骨密度(BMD)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JOA评分、动静态平衡能力、站立行走时长、L1-4腰椎BMD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91±0.41)分]、JOA评分[(23.12±3.85)分]、HADS评分[(8.03±2.13)分]、静态平衡能力指标[(0.69±0.09)°]、动态平衡能力指标[(23.10±4.84)s]、站立行走时长[(8.79±1.74)s]、L1-4腰椎BMD[(758.24±33.58)mg/cm2]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辅以CSE训练能进一步减轻PMOP患者腰背痛,改善腰椎功能、平衡能力及下肢肌力,提高腰椎BMD,同时还能缓解患者负性情绪,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5例。2组患者均给予手法治疗,观察组在手法治疗同时进行CSE训练。于治疗前、治疗6周后及1年后随访时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问卷对患者腰椎功能进行评估;于1年后随访时统计2组患者复发率情况。 结果 治疗6周后,观察组疼痛VAS评分[(2.78±1.11)分]、ODI评分[(8.80±3.95)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10±1.38)分]、ODI评分[(11.93±4.77)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1年后随访时观察组疼痛VAS评分[(1.66±0.76)分]、ODI评分[(5.12±2.68)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2.95±1.63)分]、ODI评分[(8.30±3.4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疼痛VAS评分、ODI评分亦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1年后随访时观察组复发率(4.44%)明显低于对照组复发率(17.78%),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手法干预联合CSE训练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具有协同作用,可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疼痛病情及腰椎功能,降低复发率,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7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34例)及对照组(33例)。2组患者均给予超声引导下PRP注射治疗,每周治疗1次,共治疗3次,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康复训练,每天训练2次,每周训练5 d,持续训练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及12周时分别采用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量表(CMS)、视觉模拟评分(VAS)对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及疼痛情况进行评定;于治疗前及第3次注射PRP后抽取2组患者肩关节滑液并检测白介素-6(IL-6)、IL-8含量。 结果 治疗后4周、12周时观察组CMS评分[分别为(55.21±10.76)分和(83.17±9.61)分]、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39±1.26)分和(1.07±0.56)分]及对照组CMS评分[分别为(40.52±9.45)分和(62.87±10.76)分]、疼痛VAS评分[分别为(4.42±1.78)分和(3.47±1.46)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上述指标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IL-8 含量[分别为(5.21±2.76)μg/L和(15.39±5.26)μg/L]均较对照组[分别为(10.17±6.45)μg/L和(25.39±1.26)μg/L]明显降低(P<0.05)。 结论 PRP注射联合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及疼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心理干预结合止痛药物对脊髓损伤患者中枢性疼痛的疗效。 方法选取完全性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患者4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22例)、综合组(23例)。对照组患者口服阿米替林、卡马西平止痛药物,综合组患者给予心理干预结合口服止痛药物治疗。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2组患者的心理状态、疼痛程度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HAMD、VAS和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HAMD、VAS和M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综合组患者HAMD[(10.6±5.8)分]、VAS[(3.3±1.6)分]较对照组低,MBI评分[(75.0±11.6)分]高于对照组[(65.1±13.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采用心理干预结合止痛药物治疗脊髓损伤后中枢性疼痛,可以有效减轻抑郁和中枢性疼痛症状,提高ADL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穴位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SCI)患者尿流动力学的影响。 方法选取外伤后SCI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采用单纯膀胱功能训练,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辅以穴位刺激治疗,具体包括针刺治疗、艾灸治疗及电针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及治疗6个月后进行尿动力学检查、肾功能评定、尿路感染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定。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残余尿量、尿素氮水平、血肌酐水平、肾功能受损情况、尿路感染情况、BI评分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及6个月后膀胱容量、最大逼尿肌压力、残余尿量、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有不同程度改善(P<0.05)。研究组治疗6个月后最大逼尿肌压力[(42±17)cmH2O]、残余尿量[(63±27)ml]、BI评分[(74±22)分]较组内治疗3个月后最大逼尿肌压力[(65±19)cmH2O]、残余尿量[(81±26)ml]、BI评分[(65±20)分]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BI评分[(71±25)分]高于组内治疗3个月后BI评分[(62±24)分](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除BI评分外,剩余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P<0.05)。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除膀胱容量、BI评分外,剩余指标均较对照组治疗6个月后优异(P<0.05)。治疗前,患者均采用尿管导尿。治疗后,研究组反射性排尿、叩击排尿、腹压排尿人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穴位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够显著改善外伤后SCI患者的尿流动力学,减少患者肾功能损伤及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肌肉能量技术(MET)联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上交叉综合征(UCS)患者的疗效。 方法选取UCS患者3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2组患者均接受康复训练,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肉牵张及力量训练,治疗组增加MET训练,2组治疗时间均为3周。治疗前、治疗3周后(治疗后),记录患者颈椎前屈和旋转的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颈部障碍指数(NDI)的变化。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颈椎AROM、VAS和NDI指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颈椎AROM、VAS和NDI指标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后,治疗组颈椎AROM前屈[(41.02±3.56)°]及旋转总和[(111.26±8.00)°]、VAS评分[(1.40±0.99)分]、NDI[(9.87±2.33)分]明显优于对照组颈椎AROM前屈[(37.42±2.97)°]及旋转总和[(103.44±8.28)°]、VAS评分[(2.60±1.35)分]和NDI[(12.07±2.7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MET联合常规康复训练可显著改善UCS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其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骶管神经阻滞联合腰部核心肌力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骶管神经阻滞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辅以腰部核心肌群肌力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JOA)评分、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焦虑自我评分(SAS)及抑郁自我评分(SDS)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同时于上述时间点检测2组患者血清中白介素-6(IL-6)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JOA、ODI、VAS、SAS、SDS评分及IL-6、TNF-α水平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发现观察组患者JOA评分[(22.5±3.1)分]明显增高,ODI评分[(11.4±3.6)分]、VAS评分[(3.3±1.1)分]、SAS评分[(37.9±6.9)分]、SDS评分[(35.3±6.7)分]均明显降低(P<0.05);另外治疗1个月后观察组患者血清中IL-6水平[(87.6±16.4)μg/L]及TNF-ɑ水平[(1.0±0.4)μg/L]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 结论骶管神经阻滞联合腰部核心肌群肌力训练有助于缓解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疼痛、提高腰椎功能,同时还能明显降低患者体内炎性因子水平,表明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高频超声引导下与徒手定位注射(含复方倍他米松及利多卡因)治疗脑卒中后肩痛的疗效差异。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6例脑卒中后肩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对症药物治疗、针灸、物理因子治疗及偏瘫肢体综合训练等),观察组患者同时辅以高频超声引导下药物注射治疗,对照组患者则按照解剖定位徒手进行药物注射治疗。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4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通用(关节)量角器、改良Barthel指数(MBI)及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上肢部分(FMA-U)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 治疗2周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ROM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9±0.9)分]、肩关节ROM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治疗4周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ROM、MBI评分及FMA-U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7±0.6)分]、肩关节ROM、MBI评分[(66.7±11.4)分]及FMA-U评分[(41.6±7.7)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与徒手定位注射治疗比较,在常规干预基础上辅以超声引导下注射治疗能进一步缓解脑卒中后肩痛患者疼痛病情,改善肩部活动功能,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分阶段康复干预对关节镜修复术后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4例肩袖损伤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2例。2组患者均给予关节镜修复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术后遵医嘱进行早期肩关节制动及康复训练,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分阶段综合康复干预。于治疗前、术后3个月、6个月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关节Constant-Murley量表(CMS)对患者肩部疼痛及关节功能进行评定,同时检测、对比2组患者肩关节活动度及血清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 结果 术后3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3.5±0.7)分和(1.2±0.2)分]、CMS量表总分[分别为(60.7±10.3)分和(88.0±6.5)分]及肩关节前屈、外展、后伸范围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另外术后3个月、6个月时发现观察组患者血清IL-6含量[分别为(0.58±0.17)μg/L和(0.24±0.10)μg/L]、TNF-α含量[分别为(1.12±0.32)μg/L和(0.43±0.14)μg/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水平(P<0.05)。 结论 术后分阶段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关节镜修复术后肩袖损伤患者肩关节功能,减轻肩关节疼痛,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下调血清中IL-6及TNF-α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呼吸训练治疗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腰背痛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老年骨质疏松症伴腰背痛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及药物治疗(包括口服碳酸钙、骨化三醇软胶囊及使用鲑降钙素喷鼻剂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呼吸训练(包括呼吸模式纠正训练和呼吸抗阻训练)。于治疗前、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肺功能仪对2组患者疼痛程度、腰椎功能及肺功能进行评定,同时检测2组患者L1-4腰椎骨密度值(BMD)。 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疼痛VAS评分、ODI评分、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1秒用力呼气量(FEV1)、最大通气量(MVV)、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及腰椎BMD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治疗后其疼痛VAS评分[(2.77±0.89)分]、ODI评分[(31.63±6.63)分]、VC[(2.49±0.34)L]、FVC[(2.39±0.32)L]、FEV1[(2.03±0.25)L]、MVV[(76.49±9.80)L]、MIP[(3.98±0.22)kPa]及MEP[(3.68±0.30)kPa]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 (P<0.05),而治疗后BMD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药物干预基础上辅以呼吸功能训练,能在短期内改善老年骨质疏松症伴腰背痛患者疼痛、腰椎功能及肺功能,但对患者腰椎BMD影响甚微,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骶管注射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的疗效。 方法共选取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骶管组、CSE组及观察组,每组4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口服及中频电疗,骶管组同时辅以骶管注射脉络宁复合液,CSE组同时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组则同时辅以骶管注射脉络宁复合液及核心稳定性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12周及治疗结束6个月时分别采用目测类比评分法(VAS)评定各组患者疼痛程度,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腰痛疾患疗效标准评定各组患者腰椎功能情况。 结果经2周治疗后,发现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皆较治疗前显著好转(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59±1.57)分]亦显著优于CSE组(P<0.05);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与骶管组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2周治疗及治疗结束6个月时,发现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疼痛VAS评分[分别为(2.60±1.08)分、(2.03±0.45)分]亦显著优于骶管组及CSE组(P<0.05)。经2周治疗后,发现3组患者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好转(P<0.05),且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12周治疗及治疗结束6个月时,发现3组患者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JOA评分[分别为(18.32±3.95)分、(22.75±2.68)分]亦显著优于骶管组及CSE组(P<0.05)。 结论硬膜外腔注射脉络宁复合液可迅速缓解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患者疼痛,增强其治疗信心,如辅以CSE训练可持续改善腰椎功能,降低二次手术率,提高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手法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40例退变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每组70例。2组患者均给予手法、中频电疗等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上述干预基础上辅以传统腰背肌力训练,治疗组患者则辅以核心稳定性训练。于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8周时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2组患者疼痛程度,采用日本矫形外科(JOA)腰痛疾患疗效标准评定患者腰椎功能恢复情况;于治疗8周时评定2组患者临床疗效;于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统计比较2组患者复发率。 结果治疗2周时,发现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3.94±1.30)分]、JOA评分[(16.84±3.50)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4.04±1.20)分]、JOA评分[(16.22±4.15)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好转(P<0.05);治疗8周时,发现治疗组患者疼痛VAS评分[(1.26±0.56)分]、JOA评分[(24.11±1.20)分]及对照组疼痛VAS评分[(2.86±1.48)分]、JOA评分[(19.73±2.48)分]均较治疗前继续好转(P<0.05),并且上述指标均以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8周时发现治疗组显效率为68.57%,明显优于对照组显效率(44.29%),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1年后随访,发现治疗组复发率(10.00%)明显优于对照组复发率(31.43%),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联合采用手法及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协同作用,能进一步提高疗效、改善腰椎功能、降低复发率,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联合神经肌腱滑行训练治疗轻中度腕管综合征(CTS)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例轻中度CTS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者均常规口服神经营养药物,观察组患者在上述基础上辅以电针及神经肌腱滑行训练,对照组则辅以CTS健康教育宣教。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波士顿腕管量表(BCTQ)评定2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对比分析其电生理指标变化情况,包括拇指-腕及中指-腕感觉传导速度(SCV)、拇指-腕和中指-腕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SNAP)、正中神经远端潜伏期(DML)及拇短展肌复合动作电位波幅(CAMP)等。 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各项电生理指标(包括拇指-腕和中指-腕SCV、SNAP、正中神经DML及拇短展肌CMAP)、疼痛VAS及BCTQ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经4周治疗后发现观察组拇指-腕SCV[(45.77±6.24)m/s]、中指-腕SCV[(49.15±8.26)m/s]、拇指-腕SNAP[(13.48±4.21)μV]、中指-腕SNAP[(12.83±4.37)μV]、正中神经DML[(3.58±1.02)ms]、拇短展肌CMAP[(8.78±2.98)mV]、疼痛VAS评分[(2.80±1.01)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改善(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BCTQ症状评分[(1.99±0.81)分]、功能评分[(1.62±0.74)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仅发现正中神经DML[(4.34±1.08)ms]、拇指-腕SCV[(40.24±6.76)m/s]及疼痛VAS评分[(3.67±1.11)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结论电针联合神经肌腱滑行训练能显著改善轻中度CTS患者手功能及临床症状,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超声引导肩峰下滑囊注射治疗非钙化性冈上肌腱炎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非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和健康宣教,对照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超声引导肩峰下滑囊药物注射。治疗前和治疗7 d、14 d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系统(UCLA)对两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治疗7 d、14 d后,采用超声图像评价两组患者肩峰下滑囊积液的吸收情况。 结果 与组内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7 d、14 d后的VAS评分下降,UCLA评分增加(P<0.05)。观察组治疗7 d后的VAS评分[(3.06±0.86)分]和UCLA评分[(24.83±1.74)分]、14 d后的VAS评分[(2.03±0.80)分]和UCLA评分[(30.93±1.46)分]均较对照组改善优异(P<0.05)。观察组治疗14 d后肩峰下滑囊积液吸收总有效率(80.0%)较对照组高(P<0.05)。 结论 体外冲击波联合超声引导肩峰下滑囊注射治疗能有效缓解非钙化性冈上肌腱炎患者的疼痛,改善肩关节运动功能,促进滑囊积液吸收。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P300检测探讨康复训练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记忆能力空间学习的影响。 方法 选取本院住院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药物组和训练组,每组30例,其中药物组单纯使用盐酸多奈哌齐片药物治疗,每晚口服1次,每次5 mg,共治疗3个月;训练组在盐酸多奈哌齐片药物治疗基础上增加康复训练,包括运动功能疗法、注意力训练、再学习训练及语言训练,每个项目训练40 min,持续3个月。分别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治疗后),对2组患者进行P300检测(包括潜伏期N2、P3和波幅P3),并结合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MSE)量表评定2组患者的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 结果 ①治疗前,药物组患者的P300潜伏期[N2(312.19±32.12)ms、P3(418.00±25.23)ms]和波幅[(4.10±2.51) mV]与训练组[N2(315.32±30.39)ms、P3(420.40±20.26), 波幅(4.22±2.31) mV]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2组患者的P300潜伏期和波幅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且训练组患者的P300潜伏期[N2(280.42±29.33)ms、P3(390.36±21.02)ms]较药物组[N2(295.41±33.40)ms、P3(405.32±25.12)ms]缩短更为明显(P<0.05),训练组患者的P300波幅[(6.31±2.42)mV]明显高于药物组[(5.20±2.41)mV],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治疗前,药物组和训练组患者的MMSE评分分别为(19.13±0.50)和(19.16±0.45)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训练组的MMSE评分[(23.99±0.55)分]高于对照组[(21.63±0.90)分],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康复训练可以提高血管性痴呆患者学习能力和记忆能力,P300检测可以为临床观察血管性痴呆的疗效提供客观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肌内效贴联合神经松动术对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的影响。 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法将92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分为对照组、肌内效贴组、神经松动组及联合治疗组,每组23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在此基础上肌内效贴组辅以患肩肌内效贴治疗,神经松动组辅以肩周神经松动术治疗,联合治疗组同时辅以肌内效贴及神经松动术治疗。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Constant-Murley肩功能评分量表(CMS)和扩展Barthel指数(EBI)对各组患者疼痛、肩关节功能及ADL能力情况进行评定。 结果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疼痛VAS评分[(29.33±8.59)分]较组内治疗前[(65.33±13.51)分]、同期对照组[(48.15±11.59)分]均明显降低(P<0.05);联合治疗组CMS评分[43.0(36.5,51.5)]较组内治疗前[25.0(20.0,28.0)分]、同期对照组[36.5(32.0,39.0)分]均明显升高(P<0.05);联合治疗组EBI自理性活动类目评分[8.00(6.00,10.00)分]较组内治疗前[4.00(3.00,5.00)分]、同期对照组[6.00(4.00,7.00)分]均明显升高(P<0.05)。 结论 肌内效贴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可明显改善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肩关节疼痛及运动功能,对提高患者ADL能力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